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现象与地理知识有关,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吗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重要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01 灾害中的黑与白•
“黑灾居然不是黑色的,黑霜也不是黑色的,我们跟黑色没太大关系。”
黑灾:歌词“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中那样,我和黑霜确实跟黑色没太大关系。我是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致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
白灾
跟我组成“黑白双煞”的是白灾,也叫“白毛风”,常出现于冬春季节。他来的时候,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公里,有时小于1公里。他会使游牧的牧民和羊群迷失方向。同时,因天寒地冻,降雪量比较大且覆盖了大部分牧草,常出现牲畜无法采食而饿死、冻死的现象。
白霜
再介绍一对孪生兄弟——哥哥白霜和弟弟黑霜,他们都是用来描述霜冻害的。当近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冰晶叫霜。作物表面温度在0℃或以下时,植物组织中的液态水会凝结成冰晶,从而发生霜冻害。
白霜
但是,产生霜冻害时,空气湿度有差异,若湿度大,近地面水汽在降温过程中达到饱和,会在地面凝结成冰晶,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霜”;
黑霜
若湿度很小,地面水汽达不到饱和,不出现冰晶,被称为“黑霜”。
表面上看哥哥似乎更厉害,但其实,水汽在形成冰晶时,需要释放潜热,加之其冰晶层有隔热的作用,白霜降温不那么剧烈,冻害反而减轻。弟弟则在暗中作祟,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情绪,往往致灾更严重。
•02打在脸上疼的是雹•
“出门一趟,脸被‘啪啪’地打得生疼,是‘雹’还是‘霰’有种站出来!”
地上的霰粒
霰:这个“黑锅”我不背,能打疼你的恐怕只有冰雹了。其实我们很容易区分。我是白色或乳白色的,不透明,直径通常在2-5毫米之间。我是形状为圆锥形或近似球状的颗粒,结构比较松散,容易碎,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有些地区叫雪子、雪糁等。
地上的雹
而冰雹通常是半透明的,直径大于5毫米,质地较硬,常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季。一般冰雹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宽度为几米至几千米,长度通常在20千米至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还有人可能会把我和雨夹雪混淆。雨夹雪呈固液混合态,成因是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雪在降落过程中半融化,从而与雨同时降落。
•03雾凇、雪凇、雨凇形成不同•
“冬天一定要去东北观赏一下著名的凇景,呃,等等,是雾凇、雪凇还是雨凇”
雾凇,空气中饱和水汽凝华而成
雾凇:吉林凇景主要指的是在下。我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而成。我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0℃以下,但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相邻冰粒之间的内聚力较差,易于从附着物上脱落。
我需要很低的气温,同时水汽十分充足才能形成,而同时具备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很是难得,所以我还是相当有观赏价值的。
不仅如此,我还是“天然空气加湿器”“负氧离子发生器”“天然消音器”。
我融化产生的水分,对北方越冬作物有利。
雪凇,雪落在上冻结或粘住而成
如果雪花飘落时气温较高,部分雪花落到地面或树上就会融化成水。在雪花降落过程中,如果遭遇寒流,气温骤降,雪就不再融化,而被树枝上的水珠粘住、冻结,越积越厚,形成白色沉积物,就叫雪凇。
雨凇,过冷的雨水遇到低于0℃的物体表面冻结形成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凇家族里的一位老大哥——雨凇。他是由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0℃的物体表面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雨凇与地表水的结冰有明显不同,雨凇是边降边冻,能立即附着在物体上而不流失,形成越来越厚的坚实冰层,从而使被附着物负重加大,对附着物产生直接影响并引发间接危害。还记得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吗冻雨形成的雨凇使大量供电和通信线路中断。
•04 冷害、冻害、寒害•
南方柑桔裹薄膜应对低温冷害
“外边这么冷,我是不是遭受冷害、寒害或者冻害了”
冷害:你可不要胡搅蛮缠啊,我们可都是农业气象灾害。我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的低温对作物的损害,往往又称我为低温冷害。我会使作物生长发育机能受到影响,严重时某些组织会遭到破坏。作物受灾后,外观无明显变化,故有“哑巴灾”之称。
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你不要认不出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抽穗开花期发生的冷害称秋季低温害,俗称“翘穗头”;发生在广东、广西地区时,通常正值寒露节气,故称寒露风;夏季我也会出现在东北地区,所以又叫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
梨花遭遇低温冷害
我介绍一下我跟寒害和冻害的区别:
从温度条件看,冻害发生时,气温通常在0℃以下,寒害发生时在0℃至10℃,有时也会发生于0℃以下,而我冷害发生时经常在0℃以上,甚至高于10℃;
从发生的季节看,冻害发生在冬季严寒期,严寒低温影响的时期较长,寒害发生在气候较温暖地区的低温季节,夏秋季节较多,而我冷害通常发生在温暖季节;
