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5G之争:“华为假5G”声音背后,是一场5G路线之争

真假5G之争:“华为假5G”声音背后,是一场5G路线之争,第1张


后来发现就连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都有这样的“理解”,所以我觉得需要正式地写一篇文章,作为对这类说法的一个回应,以及对厘米波毫米波技术和产生这些争论原因的一个说明。

当然在此我先亮明自己的观点: 厘米波和毫米波5G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应用场景的区别,并且目前阶段,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更需要厘米波。


如上图所示,目前5G主要使用两段频率,3GPP将它们命名为FR1和FR2频段。

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6GHz,又叫做Sub-6GHz频段, 因为其波长大于10毫米,所以将这个频段称为厘米波。

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由于FR2覆盖波段之中 多数为小于10毫米波长的频率,这部分频段因此得名“毫米波(mmWave)” ——但其实这个波动段中有一部分波长大于10毫米,但因为约定俗成的叫法,也就忽略了。

这个算是厘米波和毫米波称号的由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它属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底层建筑,而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以及像VR/AR、各类5G终端电子产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具等5G相关的硬件,都属于这整个生态的上层建筑。

5G通信技术作为底层建筑,在内部也存在着完整的生态,主要包含通信设备生产制造、以及通信运营,说白了就是 一个负责建设网络(通信设备企业),一个负责使用网络(通讯运营商)。

而毫米波和厘米波从技术角度来说,主要归负责建设网络的部分管。当然,生产制造者也都是从市场需求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中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生产制造的方向。 而诺基亚、爱立信、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企业在当前最优先考虑的就是对厘米波技术的落地应用,但不是说不发展毫米波,而是延缓对于毫米波的部署。

至于原因,就在于两者的优缺点。


厘米波的优点就是覆盖面积广,信号稳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它的缺点就是带宽没有毫米波的大,数据传输速率比起4G大很多(能达到100M/s,约为4G速率10倍以上),但是比起毫米波却小了很多。

而毫米波的优点则在于数据传输速率非常快(苹果新机发布展示过),同时时延很小,可同时连接设备的数量很大。但与此同时它的室外覆盖面积很小,非常容易受到建筑甚至树木的阻挡,受环境影响也很大,可能下雨都会极大地影响它的信号—— 总之,毫米波衰减效应太强,穿透性太弱。

当然,由于毫米波优势太突出,而且 毫米波频谱资源相较厘米波来说丰富很多 ,所以对毫米波技术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对于它的两大弱点也有了相对可靠的手段。

比如说 Massive MIMO ,即大规模天线技术,它就是为了弥补衰减效应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原理很简单,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单个增益既然没办法加强,那就增加数量,以提升信号强度。又比如 波束赋形 ,这个是为了解决传播路径的问题,既然穿透性很差,那就将无线信号定向传输到需要使用的方向,对于室外使用环境来说就能更精准的提升使用效率。

上边两项技术,主流设备商包括中兴、华为、大唐移动、爱立信、诺基亚以及三星都有相应的方案。

只不过大家需要知道的是, 无论如何弥补毫米波的短板,都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研发成本高企且不说,毫米波部件对于半导体加工的要求很高,这造成了元器件成本的增大,同时毫米波技术需要的基站数量要远大于厘米波技术,所以部署成本非常高,建好以后,海量的毫米波基站相比厘米波基站的耗电量也要大得多——运营成本非常高, 在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却还远不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因为5G时代可不是跟之前的移动通信时代一样,主要只针对电子产品的联网,它要承载的东西更多。

所以在当前全球各国的部署规划中,基本上都是厘米波先行,作为大范围的5G基础设施,毫米波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状部署,比如某些工业企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等有着实际需求且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


全球各国可能只有美国例外,因为美国军方和国防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厘米波频谱资源,以致于美国通信运营商只能选择毫米波频谱资源进行部署。 当然,美国的城镇化水平非常高,大城市里人口密集,具有很好的毫米波部署的先决条件。但是美国通信运营商已经在寻求美国军方对于厘米波频谱资源的腾让,他们也意识到厘米波技术的重要性。

