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华为——2022年中将走出困境

再谈华为——2022年中将走出困境,第1张

关于华为,分析已经不止一次,被海军人参攻击也不知多少次,反正回答或文章中华为儿子就会招致攻击。当然我写文从来不是针对某一公司,更多的是为我的客户提供决策的参考。
这次朋友问及几个点和投资相关的问题,如自动驾驶、手机业务、芯片、鸿蒙系统等。专业上的问题,我不懂,但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有我的分析方法。
先回到老板的分析,旧图再用如下:
这两个图,透露这华为发展的趋势和做事风格。
关于运气,熬过了1999年-2009年这一段低谷之后,从2009年之后就是没有太大问题了。其中2009年-2029年这20年是属于“财运”,走这个财运就好比开车走上了高速公路,虽然偶尔会有点小堵车,但整体是没有问题。
如上所示,其中2010、2011、2013、2014、2015,还有最近的2018其实都是华为发展的高光时刻;2012、2016、2017、2019、2020、2021运气就稍微略低;当然发展的顺利和实际的回报会有一个延迟,一般是半年左右。
华为的下一个高峰是什么时候呢?是2022、2023、2025、2026、2027年这个周期,除了2024会稍微缓慢之外,整体的发展速率会和上一个高峰重叠的。加上半年左右的延迟,那2022年下半年则可以看到其中的大发展机会、甚至走出当前所有的困境。
但哪一个事业部会突出重围呢?这个要看人际关系模型了。
所谓生意场上没朋友,竞争对手非友商。
以老板当下76岁为参考,长辈就是86岁(1934年前出生)以上的人对他来说是坏的影响,当这就是考验忽略了。
他的朋辈男性指的则是66岁到86岁之间(1934年-1954年)的男性,这个人群对他来说也没有用;当然也可以认为他对这个人群来说没有什么用或者不友好。
对他来说为用的是晚辈,就是66岁(1954年)以下的人群,这些来说他们来说都能为他所用。这也就为什么他的创业要年龄比较大之后才能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个人际关系模型,可以用来解析芯片、手机、自动驾驶、鸿蒙系统等业务遇到的问题。
芯片和手机业务。这个就是漂亮国针对华为最直接耍赖的业务,停掉供应、不予代工生产。这个制裁从川普开始。从年龄上看,奥观海是1961年的,之于老板是晚辈,为用;川普是1946年,之于老板是朋辈男性,为忌;瞌睡乔是1942年,之于老板是朋辈男性,为忌;哈里斯是1964年,晚辈,为用。
虽然可以判定2022年下半年之后运气会走向高峰,但除非是哈里斯主政,否则看不到这个制裁会有何改变的机会;若哈里斯主政,也不能说是她会放过华为,但可能就玩不过华为。
代工这块这能这样分析,但自研设备生产这一块则需要另行分析。
鸿蒙系统。虽然声称是针对物联网,但本质上还是针对手机、平板灯手持设备,目标是代替安卓。业界对 *** 作系统有一个生死线——16%的市占率,超过则有机会生存下来,否则会步wm、bada、FirefoxOs等后尘。
以制裁前手机的出货量计算,踮踮脚还是有可能的。但目前因为缺芯,市占率只剩下4%,这个就比较困难了。重点是就连从华为剥离出去的荣耀也是倾向于安卓。
问题出在哪里呢?没有朋友。对外攻击太强,招致没有朋友。
华、米、O、V加上荣耀,市场份额摆在那里,统一都上鸿蒙系统,生存和发展都没有问题。但鸿蒙是华为的独家资产,谁能保证以后会不会被华为卡脖子?Wm系统的案例还历历在目,微软和亲儿子诺基亚垄断了wm系统,其他厂商都玩不下去htc、华为等最终抛弃了wm系统。
鸿蒙系统要发展下去,除非另外四家手机厂商带头入股、保障利益,否则再优秀的系统都只能自个玩。
事实上,另外四家手机厂商的老板之于华为老板都是属于晚辈,是为用的状态。只要华为老板一开金口,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自动驾驶。这还是一个草莽时代,群雄并起。华为不自己造车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样才有机会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
华为没必要亲自造车,最理想的状态就像英伟达和板卡厂商的关系,英伟达提供GPU芯片,甚至提供公版的板卡原型,板卡厂商直接抄作业就可以了。华为最理想的状态是提供原型车,合作厂商抄作业,这样才是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华为目前有合作的自动驾驶领域的厂商老板或,例如长安老总、宁德时代的老板、小康、蓝狐等之于他都是晚辈,是为用的状态。目前的发展其实真的就是这样。