从发生的地区看,冻害发生地区以北方温带地区为主,南方亚热带地区有些年份出现冻害,寒害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我可发生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初秋季节出现频率较高;
从作物受害机理看,冻害是作物组织脱水结冰,造成植株组织伤害,寒害是造成作物生理机能障碍,从而使植株遭受伤害,而我冷害会造成作物生长发育机能障碍,往往引起作物延迟型和障碍型受害,导致作物减产。
•05 雨雪分界线、霜冻线与0℃等温线•
“小时候学过,温度低于0℃时,水凝结成冰,水汽会凝华成霜。但为何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图中,雨雪分界线、霜冻线与0℃等温线并不重合难道高于0℃也会出现霜冻或降雪”
图中红色呈锯齿状为霜冻线
霜冻线:首先,霜冻是在地表发生的,降雪是在大气中产生的,因此分别与地表温度和整个大气层结的温度状况有关。你可能误把气温是否低于0℃作为产生降雪和霜冻的条件了,而通常,气温是指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
其实,0℃等温线的家族十分庞大,有0℃旬平均等温线、0℃月平均等温线和多年平均0℃等温线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地表0℃等温线。
如果水汽充足,地表温度低于0℃就会结霜。因此,我与地表0℃等温线是直接相关的。出现霜冻时,近地层的气温可以在0℃以下,也可以在0℃至5℃之间,但通常情况下,我与地表0℃等温线是基本一致的。
雨雪分界线是降水相态的分界,确定雨雪分界线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气温。但是,由于降水过程的复杂性,判断是否产生降雪不仅要看近地面温度,还要看整个大气层结的温度状况。比如,850百帕等压面的温度是否低于-4℃,地面温度是否在0℃附近,都会产生影响。
而且,水凝结成雪,不但需要低温,还需要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没有足够的凝结核,水甚至在低至-20℃时都会以液态存在。
另外,在雨雪分界线之间的混合区域,雨夹雪、雨转雪、雪转雨乃至更加复杂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公众需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情况。
•06 冷空气大风与雷暴大风•
“冬季常说‘冷空气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夏季常说雷暴大风,同样是大风,两者有何区别”
雷暴大风:我与冷空气大风是“两路人”,它通常由北方或西北方冷空气入侵带来,造成大范围降温天气,而我(雷暴大风)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常出现在强风暴或与飑线强锋面有关的带状对流中,是气流下沉形成辐散性的阵风。
进入冬季,冷空气势力很强盛,冷空气可以经华南地区进入我国南海甚至更南的区域。
通常,冷空气大风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冷空气前锋刚刚到达时,会与较温暖的空气相遇,并产生激烈碰撞。这时,空气会出现快速搅动,从而瞬时风力较大;而随着冷空气的持续推进,平均风力会较大,但瞬时风力不如之前。
而我雷暴大风作为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但我的瞬时风力会很大,有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
而纵观全年,我出现的季节时段非常集中,以夏季(即6月至8月)最为活跃。在北方地区,我主要出现在5月至9月;在南方地区,则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另外,我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活跃程度要明显强于南方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是我多发的区域;相比之下,我光顾华南、江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西部的频率则低得多。
北大清华保送生谈经验 兴趣化学习成效最大
兴趣化学习成效最大
汪世英(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获物理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培养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一个准则。
主次分明——教材里关键的内容、核心的概念往往是小部分,通过严格的训练从而真正学到手,就能掌握其精髓,因此应该花大量时间仔细吃透教材。勤做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要勤于思考,注意归纳总结。学会质疑——对书中不懂的地方,首先应该独立思考,从已获知识出发,借助联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培养能力。
王思齐(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中获奖,保送清华大学。)
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再好的人用的方法对你也只能是一个参考。
在平时的学习和应对高考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想一下子把能找到的题目全部做完后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因为每天做太多的题会使人厌烦并僵化思维。而且由于老师出题也来自有限的资料,如果提前都做过,回回考试打满分,给自己造成一种“天才”的假象,等真正碰到新题就会不知所措。去年物理复赛第6题乍一看是道旧题,十分简单,大家按着套路走下去,结果中了陷阱,甚至有一位看书最多的同学因此痛失一等奖,无奈只得参加高考。事后大家作了个总结:题目做得太多了。
每天都要有好心情,不要总是忧心忡忡,想一些“如果……,就……”。每当有人问起我“万一……”,我总是说“到时候再说吧”,这就是我的乐观态度。此外,在学习时不要打疲劳战,这样才能吃得下睡得着,考试不怯场,面试不紧张,“是金子自然会放光”。