其他发达国家的步调则基本都是厘米波为主、毫米波为辅,兼顾经济效益与实际条件。

而亚洲各国中,中日韩基本都是以厘米波为主,但日韩对于毫米波的部署与发展程度略微领先于中国,这个主要跟国情有关——我们的5G网络需要提供给14亿人使用,且覆盖面积远大于日韩,仅基于Sub-6技术的5G基站据初步规划就需要建设1400万个。当然,我们也有对于毫米波基站的部署,并且最早将于2022年开启商用。


其实很多人是比较迷惑的,4G时代的时候华为通信设备领域已经这么牛了,怎么不见制裁,为什么到了5G时代,美国忽然间发疯了一般对华为下手?

回答之前,大家应该知道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底气在哪里—— 科技 、军事、金融, 通俗点说就是美国硅谷、美军、美元。

华为发展厘米波基站技术,并在西方国家推广使用,包括爱立信、诺基亚等也纷纷展开相应研究,这一点仅从民生领域来说确实没什么。但我们要知道,美军的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北约组织实际上就是美军的后花园,这是美军能够在西欧各国驻军的原因。与此同时,美军在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编队、军方情报机构等,他们所使用的频谱资源都是厘米波。

所以美国在游说西方国家放弃华为的时候,基本上都会以这种巧合作为阴谋论的根基:你们国家用了华为的通信设备,那么我们的频谱资源相近,那数据就可能被窃取,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华为说自己不会窃取。

然后美国政客就说, 你怎么证明你们不会窃取呢?如果你们不能证明你们无法窃取,那就证明它可能会被窃取——那就是肯定能窃取。

这就叫诡辩术。

“你无法证明你没有杀人,那就证明你有杀人的嫌疑——所以我就可以说你杀了人。”——是不是很厉害?

美军靠这一招曾经收拾了伊拉克,但问题就在于华为不是伊拉克,华为背后站着中国,同时华为自己在海外的业务也确实非常透明公开。

近期瑞典反对华为5G,实际上也是美军在后边玩弄这套诡辩术,瑞典如果想加入北约,那就必须放弃华为5G。


那么有人问了,美军为什么明知道华为的厘米波5G基站对美军安全没什么威胁,却还是要反对它?

真相其实大家都知道, 因为华为不是美国公司,无法为美国军方及美国政府搜集情报提供帮助。 而且美国拿着q的时候大杀四方,有一天q跑到了别人手里,它也并不会觉得别人会拿q去打猎,它没有安全感。如果引领5G厘米波技术进展的是爱立信或者诺基亚,那相信阻碍会少上很多。

而且更重要的是,华为掌握厘米波5G技术不仅让美军感受到了威胁,还对美国 科技 造成了威胁。

同时对美国三大基石中的两个产生影响,虽然实质影响非常小,但是美国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更何况华为背后站着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迅速崛起。

这就是美国这届政府对华为的制裁不断加大力度,并最终靠着非常恶劣的方式终止华为芯片供应,以及外部的5G商业化部署。它需要把这个很小的可能性彻底地除去。

美国最终能够也没办法除掉华为,因为华为的背后站着的是中国,看上去我们国家对于华为在台面上没提供什么强有力的帮助,但其实国家对于华为的帮助远超我们的想象。

要不然华为早就和法国的阿尔斯通一样早就解体,阿尔斯通的创始人被美国法院判了125年监禁,而孟晚舟虽然也被美国刁难,但美国也没敢直接就对孟晚舟下黑手,为什么呢?只是因为美国对华为无能为力?因为美国害怕我们施以对等的惩罚,这就是加拿大出头的原因。而在美国实现了芯片断供后才发现,它对华为的实质伤害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小,而且美国 科技 企业大受损失。

从最近的信息中可以判断出,孟晚舟应该离归国不远矣。加拿大已经逐渐承受不起非法羁押孟晚舟带来的各类损失及压力,美国对于华为进一步扼杀的意愿也已经随着现实的改变而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所以现在最尴尬的就是加拿大。

