新型基础设施,一般认为包括 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些领域,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
不难发现,推进“新基建”,是2019年以来的明确方向。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新基建”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推进成为必然。
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仅就5G网络建设来说,通过培育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就将间接带动数十万亿元的经济总产出,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物联网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视物联网产业建设及物联网成果应用,出台多度政策意见来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以来发布的行业政策中,以推动物联网成果应用为主,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传输层产业结构中传输层占比最高
根据赛迪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物联网的传输层依旧位居最大份额;随着大规模地方性物联网政策的落实陆续完成,支撑层增长速度放缓;而随着各领域市场需求的释放,平台层、应用层市场增长速度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截至2021年5月底,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前瞻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其项目数分别为39个、24个、22个、20个。
2、企业竞争: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于2021年10月29日发布,报告从动态角度评估物联网产业链各公司发展状况,围绕企业影响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能力、发展成效等多维度能力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物联网企业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中国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市场参与者竞争实力,试图发掘物联网行业业务实力强、成长性好以及竞争壁垒高的优秀企业群体。根据《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我国物联网最具领导力企业名单如下: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落地将成为现实。国家推出的新基建浪潮正在席卷全国,5G智慧城市作为新基建的基本内容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纳入建设规划。受新基建催化,各级政府加码智慧路灯项目。疫情之后,为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业界新潮,受此影响,各大城市纷纷加码智慧灯杆建设力度。但与此同时新基建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是挑战,而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智慧灯杆该如何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
智慧灯杆从高度、间距、电源配套、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考虑,都是搭载5G微基站的最佳载体。在国家政策及各地地方政策的推动支持下,搭载5G基站的智慧灯杆已在各地试点推行。全国各地搭载了实时监控、微基站、智慧照明、一键报警、充电接口等多元素的智慧灯杆纷纷落地。
现国内外,智慧路灯产业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各国市场都在试点智慧路灯的应用场景,而我国在国家政策和新基建建设的推动下,搭载5G微基站的智 慧灯杆在各地纷纷落地。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慧路灯市场规模超200亿元,至2022年将有望突破千亿元。
从产业环境上看,我国智慧路灯产业目前仍处于应用 探索 期。从2019年国家提出的新基建政策到各省市的政策支持,以及首次发布省级智慧路灯生产标准,都为智慧路灯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路灯的应用场景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加适应现有应用场景需求,需要开发创新,从被动场景选择走向主动场景转变。
智慧路灯产业是近年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快速发展造成专业性人才的匮乏。不仅是因为技术起点高,且智慧路灯物联网领域的复杂性,涉及到专业范围广,缺乏相 对应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目前,智慧路灯商业模式不够清晰,盈利情况不够明朗。由于智慧路灯按照功能的不同,其制造价格也不同,贸然大规模铺设对政府和厂商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如何在浪潮中把握住机遇,乘风破浪,才是真正的挑战。新冠疫情黑天鹅。 没有人能想到,2020年的新年会是以这种方式打开。首先,新型肺炎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新型肺炎的传染性超强,截止3月9日国内累计确诊人数超过8万人,远超非典的全球累计确诊人数8460人;而且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也远超非典的死亡人数813人;国外累计确诊近3万人,死亡700多人。新型肺炎对短期的生活和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抑制新冠肺炎,武汉从1月23日开始封城,此后全国多地启动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一级响应,对交通和人群集体活动进行管制。而在世卫组织宣布PHEIC之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采取出入境管制措施,限制中国或者湖北省的人员入境。而各种交通管制措施必然会对经济产生伤害。
消费旅游大幅下滑。 春节期间全国票房增速下滑了996%,而访港旅客同比下降了85%。
旅客发送下降近半。 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全国一共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同比减少503%,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其中铁路下降473%,道路下降508%,水路下降586%,民航下降475%。中国出发世界各地航班也大幅减少。
节后复工情况不佳。 目前6大电厂日均发电耗煤位于40万吨左右的历史低位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40%。而高德地图百城拥堵指数也位于历史低位,比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OECD下调世界各国增长预期。
对资本市场影响。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继续蔓延,全球股市遭重创,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股市蒸发了数万亿美元,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冲击,标准普尔500指数周五收盘时较2月19日创下的历史高点下跌逾12%。股市进入熊市,从最近的峰值下跌至少20%。
人口迁入明显偏慢。 今年节后26天的全国各省迁入人口总规模同比下降了74%,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6%。分省份来看,湖北省最低为87%,最高的青海省也仅为34%。
在此次疫情的严峻挑战下,3月4日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次会议提出了新基建。根据央视的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七大 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