本周一,市场整体表现并不算好,白酒、锂电等热门赛道更是出现大跌崩盘的迹象。不过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也依然有亮点,而华为概念就是最亮眼的那个。

具体来看,鸿蒙概念、华为欧拉涨幅居前,成功领涨两市概念板块。个股方面,叠加5G的武汉凡谷4连板,九联 科技 、贵广网络、传智教育、常山北明涨停,润和软件、小康股份、北汽蓝谷等涨幅居前,主要集中在鸿蒙和 汽车 两个方向上。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开年以来,鸿蒙概念和华为欧拉两大板块均处于持续调整状态。而要说突然走强的原因,那无疑是市场投资者对于华为2021年业绩的期待。

而盘后,万众瞩目的华为终于披露了年度业绩。那么此次华为业绩如何?有何亮点?又能否助力华为概念股再度走强呢?一起来看。

销售收入下降净利润却创下 历史 新高

3月28日,华为召开了2021年年度报告发布会。

华为CFO孟晚舟就2021年财务情况进行了汇报,这也是孟晚舟回国以来的首次亮相。“上一次跟大家见面还是4年前,4年之间,世界、祖国、华为公司的变化都很大,我在不断学习努力跟上变化。”孟晚舟说。

从经营数据来看,2021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368亿,同比下降286%,净利润1137亿,同比增长759%,是五年来净利润 历史 最高。经营性现金流597亿元,同比增长694%。资产负债率则降低到578%的水平。

分业务来看,2021年华为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24亿元,同比增长超209%。运营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815亿元,已经成为华为最大的收入来源,其中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但相比2020年的3026亿元的收入,今年的运营商收入下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1年华为销售收入下降,但其净利润却创下 历史 新高。

对于2021年收入规模下降的原因,孟晚舟解释称:“首先,过去三年,华为供应链挑战持续增加;其次,美国多轮制裁,对华为手机、PC造成了较大影响;第三,疫情下华为也承受了压力。” 从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 “实体清单”后,华为所依赖的“全球供应链系统”频频受到挑战,如今是“承重”的第三年。

而年报显示,净利润提升的原因是:通过销售结构调整、供应链计划管理提升销售毛利率,通过数字化运营提升内部作业化效率,整体销管费用下降明显。

孟晚舟称,去年华为的销管费用下降了100亿元。华为已然开始节衣缩食。

节衣缩食的同时研发支出又创新高

但节衣缩食的同时,华为并没有节省研发开支,相反,今年的研发开支又创新高,达到了1427亿元,2012-2021年研发总投入8456亿元。

孟晚舟引用第三方报告数据称,华为研发投入已经处在全球第2位。

孟晚舟表示,对华为来说,客户价值优先股东利益,研发投入不受利润约束,未来华为会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

事实上,近两年消费者业务受制后,华为将目光放在了智能 汽车 领域,发力其中。

不过在今天的2021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称,华为重申不造车,华为要用华为积累三十多年的技术与 汽车 行业深度融合,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已经构建了七大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已上市30多款智能 汽车 零部件。

年报中,华为称,智能 汽车 部件业务是华为的长期战略机会点。2021 年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的投资达到 10 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 5000 人的规模。

孟晚舟表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长期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在于研发队伍和研发能力。华为的研发投入不受利润的约束。

而与研发支出对应是华为对人才的渴求。2021年华为发布“未来种子20”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15亿美元用于数字人才培养,新增受益人数预计将超过300万人。

此外,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去年前年两年,华为大概招聘了26万应届毕业生,其中300多人为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2022年华为计划还要招聘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够解决华为现在的状况,使得华为进一步发展。

这一点上尤其值得敬佩,可以说与部分互联网企业裁员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发展方向和机遇

在软件生态的战线上,华为方面正在飞速发展。

当前,鸿蒙和欧拉是华为重点打造的两个 *** 作系统。其中,鸿蒙系统应用于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工业终端;而欧拉系统主要应用于服务器、边缘计算、云计算、嵌入式等各种形态设备,支持多样性计算,致力于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 *** 作系统,覆盖从IT、CT到OT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

