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的技术特点
很多人对于5G网络的理解仅仅在速度上,其实5G网络的优势并非仅仅是速度那么简单,只不过速度是5G网络最为核心的特色。除此之外,5G网络还具有大规模连接、超低延时高可靠的特点。
一、5G网络的速度优势
5G网络与4G网络最大的区别在于速度,4G网络理论上最高支持100M,5G网路理论上最高支持10G,速度将会是4G网络的百倍。速度优势当前或许并不太明显,当4K/8K甚至更加高清的视频普及之后,5G网络的优势将会凸显。
二、5G网络的大规模连接
每平方公里将支持百万的设备接入,大规模连接是5G网络的另一项特色。这点对于将来的万物互联至关重要,基于物联网可以快速的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使用。设备入网数量不在受到限制,联合IPv6即可将万物互联变成现实。
三、5G网络的超低时延高可靠
无线时延较高、稳定性较差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5G网络刚好解决了无线网络这一难题,可以实现低时延高稳定性的传输。这点刚好可以用于对时延要求加高的业务,例如当前雄安新区的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
基于5G网络,未来可能会爆炸性发展的行业
基于5G网络,未来爆炸性发展的行业一定离不开“智能”这两个字。
5G网络将会催生三个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包括上游的5G网络通讯设备制造厂商,如中兴、华为、诺基亚、爱立信等;中游包括我国具有5G通讯运营牌照的运营商,例如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广电;下游包括5G终端设备制造厂家,行业应用厂家等。
这里,我们主要来说说5G网络将会催生的行业应用!
未来5G网络的发展重点将会是行业应用,正是行业应用的爆发才能够显示出5G网络的真正价值。5G网络的行业应用势必离不开“智能”这个核心!
首先,将会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爆发期。5G网络将会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网络,无延时的大数据传输能力,使得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得以实现;
其次,智能医疗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基于5G网络,远程医疗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医疗将会打破地区上的壁垒,使得患者能够享受到全球最佳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基于万物互联,对于每个人的 健康 都能够实现实时智能监测和防控,基于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最佳的智能诊疗,甚至是通过手术机器人来实现手术。
最后,智能家居将会进一步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通过5G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家居设备进行联系。甚至是通过大数据平台,依据个人的爱好,个人的体感数值等智能的对家居环境进行调节。
关于5G网络普及后,您觉得会有哪些行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呢?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5G作为基础网络设施上新一代的更新,对各行各业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通信产业的发展
先看一下通信发展,从2G到5G,5G最大的优势的是大带宽、大规模连接和超低延时。未来5G的到来也意味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开启。
2、5G产业链
5G建设主要由运营商建设,在国内具有牌照的有4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上游包含了:基站系统、网络建设、网络规划和维护,下游包括:终端设备以及行业应用。
5G的三个特点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升级,大带宽主要应用于高清视频、大型 游戏 ;大规模连接主要用于物联网;超低延时应用于车联网、智能交通等。
3、5G主要受益行业
5G主要受益行业,对应三大方向:
1、大带宽:高清视频、云 游戏 、直播、VR虚拟现实;
2、大规模连接: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
3、超低延时:移动医疗、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
最后,5G一是会助力传统行业的信息改革,也一定会催生出大量新的机遇,希望以上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马上 5G 时代就要来了,5G 号称网速能达到 4G 时代的 100 倍,那么 5G 的来临会让那些行业获得新生呢?
1、 手机行业。
现在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部手机,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只能手机了。
而 5G 的到来,第一个受益的就是手机行业了。
现在的手机都是 4G 手机,如果要用上 5G 的功能,必须要换 5G 手机。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全球移动手机的用户高达 33 亿左右。
如果按照这样计算,这个换机潮,有上万亿的市场的规模。
2、无人驾驶
就目前来讲,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Google 已经开展了定点试验,而我国的无人驾驶技术也弱,早前已经在深圳开展了无人驾驶的公交车试验。
而目前大多数无人驾驶测试,都是超慢速测试,去年优步在低速下测试还造成严重事故。
无人驾驶由于对于网络与延迟的容错性较差。
而 5G 在保障高稳定性与移动性下,以及瞬时响应下,能大幅提升自动驾驶的性能,当无人驶 汽车 技术日益成熟,甚至还将催生全新的乘客经济,英特尔做出预测,无人驾驶将催生7万亿美元的“乘客经济”。
3、VR/AR
前两年炒的火热的虚拟现实没有爆发, 2014 年 Facebook 以 20 亿美元收购 Oculus VR 后,掀起了高潮,在当时被视为下一场计算机革命的重要趋势。
遗憾的是经过多年,虚拟现实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中有很大原因是由于受制于网络的。
而 5G 一旦得到应用,网络足以支撑虚拟现实的运营,虚拟现实以及其它形式的沉浸式体验,届时 娱乐 、 游戏 、购物等场景会大量使用 VR/AR。
有报告指出,VR 和 AR 将随着 5G 技术的到来成为主流,5G 的到来,将为发展虚拟现实带来新的动力,并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其实我个人观点:5G对企业的利好远远大于个人。用我们行业的话说,5G天生具有2B属性。那么5G运用后,哪些行业会爆炸性发展?
