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鸿蒙时刻——再说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

此时此刻,鸿蒙时刻——再说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第1张

2021年6月2日,对于华为和很多关心华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千呼万唤的华为鸿蒙 *** 作系统(HarmonyOS)正式发布,虽迟但到。就像HDC 2019上鸿蒙初次发布那样,准随着它的争议从未消失,且更随着手机鸿蒙系统的推出在即,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HDC 2019之后,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华为鸿蒙系统的那些事儿》的文章,此时此刻,我觉得是时候再说说华为鸿蒙系统那些事儿了——虽然我知道,在这个当口,写这样一篇文章很可能给我自己挖一个大坑……

不搞懂Android,你就看不懂鸿蒙

关于鸿蒙的最大争议点无非就是:“HarmonyOS是不是套壳Android?”要说不是,不服气的人肯定大把,要说是,那也一样不得了,那就一层层地说清楚。首先,让我们看看Google手中的Android *** 作系统是怎么回事。

回顾一下Android *** 作系统的起源。它是由知名IT人Andy Rubin于2003年10月成立的Android公司推出的产品,其本身是基于Linux内核开放源代码的 *** 作系统;2005年8月,Google收购了Android公司;2007年11月,Android *** 作系统首次亮相,同时Google宣布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Android的源代码,Google牵头的OHA也正式创立(OHA,Open Handset Alliance,该组织最初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2008年9月,Android 10版本正式推出,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G1发布,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现在,Android *** 作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大 *** 作系统,也广泛使用在智能手机之外的很多设备上。

Android的起源和开源两个字分不开。是的,Android系统底层所使用的Linux内核,是必须遵照GPL协议进行开源传播的(GPL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se,简称GPL,通用性公开许可证)。这个协议中的一项原则就是:确保软件自始至终都以开放源代码形式发布,保护开发成果不被窃取用作商业发售。

因此,采用Linux内核的Android *** 作系统,也不能违反这个协议, 前边提到的Android免费开源许可证授权,就是指Google要向使用该 *** 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厂商提供开放的源代码,即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但这部分源代码并不代表“Android” *** 作系统的全部。

Google当初看上Android,可不是想要将这个开源系统作为一个免费的“慈善”项目来推动,而是在意Android这个平台的商业化潜力。于是,在收购了Android系统之后,Google就按自己的设想打造Android系统,即在开源代码的部分之外,基于自家在移动互联网上强大的控制力,把Gmail、Maps、Google Play、YouTube、Chrome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应用服务整合为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服务包植入,从而形成了这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理解Android系统的本质,就是AOSP+GMS的合体。

换句话说,智能手机厂商可以自由使用AOSP提供的免费源代码进行自家 *** 作系统的开发,但想要卖得好,拥有更多的用户,却离不开GMS包含的应用,在Android的商业模式中,Google有一套严格的机制在免费开源与付费授权之间取得平衡的。

之前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2016年间,Android *** 作系统为Google供贡献了高达310亿美元的营收,而利润更是高达220亿美元,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搭载Android *** 作系列和GMS服务包的智能硬件们,都成为了Google帝国的现金奶牛。

只是,Google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总有不能企及的地方——中国大陆。早年因为不愿意服从法律监管,Google几乎将整个互联网服务都移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是Android *** 作系统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壮大。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Google不能在中国提供服务,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们,早就习惯了自主开发没有GMS,但又包含完整本地化服务的自主UI,但因为要面向全球市场,所以又会在自主UI中保留Google GMS框架,这样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很方便地接入GMS并激活一系列的服务。

因为GMS服务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手机厂商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入很多自己的服务,比如应用商店、主题商店、内容、支付、推送等,可是没有Google Play的应用审核机制,国内的软件生态是啥样大家都看到的,到最后手机厂商自己都受不了了,才有了“统一推送联盟”、“软件绿色联盟”之类的组织,且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强,现在已经好多了。

随着Android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Google也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毕竟这家公司的口号在2015年就从“Do not be evil”变成了“Do the right thing”。如将一些关键特性和重要代码的更新放入GMS包的版本迭代中,比如部分组件、驱动等,有意拉开Android与AOSP的代数差距,从而凸显自己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对Android生态的控制力。所以,为了能让自家的UI能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智能手机厂商们对Android的魔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回到华为。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被视为美国对华为终极打压的开始,首当其冲的就是销往全球的华为新款手机不能再使用Android系统。

是的,华为的确是不能使用Google的Android *** 作系统了,但更具体的描述应该是: “华为不能在自家手机新品中内置GMS服务,但AOSP源代码的使用丝毫不受影响”, 而非那段时间盛传的华为手机从此变砖。但是,无法内置GMS,对于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的销售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但好在对于系统本身进化影响并不大——现在让我们来到第二个话题:“华为掏空Android。”

华为真的掏空了Android?

