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报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中国计算机报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日前联合发布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
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 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
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
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6�1微电子技术,互联网�6�1电子商务,通讯�6�1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
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排名居前10位的职位薪资状况下表,表格同时还列出了IT业与各行业总体薪资状况相比较的情况。
学历经验决定薪资 MBA平均年薪近9万
学历与经验是决定IT人薪情的两大因素。学历上看,基本符合学历越高年薪均值越高的趋势,MBA薪资均值达到了88721元,逼近9万元,超过博士位居首位;博士其次,为83341元;从第三位开始依次是硕士77580元;本科53361元;大专33727元;大专以下20697元。
从工作经验看,同样符合薪水与经验积累成正比的原则,工作3年和5年也分别能实现薪水的一个飞跃。工作1年者平均年薪为36380元;3年者为53987元;5年者达到了69300元;10-15年可以达到74074元。
另外,目前国内IT企业的薪资水平与外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外企工作的中国雇员的薪酬仍是业内高薪标志。但与最初进入中国不同的是,目前国外IT公司已经比较了解中国的薪酬水平,薪酬给予趋于理性。同样的,中国IT企业的国际化脚步已经加快,在薪酬方面,也在逐渐向国际公司看齐。目前两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今年薪资小幅增长研发职位涨势较好
就目前状况看,无论国内环境,还是国际趋势,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但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职业专家分析认为,IT业的总体薪资预计年内不会出现大幅提升,增长幅度将在10%-15%左右。
由于研发人才短缺凸现,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纷纷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预计研发类及技术类人员的薪酬将超过项目管理类人员,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将在11万元左右;另外,受IC芯片产业发展的拉动,系统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的薪酬也将有所增长,未来这一领域的资深技术人才的身价也将飙升;互联网的复苏则同样使其从业人员的薪资迎来回暖。
行业发展催生新机新岗位有高薪优势
行业变化可以为职场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IT业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也不断地为业内人士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G、芯片、互联网、游戏等已成为2005年IT职场上的关键词,蕴藏者大量的职场机会。此外,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引发新的工作岗位产生,但由于人才短缺,这些岗位也成为高薪聚集地。目前,游戏技术人员、支付平台产品策划、邮箱产品运营人员、竞价BD经理、即时通讯产品高级技术人员、无线业务媒介策划人员等新兴职位的薪情均十分红火。以游戏技术人员为例,目前游戏产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一名游戏公司市场经理的年薪已达到26万,而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的年薪在30万元左右。
另据中华英才网统计数据,今年IT兼职市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6%,市场极为火爆。目前IT业对兼职人才的需求已经占到整个兼职市场的25%左右,雄居兼职需求第一把交椅。而由于兼职一般以短期的项目工作等形式出现,IT兼职从业人员的薪水也水涨船高。
虽然2005年IT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薪资水平较去年却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总体来说,在IT行业中,有很多细分的行业,而不同的细分行业,其薪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呈现出高低两极分化,冷热不均的状态。
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月薪上万元的,占有较小的比例;月薪在5000-8000元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14。3%,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1。25%,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8。7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5。6%;月薪在3000-5000元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9。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6。8%,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6。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7%;月薪范围在3000元以下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4。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26。7%,计算机软件行业占35。3%,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33。2%。