新基建与传统的“铁公鸡”不同,着眼于高科技,新能源,新业态。那作为普通人(指不懂相关科技,比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要如何参与国家这次政策, 以弥补错过房地产实现财富增值的遗憾。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各省市陆续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额接近34个亿,如下图所示,这里面还没有包括广东。基于这张图,我们就能更清晰地了解实际的投资方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
1、所谓的34万亿投资,要分为好几年来完成,2020年的投资共计279万万亿,但这数字也不小了,机会不少。
2、这些钱并非像大家想的,全部进入七大新兴领域。在公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北京,2020年只有1/3的项目用于高精尖项目,其他的仅建筑安装投资就超过总投资的一半;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类项目就有57项,超过了总项目的1/3,还有一些社会民生类、生态文明类、城乡融合类,这些都更接近于传统的基建项目。再看江苏,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过年度的40%,真正用于高精尖的项目所占比重并不大。
这也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去抓住相关机会:
1、第一个机会在传统基建行业 :传统基建的比例至少占比50%以上,那么相关的建筑企业、工程器械、有色金属、钢铁企业,都能因此获利。无论是投资、还是工作,今年都可以朝这个方向靠一靠。至于如何参与到其中,做工程的朋友应该比我更了解。而普通人,就只能在基金股票中去享受基建红利了。稳妥起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和基建相关的基金,但目前二级市场场内没有太好标的,我建议到场外找一些基建工程类的基金并快速布局。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基建的传导性,今年的国家专项债已经发放了75%,这些专项债可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所以,等疫情一结束,各省市的项目必然风风火火地干起来。那么钢铁和有色的机会也就接踵而至,现在也可以提前布局场内的有色ETF等品种,一年下来10%的收益肯定是可见的。
2、第二个机会在县域经济: 表格中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等项目,让我们想起了前几年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因此,县域经济会成为重点投资的板块。首先,房地产这个行业会继续下去,不过是下沉到县域、城乡结合部,把以前分散分布的农村人口集中起来居住,构建新农村。这完全符合“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因为新农村建设老百姓是以地换房,不存在恶性炒作的机会。这样,去年资金紧张的房企就能获得新基建带来的资金,今年大概率都能存活下来。但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估计是炒不起来了。这从最新的LPR利率改革也能看出来,1年期LPR半年下降了26个基点,这种短期利率明显是给企业的,也包括嗷嗷待哺的房企。5年期LPR利率半年仅下降10个基点,这种长期贷款是给城市买房人口的,显然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除了房地产,资金到了县域,必然产生鲶鱼效应。布局县域经济,可以重点关注。
3、第三个机会是高科技下游产业 :即使大部分资金仍然传统基建部分,但是在科技转型的大背景下,第一张图所列举的七大行业,还是发展的重点,而且会是长期发展的重点。由于芯片、半导体、5G等高科技都掌握在高精尖企业中,普通人最多只能在其中做一颗螺丝钉,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普通人想参与到其中,只能往下游去思考。比如想一想5G发展之后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比如可以利用5G的高带宽低延时做在线教育、做做网络直播等应用。以3G、4G的经验来看,5G相关行业应该能够有3-4年的红利期,希望大家能够抓住。
4、第四个机会当然是股市: 前面也大致提到一些投资,基建、高科技上市企业直接受益于国家的大投资。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忽略一些堵不住的资金漏洞。国家的这些用于基建的钱,少不了通过各种途径流通到房市、股市。前面我们也提到,房市受限于“房住不炒”的基调,再恶炒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股市不一样,股市的本质就是钱。
疫情让大家都封闭在家,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证书,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安静的思考,做好职业规划。2020年9月28日,由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主办的“智链生态圈——解码新基建 提升新动能”5G、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召开。华云数据作为中国云计算独角兽企业、数字新基建领跑者受邀参会,与中国电信、科大国盾量子、龙芯中科等省内新基建代表企业一起探讨5G时代下新基建发展机遇以及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就数字新基建下云计算的应用发表主题演讲。
华云数据解决方案中心高级顾问李纪亨在演讲中指出,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云、AI、5G,数据以及算力将成为新生产工具、新生产资料和新生产力,是未来经济的基础设施。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细分产业规模中,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产业规模将达90000亿元人民币。
“新基建”的提出让“上云”变成刚需,传统政企机构“上云”潮再次掀起。李纪亨坚定认为,云计算已经成为IT基础设施的主导者,云计算在成本、稳定性、安全和效率层面已经远超传统IT。行业公开数据表明,企业上云后综合成本下降一半,稳定性有10倍以上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50倍。
近年来,华云数据以推动中国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己任,致力于帮助政企客户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提升IT能力,实现业务变革。目前,凭借定制化私有云、混合云服务,华云数据在政府金融、国防军工、教育医疗、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十几个行业打造了行业标杆案例,客户总量超过30万。
李纪亨以智能制造云为例,华云数据基于企业级云平台为中国最大的包装集团劲嘉集团构建了“智能包装”、“工业物联网”等业务,通过二维码和物联网接入技术为企业提供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化服务,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实现产品原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的溯源。
通过工业物联网私有云平台的建设,劲嘉集团数据中心IT资源利用率提升了70%-80%,基础设施成本降低了40%,监控大屏故障自动化识别率提高了60%,大大提升了运维效率、系统稳定性以及业务的连续性。
信创产业是“新基建”的重要抓手,为“新基建”全面构筑安全之基。华云数据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数字基建紧密融合,并在安徽落地了信创云数据中心项目,推动政府和企业用户加快数字化进程,引领经济发展,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贡献力量。
