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山海天将打造7个旅游小镇

日照山海天将打造7个旅游小镇,第1张

日照山海天将打造7个旅游小镇

如果想要在日照海边寻一处渔家住下来,安安静静地看看大海吃吃海鲜,体验最本真最纯正的渔家文化,那么位于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李家台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个房屋规整、街道整齐的渔村开启全面整治,渐渐从周边民俗旅游村中脱颖而出,成为民俗旅游样板示范村。

私搭乱建的棚子全部拆除

伴随着炎炎夏日,旅游旺季即将到来。这些天,让李家台村支部书记安伟最为头疼的,还是“屡教不改”的私搭乱建。

“别再支棚子了,快收起来!”看到村民把巨大的遮阳棚一点点支起来,然后挪动到自家大排档的上方,安伟忍不住大喊。与此同时,他也很无奈,“都是自己村村民,不好管。”

李家台紧邻沿海公路碧海路,过了马路就是大海。因地理位置优越,住在紧邻路边的村民开起了渔家饭店,每家渔家饭店的门前摆上桌子以招揽更多客人。“以前家家门口都是棚子,有的还搭起了遮阳网,看着又乱又脏。”安伟说,从去年开始,要求村子拆除所有私搭乱建的棚子,少了乱七八糟的棚子,村子确实变整齐了。

如果说第一次走进村子的人没有直观感受,那在村子里长大的安钊却是感触颇深,在外地读书7年,每一次回家都有不同的感受。“不说翻天覆地,也比原来好太多,虽然只是发展民俗旅游的第一步,但这些变化让人看到了希望。”安钊说,来李家台这边玩的游客,诉求无非是赶海、吃海鲜、住渔家。经过村子治理,渔家的质量慢慢提升,被人诟病的'低端游和宰客现象会慢慢减少。

山海天所有渔家乐纳入星级评定

在拆除了私搭乱建的各类棚子以后,李家台民俗旅游村的改造先从村庄房屋的外观涂装开始。村中心主路的墙壁上做成了3D彩绘,有章鱼、海豚、龙虾等海洋生物,还有渔民出海的情景再现,彩绘内容主要围绕海洋,展示了海洋和渔家民俗文化等内容,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规范小商贩,由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投资,在村里建设了统一标准的售卖亭、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对停车场进行规范,安装大门和游客出入口。

外观是“面子”,更重要的是提升民俗服务的“里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村里开启了对渔家乐的升级改造,按照《日照人家渔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李家台打造了多家五星级日照人家渔家乐,为山海天其他渔家乐民俗户的提升树立标杆,引导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所有的渔家乐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据山海天旅游局副局长李苇介绍,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按照星级评定全覆盖的要求,开始开展对全区所有民宿旅游户的星级评定,加强对渔家乐民俗旅游的监督管理。

在李家台,低端游“大通铺”渐渐成为历史,如今,不少渔家乐都已经改造成有洗手间的标准间。

2003年在自家开起渔家乐的郭淑美是村里“最早吃螃蟹”的人,她家的百春渔家既赶上了2003年、2004年大通铺的“黄金时代”,也经历了从大通铺到标准间的阵痛。“我们家全部是标准间,这两年不怎么接旅游团了,都是回头客散客,渔家乐会慢慢走向有特色的精细化,有的游客一住就是一周。”郭淑美说。

从13个民俗旅游村到7个特色旅游小镇

毫不讳言地说,无论是在全省还是全国,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王家皂、乔家墩子、大泉沟等几个民俗旅游村并不是优质旅游目的地,卫生环境差、消防安全难保障,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现象,这些都是对城市形象的巨大冲击,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优质旅游资源不匹配。

如今,在打出“旅游富市”的战略以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将迎来蜕变。“从去年下半年起,围绕民俗旅游村升级改造,两年拆完,争取用四年的时间,在山海天打造7个特色旅游小镇。”李苇介绍,目前,王家皂已经全部拆迁完毕,乔家墩子也已经进入冻结房产和签字确认阶段。

据李苇介绍,在13个民俗旅游村中,因村庄建设规整,自然禀赋优越,同时作为周边渔村中最具渔家文化的代表,最终保留李家台并将其打造成民俗旅游样板示范村,其他村庄或被拆除。目前,山海天已在全区民俗村覆盖“扫码找渔家”功能,游客只需在村头扫码,就能了解该村所有民俗旅游经营户的信息,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根据山海天旅游局提供的资料,山海天将打造太公旅游小镇、张家台旅游小镇、任家台旅游小镇、吴家台旅游小镇以及秀水河畔旅游小镇等七个旅游小镇。“七个小镇各有特色,有的偏向游艇、星级酒店等高端游,有的则主打影视和渔家风情。”李苇说。