相反,2005年将出来的一些IT就业亮点,如需求旺盛的网络安全人才、游戏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研究人员等,薪资会相对较高。就拿网络游戏人才来说,最为缺乏的游戏设计、开发与编程人员,只要具备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掌握C或C++编程,熟悉Win32/VC++开发平台或Lunix/Unix开发平台;熟悉TCP/IP、Socket编程或MySQL、Oracle数据库;有良好的面向对象设计、分析能力、规范的编程风格;有个人作品和良好英文技术资料阅读能力者优先。这类人员月薪一般都有万元以上,属于“金领”一族。此外,游戏策划人员、美工等也是热销的职位。有经验的策划人月薪也能达到上万元,而资深的美工如果设计的速度和质量俱佳,最高月薪能达到2-3万元,而一般美工月薪维持在4000-5000元。
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IT行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在就业形势利好,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成为一个IT人,每一个求职者就只有凭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了。
IT培训市场状况
随着IT业的发展,我国的IT培训业也得以迅速成长,其中,个人IT培训在整个培训市场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其健康发展影响着中国IT教育及培训市场的全局。因此,个人IT培训如今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悉,国内IT人才的培训模式目前主要有学历教育,厂商教育,职业教育三种。学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讲究的是理论和系统,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厂商教育是一种产品销售的前期行为,严格的说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商业行为,侧重对产品,技术的培训;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注重实践,注重人才在就职,技能,岗位方面的训练,是一种应用教育。但是,除了阿普泰克,NIIT两个印度模式之外,国内始终没有出现本土化的IT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的“IT工程师”T型人才“培训计划”意在填补这一空白。据介绍,这一培养计划将IT人才标准锁定在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培训力量的参与也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软件人才供应和人才结构。
职业通用派的典型代表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教育与清华IT工程师认证培训,北大青鸟直接引用印度的培训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存在着本土化的问题。而诸如M icrosoft认证、Cisco认证、Oracle认证这样的厂商派培训,由于随着其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不愠不火。受利益的驱使,目前这类培训认证不时暴露出一些考试“黑幕”。
事实上三大流派的培训分别面向不同需求的人群,因此在招生上也形不成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职业通用派培训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包括高中毕业生,可以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计算机“入门”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根据学员实际需要,部分培训机构还能给有基础的学员提供高端的IT培训。
对于厂商派培训认证,则是对厂商的技术使用者的能力认证,培养某个厂商产品的技术专家,更多的是面向厂商产品的应用。微软认证是最具代表性的厂商派认证,这类培训对培训对象的起点有较高要求,需要对该厂商的产品和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这使得一些初入门者觉得高不可攀。以目前参加认证人数最多的M C SE认证来说,参加者一般都是微软产品技术的使用者或准备使用者。而要考一个MCSE证书,如果参加专业辅导班,大约需要5天时间的课堂培训日,每课堂日的培训费一般在300-500元之间,另外还需要大约500元的考试费。当然正如前文是所提到的考证黑幕,目前市场上也可以找许多低于这个价格的培训,但消费者在选择时就不能不考虑培训商所能提供的培训质量了。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说,时下IT培训认证机构铺天盖地地扩大授权中心,这种盲目的“圈地”,将袭扰目前IT培训认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不具备培训资质的“黑”机构有机可乘。IT培训认证市场不顾质量、只重数量的苗头值得重视。授权点越铺越大,多了就难管,培训认证质量就会因此而下降。教育虽然也是产业,但它与其他行业不同,更应强调社会效益。
第一个是基础的角色,互联网离不开网站。第二个是运营的角色,再好的网站都离不开优质的运营,只有运营好了,网站才能存活,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生产方面
要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按照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理念深入实施国家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推广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傻瓜技术装备,经营方面加快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利益驱动机制,投入研发农村电子商务创新、统筹。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这是农业部具体的有实施计划的重要方面。
要抓紧农业大数据工程,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做到数据公开开放,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大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入户,扩大12316覆盖范围和使用用户,丰富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的内容。
接下来从农业部的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为大家分享一些数据:
1、每日的点击率是700万到800万人次,甚至于达到一千万。它是覆盖全世界158个国家,英日俄韩四种语言,这些为我们今后做宣传服务。