但我们可能会让加拿大政府知道,只有尴尬是不够的,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秋后算账的优良传统,一切等孟晚舟回国再说。


其实如果真去较真什么“真假5G”,我觉得“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更类似于真假5G,但从本质来说,这两者提供的网络都是货真价实的5G,只不过都是为了兼顾经济效应而做出了对配置的调整。

厘米波和毫米波都属于真5G的不同路线,从本质来说,两者谁先谁后没啥区别,但如果将这个顺序放在产业链发展和用户角度去考量,就会发现先后顺序、主次顺序很重要。

如果先推进毫米波技术,而且一条腿走路,只走毫米波路线,那么建设的话就意味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尤其对于我们中国这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使用毫米波技术部署5G,将给我们整个通信网络建设运营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还是长期的负担——因为目前还无法实现5G物联网方向的大规模应用,你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和金钱建好了,却没办法收回投入(只靠5G手机入网经济效益很低),还要再投入海量的金钱和精力去维持它(耗电、耗材)—— 这就好比陷入了一种无意义的竞赛中。

而且目前我们推动毫米波基站的话,最赚钱的还是美国硅谷的那些半导体企业们,因为我们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还无法到达提供毫米波技术等级半导体元件的地步。

这样的困扰并不只存在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并不均衡,城镇乡村的部署短期内都没办法考虑成本居高不下的毫米波方案。


所以大多数国家选择的都是厘米波先行,而 对于我国来说,厘米波先行还有其他的好处——有利于半导体产业链制造能力的提升。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制定了5G的发展规划,厘米波基站先行,目前也已经实现了商用,可以这么说, 厘米波5G的商用基本能够满足未来3-5年内的用户需求 ,包括用户的网络需求以及用户对于物联网、无人加势的需求。网络需求相对来说容易实现,即便上网设备数量猛增,厘米波基站可以以增益的方式实现一定的网速保障。而无人驾驶、物联网等需求在未来3-5年仍然属于发展阶段,即便有成熟的方案,也不会出现熟练众多的此类设备。

而在这三到五年间,我们的半导体产业链将因为此前的遭遇而获得更多重视及资源倾斜,也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可能实现技术突破,那么很有可能,当我们真正需要大规模的毫米波技术基站的时候,我们的半导体产业链既能满足毫米波基站半导体元件的需求,也能满足消费电子、智能设备等硬件的半导体元件需求,尤其是芯片——我们将有一个时间窗口来发展我们自己的芯片制造产业链。

而如果我们在美国主导的毫米波战略下进行部署,很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有个时间点很有意思: 我国规划2022年开启毫米波5G的商用,华为计划在上海建造一家不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工厂,并预计将在2022年年底之前为其5G电信设备生产20nm的芯片。

那么我们的毫米波基站芯片或许将完全由国内提供。

所以如果之后即便美国松开对华为的5G芯片供应,可能我们也会拒绝——踹醒了我们,又想着把我们哄睡,可能么?


从目前来看,我们在5G发展上还是有些流于表面。

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5G的发展水平看的并不是我们有多少5G用户,单从用户数量来看,中国的5G网络使用人数确实独一无二,但5G更大的意义可不是提供高速网络,我们需要看的是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对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的支撑。

所以我们听到通信运营商所公布的5G用户数量暴增,不用太过高兴,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冶炼行业等对于5G的应用,以及无人驾驶、物联网建设等在大生态方面的应用,在对5G的应用上又该有着广泛而深入的 探索 。

华为的5G技术实际上做的就是修桥铺路的工作,但是整个5G生态需要的是路上有车、路边有房,而体现我们在整个5G时代发展水平的绝不仅仅是路修的多好,而是看我们依托这条路, 探索 出来了一个多大的应用空间、多么辽阔的世界。

从厘米波和毫米波路线之争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证明了谁对谁错,而是看到了决定我们5G发展水平的其实是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基础工业 ——光刻机制造、芯片设计软件、晶圆原材料加工等,这些决定着我们的5G将拥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