早在2021年11月,欧拉和鸿蒙便已实现内核技术共享,华为未来计划将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能力移植到欧拉,让搭载欧拉 *** 作系统的设备可以自动识别和连接鸿蒙终端。

“在工业场景中,欧拉和鸿蒙可以有更多协同,欧拉适用于高可靠性、强确定性的工业设备;鸿蒙适用于强交互性的工业终端,欧拉和鸿蒙对接可以更好地提供全栈式工业场景化解决方案。” 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曾说道。

目前,已经有多家 *** 作系统厂商开发基于OpenEuler的商用发行版,如统信、普华、麒麟、中科创达等。此外,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开发了基于OpenEuler的自用 *** 作系统。

对于HarmonyOS的最近进展,华为方面表示,已有22亿台华为设备搭载鸿蒙系统,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 *** 作系统。与此同时,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已有19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鸿蒙智联认证产品种类超过4500个。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还有超过800万开发者采用华为开放的平台、开源的软件及丰富的开发工具, 探索 新的商业场景和商业模式。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称,华为以AI为中心的全栈软件重构,包括鸿蒙、欧拉等,有望创建新的生态,为客户和软件产业带来全新机会。

总的来看,不可否认的是,华为确实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尽管华为并非上市公司,但其对市场的影响力却不小。尚未公布业绩,鸿蒙概念、华为 汽车 概念已经有所异动,业绩落地之后再度腾飞或也值得期待一二。

华为以往手机发布会,麒麟芯片可谓是焦点中的焦点,余承东会用大量时间对新芯片进行介绍。 但在7月29号晚上举办的华为P50系列手机发布会上,余承东却对芯片只是一笔带过, 这也使得跳票4个多月的华为P50,被余承东仅用20分钟就全部讲完,整个发布会充满悲壮气息。

其实,余承东之所以不再提及芯片,主要是因为芯片成为了华为的心痛之处。

众所周知,受美方限制,华为麒麟处理器生产工作只能暂时搁浅。此次发布华为P50系列,全部是4G版本。值得一提的是,处理器并非是华为唯一被限制的产品。

华为P50系列之所以没有为用户配备充电器,根 本原因就是华为被禁止采购快充IC芯片 。不过,从本次发布会上也可以看出, 华为正在慢慢适应新身份。相信不少用户都发现,华为已经在转变方向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鸿蒙系统都会是华为的发展重点。

华为鸿蒙系统自发布以来,一直都维持着极高的讨论热度。该系统升级速度远超预期,华为也主动求变,不断加快鸿蒙对手机的适配速度。

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 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华为鸿蒙系统升级用户总数就超过4000万 。目前,鸿蒙已经成为仅次于安卓和iOS的全球第三大 *** 作系统。

华为将发展重心转移至鸿蒙系统 ,其实在笔者看来,也是在为手机业务崛起打基础。

毕竟,华为已彻底被谷歌拒之门外,未来即便芯片危机解除,华为手机也需要新系统来装备自己。而 目前的鸿蒙系统与安卓相比,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华为有必要对系统进行优化和修正。

况且,鸿蒙系统发展情况还关系着华为全场智慧生态建设进度,影响着华为在物联网时代的市场地位。

考虑到鸿蒙是开源系统,未来鸿蒙其实很可能成为物联网市场的安卓, 甚至华为可以效仿苹果,利用系统生态优势反哺手机 ,帮助华为手机提升竞争力。

综合来看,华为虽然在市场上遭到了不公平对待,且产品设计、生产都受到了诸多限制。但华为已经通过业调整找到了新出路,你认为华为最终能借助鸿蒙系统实现翻盘吗?