李纪亨介绍,作为2020年长三角地区重大新基建项目,“华云信创云数据中心”已于今年8月底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正式开工奠基。该数据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标准打造,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为689亩,总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将建设11栋数据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并于2021年正式投产,可为党政、金融、教育、医疗等用户提供近万个机柜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数字新基建兼具稳增长、惠民生和促转型等多项意义,正成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石和关键支撑。李纪亨最后表示,华云数据愿意与产业界各方合作伙伴携手积极 探索 、共同创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优势,加快数字化赋能和智能化升级,助力安徽贯彻国家 “新基建”的决策部署,驱动安徽经济新一轮的内生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中国的成绩格外耀眼。就在前不久,2020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WSCA)正式公布获奖名单,上海荣膺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智慧城市看起来很大,但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智慧交通的智慧斑马线、智慧停车,到路边功能丰富的智慧灯杆,再到人性化的智能公厕,城市的智慧与我们如影随形。下面我将与您一起分享那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看到的改变和机遇
Part1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
说到智慧城市的改变,不妨从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开始说起。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欧美地区诞生,却在中国发扬光大。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文明发展的趋势。
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拉开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在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多达103个。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智慧城市建设从盲目追捧期走向实施落地期,智慧城市建设投资逐渐回归理性。痛定思痛后,在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踏上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征程,开启了从10向20的跨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一批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
走入正轨后,2017年,中国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在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超过500 个。2018年,中国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占全球的48%,智慧城市建设即将领跑全球。
2020年“新基建”的号角吹响,5G、人工智能、大数据……各类新型技术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智慧城市作为规模最大的“融合基础设施”,将会如何发展呢?
不得不说,2020年就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验收之年。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不期而至,为现代城市带来了一场不小的考验。在疫情中,许多智慧城市相关设施成为了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带来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一些设施却在疫情大考中陷入瘫痪。
例如,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应对人口流动调查的信息化系统,仍然只能靠手工填表;即使在部分有软件平台的地区,也会因各部门、地区的数据不互通导致系统一度形同虚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任务,建设了许多雷同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和项目烂尾;一些地方政府还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但因为职责权力边界问题,数据孤岛仍然难以打破;还有部分项目建成之日就已沦为空壳摆设。
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孤岛”普遍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城市管理精细化不够、各部门配合不足……这一系列的问题暴露出目前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背后的原因:目前国内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依然停留在扩张硬件设施上,缺少统筹管理的能力。
除了坏的方面,还有好的方面。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一些落地智慧城市建设较好的城市就成功利用高 科技 智能设备协助了疫情防控工作,例如在线政务平台、大数据监控疫情平台、AI体温检测平台、远程会诊平台等,以及物流、生活必需品供给、医疗物资供给、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软硬件设备设施,这些智能化平台或设施有效提升了人口流动监控、防疫治疗研发、防疫数据更新、防疫措施宣传,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均对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总而言之,疫情成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照妖镜”,而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中国智慧城市自建设以来的成果和弊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从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建设阶段,到智慧城市试点 探索 的规范发展阶段,再到2016年正式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目前正处于由数据驱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重点技术融合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相较于“智慧城市”,其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数据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
在中国,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特色成果渐显,县级市建设正起步。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其中黄渤海沿岸和长三角城市群较为集中,但东西部差异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存在地区性差异。
除此之外,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逐步下沉到基层社区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变得日益重要。此次疫情更进一步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下沉,需要将其落实到城市各角落的社区、街道等细分单元格内,将“大数据+网格化”作为管理的基础流程。
未来,随着新基建政策的持续发力,智慧城市还会有哪些改变和机遇呢?