姚金宇(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信息学全国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
要清晰地探讨“如何学习”这个话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我觉得还是要从学习态度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在“学”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甚至是充满热情地去学,这样才能学好。
其次,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如何合作学习这两种重要的“战术手段”。在学习特别是竞赛学习中,要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容并包”能够最大限度拓宽知识面。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大家在一起,遇到新问题一起讨论、及时总结,交流学习成果,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创新灵感,获得更大的进步。
重视功课的温习。背过英语单词的人都知道,不管你用多么巧妙的记忆法,如果长时间不接触,还是会忘记。这并非倡导死记硬背,而是强调时常温习的重要性。
精选书籍搞好自学
封格(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在化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中心原子不同:
四面体是指中心原子在四面体体心。
三角锥中的中心原子在顶角上。
2、原子个数不同:
虽然都是外形都是四面体,但四面体型的分子有五个原子。
三角锥的分子只有四个原子。
3、四面体和三角锥都是sp3杂化:
三角锥形分子一般由四个原子组成,中心原子sp3杂化(有一对孤电子对),中心原子处于另外三原子构成平面之外,如NH3等。
而四面体一般由五个原子构成,中心原子sp3杂化,中心原子处于其他四原子构成的四面体的中心,如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等。
扩展资料
分子结构包括了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构造是分子中原子成键的顺序和键性.以前叫做结构,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建议改为“构造”。表示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式叫做构造式。
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因此一个分子式可能代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知道了某一物质的分子式,常常可利用该物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定性或定量实验来确定其结构式。
结构式不同而化学式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其性质也往往不一样。比如各种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化学式相同,但是结构式不一样,就显示出性质的差异。更不必说相同化学式的不同类物质,比如二甲醚和乙醇的分子式均为C2H6O,但其结构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构式
因为是美国率先克服了人类登陆月球的技术难题,所以美国率先完成登月,而苏联落后半步。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扩展资料
登月一场竞争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 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
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此,显得小巫见大巫。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
人类登月的成就
苏联的月球2号于1959年9月登陆月球,是首个登陆月球的探测器,而美国的阿波罗11号则于1969年7月成功登陆月球,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历史上最早登陆月球的人类。
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1865年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则是人类出现最早有关登陆月球的概念之一。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指2003年3月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起动的月球探测计划。
阿波罗计划综述
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或作阿波罗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20世纪60年代的十年中主要致力于完成载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目标。在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达成了这个目标,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
为了进一步执行在月球的科学探测,阿波罗计划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总共耗资约24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资金是美国能领先一步登月的最大因素。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的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飞船的任务包括为载人登月飞行作准备和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已于1972年底结束。迄今(2012年)为止还没有过其他的载人航天器离开过地球轨道。