1、 在互联网行业,并非主营业务相同才叫竞争关系。 这跟我们说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腾讯是一个道理。没人觉得阿里能做出微信一样的产品(之前做了类似产品也彻头彻尾的失败了,也没人觉得腾讯能打造一个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前试图打造也失败了,改为投资京东)。但基本公认,阿里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腾讯,其次是百度。之所以他们是竞争关系,那就是在产业链维度,双方激烈的抢占下一个产业链风口,比如:移动支付、打车服务、共享服务等。同时在产业链覆盖的维度看,双方的产业链重合度越来越大,只是在各自的产业链环节,各有优劣,也就使得双方的产业链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海外国际市场也是类似,谷歌主业是搜索,但对他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却是做电商的亚马逊,做SNS的facebook,做手机的苹果。他们也是在进行产业链竞争。谷歌主导的安卓生态在与苹果的竞争,亚马逊通过的智能语音音箱,切入AI终端领域与谷歌竞争。 所以华为优势主营的网络管道业务虽然与互联网公司的当前主营业务不同,并不意味双方不是竞争关系。也正是我们拥有我们优势的管道业务,才有资格跟这些互联网巨头竞争,否则连资格都没有。 我们去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也不是说要做和互联网公司一模一样的产品,我们能做个vmall自娱自乐,但很难再做个电商平台。我们也可以玩玩espace,但连公司自己人都懒得用于社交,指望把espace做成微信规模,基本上也是痴人说梦,我们甚至连这个梦都没做过。 华为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类似,是全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战。另外,除了产业链的竞争,还有人才维度、融资维度、企业效率维度、经营成本维度、资源维度等方面的竞争。 

2、 在为何非要与互联网公司竞争而不是合作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面向未来,与互联网公司,只有通过竞争获取产业链控制点,才有合作的基础,否则连合作的基础都没有。合作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或为了共同利益而投入。想跟人家平起平坐,那就拿出你自己的实力来,没有那个资格的话,那就只有听人指示,任人摆布的命了。互联网公司愿意指使或摆布的往往都是些SME小伙伴,对于不太听话的大块头,要么就是把这些大块头切成小块,要么就是把大块头的油水榨干。这种大块头的未来标杆就是富士康。如果华为有能力且有意愿通过跟富士康激烈竞争,在未来能够跟富士康平起平坐,能分得上游产业链扔给下游的一杯羹。那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所说的华为与互联网公司是竞争对手的观点,是彻头彻尾错误的。

3、 华为靠无线与网络技术壁垒能否守住江山?难。 华为不去主动攻击(业务扩张)或学习改变,而是依靠运营商牌照壁垒以及自己的无线与网络技术这些管道壁垒是否能守住江山呢?。 快速浏览了能搜到我司内部公开的运营商经营与未来发展的MI洞察材料(如:2017 CSPA关键发现等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有几个结论或观点:

31、如果电信运营商仅提供网络管道服务的话,即使未来的超宽带时代,运营商的整体收入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因为带宽增长的同时,价格也在下降(虽然有图表显示带宽会增长跑赢降价,在竞争市场环境下,本人不表赞同能跑赢)。即使有增长,也会非常缓慢。运营商纯网络收入增长缓慢,那么华为在网络领域的收入也会增长缓慢,甚至在经历完运营商建设周期后,会陷入停滞或负增长。

32  “极简网络”的发展让我司无处藏身。 极简网络由SDN衍生,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是来自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其技术目标是软硬件解耦,硬件成本透明,软件成本可无限摊薄,并且通过开源,让其成本接近于0。成本等于0很多人不认可。但从推动者的商业目的考虑,他们至少希望把网络的市场空间由微软公司的体量做成红帽公司的体量。现在微软市值大约6000亿美金,红帽市值约200亿美金,差了多少倍呢?1/30(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会拿出第三方分析师的种种数据说市场会很大)。而且从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角度看,在极简网络时代,硬件希望由富士康这样的公司生产,而软件直接由网络运营商开发和维护。中间并不太需要过去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我们公司自己是肯定不希望极简网络时代早日实现的,但互联网公司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可不是这么想。极简网络时代的实现速度很可能就是华为纯管道业务的塌陷速度。这个速度由不得我们说了算的,我们只能和思科联手成为这个极简网络时代发展的阻力,尽量减缓其实现。我司在SDN上曾经很消极,在极简网络上也会很消极,反对者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说极简网络时代不会快速到来,我们有多么多么高的技术壁垒,我不反对这些技术壁垒,但通过技术壁垒逆潮流而动也是事实。逆潮流而动,我司最大的顾虑无非是除了管道业务,我司还没有其他的业务收入能支撑这么大的盘子。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我们都已经走在被颠覆的路上了,哪怕是自己颠覆自己。