华为是否掏空了安卓?这应该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拉出来遛一圈儿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 答案:是也不是。为什么说不是?因为AOSP还在呢,华为从来没有说过要排斥这个开源项目的,毕竟在这个软件生态上运行着数以百万计的应用,真要把这个掏了,难不成华为要自己做一个全新的软件生态,脑子抽了还差不多。为什么说是?因为华为对Android *** 作系统的改变也是真实的,很多谷歌做的东西,很多都被华为自己的东西替代了。

这个涉及一个主角, 即EMUI,华为自主开发的UI,或者说两个主角也行,EMUI+HMS。 在这其中,现任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王博带领的EMUI团队显得尤其重要,从他2016年加入这个团队之后,EMUI的根本性改变就发生了,用他的话说:“EMUI不仅仅是一个UI,而是一个平台。”EMUI是如何从UI变为平台的呢?简单梳理一下:

-EMUI 4X时代,主要的变化还只是TEE OS(即用于指纹的TustZone)以及SensorHub这样基于硬件功能的模块上;

-EMUI 5X时代,这是一个战略级别的关键版本。解耦Android底层组件,精简各子模块。虚拟机在这个版本也得到了优化,特别涉及了垃圾回收机制(GC)、AOT(运行前编译)、数据库优化(IO并行)等。在这个版本,新的文件系统F2FS(针对闪存推出,大幅度减少文件碎片),还有UltraMemory(即4GB运存达到友商6GB运存效果)的推出,通过对各个Android底层技术模块的深度开发,让EMUI团队敢于将“十八月不卡顿”放到了公众面前,没记错这就是EMUI第一个大争议点出现;

-EMUI 8X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加入系统,iAware借着算力,整个系统的后台管理模式更合理,图形引擎得到升级,即半路加入的GPU Turbo,这是EMUI对Android系统全栈图形模块修改的开始,EROFS超级文件系统也在此期间亮相开源社区;

-EMUI 9X时代,也是“Turbo”的时代,GPU Turbo 20、CPU Turbo、LinkTurbo都是在这一代出现的,系统性能继续优化,EROFS正式加入,连接能力得到强化。2019年MWC上,华为“1+8+N”智慧全场景战略首次浮出水面,在这背后,鸿蒙的研发其实已经悄悄进行了不短的时间了;

-EMUI 10X时代,分布式技术、软总线、超级终端这一系列的概念出现了,它在HDC 2019上推出,伴随着它一起发布的就是鸿蒙10,其时还是一个半成品,只能叫 *** 作系统内核。只是因为2019年5月16日的事件,它不得不作为战略产品提前亮相,在推出的时候,鸿蒙就直接宣布将会开源;

-EMUI 11X时代,鸿蒙来到了20版本,但HDC 2020的主角是HMS和AppGallery,不但前边提到的一系列系统底层的能力变化全部被涵盖其中,连Google最引以自傲的营收来源GMS服务、Google Play也被替代了。

看完上边这个简单的梳理,你是不是对本章节开头的那个问题概念更明晰了? 如果说华为掏空了Android,没错,华为EMUI团队觉得Google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么魔改,要么就干脆换掉,比如底层连接协议。 特别是在2019年5月16日之后,即EMUI10和11两代,这样的动作愈加突出,幅度也越来越大。

要说华为没有掏空Android,也没错, 因为现在华为完全自主运营的AppGallery应用商店,里边的应用都是基于AOSP规范开发,但又置入了HMS服务的华为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应用在没有GMS支持下的消费者体验问题。 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华为已经积累了7亿多终端用户,在他们换机或是华为解决手机硬件产品问题之前,用户还是要继续使用这些华为手机和软件服务的。

到这里,为什么会有鸿蒙这个东西了应该也有答案了。 “低情商”的说法,它有点像是华为在EMUI进化过程中,用来解决多设备连接协作问题中的“副产品”;“高情商”的说法,它是包涵底层互联协议、芯片能力调用、多设备协同过程中交互界面等全方位解决方案的集合体,高效率的连接(HiLink)、低时延(HiLink)以及微内核(比如LiteOS)是它的三大特点,所以,从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度来说,鸿蒙肯定就是一个全新的 *** 作系统。

因为华为的工程师认为,当前物联网的连接协议太过碎片化,从业厂商开发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最后出来的产品也就五花八门,这样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华为“1+8+N”战略的推进效果,“1+8”都是华为自己的好说,“N”怎么办呢?那就交给鸿蒙来解决吧。

这是发布会后宣布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华为按计划分两次把HarmonyOS的核心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整合其他参与者的贡献,形成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这和AOSP是不是差不多?这就是为了能让其他有兴趣加入华为“1+8+N”战略的设备制造和服务提供商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生态系统。在2021年5月18日上海的华为HarmonyOS Connect伙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还提到了鸿蒙的商业模式,包括免费认证服务这些内容,我有整理专访,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