2、农业部的网站较为权威,各个司局给农业部的网站提供一手信息,想要互动需出权利清单。农业部的网站是一个网站集群,是部省市县农业网的网站集群,现在我们沉淀了516万个关键词,42万个来源访问渠道,总的数据量超过10t,我们的数据,能达到五秒钟刷新一次。
3、12316是三省市联动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经覆盖了98%的省市,各个省的实名制用户都是百万级,中央实名用户是223万,每天发送的彩信达三千多万条,服务对象是各省平台上的70万农计员,其中有5万管理人员,这都是每天要提供的服务,目前中央平台已经汇聚13个省数据资源。
4、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移动客户端是着力打造掌上农业部,现在已有十多个移动应用产品,它整体体系跟农业部网站是一样的。
具体到农业电商方面,农业部已经做了以下的几项工作:
1、出台指导文件。制定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明确农业部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目标等。
2、培育示范典型。2015年示范基地,认定了电子商务企业12个,希望下次评选新农人也名列其中。
3、做好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希望可以与新农商学院有效对接,这个培训连接合作社、有关企业以及新型主体开展。
4、开展县域农业电子商务的地点工作,为电商发展提供规划、咨询、推广和资源对接以及专家服务等。
5、电商服务试点。
6、建设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平台在这个月末上线试运行,到时会下发通知,而且完全是公益服务,为大家提供好平台。将出口和入口变成一个汇聚口,也是农产品品牌宣传权威发布窗口。
7、成立全国农业信息化联盟,建立政产学研沟通交流和协同工作机制,申请加入联盟的单位是2500多家,加盟人数超过6万人。
2016年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推进
1、组织千禧对接。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专项行动的通知》,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电商平台对接的专项活动。
2、基于12316平台,进一步集中平台、聚集资源、集约服务、集群商务,开展升级建设探索新应用,目前正在抓试点,一张图、一政通、一网通、一号通、一卡通等等。
3、继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程以12316的服务基础为依托。以乡村、村级信息服务农业建设为着力点,现在有十个省市22个县已经开展试点,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在“十三五”期间覆盖558万个行政村。
4、落实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是农业部信息中心和中航安盟保险公司的一项战略合作,推动政、保、银、企、社、站六方大协作,同时通过两站合一,两元一体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5、推进农民创业创新系列行动计划。继续加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和网上平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进一步引导支持新农人创业创新。
现今的IT行业和IT就业市场日新月异,其焦点正朝着三类工作在转变。在近几年,许多IT专业人士普遍感到担忧。现今IT行业的形势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在20世纪90年代末,IT专业人士最是抢手,IT人手的短缺也总是倍受关注,所以IT专业人士在受了培训、得到证书、跳槽和许多其它情况之后,成为了唯一有资格在日益萎缩的就业市场中占重要位置的人,从而可以得到优厚的薪水。在那时,IT行业被认为是未来职业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最好工作都将会随着电脑自动化进程代替了人工而产生巨大的改变。
不幸的是,这个关于未来的想法已经消失了又或者至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在千禧危机过后再加上网络泡沫公司的崩溃,IT专业人士的辉煌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突然间,公司不再需要雇用那么多的程序员了。突然间,需要购买服务器并雇用系统管理员的创业公司少了很多。
同时,在美国公司也发生了针对IT行业的整体性反d事件。许多公司由于深信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故而在IT项目上投入了大笔难以计算的金钱。因为IT在20世纪90年代是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动力,所以许多公司过度地对IT进行投资并且欲使其更有力地提高生产力。结果,许多巨大的、昂贵的IT项目都失败了。
当2001年的经济衰退到来时,这些被过度指望着的IT部门就成了削减预算的主要目标,并且有不少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随着经济衰退一直持续到2002和 2003年,IT专业人士通常会对彼此说,他们一定要在这场暴风雪中挺过去,而事情也会变回原来那样好的。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IT部门的预算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没有任何反d的迹象。
大多数的IT部门成了摆设。他们大量地减少了技术支持人员的人数或者将呼叫服务整个外包。那些为了管理网络和服务器而东奔西跑管理员少了很多,或者他们干脆将其外包给了大多数的数据中心。这些工作都是在1999年处于繁荣时期的IT专业人士的工作。今天,他们还没有完全消失,但现在绝对不会发生人工的短缺或者以优厚待遇聘请这类技术的人员的事情。
那是因为IT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传统软件已经被传到了网络上或者至少传到了国内的服务器上并且通过浏览器进行服务。许多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恐科技者都退休了,被千禧一代所取代。这些年轻人不需要拥有很多专业技能,但常常想要选择他们自己的设备,将IT部门视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就是说,现在的用户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需要帮助了。愤世嫉俗的IT专业人士对此争论不休,直到他们满脸沮丧,但事实还是无法改变。许多工人们现在都已经应用电脑技术有十年之久甚至更长时间,与十年前相比,他们也运用得更加熟练了。此外,软件本身也在一直进步着。虽然它仍然存在着数不清的缺点,但它变得更好了。
那么,现今的IT行业者们还能往哪方面发展?未来有关于IT的工作又会是什么呢?
