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的简介

智慧地球的简介,第1张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2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 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近两年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布局,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与“智慧地球”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更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制定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自2009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纷纷推出本国的物联网、云计算相关发展战略。 2009年1月9日,由澳信中国传媒集团旗下IT168网站主办的“2009中国IT产品创新与技术趋势大会”隆重召开。IBM全球副总裁麦特·王博士在大会做了主题为《构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讲。与大家共享一个新的观念,这也是IBM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所提出的一个观念,即智慧地球,用来控制中国的各电子系统。
麦特·王:也许刚开始听到智慧的地球大家有一点不理解,这个跟我们IT有什么关系,就像是我回忆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有很多的IT的,在我们刚开始认识他的时候也是不理解,比如说我刚开始提出,后来提出,然后在中间我们还有在推动SOA,很多的时候,很多的客户还有我们的一些用户,他们不一定很清楚为什么会往这个方面发展,今天早上我跟王总、宋总在交流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可能没有看到一个宏观的、外界的一个变化,就像我们刚开始去年或者是去年中旬的时候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我们只是看到说不定是报纸上的炒作,哪里来的危机。
今年确实是广东沿海的一些地方感受到了,而且政府也意识到这个确实是我们是连接着全球的经济,不可能在某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IBM在这方面,在IT这个方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客户,我们的客户就是遍布全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意识到下面一步真正的会成为一个智慧的地球。
IBM
塔尖大规模
按照市场金字塔模型,立足金字塔尖尽管拥有诱人的高利润,却很难兼具规模效应。然而,站在IT市场塔顶的IBM,如今却又一次打破常规—其自2008年底高调推出的“智慧地球”愿景,正在掀起新一轮IT企业战略变革的序幕。
智慧的地球
按照IBM的定义,“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第二,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根据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IT将变成让地球智慧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因此,在这样的时代,IBM希望自己能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智慧运转的每个角落,成为人类地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你可能在选择某种服务时,直接找到IBM;或者在一些看似自然产生的服务背后,了解到提供支撑的力量也来源于IBM。”说出这番畅想的,是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
尽管李实恭在眼下还无法对“智慧地球”的未来影响力进行测算和估量,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却是,在推动“智慧地球”的过程中,IBM又一次充当了市场的引领者。
放大市场
实际上,“智慧地球”不是IBM追求规模化的起点。早在1996年IBM提出“电子商务”时,它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朝着既要保持市场高端地位、又要追求规模的方向努力。而所谓追求规模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放大市场。
在外界眼中,从提出“电子商务”,到“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再到此次的“智慧地球”,IBM一直在IT界打高端概念牌。然而,IBM大中国区董事长周伟却认为,这是IBM在改变传统的做事方式。“过去很多时候IBM是后来居上,在对手提出新技术后实现赶超。”然而,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在“摩尔定律”遭遇IT创新,从而带来行业颠覆之日起就难以为继了。IBM曾经因为固守硬件优势而错失市场变化的机会,并因此遭遇1994年巨亏80亿美元、随后3年累计亏损160亿美元的惨痛教训。所以,“IBM必须改变战略,实现超前,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并带动整个产业”。
这种风格的改变,简而言之就是放大市场。看看IBM实现超前的路径:先捕捉市场趋势,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准备,然后向外宣布概念,设法引起行业和客户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他们潜在或朦胧的需求意识,在获得这些来自一线应用厂商的共同需求后,聚焦性地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第一时间推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IBM概念的“广播”效应也会为它吸引来大批客户。显然,与之前拿着产品向客户推销相比,这种模式既能强化IBM在客户中的引领者形象,又能让它们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
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变化,从1996年至今,IBM先后推出过3个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逐渐扩大,则让IBM在市场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电子商务”和“随需应变”时代,IBM主要关注用户应用IT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体验;而从“智慧地球”开始,它将融入用户所在领域的业务智能化应用。显然,这种“无处不在”的支撑需求,将让IBM获得更大规模、更纵深的业务。
在此前提下,开放合作是IBM放大市场的不二法则。实际在所涉及的市场上,并非所有东西都是IBM的强项,特别是非IT领域的行业资源和技术。正如IBM全球战略计划部负责人所说,“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看到,创新需要众多在更细微层面上具有专长的成员来参与。”因此,为了打造一个涉及面广大的生态体系,IBM采用了包括资本在内的诸多手段,吸引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就连一向自成体系的IBM研究部门,也早在几年前就合作引入了跨学科研究。比如,2008年2月,IBM与沙特阿拉伯合资成立研究院,利用IBM的纳米技术进行联合太阳能与海水淡化的研究。此外,IBM中国研究院也在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联合研发。
“这个改变在‘智慧地球’推出几个月来表现尤为明显。现在客户主动要求我们研究部门参与研发。”在李实恭看来,这种研发模式对IBM落实愿景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比如,他们曾经根据有限的市场信息判断某类高端技术可能会在3~5年后发挥作用,但是,通过最近与合作伙伴的充分接触,他们发现那类技术在当前就为整个世界所需要。为此,他们重新调整了研发资源,加速相关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和IBM同期看到市场发展机会的其他企业并不少,但为什么唯独IBM在利用机会放大市场上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究其原因,有专家就认为,这得益于IBM所采取的开放合作商业发展思路与当今世界扁平化的趋势相契合。在论述这一趋势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强调说:“开始于21世纪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级制度正遭到来自社会底层的挑战,或者正从自上而下的关系变成更为平等合作的关系。”显然,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任何垄断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只有合作共生。而合作必须根植于开放。
当然,李实恭也承认,开放意味着要有很多d性,有很多可变通的地方,因此需要企业针对变化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譬如,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做得不好,企业就没有办法跟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研究并进一步合作应用。“IBM 100年的企业历练和60年的研究探索,让我们具备了这种管理变化的能力。”
控盘能力
不仅把市场放大,而且还要在里面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后一种掌控市场的能力主要来源于IBM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首先以咨询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然后把IBM生态体系中的相应产品打包成解决方案销售给客户。
1996年,IBM全球服务部的组织形式开始独立运行。伴随着服务业务的诞生,IBM也从原来直接向客户推销产品转为服务导向的营销。这种服务型商业模式不仅帮助IBM从衰败中起死回生并恢复王者地位,还让它们成功摆脱了最近一轮的经济危机。2008年,当不少企业都出现生存危机甚至破产时,IBM却获得了历史上最好业绩,全年收入为1 03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利润增长超过18%。
这种“要利润,更要规模”的商业模式,看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IBM却被证明为成功的关键。而在“智慧地球”阶段,IBM关于服务对象、内容等方面将有所提升—此前,IBM的服务影响力面向的是企业CIO,内容则围绕IT应用;而今后,其将设法影响到CEO层面,借此向他们传递关于产业链整合、企业全球化等智慧运营方面的建议。
尽管IBM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全球整合企业”(GIE)却成为了它近两年来最有效的市场通行证。目前,IBM有60%的员工、5787%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它们的全球支付中心在上海、全球采购中心在深圳、财务中心在吉隆坡、人力资源中心在马尼拉……经过这样的全球整合,IBM实现了“全球化”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它们的采购中心由300个缩减为3个,因此节约了250多亿美元的成本。而全球整合的平台也让研发更加便利高效。比如,他们针对中国所做的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等项目研究,就集结了全球资源组成全球研发团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从智慧地球的思路出发,研究中国问题,不仅考虑属地需求,而要与全球状况联系起来。”李实恭认为,这样做出来的方案,递交给客户后,会为客户增加全球化的能力。当然,客观上也会加速IBM“智慧地球”概念的落实。
IBM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其服务部门的研究样板,而研究部门则是整个企业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先行者。譬如,当IBM在市场上向客户展示自己的GIE成果时,研究部门已经在实践GIE的下一步动作。
针对如何在属地获得有效信息、如何把信息翻译成GIE平台共用语言,如何利用散布在GIE平台上的全球资源共同合作这些问题,李实恭表示,目前即使解决一个中国内地的问题,其也不用调集远在欧美的团队成员来到中国—后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可以参与中国项目的研究,而到现场拾取问题和需求的任务,就由没有语言、文化障碍的本地团队去完成。最终,这些能力会以服务的形式陆续递交到客户手中。而当客户实现全球化、智能化后,IBM的价值也随之放大。李实恭认为,“这是IBM最好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蛮好的。5G与大数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5G助力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也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可想而知大数据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不错的,未来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正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前景是相当不错的。