在2019年发布鸿蒙10的时候,华为的确是没有那么快的计划将它放在智能手机上。HDC 2019之后对余承东的专访中,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确认谷歌不再为华为提供 *** 作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升级,将所有的华为手机 *** 作系统的内核更换为鸿蒙,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可以让合作伙伴(主要是指美国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但同时,他也说了三个“Ready”,意即华为是可以随时这么做,而在6月2日的发布会上,华为手机的鸿蒙升级计划是何等规模大家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王博早些时候的回答也是:“做 *** 作系统并没有难度,关键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时间来到2020年5月16日,美国针对华为的终极制裁到来,手机SoC芯片断供,蓬勃发展的华为手机业务随时面临停摆的问题。虽然现在看,华为还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公司的芯片,在全球继续推出4G手机产品,但GMS同样不能使用,出货量也会从过去的亿级下降到千万级,决定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的“1+8+N”也随之面临巨大的挑战。两年前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瞬间就变成生死存亡的关键,HarmonyOS变得意义更加重大,不得不发。

并肩前行的OpenHarmony和HarmonyOS

我相信有了前边两个部分的铺垫,再进入第三个部分,很多人的困惑应该会少很多。华为目前对鸿蒙这个 *** 作系统的定义是: “HarmonyOS是新一代智能终端 *** 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的语言” ,它与我们使用的Android这种宏内核系统在思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宏内核 *** 作系统我们用得很多,电脑上的Windows、手机上Android都是,它最大的特点是设备要装载这个 *** 作系统,就得所有的系统组件全部加包一起装载,不管用不用得着,同时在运行时,系统也会依据内存大小,自动加载组件,响应速度是提升了,但会消耗极大的系统资源。

到2021年我们已经能见到最高达18GB RAM的安卓手机了,而在当前主流的Android 11系统描述中写到:“设备最小运行内存为512MB”。如果设备的运行内存小于512MB,要到不能用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统,要么就只能用老版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有些车机还在跑Android 44版本……

但是鸿蒙的设想就恰恰是反过来,它从架构设计上就进行了全栈解耦,将庞大的 *** 作系统打散,拆解成很小的颗粒,不同能力的设备只需要按自己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模块能力加载即可, 比如鸿蒙系统的前身LiteOS,它最小的体积只有10KB,你能相信它是 *** 作系统么?可它就是!华为认为这是未来物联网时代和必然趋势,巧的是Google也同样这样认为,所以,足足被其孕育了5年的微内核 *** 作系统Fuchsia,刚刚于近日才正式推送,它的目标就是替代Android和ChromeOS,从而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多样终端和生态。

为了更好地让合作伙伴与开发者适配设备与系统的能力,华为将采用鸿蒙系统的设备从L0~L5做了6个分级,其中从L0~L2这三个级别的设备,要么没有交互界面,要么交互和功能都非常简单,家电、手环就算这种设备,运行内存也非常小,甚至低到KB级,其被定义为瘦终端,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代码百分之百来自华为,不包含AOSP的任何部分;而L3~L5这三个级别的设备,有交互界面,可应用扩展,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车机、VR/AR等这些设备就属于富终端的类别,它们采用的鸿蒙系统,就会引用AOSP的部分代码。在这其中,手机无疑是功能最复杂的核心设备,会跑最多的应用,它引用AOSP顺理成章。

所以,这次发布的HarmonyOS是何物就好解释了。 华为软件团队开发出的OpenHarmony开源项目用来构建“1+8+N”生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华为手机终端团队加入HMS服务包,提供全套华为服务和连接能力,包括嵌入HMS服务的华为版应用,再加上部分AOSP开源代码,支持Android广泛的应用生态,保证消费者可以继续无障碍地使用已有的应用 ,这就是今天发布的HarmonyOS。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人感觉眼熟?

没错,苹果现在M1平台的MacBook就差不多是类似的情况,它既可以运行macOS应用,又可以运行iOS应用,而HarmonyOS呢,既可以运行原来的Android(APK)应用,又可以运行鸿蒙平台开发的应用(APK)。所以,6月2日发布会王博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话不晓得各位注意到没有: “HarmonyOS是基于OpenHarmony的第一个公开发行版” ,也算是把两者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了。

关于鸿蒙系统是否是完全自主开发,要是没记错,华为自己是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类的话倒是看到过不少, 这个巨人放在HarmonyOS上,就是AOSP。至于有人说到的鸿蒙上使用的代码老旧,经过前边两个章节的介绍你应该明白,这对现在的华为和EMUI来说并不太重要,因为Android *** 作系统最核心的模块,华为早就已经是脱离谷歌自己在做更新,包括HMS加入后,连应用验证都自己在做,依赖度已经非常低了。

所以,现在EMUI 11还只基于Android 10版本的AOSP代码,但其对比采用Android 11版本的友商系统体验如何,相信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只是因为环境的关系, 本来应该“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全部被按下了快进键,很多还没来得做的事情,也都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比如代码替换等,相信今年的HDC 2021上华为软工团队会有更多新消息放出。