1 软件开发人员
到目前为止,由IT行业转为开发者、程序员和编码员的人数是最多的。IT过去曾经只是有关于管理和配置硬件与软件的,而现在它则越来越多地与网络的应用程序有关,这些程序需要被熟练地 *** 作,简明易懂,也不用训练或者技术支持的介入。还有一种程序就是手机程序 — 包括本地程序和移动网络程序。在现今的IT行业,更多的技术行业的力量正从对程序进行配置和支持的人转移至创建它们的人。这一趋势已经开始并且在未来的十年里它只会加速。
2 顾问
我们面对现实吧,几乎所有的大型的企业都不愿意雇佣IT专业人士,就算有,也会尽可能地减少人数。这不是为了要刻意针对天才,只是因为IT专家的雇用费用太高,而且当IT部门过于大而集权化时他们就会总是说"不"。他们拖后腿的次数比他们作出贡献的次数还要多。所以,我们要把目光投向大多的传统IT管理并且支持第三方外包的功能的顾问。这涵盖了从大型的跨国顾问公司到作为临时的IT部门为当地中小型企服务的单人顾问。一些像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 Amazon AWS和Rackspace等这样的公司都会将数据中心容量和IT专家租借出去以帮助完成部署,管理和问题的解决。许多IT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专员目前都直接为公司工作,但在将来,他们会转变成为大型的供应商或顾问公司工作,因为公司会为了减少开支、得到更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和全年不间断的覆盖范围而转为按需购买IT服务。
3 项目经理
大多数能够在传统公司里生存下来并且没有离开的IT专业人士都会成为项目经理。他们不会成为集权化的IT部门的一员,但会涉足各个不同的业务单位和部门。他们会成为能够帮助公司领导和经理做出好的与技术有关的决定的商业分析员。他们会收集业务需求,然后与股东们沟通以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科学的解决方法;他们也会主动地去寻找可以改变这项业务的新技术。这些项目经理还充当了公司与技术供应商和顾问公司之间的桥梁。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现在有许多IT经理正在朝着这一方向转变。
千禧复古联盟是AVO组织成立的一个小团队,主要做千禧主题音乐排队。
千禧复古联盟主要是在各地开班一些千禧主题音乐派对,算是对千禧一代的致敬。现在听能感受到千禧年的老歌,满满的回忆,每一首出来都超激动。
简介:
国际上有一个专门的代际术语“千禧一代”,英文是Millennials,同义词Y一代,是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即2000年)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这代人的成长时期几乎同时和互联网/计算机科学的形成与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该术语在中国的媒体和社会学上也常被普遍运用。
他们差不多伴随着电脑/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一同成长。代表人物:马克·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Facebook社交网CEO,等等。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按照可比口径计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约785个百分点。白皮书显示,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95%和82%。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2019年建筑业占GDP比重达716%,但是建筑整体数字化程度较低。据2017年12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显示,中国建筑业是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另据中国建筑协会的统计,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
显然,加速建筑业的数字化进程,对促进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立足当下,梳理建筑业数字化的现状,展望建筑业数字化的未来。
解放双手与武装大脑,建筑业数字化走过的阶段
解放双手阶段,即设计师甩图板和预算造价人员扔掉计算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筑业分别进行了“甩图板工程”和“造价算量电算化”这两个关键动作,他们都是用计算机软件替代手工 *** 作,降低误 *** 作,提升的是 *** 作层岗位的生产效率,通过 *** 作层的数字化给后续的管理数字化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建筑数字化领域诞生不了少有影响力的企业,诸如PKPM、广联达、斯维尔、天正,都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企业。
武装大脑阶段,即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帮助建筑企业提升内部协同效率。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从千禧后开始发力,电子招投标系统、施工现场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诸多管理系统陆续引入,不同程度的改善了建筑企业人员密集、离散度高、信息分散、信息利用水平低等问题,大大的提升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2000年,新中大软件收购杭州天合,进军工程管理软件市场,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进入内部协同时代。
BIM热潮,建筑数字化从内部协同走向产业协同
BIM的落地应用,不光要实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化打通,还要打通产业链不同分工的企业信息,这与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完全相同。
目前,部分大型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从重内部流程管理,进一步面向产业协同化进行转变。产业协同,一方面得益于住建部的推动。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产业协同,另一方面源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建云筑网、中铁鲁班网、上海建工营造商,都是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打通上下游企业。利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降本增效成为大型建筑企业的共识。
供应链数字化,是建筑业产业协同的典型应用场景
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多个异地项目,提升管理效率。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地分散、价值链离散度高和项目周期较短的特点,导致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通常,建筑项目建设周期在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建设期间要构建钢材等主材供应商,各类地材供应商,以及分包合作伙伴,在异地扩张项目时,原有供应体系复用度低,需要重新构建。以云筑网为例,中建及云筑网其他采购单位,均可共享平台36万供应商,这能降低施工企业寻源周期和采购成本,同时通过本地化的规模效率提升供应商和物流方的服务能力,整个产业链协同的效率。