Part2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机遇
在新基建的如火如荼建设中,智慧城市的发展获益颇丰。虽然“智慧城市”并没有包含在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内,但智慧城市建设却是新基建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未来,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AI、5G等技术必然会成为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如何将这些新型基础设施链连接起来,就需要“智慧城市”担当载体。
首先,新技术成就智慧城市的同时,将会受到智慧城市应用的反哺,两者是正向循环作用。
“新基建”面向国家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要实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都需要建立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上。物联网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庞大的感知网络,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与技术基石。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中也不能忽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重要作用。
其中,5G使数据传输实现跳跃式发展,满足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云计算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服务,为大规模软件、硬件、数据的 *** 作和管理提供平台;人工智能提供深度学习等数据算法支持;区块链则有助于打通数据孤岛,并提供智能合约支持。这些技术都是智慧城市通往智慧的必要铺垫,将在建设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技术机遇。
其次,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细分领域的场景应用将会百花齐放,是智慧城市为之带来的场景机遇。
智慧政务中,政府信息化已从电子政务阶段发展至融合应用的智慧政务阶段,打造数字政府是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上海市推出的“随申办”就在智慧城市场景下,通过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现有公共服务的入口,将多种服务集中到一个应用中,从而帮助政府完成数据和资源的统筹与协调。目前类似的软件也在全国多个城市流行起来。
智慧安防,是“平安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为视频监控、防盗警报、楼宇对讲及出入控制。“平安城市”、“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项目不断推出,智慧安防快速成为智慧城市应用中落地情况较好、技术与服务相对成熟的领域之一。
智慧医疗,是实现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环节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医疗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场景主要可以分为远程医疗应用场景和院内应用场景,远程场景中主要是远程会诊、医疗监测等应用,院内场景中,主要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主要应用场景为在线教育、智慧校园以及智慧课堂。这些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行业一直存在的教育资源不足,且地区分配不均;教学难度大、教育效率低下;校园管理效率低下,信息流通不畅,各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孤岛;校园安防隐患等问题。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目前智能制造建设主要体现在工厂的数字化及智能化改造上,即建设智慧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从产业链看,工业软件、智能工业设备、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物流,智能作业是智慧物流活动的起点,也是智慧物流决策反馈的终点。在智慧物流框架内,物流活动由智能作业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组成。
智慧环保,环境监测是智慧环保建设的基础。在城市中开展智慧环保工作,建立一套环境信息采集与收集的系统必不可少,以检测包括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声环境、核与辐射环境等信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多类监测、多维度数据分析,为城市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等提供有力支撑。
智慧能源,电力网络建设是智慧能源建设的核心。目前,智能电网建设覆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六个环节,智慧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系统的重点在电网智能设备接入、监视和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管理,即智能电网。
“现在,再也不怕东西落在出租车上又联系不到司机了。”让潍坊市民吴女士放下心来的,是该市日前建成的山东首个“多元一体约车平台”。
据了解,这个平台将潍坊市中心城区2000多辆巡游出租车内安装的三路视频监控系统纳入统一管理,并与交警、大数据局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已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超过30起。
这是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落实见效的一个缩影。以前,基础设施通常指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则呼唤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如今,山东手握“网云端”为代表的数字基建“提前量”,持续筑牢“数字底座”。截至目前,全省12个城市入选国家“千兆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建成5G基站162万个,5G智能电网实现16市全覆盖;通用算力超过112Eflops,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164亿户,接入流量在全国居首。
优质、庞大的算力之上,山东不断加快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山东省省市县共联动打造2000余个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16市全面建成“城市大脑”,建成1200余个智慧社区,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