选择在现在推出HarmonyOS,对于华为也是有风险的,早年阿里YunOS与Android商业生态的冲突让我们第一次理解到了Google对“开放”的态度。现在,HarmonyOS可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好在华为有HMS和初具规模的AppGallery可以进行一些对冲。

但对比这样的风险,真正的风险还是时间。从2020年5月16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消费者的换机周期是28个月左右,留给华为以手机产品为中心推进“1+8+N”战略的时间并不多,在余下的短短1~2年时间里,华为除了继续保留尽可能多的存量用户,还需要完成去手机中心化的“1+8+N”战略,还需要团结尽可能多的手机厂商来形成新的中心,从之前与杨海松的对话来看,新战略中的“1”,很有可能就是App了。

但另一方面,杨海松也说过: “华为擅长做产品而不擅长做生态”,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前华为做产品,秉持的是“进入一个行业,就一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霸道”原则,现在做生态,华为应该想的是如何交到更多朋友,合作共赢,姿态非常重要……

写在最后

“华为推出HarmonyOS,中国骄傲”,发布会之后,以此为主题,各种各样的鸡血文章、小视频又出现在各大内容平台上,好一场流量盛宴。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一年前,在他们口中,似乎华为能以一己之力,一夜之间厘清中国整个芯片产业的 历史 欠账。华为人并非没有看到这些,但现在的他们,哪里有功夫去理会这些论调,有太多事要做了。虽然这篇长文,也许看到的人和看完的人有限,但我觉得能把那些关于HarmonyOS的事儿解释清楚,足矣。

根据T媒体发布的2020年中国低代码平台指数测评报告了解到,低代码概念自2018年起在国内关注度持续攀升,资本的热钱与逐风的玩家不断涌入低代码赛道,市场规模也在显著性增大。同时,低代码玩家大多具备其他成熟业务,拥有稳定的用户群,以支持低代码业务持续运营。因此,短期内低代码市场将维持高速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头部大企业依然是低代码平台市场的主要对象,腰部用户群较小,从长期看市场可能会较快进入品牌兼并阶段。

低代码平台行业报告同时也揭示了国内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竞争格局、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天翎MyApps平台在中国低代码平台市场竞争格局中处于头部地位!市场渗透指数位居前四,在零几年起步的最早从事快速开发平台研发和应用的厂商中更是位居首位!此外,我们报送的“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案例在众多候选中获得专家组一致认可并作为典型低代码平台应用案例进行示范宣传!这些都是天翎17来深耕低代码平台领域绝对实力的彰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而非一蹴而就,面对低代码开发平台选型过程中的各种误区,我们提炼了“铁三角”选型模型供广大同仁和企业朋友借鉴参考:

人工智能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智能语音助手市场规模,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智能家电渗透率情况,中国智能电视出货量与预测情况,中国智能音箱整机销售额

1、智能语音助手市场规模突破240亿

目前来看,搭载语音助手的设备产品主要为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但是在智能家居产品和智能车载产品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语音交互作为人工智能的必然趋势,语音助手也将进一步的与各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随着产品智能化的深入,搭载语音助手的智能终端数量将进一步增长。2020年我国智能语音助手市场规模达到241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00%。

2、智能家居成为关键场景,智能家电和音响率先落地

智能家居的最终形态是实现全屋产品的智能化,为AoT的关键场景,而智能语音是智能家居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灯光空调、电视、窗帘、门窗、背最音乐、安防、监控控制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方面均有应用。

——智能电视为目前智能家居主要产品

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智能语音的发展给智能家居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随着智能家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喜爱,近几年市场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达到2419亿元,同比增长20%。

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具中较快落地的细分市场,在电视、洗衣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上的渗透率与2013年相比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93%,其次是智能空调,渗透率达到55%。

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我国智能电视出货量为4480万台,我国智能电视市场目前已经趋于稳定,预计2024年出货量将达到4800万台,复合增长率约为17%。

——智能音响卡位入口

早在2018年智能音响就已经成为智能家居业内最看好的用户入口之一,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智能音响作作为第二大被看好的入口。目前智能音箱市场主要由天猫精灵、小度音响、小爱音响等。2020年我国智能音响整机销售额达到11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97%。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CSDN 编者按“如果我们把人类文明想象成汽车的话,那么软件开发行业就相当于汽车的引擎,编程语言就像引擎的燃料。”作为一名开发者,需跟随技术潮流的发展来学习新技术。2020年,你有计划新学一门编程语言吗?

本文作者从一名架构师的角度,详细分析了7种现代编程语言的优点与功能,你对哪门语言最感兴趣呢?

作者 | Md Kamaruzzaman,软件架构师

译者 | 弯月,责编 | 伍杏玲

封图| CSDN 下载于视觉中国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以下为译文:

如果我们把人类文明想象成汽车的话,那么软件开发行业就相当于汽车的引擎,而编程语言就像引擎的燃料。作为一名开发者,今年你应该学习哪种编程语言呢?