最后还是想说,大家真的不用羡慕哪款手机支持毫米波5G,因为市面上包括三星S20、iPhone12等支持毫米波5G的手机,基本上都只能在美国使用,而且受到很明显的地域限制——即便美国,毫米波也不可能随处可见。

而且别看三星支持毫米波,那也只是美国版本如此,韩国国内用的也是厘米波技术。厘米波是5G时代的主流基站,毫米波则作为重要补充——这样的格局将成为最终形态。

我认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下一个网络时代的核心位置,所以希望我们能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不沉迷不后退,一往无前,直至……

所向无敌。


随着 5G 商用部署的逐步深入,人们使用 5G 网络的场景也变得比以往更丰富和复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服务正在快速迁移到 5G 网络,这些网络需要低、中、高频段的频谱,才能提供更加广泛的覆盖和足够的容量来支持 5G 体验。

也就是说,未来必然是 Sub-6GHz 和 5G 毫米波共同作用,才能为我们带来强大、完整的 5G 体验。当然,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为 Sub-6GHz 和 5G 毫米波的彼此协作做好准备。

在 4 月 13 日,高通技术公司就宣布,他们成功完成了基于 5G 独立组网(SA)模式下 Sub-6GHz FDD/TDD 频段和毫米波频段的双连接 5G 数据呼叫。

具体来说,高通的工程师利用搭载第 4 代骁龙 X65 5G 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和高通 QTM545 毫米波天线模组的智能手机形态终端,首先实现了 5G Sub-6GHz FDD 频段和 28GHz 毫米波频段的双连接数据呼叫,接着实现了 5G Sub-6GHz TDD 频段和 39GHz 毫米波频段的双连接数据呼叫。

这可以视为一座里程碑,也就是将毫米波频段的大带宽优势与 Sub-6GHz FDD/TDD 频段的广覆盖优势相结合,支持全球消费者和企业充分利用 5G 网络和终端,尤其是在带宽需求大、传统无线连接无法满足的区域。

而这次成果的取得,关键支撑在于骁龙 X65 5G 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的使用,这是高通在今年 2 月发布的全球首个 10Gbps 5G 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

在这次测试中,我们也看到骁龙 X65 在聚合高中低频谱、支持全球关键频段组合方面的强大能力。这背后的关键,就是对频谱聚合技术的支持。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不难理解。正如我们在开头所说,5G 的具体应用场景是纷繁复杂的,且这个复杂度随着用户和服务的增多只会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复杂度,5G 网络层面的频段、制式等等也会有千万种组合。

比如说,毫米波和 Sub-6GHz 的频谱在电磁波的频率方面就有明显不同,IT之家在介绍毫米波时有讲过,毫米波属于高频电磁波,波长短、频率高,带宽大;而 Sub-6GHz 波长长,频率低,带宽较窄,这两种不同的频谱如何同时使用?是个问题。

还有,以 Sub-6GHz 为例,还分 TDD、FDD 等不同制式,TDD 意思是时分双工,用时间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收发的时间是错开的;而 FDD 是频分双工,是在分离的、对称的两个信道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收发的频段是错开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 5G 网络部署的时间、背景等都有差别,对于 FDD 和 TDD 使用也不尽相同。

此外 5G 还有 SA 独立组网与 NSA 非独立组网的不同……

骁龙 X65 的频谱聚合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

频谱聚合关键之一是载波聚合,即把多个载波聚合成一个更宽的频谱,从而实现更高的速率和更广的覆盖。这里的载波包括频段内连续的载波聚合和不连续的载波聚合,以及频段间的载波聚合。而高通这次在 SA 模式下实现的 Sub-6GHz FDD/TDD 频段和毫米波频段的双连接 5G 数据呼叫,显然就是实现了频带内外、不连续、不同复用制式(FDD/TDD)的同时聚合。

这可以说是 5G 向整合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事实上当未来 5G 各种频段都部署完成后,在终端侧将这些复杂、分散的频段“聚合”起来是大势所趋。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利用频谱资源,提升 5G 的容量和覆盖范围,这样 5G 移动终端即便处在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等场所以及颇具挑战的无线网络环境下,也能通过无线连接实现媲美有线宽带的速度,能够面向家庭和小型企业提供更加稳健可靠的 5G 固定无线接入服务。