阿波罗计划详细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特性、物质化学成份、光学特性并探测了月球重力、磁场、月震等。后来的天空实验室计划和美国、苏联联合的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也使用了原来为阿波罗建造的设备,也就经常被认为是阿波罗计划的一部分。
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计划中也有过几次严重的危机,包括阿波罗1号测试时的大火造成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的死亡;阿波罗13号的氧气罐爆炸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返回大气层时排放的有毒气体都几乎使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丧命。
参考资料:
边跨不一定是在桥台位置,如果一座桥有好几联,只要是简支端都算边跨,通俗点就是不连续端,中间断开的墩台处的,就算边跨,再通俗点,只要是要安装伸缩缝的,都算边跨。
中跨就是在边跨中间,梁板在盖梁上连接成一体的,假如一座桥只有两跨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中跨了,中间只有一个连续端而已。三跨一联的话,中间就有一个中跨。
中梁和边梁是很好理解的,举例说,一座桥分左右幅,假设中间分割带断开,最外侧的和中央分隔带边缘的那两片梁板就是边梁,边梁中间的就是中梁。结合中跨和边跨,中梁和边梁,梁板的形式就有好多种了,自己去组合,比如边跨边梁,边跨中梁,中跨边梁,中跨中梁等。
扩展资料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 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支座为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结构分类
桥梁按照受力特点划分,有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五种基本类型。
梁桥一般建在跨度很大,水域较浅处,由桥柱和桥板组成,物体重量从桥板传向桥柱。
拱桥一般建在跨度较小的水域之上,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
悬桥是如今最实用的一种桥,桥可以建在跨度大、水深的地方,由桥柱、铁索与桥面组成,早期的悬桥就已经可以经住风吹雨打,不会断掉,吊桥基本上可以在暴风来临时岿然不动。
参考资料 桥梁 百度百科
这指的是拱桥。 上承式 指的是 路面在 拱的最上面。
中承式 就是桥面在拱中间,下承式就是 桥面在拱的下面。
:《桥梁》
简介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 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支座为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2基本释义
1 [Bridge]
2 供铁路、道路、渠道、管线等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交通线使用的具有承载能力的专门的人工构造物。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3 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
3引证解释
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鹖冠子·备知》:“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吴道玄主之。”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其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州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隐乍现,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杨朔《木棉花》:“这是一段长长的路,旅客须得提着行囊,走过破损的桥梁,才能跳上对岸那辆火车。”
2 比喻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南朝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涉公》:“当修行善道,为后世桥梁。”如: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百度百科:桥梁
注意:旗杆在到达后,不管是在物流站提货还是直接送到目的地,请第一件事情先检查一下外表,看看有无压弯或者配件缺少的。特别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压凹或者压坏的,如果有压坏或者其他情况,请直接联系我们,不要收!不要收!不要收(重要的话说三次)!不然接收了旗杆后我们没法确认是否为运输公司和司机的责任。
旗杆出厂,除了顺风球头,防止压坏外,其它的都是全部配件安装好,然后打包的。一层塑料薄膜,一层蛇皮袋包装膜。
旗杆打包装车
旗杆预埋件和顺风球,以及其它的螺丝扣件等不方便安装好的旗杆配件会单独用一个箱子打包放好一并发货的。
旗杆收到后请务必先检查旗杆,看看有无折弯或者压碰的情况。我们出货前都会跟物流确认不能挤压的,但还是要客户自己检查一下,不然如果出现折弯或者压损毁的问题,提货司机离开后是不能确认责任的。
旗杆卸车
拆开包装,安装顺风球
用螺丝固定好球头
吊机吊起旗杆,旗杆底部对准旗杆预埋件,然后拧紧螺母。同时调直旗杆。
底部固定如图
旗杆固定好,拧紧螺母,同时使用旗杆底部中间的螺帽进行旗杆的90度调直。
完成后将旗杆挂旗件用手摇把摇下。摇把对准,用力压到底,从左往右是升旗,从又往左是下降。
然后是挂旗杆悬挂旗帜,不同高度挂的国旗规格也是不一样的。
旗帜弄好后挂旗杆悬挂如下:
以上就是旗杆厂家佛鸿旗杆厂提供的不锈钢旗杆安装方法和图解。如果安装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的,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