学习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无疑是时间、精力和智力上的巨大投资, 但是学习一种新的编程语言可以提升你的软件开发技术力,促进你的职业发展。

在这里,我将献上一份现代编程语言的列表,这些语言不仅有助于提高你的生产力,而且还可以促进你的职业发展,并让你成长为更优秀的开发人员。这份列表还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系统编程、应用程序开发、Web开发、科学计算等。

什么是现代编程语言?

“现代编程语言”这个说法本身就很含糊。许多人认为Python和JavaScript等语言是现代编程语言,还认为Java是一种古老的编程语言。实际上,这几种语言大约在同一时间出现:1995年。

大多数主流编程语言是上个世纪开发的:七十年代(如C)、八十年代(如C ++)、九十年代(如Java、Python、JavaScript)。这些语言在设计上并没有考虑现代软件开发生态系统:多核CPU、GPU、快速的互联网、移动设备、容器和云等。尽管许多语言中的许多功能都已进行一些改进,如并发等,而且在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但它们依然保留了向后兼容性,无法抛弃那些过时的旧功能。

在这方面,Python就做得很好(某种意义上也未必是好事),Python 2和Python 3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很多语言常常会为解决同一个问题提供十余种的方法,同时又没有顾及到开发人员的感受。根据StackOverflow的开发人员调查,大多数旧时的主流编程语言在“最可怕的语言”排名都名列前茅:

如果非要在新旧编程语言之间划个界限的话,那么应该是2007年6月29日,也就是第一台iPhone发行的时候。在这之后,编程语言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本文的列表中,我只考虑2007年以后的编程语言。

为什么要学习新语言?

首先,现代编程语言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多核CPU、GPU、TPU)、移动设备、大量数据、高速互联网、容器和云的优势。大多数现代编程语言会关注开发人员的体验,比如:

简洁明了的代码(减少样板代码)

内置的并发支持

空指针安全

类型推断

简洁的功能集

降低学习难度

融合所有编程范例的最佳功能

本文列表的许多编程语言都带有革命性地变化,并将永久地改变软件行业。一些已成为主流编程语言,还有一些则有望取得突破。因此选择这些语言作为第二种编程语言是明智的做法。

Rust

一直以来,系统编程语言环境主要由靠近硬件的语言(如C、C ++等)主导。尽管它们可以完全控制程序和硬件,但是它们缺乏内存安全性。即使它们支持并发,使用C/C ++编写并发程序也很困难,因为没有并发安全性。还有一些流行的编程语言是解释性语言,例如Java、Python、Haskell。这些语言具备安全性,但需要庞大的运行时或虚拟机。由于它们的运行时间长,因此Java等语言不适合于系统编程。

许多人曾尝试将C/C ++的功能与Java、Haskell的安全性相结合。然而,Rust才是第一个成功实现了这一点的编程语言。

Graydon Hoare在业余项目中开发出了Rust,他的灵感来自研究编程语言Cyclone。Rust是开源的,由Mozilla与许多其他公司和社区一起领导这门语言的开发。Rust于2015年首次发布,并很快引起了社区的关注。

主要特征:

通过所有权和借用概念提供内存安全和并发安全。

内存安全和并发安全在编译时确保,即如果程序代码可以编译,那么内存既安全又没有数据竞争。这是Rust最吸引人的功能。

它还提供了Haskell中元编程的表现力。凭借不可变的数据结构和功能编程功能,Rust提供了功能并发和数据并发。

Rust的速度非常快,纯Rust的性能甚至优于纯C。

在没有运行时的情况下,Rust可以完全控制现代硬件(TPU、GPU、多核CPU)。

Rust具有LLVM支持。因此,Rust提供一流的与WebAssembly的互 *** 作性,而且Web代码也非常快。

流行度:

自2015年首次亮相以来,Rust已被开发人员广泛接受,并在StackOverflow开发人员调查中连续四年(2016、2017、2018、2019)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语言:

根据GitHub Octoverse的调查,Rust是运行速度第二快的语言,仅次于Dart:

此外,根据编程语言流行度排名网站PyPl的数据,Rust排名第18位,并呈上升趋势:

对比Rust提供的功能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微软、亚马逊、Google等科技巨头相继宣布投资Rust作为一种长期的系统编程语言。

根据Google统计的趋势,在过去的5年中,Rust的热度每年都在增加。

主要用途:

系统编程

Serverless 计算

商业应用

主要竞争对手:

C

C++

Go

Swift

Go

在本世纪初,Google面临两个扩展问题:开发扩展和应用程序扩展。开发扩展问题指的是他们不能仅通过投入开发人员的方式来添加更多功能。应用程序扩展问题则指他们无法开发出一款能够扩展到Google级别的计算机集群的应用程序。

所以在2007年左右,Google创建了一种新的编程语言,用于解决这两个扩展问题。两位才华横溢的Google软件工程师Rob Pike(UTF-8)和Ken Thompson(UNIX OS)创建了一种新语言。