8大行业会有爆发性发展
5G除了给我们带来更高更快的网速,还给我们C端用户带来什么?
1、在 汽车 里面睡觉或者工作, 汽车 或许会成为 第二个办公场所。
2、远程手术:病痛患者未来不需要再跑到发达地区,能够远程接受顶级专家的手术治疗。
3、5G在 娱乐 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VR、AR的体验。
你会注重这2个问题么?
首先,5G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媒体和运营商的夸张宣传,给大家带来很多误区。实际上,宣传并没有太多硬性错误,而是读者很容易被误导。
举个例,如果有人宣传小米5比小米4的拍照质量高10倍,读者就很可能误以为小米5太厉害了,比专业单反相机还要强大。同样,宣传5G多厉害,往往都有潜台词,是针对4G来说的。多数人则错误地以为5G比现有光纤技术还要快,还要“宽”。当有人说5G的时延可以达到1毫秒,多数人就会误以为用5G发一段微信语音,对方1毫秒就能收到。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或者偷换了“空口时延”的概念。
好了,我们来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下5G的具体优势。先说说和4G相比。这个大家就已经非常非常熟悉了。因为一提到5G的优点,往往都是和4G相比的。概括说来有: 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 。高带宽简单理解就是网速快,下载东西快。低时延则强调的是实时性,比方说你按一个按钮, *** 作对象在几毫秒内就可以动作。广连接就是在一片区域内可以有很多终端同时上网。
5G和光纤相比的优点: 可以移动;无需布线 。请注意,高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不再是5G的优点了,这三点都不是光纤的对手。
5G和WIFI相比的优点: 一是更好地无缝漫游 ,简单理解就是移动速度更快,这是最重要的优势。 二是广连接 ,前面提到过了,即连接数量更多。 第三是干扰小 。这是因为5G是商用授权频段,而WIFI是非授权频段。这就意味着如果在一片区域大量的人开WIFI热点(或蓝牙、zigbee等),会影响WIFI质量。如果开的少,则和5G并无太大区别。
理解了5G的优点,再来分析它的应用场景就比较容易了。下边只是抛砖引玉,欢迎补充。
一、车联网
汽车 是快速移动的,所以不能使用现有的光纤和WIFI技术,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4G或5G。以前4G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了。 汽车 可以快速地从云端(包括边缘云)获取信息。 汽车 可以通过D2D与道路旁边的终端进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时延在毫秒级。当然前提是未来会在道路旁边安装很多联网设备。同样, 汽车 可以与周边的 汽车 通信。也是使用D2D,即设备到设备的直接近距离通信,绕开基站。
有了这些基础,自动驾驶就越来越容易了。车联网是5G未来最有前途的应用。没有5G是很难办到的。
二、户外高清视频直播
请注意我使用了“户外”和“直播”二字。而有媒体直接说成是“高清视频”不太合适。因为用光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早就解决了。而户外是不方便拉扯光纤的。若不是直播,也就不需要高带宽网络了。户外高清视频直播主要用于大型 体育 赛事、大型户外活动。刚结束的郑州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火炬传递就使用了5G视频直播。还有这次70周年阅兵也大量应用了5G直播。我这里所说的直播强调的是视频拍摄者,而不是视频观看者。前者(拍摄)是刚需,对行业的影响更深远。后者,一般人可以选择在家里用宽带看而不必须用5G。
三、实时VR/AR
这个和上一条差不多。主要用于全方面了解现场,比如 旅游 、现场故障诊断等。这次阅兵我也在手机上亲自体验了一把现场的实时VR,确实是身临其境。这需要现场(天安门广场)安装VR实时拍摄设备,并且支持高带宽,5G必须是首选。不知道你们体验到了吗?