供应链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增效。据中国建筑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企业平均净利率约35%左右。在建筑的项目成本中,采购成本(包括材料、劳务、机械设备等)大约占到整体成本80%,是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大型建筑企业纷纷实施B2B集采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采购的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率。据不完全测算,实施供应链数字化后,平均采购成本降低约1%~3%左右,而采购成本每降低1%利润率将增长5%,这对于净利率低的建筑业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数字化,能够解决建筑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传统供应链的金融领域,仓单融资和抵押融资较为普遍,融资的难度大,融资的周期长,并且融资的成本高。野马 科技 的联盟链则对建筑采购、合同、票据等数据上链,实现价值传递,一方面解决供应商对供应链平台的信任度问题,另一方面方便供应链数据与金服机构数据进行共享,方便平台企业植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筑集采的“筑链智融”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上链存证,帮助建筑企业的供应链数据实现从核心企业到物流商、供应商多方数据传递,透过平台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
供应链数字化,对 社会 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全民开启“家里蹲”模式,各类物资紧缺,建筑项目的供应链同样面临断裂风险。从产业层面,全面掌握供应商的地理位置、库存储备和生产能力、上下游情况,与自然灾害和交通动态数据联动,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预案,也能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年初,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座医院在疫情期间快速建成,“中国速度”再次让全球瞩目,这背后供应链数字化同样居功至伟。
供应链数字化,是建筑业产业协同的基础。早期,建筑企业把招标采购系统线上化,解决了线上到线上的转化,但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无法让采购效率最大化、采购成本最优化。单企业为主的招标采购系统向产业集采平台进行演进成为必然趋势。多个采购商(施工方)入驻平台,企业共享供应商,共享物料信息,共享物流商,以大宗物资采购撬动零星的MRO、供应链金融等更多场景企业服务,形成一套产业链协同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改造供应商、物流商、金融服务机构,解决产业链企业经营过程中物资流转、资金周转、信息传递等问题。中建云筑网、南通三建投资的筑集采、钢铁电商兰格集采平台都是建筑行业产业集采平台的践行者。
建筑数字化建设,不能盲目放卫星,要务实而为
数字化建设通常有三个阶段,即岗位和部门数字化、企业内部协同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三个阶段。在岗位和部门的数字化阶段,基本解决的是 *** 作层的数字化,在企业内部协同数字化,主要解决的是企业管理的数字化,这两个阶段数字化应用以企业内部应用为主,产品选型比较灵活;产业数字化协同阶段则依赖产业链的生态建设和企业内部资源的互联互通,制约性比较大。
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建筑数字化建设的四个方式。
其一,与成熟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购买成熟的产品,这样的好处快,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企业的自主性弱,产品与企业的贴合度较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中小型建筑企业。
其二,与开发团队合作定制软件,这样的好处是在半成品的基础上定制,开发周期快,成本适中,缺点是企业通常没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比较适合大中型建筑企业,对数字化的精细化要求较高的企业。
其三,自建团队开发,这样的好处是数字化建设与企业流程和管理的贴合度高,企业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缺点是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并且需要成熟的IT管理能力,比较适合大型建筑企业或其独立的 科技 公司,可以根据此构建自己的数字化生态圈,并对外输出。
其四,强强联合,抱团建平台。类似南通二建、南通四建与龙信建设等企业结盟,共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这样的优势是资源共享,能够快速构建生态,缺点是模式设计难度大,需要强有力的核心企业来牵头负责。
在数字化建设的实施中,通常四个方式混用,比如标准化程度高的财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可以直接购买,但物资供应链或者劳务供应链,个性化程度高可以选择定制开发,或者自建团队开发,具体根据业务进行评估再确定建设的方式。
建筑数字化不能盲目放卫星,应该务实而为。某壹级施工企业,年产值达20亿,除了财务部拥有软件之外,其他内部管理均使用QQ、微信进行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某同区域壹级企业,成立了自己的软件研发团队,进行企业管理软件的研发,对数字化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有着深刻的认知。我们注意到,部分领先的建筑企业已经在落地BIM的推广和智慧工地的建设,但是大多数建筑企业还走在从0到1的数字化建设的中,数字化建设,不能盲目攀比,乱定目标放卫星,应该务实而为,面向经营的利润和管理的效率出发,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今年,中央提出推动新基建建设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建筑业的数字化应该与中央部署紧密结合。新基建部分的工业互联网核心是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被称为产业的神经系统,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业的数字化需从供应链数字化发出,一方面促进建筑业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生产力,一方面促进产业协同共享,连接全产业链条,融入到数字经济的大潮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