这里介绍一下Java大数据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阶段JavaSE-通过学习Java编程基础,掌握JavaSE核心技术、能够熟练应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编写、使用MySQL *** 作和管理数据;

第二阶段学Hadoop生态圈,掌握Hadoop平台核心技术、掌握Hive开发、掌握HBase开发、掌握离线项目开发所需技能;

第三阶段学Spark相关技术,掌握Scala基本编程、掌握Spark架构基本内容及原理、掌握Spark开发及使用、了解Spark机器;

第四阶段学Python,掌握Python基本使用、掌握Python核心库的使用、掌握Python爬虫、Python简单数据分析等;

第五阶段大数据项目开发实战,掌握大数据项目开发流程及相关技术,具备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能力;

第六阶段学大数据系统管理优化,掌握处理并解决企业关于集群管理和系统安全方面的问题;

第七阶段学会使用阿里云平台,掌握企业使用阿里云大数据平台开发所需要的技能;

第八阶段就业保障服务;

互联网行业目前还是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学习IT技能之后足够优秀是有机会进入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薪就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普通人也可以学习。

想要系统学习,你可以考察对比一下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热门学校,好的学校拥有根据当下企业需求自主研发课程的能力,建议实地考察对比一下。

祝你学有所成,望采纳

北大青鸟学生课堂实录

随着我国经济、工业等各类产业的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那么我国科技的正在飞速发展,我们能否利用新科技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用智慧环保系统,打造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目前我国科技正处于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及物联网卡都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其中,这些技术在智慧环保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造福了全人类。

那么物联网技术以及 物联网卡 在智慧环保方面到底有哪些应用

首先就是智能垃圾桶的出现。提到垃圾桶、垃圾箱我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漫天飞舞的苍蝇、令人掩鼻的难闻气味,特别是到了夏季,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而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卡打造的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桶能够将导入的垃圾自动识别分类并打包,居民们只需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投放垃圾。如果居民投入的一些可回收垃圾,比如塑料瓶、报纸类的,智能垃圾桶就会自动为你折算成人民币存入你的手机账户内。

对于环卫工人来说,最麻烦的事情不过是大件垃圾,比如一些居民扔掉的废旧的家具等,现在智慧环保系统的应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卫生监察部门为环卫工人每人配发一款安装了物联网卡的智能手表,如果出现大件垃圾不好运送,环卫工人们只需要选中智能手表内的“大件垃圾”选项,智能环保平台就可以根据智能穿戴设备内的GPS定位系统确定位置,并将信息传输给目标周围的垃圾车,能够快速的清理好垃圾。

智能环保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相信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925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