  4、 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式的转型,对我司的影响。

41  部分电信运营商正在转型为垂直整合型的互联网厂商,这会逼迫我们转型。 以AT&T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尝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进行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AT&T学习的不是互联网模式,总之在进行垂直产业链整合是事实,目前与时代华纳的合并交易还在进行中。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垂直整合主要是向上的整合居多。这种整合的结果,那就是电信运营商面向最终用户的收费模式将发生变化,由按带宽(流量)收费,改为按内容(应用服务)收费或像互联网那种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的收费模式。比如阿里声称IaaS未来是免费的。这些新收费模式,给华为这种底层设备供应商带来的一大转折就是,网络建设和供应由直接的价值创造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从内容和应用收到的钱,被底层网络和设备所抵消。既然变成成本中心,那么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诉求就会变得越发强烈,这个压力势必传导到华为这样的管道供应商头上。

42  部分运营商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也会逼迫我们转型 运营商在与互联网厂商抗争失败后往往与转而选择与互联网厂商合作。这貌似与华为无关,但在笔者看来,这比电信运营商垂直整合对华为的威胁更大。因为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的合作从早期的内容合作,一旦成功,势必走向深入,所谓的走向深入,无外乎从上向下走,自然就会触及到华为这些管道供应商在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前文所说的极简网络时代,可能因为电信运营商自身的技术能力,很难推进华为、思科、爱立信这种传统管道供应商做出快速改变(他们可能只是磨洋工,口头高声讲,实际能拖尽量拖)。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合作后,就会形势大变。互联网厂商可是拥有技术实力的,特别是软件能力,而且具备强大的向下垂直整合能力(这是本文忌讳使用OTT的原因,用OTT这个名词本身就是对互联网公司的蔑视)。IBM、Oracle、EMC这些公司几十年积累的技术门槛,被互联网公司不到5年就彻底突破和颠覆了,难道咱们电信行业的技术门槛比IOE这三巨头还高么?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有了电信运营商的牌照、网络运营和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以互联网厂商的实力突破电信技术门槛(甚至直接收购电信设备供应商)应该是难度不大的。有目共睹,现在爱立信、诺基亚等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股价一路下跌,越来越便宜了。BAT与联通战略合作后,还没注入技术,只是玩玩互联网思维,玩玩大小王卡,用就让联通4G用户在半年时间激增了2000多万户,估计再这么下去中移动都快哭了,华为估计也不会因此太高兴。阿里及互联网公司与中国联通在新业务领域几乎在开展全栈合作。联通也似乎完全放弃了央企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全线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兄弟说怎么玩,他就怎么玩。

43  华为如果至今还回避互联网转型,那么在电信运营商转型中的新业务合作中的定位和角色就非常尴尬了。 在与运营商在新业务领域的合作中,华为似乎有三种角色可以选择:选择一、视而不见;选择二、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选择三、与电信运营商做新业务的联合运营。 “视而不见”肯定不是华为的风格。 华为首选选择了第二个,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这一定位本身就是把自己直接被定位成了成本中心,然后其劣势凸显。互联网类的新业务的本质是运营,而且向用户提供接近免费的服务,所有软件和底层设备都要为免费服务,竭尽所能压低成本,但还要保持高效的运营。无论华为产品与人力的成本,还是敏捷度跟提供互联网业务的友商比起来估计都不敢恭维,最直接的表现似乎就是业软产品线的一败涂地。 第三个选择,即华为与运营商联合运营,类似CLOUD BU在公有云领域与运营商的联合运营,与互联网厂商直接竞争,那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公司,这基本上无需分析了。只是说,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云计算只是其众多新业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的互联网业务需要拓展,华为还在犹豫不决。

44  关于我们看好的大视频业务 笔者的观点是,无论未来视频有多大,电信运营商都需要从视频内容入手进行运营。视频业务目前是半传统与半互联网化的。半传统的意思是,在有线网络视频方面,电信运营商首先抢夺的传统广电运营商的饭碗(欺负不了互联网,那就先欺负传统行业的小弟),获得新增长。在移动视频部分则是主要与互联网公司展开争夺或合作。与互联网公司在视频领域的争斗用带宽流量做补贴,自然有其优势,但和前文分析的一样,这让带宽流量成为成本中心(这跟电信运营商补贴卖手机似乎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当前,互联网厂商在积极的介入视频内容的制作,视频终端(含VR/AR)的普及。互联网厂商的介入让视频内容产业互联网化会不断加速,电信运营商在视频内容争夺上与互联网公司激烈竞争或深度合作是已经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华为目前积极布局的是视频底层相关处理技术,对视频内容制作和互联网化的运营,是不是还是主要体现在给客户讲的主打胶片里?在电信运营商大视频内容业务运营与发展上,华为是不是还是想一直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着电信运营商暴露在互联网厂商的炮火里或者被窝里? 