2012年,Google正式发布了第一版的Go编程语言。Go是一种系统编程语言,但与Rust不同,它还具有Runtime和垃圾收集器(几兆字节)。但是与Java或Python不同,这个Runtime包含了生成的代码。最后,Go生成了一个本地的二进制代码,可以在没有附加依赖项或运行时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中运行。

主要特征:

Go具有一流的并发支持。Go不通过线程和锁提供“共享内存”并发性,因为编程难度太大。相反,它提供了基于CSP的消息传递并发性(基于Tony Hoare的论文)。Go使用“ Goroutine”(轻量级绿色线程)和“ Channel”进行消息传递。

Go最大的杀手级功能是:简单,它是最简单的系统编程语言。新手软件开发人员只需几天就可以编写高效的代码,就像Python一样。有些大规模的云原生项目(如Kubernetes、Docker)都是用Go编写的。

Go还内置了垃圾收集器,这意味着开发人员无需担心C/C++中的内存管理问题。

Google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Go。因此Go拥有大量的工具支持。新手Go开发人员拥有大量的工具生态系统。

一般,开发人员80%的时间都花在了维护现有代码上,用于编写新代码的时间只占20%。由于其简单性,Go在语言维护方面表现出色。如今,Go在业务应用程序中大量使用。

流行度:

Go一问世就受到了软件开发社区热烈的欢迎。2009年-2018年,Go一直在TIOBE编程语言排行榜上徘徊。Go的成功为Rust等新一代编程语言铺平了道路。

如今,Go已是主流编程语言。最近,Go团队宣布了有关“Go 2”的消息,这门编程语言的发展会更加稳固。

几乎在所有的流行编程语言排行榜中,Go的排名都很高,已超过许多现有的语言。自2019年12月以来,在TIOBE指数排名中,Go名列第15位:

根据StackOverFlow的调查,十大最受喜爱的编程语言中,Go也位列其中:

此外,根据GitHub的数据,Go也是十大发展最迅速的语言之一:

Google趋势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Go的热度每年都在增加。

主要用途:

系统编程

Serverless 计算

商业应用

云原生开发

主要竞争对手:

C

C++

Rust

Python

Java

Kotlin

Java 是企业软件开发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近年来,Java受到了一些负面评论:过于冗长,大量样板代码,容易出现意外的复杂性。但是,关于Java虚拟机(JVM)的争论却很少。JVM是软件工程的杰作,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提供了硬核的runtime。

多年来,Scala等JVM语言一直在努力克服Java的缺点,想成为更好的Java,但他们都失败了。最终,这场提升Java的探索以Kotlin的诞生结束。Jet Brains(流行的IDE IntelliJ背后的公司)开发了Kotlin,它可以在JVM上运行,克服了Java的很多缺点,提供许多现代功能。

与Scala不同的是,Kotlin比Java更简单,还可在JVM中提供与Go或Python开发人员同等的生产力。

Google宣布Kotlin是一流的Android应用开发语言,因此Kotlin在社区中的接受度得到了大幅提高。自2017年以来,同样受欢迎的Java Enterprise框架Spring也开始支持Kotlin。我曾尝试结合Kotlin与Reactive Spring使用,体验非常棒。

主要特征:

Kotlin的主要卖点在于其语言设计。我总是将Kotlin视为JVM上的Go/Python,因为它简洁明了的代码。因此,Kotlin的生产力很高。

与许多其他现代语言一样,Kotlin提供了Null指针、安全性、类型推断等功能。

由于Kotlin也运行在JVM中,因此现有Java库庞大的生态系统都可供使用。

Kotlin是一流的Android应用开发语言,并且已经超过Java,成为开发Android应用的首选。

Kotlin得到了JetBrains和Open Source的支持,因此具有出色的工具支持。

Kotlin有两个有趣的项目:Kotlin Native(将Kotlin编译为原生代码)和kotlinjs(Kotlin到JavaScript)。如果成功,则可以在JVM外部使用Kotlin。

Kotlin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编写DSL(域特定语言)。

流行度:

自2015年首次发布以来,Kotlin的知名度不断飙升。根据Stack Overflow,Kotlin是2019年第四大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

Kotlin还是增长最快的编程语言之一,排名第四:

在流行编程语言排名网站PyPl的排名中,Kotlin名列第十二名,并具有较高的上升趋势:

自从Google宣布Kotlin是一流的Android应用开发语言以来,Kotlin的流行趋势出现了大幅上涨,如下所示:

主要用途:

企业应用程序

主要竞争对手:

TypeScript

JavaScript是一门优秀的编程语言,在2015年之前,JavaScript有很多缺点。著名的软件工程师Douglas Crockford写了一本书名为《JavaScript: The Good Parts》,暗示了JavaScript有很糟的部分。无模块化,还有“回调地狱”,因此开发人员都不喜欢维护特别大的JavaScript项目。

