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人们普遍认同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可以划分为由感知互动层(感知层)、网络传输层(网络层)和应用服务层(应用层)组成的3层体系。
其中,感知层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是物联网的识别系统。通过感知层,物联网可以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网络层是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的融合,是物联网的传输系统。通过网络层,可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应用层涉及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是物联网的智能处理系统。通过应用层,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
物联网有别于互联网,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通信网络,而物联网则侧重信息服务,即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等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送,服务对象由人转变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品。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通过将智能物件整合到数字世界,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和私有化服务。
因此,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应包括如下内涵:网络体系架构、技术与标准体系、资源与标识体系、产业与应用体系、服务与安全体系。
目前主流的物联网分层体系架构,均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次。物联网涉及诸多关键技术,为了系统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可将其划分为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网络通信关键技术、业务与应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
区别一:组成不同
1、层次模型将数据组织成一对多关系的结构,层次结构采用关键字来访问其中每一层次的每一部分。
2、网状模型用连接指令或指针来确定数据间的显式连接关系,是具有多对多类型的数据组织方式。
3、关系模型以记录组或数据表的形式组织数据,以便于利用各种地理实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变换,不分层也无指针,是建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组织方法。
区别二:模型优点不同
1、层次模型优点:数据结构比较简单清晰,数据库的查询效率高,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
2、网状模型优点:能够更为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如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直接可以有多种联系;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较高。
3、关系模型优点: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无论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和更新结构也是关系;它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从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个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区别三:模型缺点不同
1、层次模型缺点:现实世界中很多联系是非层次性的,它不适用于结点之间具有多对多联系;查询子女结点必须通过双亲结点;由于结构严密,层次命令趋于程序化。
2、网状模型缺点:结构比较复杂,随应用环境的扩大,数据库的结构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利于最终用户掌握;网状模型的DDL、DML复杂,并且要嵌入某一种高级语言(C、COBOL)中,用户不容易掌握和使用。
3、关系模型缺点:存取路径的隐蔽导致查询效率不如格式化数据模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模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