;


1、从单一观光到综合开发是景区未来的总体趋势。从单一观光到综合开发,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各种不同的旅游类型有着不同的诉求,景区需要复合型的产品、多元化的发展。观光游曾是以景区为王,旅游开发之前是研究有什么资源,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度假游是酒店为王,休闲游是娱乐为王,商务游是链条为王,复合游是元素为王。现在更多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发展,不一定非要戴一个景区的帽子。
2、从景区到目的地是扩展趋势。面积大的景区,本身已形成一种旅游模式,更多景区需要向目的地模式转换。以安徽黄山为例,整个黄山市将近1万平方公里,在这种情况下,目的地模式或者向目的地转换的模式是必然。所谓目的地模式,就是在综合体模式基础上的扩大和升级,它的理想状态是终级目的地,中间状态是主要目的地,初级状态是顺访目的地。现在谈到特色小镇,有两点需要思考。一是特色,我们能找出1000个小镇的1000种特色吗不可能。二是产业,小镇聚集产业有没有归位,这是一个问题。旅游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很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一种新的趋势,特色小镇投资量大,运营相对困难,所以他们必然要“绑架”景区。景区要“悠”着点,争取在需求旺的时候做高价,这就是一个需求模式。
3、从跑马圈地到功能第一是空间趋势。不能只满足于景区的面积大,过去所谓的跑马圈地,能有1000亩土地就不得了,能有500亩就过得去。可用土地是商业化的根本。景区规划需要分区,通过大分散、小布局的方式,强调内容为王,强化项目的功能性。没有功能少搞,即使是标志性建筑也需要研究。总体来说,内容决定功能,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形式。现在好多项目是颠倒过来,先构想一个形式,形式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内容,导致很多景区花了钱却做不出好东西。
4、从阶段性到全年利用是时间趋势。第一个时间,是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时间,1:1是底线,超越这个底线,就是超值。第二个时间,游客进景区5分钟要有一个兴奋点,15分钟要有一个高潮点。得让游客在景区停得有价值,停得有感受。现在景区有日光经济,如日出、观光、运动、活动;有月光经济,如夜游、夜景、夜宴、夜演、夜享、夜乐等。但也有好多景区像机关,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这是留不住游客的。现在很多景区最常见的留住客人的方式是什么为了坐索道排队3小时,这种留住客人的方式效果绝不可能好。景区未来应该通过塑造新形象、深化产品、丰富内容、打造四时产品等方式来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
5、从观光到沉浸是体验趋势。观光旅游者追求视觉震撼力,消费场景、消费过程、消费体验要让游客达到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沉浸。如果我们登山看到云海,那种体验是非亲历不可想象的,因为那是一个过程、一个场景,游客能真正感受。所以,要从身游到神游,要追求深度。

一、精心培育特色小镇

1、遴选的基础

一是产业有优势。特色小镇应是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镇要求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定位科学精准,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叠加效应。同时能够吸纳就业,带来长足发展。

二是风貌有特色。特色小镇应是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特色发展的新载体。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

三是发展有成效。特色小镇应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有示范作用的排头兵。特色小镇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短期内快见成效,成为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同时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能成为条件相似的小城镇发展的范例。

四是动力有保障。特色小镇应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土。培育特色小镇要选择动力有保障的小城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让小城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培育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特色小镇的创建关键在“产业形态、宜居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独特性,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高,利润率和装备水平有优势,注重研发投入。产业环境优良,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且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要有基础、有依托,产业选择不可“空穴来风”;产业类型能完善小镇功能,拉动小镇发展。兼顾镇里原有产业,提升品质。

二是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能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镇区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风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避免欧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三是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政府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文化传播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宣传途径多样。

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镇区对外交通路面等级在二级以上,且情况良好。道路设施及绿化配置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给水管网全覆盖,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且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建成区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达到要求,可满足实际需求。镇区内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镇区建有一座综合超市,商业设施可满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与原有镇结合,不要两层皮,考虑季节性需求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要适用、要小,切忌大规模;共建共享,满足生活、发展需求;集约利用,符合小城镇的特点;污水、垃圾处理做到科学合理,保护特色小镇赖以发展的环境。

五是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协调,设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实现规划管理数字化。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建有综合的办事大厅,基础行政管理适度下放。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

二、科学创建特色小镇

1、区别对待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

我国东、中、西地区条件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布点密集度、城镇在国内生产总值、镇区人口规模、城乡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水平等方面,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这种差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明确不同的培育重点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确定特色小镇发展重点。

东部地区重点要控制规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经验是核心区建设控制在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区则重在找准产业方向,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发展动力。

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特色乡镇,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2、精心策划、找准定位

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划,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