45  我们再看一下物联网。这个让电信运营商每次一提,眼睛就放光的未来业务,而且所能看到运营商相关的文章,每每写到物联网,就像整个物联网产业链早已被电信运营商收在囊中的感觉。但至今电信运营商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负责网络联通的一个小环节(5-15%的价值空间),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肉没有吃到嘴里的时候,永远不要相信那肉是属于你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企业都在布局物联网业务。互联网公司应该心知肚明,要想控制物联网的产业链,就要摆脱电信运营商的掣肘。在物联网领域,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激烈竞合(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在所难免。华为又希望把电信运营商推到前台当炮灰么?因为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抢得这两大板块更大的蛋糕。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直接成为视频和物联网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相抗衡。    5、 从互联网公司的维度看与华为的竞争。 51 互联网公司一直在试图进入通信领域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facebook和谷歌建设各种稀奇古怪的通信网,到亚马逊直接铺设通信光缆,自研芯片。微软的SKYPE和微信蚕食的则是语音、短信以及视频通信的业务。阿里实际上也很激进,我看MI的调研数据,2014年就成立阿里通信,之后与亚信战略合作,收购中兴软创,入股中国联通,布局物联网软硬件和生态平台等等。在整合完运营商之后,以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资金实力,入股或控股中兴乃至收购之,都不是没有可能。 互联网公司为何非要进入通信领域?因为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包括对互联网公司的收费,以及对个人用户的收费,以及未来对物联网终端的收费,都是互联网公司业务增长的拦路虎,恨不得早点除之而后快(把成本压到最低,最好免费)。面向5G超宽带时代,互联网公司在通信领域的投入只会不断增强,不会减弱。我们天天喊大视频和物联网,难道互联网公司不是天天盯着这两块蛋糕么,难道他们不知道在大视频和物联网时代,网络成本将成为其互联网运营的最大成本么。

52 华为看不上互联网公司与自己能够形成威胁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看到互联网公司进军通信业务所遭遇的挫折,比如谷歌光纤业务的终止。至今也没看到互联网公司染指5G的标准和专利。但这不等于互联网厂商放弃了通信市场,放弃了与华为以及电信运营商这些电信企业的竞争。

53实际上互联网公司才不会傻到现在就跟华为这样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硬碰硬了(只有我们自己总觉得,只要人家没跟我们硬碰硬,那就不叫竞争关系),真到硬碰硬的时候,那肯定是人家以绝对优势兵力碾压我司的时候。

