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表1 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表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
内蒙古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表一列举了内蒙古主要的几种能源生产总量。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以前,原煤一直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的95%以上,虽然从2007年开始,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量是一直增加的,所以原煤依旧处于主要的位置。原油的生产总量比重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总量也是处于上升阶段。天然气属于一直上升的趋势。水电的生产总量呈现出波动的趋势,但是从数量上还是递增的趋势。
二、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以及构成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是分不开的。表2的数据表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最大。即使有小小的波动,也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原油的比重从2000年趋于下降,因为我国的石油储量少,所以石油的供给与需求量的缺口日益扩大,已经不能满足区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几乎都是依靠区外的调入。天然气一直是上升的趋势。可见由于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过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给内蒙古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以我们要适度减少煤炭的消费,加大开发清洁能源的利用,但是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好,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不管是从生产还是消费的总量上看,煤炭在能源中占据着主导位置。2009年,内蒙古煤炭产出量超过了山西省的5935398万吨,成为了我国第一产煤大省。煤炭消费总量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增加了37倍。与此同时,内蒙古GDP也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0年GDP增长率为15%,这说明内蒙古煤炭消费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发展利用问题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消费不断增加,煤炭产业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逐步显现。
(一)煤炭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
部分地方领导从局部利益出发,注重短期效益,往往存在“有人开发,无人治理”的现象。由于长期的大规模开采,矿区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开采后,治理工作又不到位,造成被破坏的植被无法全面恢复,导致沙尘暴日益严重。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粉尘治理措施跟不上,也造成了煤矿地区空气质量的恶劣。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内蒙古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初级化明显
内蒙古第二产业比重过高。2010年内蒙古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636769亿元,占GDP总量的545%;工业又以高耗煤的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贡献比例失调。在煤炭加工过程中,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中占有绝对比重,深度加工产品比重过低。像工业型煤,水煤浆,煤层气开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三)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
能源消费d性系数指的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比。d性系数越小,经济效应越高。自2001年以来,内蒙古能源的消费d性系数基本上都是高于全国平均系数,直到2010年,仍然比全国平均系数高出006。这说明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偏低。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采取节能措施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煤炭产业技术水平低下,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
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内蒙古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如中国神华集团。但是与先进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内蒙古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还很落后。由于没有形成优良的技术创新环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另外没有相对应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和体制,导致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不能有效发挥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 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发展对策
如何使区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走山西省煤炭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弯路,遇到资源诅咒的瓶颈等问题,都是在内蒙古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思考的问题。针对煤炭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以及一些深层次的潜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促使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矿区的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内蒙古在大力发展煤炭产业,考虑煤炭产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轻视了煤炭的耗费和对生态及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些负面效应往往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遵守环境保护法律,对于污染严重的煤炭企业予以严厉的治理。鼓励并扶持像神华这样的大型煤炭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其能够有能力对煤炭产业进行节能改造,减少污染。对于资源枯竭,并且已经遭到污染的城市,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改善矿区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二)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
内蒙古的快速发展一直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区内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 192吨标准煤,高于山西等省份。所以说内蒙古煤炭的开发利用存在很多的不足,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各个企业。要注重提高资源的开采水平和洗选效率,重点在一些高能耗行业,比如电力、化工、冶金等。在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力争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要深度发展煤炭产业,在生产、加工和利用上多下功夫。
(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处在浪费的状态之中,弃风现象严重。内蒙古的电网属于蒙西电网,由于没有合适的电网渠道输出区外,再加上内蒙古区内依旧是传统的火力发电,所以内蒙古的风能很大程度上处于闲置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和国家电网沟通,扩大西电东送规模,把内蒙古大量的风能利用起来。其次,内蒙古也应该采取高新技术,把风电作为区内的主要发电方式。内蒙古应该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增加如风能、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的利用。清洁能源供应比例的增加,一方面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并能成为内蒙古能源保障的坚强后盾,实现内蒙古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内蒙古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的多元化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是要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必须协调好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高牧区和牧民的收入。显著提高非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均提高到40%左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衡发展,促使内蒙古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年一季度,中国煤炭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平稳。全国原煤产量完成792亿t,同比增长83%;煤炭销量76亿t,同比增长68%;煤炭价格波动不大,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中国能源资源条件的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这就决定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将居主体地位。今后五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通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将从83%提高到114%,提高3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将下降,增幅将回落,但煤炭总量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煤炭在中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在全国GDP增长7%的条件下,预计到2015年中国煤炭生产量将达到38亿t以上,年煤炭净进口量2亿t左右,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0亿t左右。
"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中国煤炭工业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中国仍然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煤炭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煤炭行业高度关注和顺应世界经济和能源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总结以往煤炭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选择适合自己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道路。
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和支持煤炭工业发展,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能源发展方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了《煤炭产业政策》,制定了《"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为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非化石能源和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等已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煤炭工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资源约束强化、环境压力加大、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繁重、安全生产难度增加等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煤炭工业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十二五"时期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规模化、现代化,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把增强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真正摆在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中国煤炭工业总体开发布局将大规模地由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十二五"时期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要求是: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安全生产、清洁利用、保护环境的发展方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露天),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改善矿区生态面貌,提高矿工生活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发展战略,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按照"控制东部、稳定西部、开发西部"的指导思想,从今年起,煤炭开发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西部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主要运煤大通道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为西部大规模开发布局创造了条件。一大批现代化矿井(露天)将重点在西部地区动工,将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启动新疆煤炭基地建设,依托以上煤炭基地建设若干个大型煤电基地。
"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工业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抓住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减少煤矿和工作面个数,提高单井产量,合理集中生产,努力实现煤炭行业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实现由粗放的煤炭开采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动煤矿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大型煤矿形成安全高效集约化发展模式,中小煤矿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煤炭企业管理由经验决策转向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决策上来,推动煤炭生产向安全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
煤矿安全实现由控制伤亡事故向职业安全健康转变。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把煤炭工业发展建立在煤矿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全行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明显好转并向根本好转迈进。
实现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布局特点,以资源开发为龙头,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炭产业升级。
实现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型转变。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推进煤矿绿色开采,建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机制、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据悉我国煤炭行业“十一五”期间将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将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整合、改造现有煤矿、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矿的建设,这为我国矿山机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04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煤炭消费的趋势将有明显上升。在煤炭消费用户的构成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50%提高到2004年的84%,其中电力占518%,冶金1164%,化工105%,建材1006%。电力用煤的消费量从1990年占27%提高到2004年的51%,将近增长一倍。
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国产煤99亿吨,2001年产煤1104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7亿吨。2004年全国产煤1956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743%,当年煤炭销售量为1891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65%,均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煤炭产量达21亿左右,创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实现整体盈利,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些企业开始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形成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集团,如神华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兖州矿业集团等。我国煤炭产量急剧上升,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的煤炭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位,是煤炭生产大国,现在我国煤炭工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现代化综采设备、综掘设备和大型高效露天剥、采、运、支成套设备在大中型煤矿大量使用。同时,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60%。大中型国有重点煤矿装备水平较先进,但设备老化程度较大;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生产工艺落后,作业人员过多、效率低。
保障煤炭供应是国家加强煤炭工业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挖掘煤炭生产潜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是重要措施。为此,只有大幅提高大中型煤矿产量,才能在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下,遏制小煤矿发展和淘汰小煤矿,完成煤炭生产结构优化调整。1998年12月以来,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关闭了五万多处小煤矿,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生产形势好转,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2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约占60%左右,2005年计划关闭2000多家小煤矿。
300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