这就是骁龙 X65 支持高通实现上述成果的重要意义,相当于为这未来的方向提前打好了基础。

当然,如刚才所说,频谱的聚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升速率,骁龙 X65 调制解调器能够实现 10Gbps 的峰值下行速率,显然也得益于频谱聚合技术的使用。

对于骁龙 X65 来说,除了频谱聚合带来的重要意义,还有诸多新特性,也进一步体现了这款调制解调器的领先能力。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骁龙 X65 全球首创 AI 天线调谐技术,这也是为应对 5G 系统的复杂性而生的。高通将自身超过十年的 AI 研发成果引入移动射频系统,利用 AI 技术侦测手部握持并采集数据,以实时调谐天线,为蜂窝技术性能和能效带来重大提升。

例如,与前代技术相比,通过 AI 实现对手部握持终端侦测准确率 30% 的提升。这一提升可以带来增强的天线调谐功能,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改善覆盖范围,延长电池续航。

另外,骁龙 X65 还支持第 7 代宽带包络追踪解决方案高通 QET7100。包络追踪技术是让给 PA 供电的电压跟着射频信号的包络来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省电效果。而这一代包络追踪解决方案实现了 100MHz 上行链路带宽和 UL-MIMO 的支持,能效提升了 30%,让终端拥有更好的续航表现。

同时高通 QET7100 还实现了单个追踪器对应多个功率放大器,让终端厂商可以灵活选择功率放大器,并通过支持多输出驱动多个 5G 和 4G 功率放大器。总之,骁龙 X65 可以让你的 5G 终端更加省电,续航更出色。

说到骁龙 X65 调制解调器,还有一项创新不可不提,就是可升级的架构。

骁龙 X65 支持跨 5G 各细分市场进行增强、扩展和定制;并通过软件更新,支持即将推出的全新特性、功能,以及 3GPP Release 16 新特性的快速部署。

特别是随着 5G 扩展至计算、工业物联网和固定无线接入等全新垂直行业,该可升级架构可以支持基于骁龙 X65 打造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全新特性的采用,延长终端使用周期,并有助于降低总拥有成本,更为运营商提供极致的灵活性。可以说,这个特性为 5G 更快的应用到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还有就是,骁龙 X65 还搭载了第 4 代高通 QTM545 毫米波天线模组,这和我们前面说到的频谱聚合解决方案密切相关。QTM545 毫米波天线模组相比上一代拥有更大的信号覆盖范围,同时增加了对 41GHz(n259)频段的支持,这样高通的毫米波天线模组就实现了对全球毫米波频段(26GHz、28GHz、39GHz 和 41GHz)的支持,也就是说它可以帮助用户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毫米波,针对不同运营商、不同频段要求和不同场景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还有高通独特的 5G PowerSave 20 和 Smart Transmit 20 技术。前者是基于 3GPP Release 16 定义的全新节电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强终端的省电能力;后者则利用从调制解调器到天线的系统感知功能,在持续满足射频发射要求的同时,为毫米波和 Sub-6GHz 频段带来更高的上传速率和更广的网络覆盖。

根据 GSMA 的统计,截至 2020 年第三季度末,全球已经有 47 个市场的 107 家运营商推出 5G 商用服务,同时,全球移动运营商注册的连接数也达到了 135 亿左右。5G 商用的步伐正在一刻不停地往前进。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距离 5G 真正大规模的商用,以及真正成熟应用于各行各业,依然有比较长的路,5G 普及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就如本文所说的,如何推动 5G 往“聚合”的方向发展,让不同的、零碎的频谱资源“力往一处使”,其实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高通领先行业给出了解决方案,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为 5G 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彼此协作提供了便利,更为 5G 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贡献了力量。

事实上,不仅这次的成果,一直以来高通也是以全球领先的无线 科技 创新者的角色,用成熟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 5G 的大规模部署推进以及 5G 产业生态的融合,并逐渐成为 5G 商用与实现规模化的中坚推动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88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