54互联网公司的一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蚕食策略,一种是绕道策略。 所谓的蚕食策略是建立在内部自产自消基础上,这和华为当初的自研服务器发展策略类似。互联网公司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压低服务的成本,当有了互联网厂商自身的规模优势,他们对互联网服务下层的任何产品的自研,都会大幅削减运营成本。这也是他们自研的内在动力,首先自研的就是软件,之后是所有数据中心硬件和终端。在网络设备方面,互联网公司首先关注的自身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的自研,在2014年前后,百度就研发成功了数据中心交换机,使其数据中心网络成本下降了80%。如今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内部自研化改造基本完成,开始随着全球业务的扩张,开始改造其自己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网络,为此他们跨过运营商自己铺设光纤网络甚至海底光缆(Amazon)。全球跨数据中心网络铺设完成后,互联网公司下一步要做的,自然就是消除数据中心到终端之间的网络成本了。实际谷歌的光纤(+Wifi)计划就是为这条路走的。只是最终遇到了障碍,我没有看到终止的原因,但可以想象在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化,铺设光纤是很困难的。在中国只要有牌照反而很容易,国内的互联网厂商BAT现在都不需要自己铺设光纤了,因为已经入股联通,他们所需做的,就是大幅降低联通的运营成本,来降低他们给联通的转移支付成本,电信运营商基础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打通了。至于发展用户,那正是互联网厂商的拿手好戏,然后用用户数量增长反哺联通。 在海外,facebook甚至不惜代价要发射通信卫星,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让边远地区人口接入互联网,笔者不懂技术,在笔者看来这实际应该是探索新型无线网络覆盖技术,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厂商的第二个策略,绕道策略,一旦成功,则可以在全球规模覆盖。除了facebook这种可能绕道策略,互联网公司的在其他绕道方式的创新能力和失败容错能力是绝对不能低估的。而华为往往认为,互联网公司某次尝试失败就会彻底失败了,按我司习惯思维,失败后,项目负责人连同那个业务部门就都被干掉了。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互联网公司要进入通信领域的决心。只要他们认准这个方向,一个项目的失败又算什么呢,他们还会继续想其他办法。笔者在这里开个脑洞,举个例子(实际不一定如此)。比如,我们在5G时代,传统电信设备供应商所设计的无线网络应该是(骨干网+5G网络基站)的星状结构覆盖模式。而互联网厂商很可能会利用物联网终端高密布局的特点,利用类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思想,利用P2P的模式,由智能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直接通过无线或有线相互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去中心无状态全网状网络,而且此网络通过类区块链技术保障通信安全。这种布局在人口高密的城市最容易被实施,从而把运营商从城市宽带业务里挤出去,把需要昂贵部署成本的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留给电信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或直接通过卫星来覆盖边远地区)。这个P2P网络哪怕只是互联网公司用于对超宽带时代网络接入的补充,都够电信运营商受的。我司如果有此类的想法,估计首选要做的是赶紧进行专利布局然后束之高阁了(因为不会通过设备销售给自己带来销售收入)。实际此类网络的价值关键是在网络所承载互联网或物联网业务的运营环节,通过运营实现收入,以及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完善与不断优化,光技术布局形成不了啥太大的壁垒和价值。 还有个大家已知的绕道方式。当互联网公司无法解决针对当前芯片厂商(如Intel)和网络通信厂商的短期技术垄断时,互联网公司还在积极准备下个更远布局的绕道措施,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投资布局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这个在我司看来(赚钱)还遥不可及的技术。互联网公司并不缺融资渠道,而且其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愿景融资,一个公司的市值往往反应的是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远期愿景的投票,所以对这种愿景性投资,并没有太大的资金困难。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阿里、谷歌等厂商投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就不是个市场宣传的嘘头了,而是通过更远的一跳来解决现在无法实现的产业链整合问题。反正失败了也不会损失他们自己个人的钱。

  6、 与互联网公司正面竞争对华为的价值和风险

61 价值部分: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价值再分配,给自己争取更大的一块蛋糕,更多的是未来自己的长期生存;通过垂直的产业链整合(或反整合),获取相对稳定、长期的收入来源,通过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进行内部优化,让组织继续保持活力,让公司持续保持竞争力;

62 风险部分:商业模式复杂化,让经营风险更加不可测;与互联网公司竞争之路并不平坦,互联网公司对高风险的追利特性及与风险资本的结合,会让华为暴露在更多风险与不确定之中。需要华为配合与互联网的竞争模式,在局部乃至全部进行一场类似当初IPD变革一样进行大的内部组织、流程、企业文化、业务领域乃至分配制度等变革。既然是变革,变革自然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势必引起反垄断机构的关注,也会涉及一些灰色地带,垂直的产业链整合,让华为与客户(运营商及企业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复杂和微妙,关系处理难度增加。

  7、 结语:总之,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愿意,互联网公司与华为公司的全面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经在进行当中,这是由不得我们的。我们积极的去应对这个竞争,总比我们被动的响应效果会更好

现在正是公司的业务的稳健期和上升期,是转型的好机会。如果在业务收入下滑的时候进行转型,那阻力会更大,顾忌会更多。 ·        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看到的好消息是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部分业务与组织已经在向互联网经营模式转型,这说明公司至少在变革转型方面是开放的。不知道最需要向互联网转型的软件产品线为啥不转向为互联网运营商或与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虽然这种产品线\BU级的转型跟笔者期望的集团转型相差甚远。但至少是个开始吧,希望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互联网业务部门能早日成功,以便于在全集团复制和推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57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