Google甚至还开发了一个平台,可将Java代码反编译为JavaScript代码(GWT)。许多公司和个人都曾尝试开发更好的JavaScript,例如CoffeeScript、Flow、ClojureScript。最终,微软的TypeScript取得了成功。

微软的一队工程师在著名的Anders Hejlsberg的带领下,创建了JavaScript的静态类型、模块化超集——TypeScript。

TypeScript可以编译为JavaScript。于2014年首次发布后,TypeScript很快引起了社区的关注。Google当时还计划开发JavaScript的静态类型超集。Google对TypeScript青睐有加,以至于他们没有开发新的语言,而是选择与微软合作改进TypeScript。

Google选择TypeScript作为其SPA框架Angular 2+的主要编程语言。此外,流行的SPA框架React也提供对TypeScript的支持。另一个流行的JavaScript框架Vuejs也宣布将使用TypeScript开发新的Vuejs 3:

另外,nodejs的创建者Ryan Dahl已决定使用TypeScript来开发安全的Nodejs替代品Deno。

主要特征:

流行度:

开发人员喜欢TypeScript的优雅语言设计。在StackOverFlow最受欢迎的语言类别的调查中,TypeScript与Python并列第二名:

根据GitHub的排名,TypeScript是增长最快的编程语言之一,排名第五:

从GitHub的贡献度来看,TypeScript排名第七,打进了前十:

Google的趋势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TypeScript的热度越来越高:

主要用途:

主要竞争对手:

Swift

当初乔布斯拒绝在iOS中支持Java(和JVM),他认为Java不再是主流编程语言。如今我们发现乔布斯当初的估计是错的,虽然iOS仍然不支持Java。苹果选择了Objective-C作为iOS中的首选编程语言。Objective-C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语言,它不支持现代编程语言所要求的高生产力。

后来,苹果的Chris Lattner和其他人开发了一种多范例、通用的、编译编程语言——Swift,来替代Objective-C。Swift的第一个稳定版本于2014年发布。Swift还支持LLVM编译器工具链(也由Chris Lattner开发)。Swift与Objective-C代码库具有出色的互 *** 作性,并且已确立为iOS应用开发中的主要编程语言。

主要特征:

流行度:

开发人员对Swift的喜爱不亚于许多其他现代编程语言。根据StackOverflow的调查,Swift在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中排名第六:

2019年,在TIOBE的编程语言排名中,Swift的排名上升到了第10名。鉴于这种编程语言只有5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成绩斐然:

Google的趋势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Swift的热度出现了激增:

主要用途:

主要竞争对手:

Dart

Dart是Google出品的第二大编程语言。Google是Web和Android领域的巨头,因此Google在Web和应用领域开发自己的编程语言也不足为奇。在丹麦软件工程师Lars Bak(领导Chrome的 JavaScript V8引擎开发)的带领下,Google于2013年发布了Dart。

Dart是一种通用编程语言,支持“强类型”和“面向对象”编程。Dart也可以转编译为JavaScript,凡是JavaScript可以运行的任何地方(例如Web、移动、服务器)几乎都可以运行 Dart。

主要特征:

流行度:

根据GitHub Octoverse数据显示,Dart是2019年增长最快的编程语言,去年它的流行度增长了五倍:

根据TIOBE指数显示,Dart排名第23,仅用了4年时间就超过了很多其他的现代编程语言:

根据StackOverflow的调查,Dart在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中排名第12:

受Flutter的影响,Google的趋势表明,在过去的两年中,Dart的热度急剧上升:

主要用途:

主要竞争对手:

Julia

本文提及的大多数编程语言都是由大型公司开发的,但Julia是个例外。科技计算领域通常都会使用动态语言,例如Python、Matlab。虽然这些语言提供易于使用的语法,但不适用于大规模的科技计算。他们需要使用C/C ++库执行CPU密集型任务,因此这就产生了著名的“两种语言”的问题,因为他们需要粘合代码来绑定两种语言。由于编写的代码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来回切换,因此总是会损失部分性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队研究人员计划从头开始创建一种新的语言,这种语言既可以利用现代硬件的优势,而且还结合其他语言的优势。于是,Julia诞生了。

Julia是一种动态的高级编程语言,提供一流的并发、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支持。Julia的第一个稳定版本于2018年发布,并很快受到社区和行业的关注。Julia可用于科学计算、人工智能和许多其他领域,而且还可以解决“两种语言”的问题。

主要特征:

流行度:

Julia在许多领域主要与Python竞争。由于Python是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因此Julia想晋升主流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虽然Julia非常新(只有一岁),但仍在TIOBE指数中排到第43名:

Google趋势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Julia的热度在稳步增长:

但是考虑到Julia的功能集,以及NSF、DARPA、NASA、因特尔等公司的推动,相信Julia取得突破的进展只是时间的问题。

主要用途:

主要竞争对手:

原文链接:>

本文为 CSDN 翻译,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End

Python

Matlab

科学计算

高性能计算

数据科学

可视化

与Rust一样,Julia的主要特征在于语言的设计。这种语言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将高性能和科学计算中现有编程语言的一些功能结合在一起。就目前的情况来看,Julia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Julia是一种动态编程语言,支持类型系统但类型不是必须的。因此,Julia这种编程语言很容易学习,生产力很高。

Julia的核心是多调度编程范例。

Julia内部支持并发、并行和分布式计算。

Julia为I/O密集型任务提供异步I/O。

Julia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可用于需要数百万个线程的科学计算。

JavaScript

TypeScript

应用开发

UI开发

与Go一样,Dart也非常注重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Dart简洁的语法,以及高效的生产力,受到开发人员的喜爱。

Dart还提供“强类型”和“面向对象”编程。

Dart是少数同时支持JIT编译(运行时编译)和AOT编译(创建时编译)的编程语言之一。因此,Dart可以针对JavaScript运行时(V8引擎),并且Dart可以编译为快速的原生代码(AOT编译)。

跨平台原生应用程序开发平台Flutter选择了Dart作为开发iOS和Android应用的编程语言。从那以后,Dart的流行度越来越高。

与Goog的Go编程语言一样,Dart也具有出色的工具支持和庞大的Flutter生态系统。Flutter的日益普及也会推动Dart的采用率升高。

Objective-C

Rust

Go

iOS应用开发

系统编程

客户端开发(通过WebAssembly)

Swift的杀手级功能之一是其语言设计。语言本身很简单,语法简洁,比Objective-C更高效。

Swift还提供了现代程序语言的功能:null安全。此外,它还提供了语法糖来避免“厄运金字塔”。

作为一种编译语言,Swift和C++一样快。

Swift支持LLVM编译器工具链。因此,我们可以在服务器端编程,甚至浏览器编程(使用WebAssembly)中使用Swift。

Swift提供了自动引用计数(ARC)支持,可抑制内存管理的不善。

JavaScript

Dart

Web UI开发

服务器端开发

与Go或Kotlin同样,TypeScript的主要特征也是语言设计。TypeScript凭借其简洁明快的代码,成为了目前最优雅的编程语言之一。就开发人员的生产力而言,它与JVM或Go/Python上的Kotlin并驾齐驱。TypeScript是生产力最高的JavaScript超集。

TypeScript是JavaScript的强类型超集,特别适合大型项目,而且可以称为“可扩展的JavaScript”。

单页应用程序框架的“三巨头”(Angular、React、Vuejs)为TypeScript提供了出色的支持。在Angular中,TypeScript是首选的编程语言。在React和Vuejs中,TypeScript越来越受欢迎。

最大的两家技术巨头:微软和Google正在合作开发由活跃的开源社区支持的TypeScript。因此,TypeScript拥有最好的工具支持。

由于TypeScript是JavaScript的超集,因此凡是可以运行JavaScript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运行TypeScript,包括浏览器、服务器、移动设备、物联网设备和云。

Java

Scala

Python

Go

从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开发技术愈发趋向于跨端、同构和统一。这类跨端技术实现采用统一工程态开发语言和框架,以适配多端组件库,生成声明式的页面描述信息,通过编译期构建和渲染适合多端的同构应用形态。基于模型驱动的低代码产品会采用AOT或JIT的方式对低代码平台配置出来的功能描述schema渲染成实际运行的工作模块。低代码配置渲染引擎进一步植入底层开发技术渲染引擎,将提升低代码渲染性能和可 *** 作性,具有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

低代码、RPA、AI、IOT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应用到实际业务场景,将带来全新的开发体验。2023年,“为所有人提供分析,让分析无处不在”的理念将不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主要趋势,也将成为企业实现AI成熟应用的关键方式。低代码利用其高度封装的特点,介入后将复杂的应用配置过程简化,极大降低了开发难度,创建AI自动化业务流程。低代码与IOT的结合正打通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壁垒,加强物联互通,对制造领域有极大的帮助。低代码与新技术的组合拳,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价值的“开挂”工具。

随着低代码平台覆盖更多的应用场景,引擎种类和交付模块数量也会随之快速增加。低代码平台可通过API等方式,在成本最小化条件下接入数据开发、人工智能、RPA、IOT等高研发密度类的科技功能板块,横向最大化扩展平台能力。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将会有更多的泛自动化、智能化能力赋能到企业应用中,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是对低代码产品更高的要求。以AI技术为代表,低代码产品未来将作为智能化功能实现载体,进一步增加数据开发、人工智能、RPA、IOT相关细分能力的调用量,赋能企业研发,从而发展更多垂直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拉动生产效率再上一个台阶,加速企业全面深入数字化转型。

总体而言,低代码更强调敏捷开发的能力,以此为基础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呈现出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融合演进形态,让未来的数智蓝图更加立体多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57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