基于现状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基于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如古北水镇是在本身有司马台古长城等优势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成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镇。

特色要鲜明。聚焦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镇定位特有禅文化,打造禅意度假小镇。

3、在现状产业基础上提升和发展

产业有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

提升和发展。借势特色小镇的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小镇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4、严控建设规模

规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的道路,小城镇规模较小,避免建设规模过大,反对粗放式、快速式,一窝蜂的建设。规模建设根据浙江经验,规划三平方公里,建设一平方公里。

建设应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其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建设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和城镇化的新样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

分期建设。鼓励分期建设,反对一次成型,建一个成一个,要有高标准和长远性,可放慢建设速度但要保证质量。分期建设还可以保证特色小镇在风貌和形态上的多样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环境

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风貌类型,材质、符号、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

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

因地制宜,反对国际式和徽派的泛滥。风貌提倡地域式,反对国际式。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传承重塑小镇文化

有文化才有灵魂。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将文化做足,影响大且深远,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

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丰厚的小镇,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品质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系统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竞争软实力。

重塑精神。对于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小镇,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气和活力,防止鬼镇的出现

特色小镇要注重人气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给小镇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避免建设“鬼镇”。

打造活力街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

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区特色小镇选择考虑弥补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

注重夜色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小镇活力。

8、打造宜游宜产的旅游环境

挖掘旅游题材。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可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

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务水平

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

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服务周边村民。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10、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

智慧发展。互联网是最先进的代表,小城镇是传统的居住形态,二者完美结合,通过信息的便捷,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节约人流物流,实现智慧化,更易于小城镇打造;用智慧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统提升镇区的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

绿色发展和生态低碳。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布局形态、建筑技术都应采用绿色化和生态低碳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基于绿色低碳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智慧城镇”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

三、探索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也不能单一的照搬城市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注重特色小镇的建设性和可实施性。

1、特色小镇规划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

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

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

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特色小镇规划重点

特色小镇规划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导向。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镇一般生态环境优美,其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多元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特色小镇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镇规划方法

多规合一。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推进产业、空间、设施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引导项目与产业落地。

重点突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应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项目落地。建设项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镇规划可 *** 作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结合小镇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并进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设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远结合。近远结合是评价特色小镇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标准。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对于完成规划期末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特色小镇“产业研究+规划+落地”机构。

这个是特色小镇的“特”,避免空有“外表”,缺少内容,缺少产业支撑,更避免借助特色小镇之名,大搞房地产开发;

特色小镇"特"在哪里:

特在产业——“特而强”

产业创新驱动    产业链接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   产业集群化    共享产业生态圈;

特在功能——“聚而合”

创新产业功能    产业结构完整    生态安全格局    产业形态复合化   特色业态互为配套;

特在形态——“小而美”

营造特色景观    城镇风貌协调    建设美丽城镇    优化投资环境    城乡差距减小;

特在机制——“新而活”

   改革机制体制    创新促进要素    流动环境治理制度    吸纳不同主体    收益共享机制;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卓尔投资罗田项目的关注。对于您关心的该投资,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回复如下:
第一:卓尔投资罗田全域旅游项目是真实的。
2017年5月26日,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与罗田县人民政府在罗田举行签约仪式,罗田县县长郝爱芳与卓尔文旅集团总裁吴奇凌代表双方在该项目协议书上签字,开发罗田“五景区五小镇”旅游项目,助力罗田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此举标志着罗田迄今为止最大的旅游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今年6月,武汉卓尔文旅集团、南京丰盛集团以及上海景域集团在湖北罗田联合成立湖北大别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罗田“五景区、五小镇”旅游项目,项目建设进一步落地。
根据协议,卓尔文旅集团将投资开发罗田县全域旅游,打造“五景区五小镇”项目,通过3-5年打造一个旅游上市公司,一个5A级景区和五个特色小镇。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范围为天堂寨及天堂湖景区、九资河小镇、胜利小镇,以及建设一个通用机场,开发建设期限为3年;二期建设范围为青苔关(含笔架山)景区、黄狮寨景区、观音山景区;三里畈小镇、匡河小镇和凤山古镇。
第二:目前项目正在推进。
卓尔取得罗田天堂寨运营权后,已经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武汉等区域市场加大宣传,吸引游客来罗田天堂寨观光;二是筹划并实施景观提档升级,计划在景区部署相关设施等。
根据建设进度安排,胜利小镇一期供地计划于2017年10月20日摘牌,计划于2017年10月26日举行开工仪式。合约规定的其它小镇正在开展规划设计和征地等前期工作。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改造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正在编制上报文件。相关征地报批等也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推进。

应做好以下五点:1、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保持风格的独特性。

2、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3、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4、一切要从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5、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宝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53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