四、现场急救
这算是远程医疗的一个分支。当发生突发情况,需要现场救治,这时候5G的优势就出来了。专业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视频、VR等技术实行远程指导现场。这可以发生在救护车到达之前,也可以是之后。
至于媒体吹嘘的北京著名专家指导云南医院进行远程手术,则是噱头。甚至有人说5G时延只有1毫秒。实际上光在真空中的速率1毫秒才300公里。北京到云南至少2100公里。如果真的要远程病房内手术,一定是优先选用光纤。
五、工业监控/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5G未来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5G号称万物互联,这对于工业来说,相当适用。未来,在每一台设备和周围环境都会安装一系列的联网设备,包括仪器仪表、摄像机、工业相机、传感器等,进行智能监控。这些东西装的多,数字化成熟,就能使工业场景耳聪目明,方便使用遥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高效生产或高效施工,实现少人化和无人化作业。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工业场景仍然多采用有线网络或无线WIFI等方式。未来随着5G技术的进步,有线会慢慢减少,因为布线比较麻烦,而且移动作业车辆是不能拉有线的。至于WIFI和5G,也是个逐步替代的过程。WIFI不能适应快速移动设备,而且覆盖范围要低于蜂窝网络(4G/5G)。 工业领域进行5G改造,需要运营商深度介入,量身打造 。这一点与普通人用手机5G区别相当大,费用收取也大相径庭。比方说一个车间联网10000台设备,就需要使用10000张手机卡/物联卡,其流量费单价肯定要比手机便宜很多。还有就是共享方式也不一样。工业5G频段可能是独享的,以保证其带宽、时延。
关于普通个人用户和5G
但是对于某些行业用户,5G的作用就大得多了。别说10Gbps,有时100Gbps都嫌慢。当然了,这个速度是可以保证的,因为有边缘云,有D2D,甚至有独享5G带宽。这是普通用户难以体验的。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5G有什么不同?
5G其实就是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 ,我们现在用的4G就是 第四代通信网络 了,我想大家仍然记得2G,3G时代。不同代通信网络最大的不同就是通信速度了,3G通信速率是2M,4G是100M,5G是20Gbps了,从2G到5G通信速率越来越快。如果把通信速率比喻成交通速度, 2G的速率是步行,3G是骑自行车,4G是开 汽车 ,5G那就坐复兴号高铁 了。
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5G的速度已经如此之快,那5G的兴起势必会对需要高通信速率的行业影响巨大。
物联网行业
物联网(IoT)就是“ 物物相连 ”, 物联网智能家居 :家中的电视,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智能密码锁,浴室,暖气通过5G网络代替现在的WiFi网络连通起来,在办公室就能让远程遥控家中的电器提前工作; 智能穿戴 :喜欢运动的可以使用智能手环,运动鞋,记录自己的数据,分析运动数据,帮助 健康 分析。 智慧交通 :5G网络也可以给交通网络带来极大的方便,可以更加实时的传输交通状况到指挥中心,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无人驾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驾驶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无人驾驶对信号的传输速率有极高要求, 要求几乎无时延的传输信号,对交通状况,线路做出更加迅速的反应 。5G的出现,给无人驾驶的发展插上翅膀。
视频直播
最近熊猫直播停服的消息甚嚣尘上,视频直播要求高速率进行 视频信号传播,使直播内容无延时,无卡顿的呈现在视频接受终端 ,如手机,电脑等,现在熊猫直播可能无法搭上5G的便车了。但是虎牙,斗鱼,抖音等视频可能会迎来告诉发展。
VR技术应用
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已经出现几年,但是VR的应用在现实中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大规模的落地到现实生活中,我想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当先网络速率不够快,4G网络无法满足需求。5G网络能将 海量数据 实时,低延迟的传输到终端,这给VR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我想VR会迅速在 医疗,教育, 旅游 ,交通导航等领域 火起来。
手机行业
现在我们使用的手机还都只支持4G信号,如果等5G普及之后,那我们手中的5G手机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需求,这给手机各大品牌带来巨大机会,相信各大手机品牌也都在设计研发支持5G手机。
相信这样的回答会让大家满意!
5G即将到来,5G不但像4G一样连接人与人,还要连接人与物、物与物。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
5G三大特性:1高带宽 2高速率 3低时延。
高带宽:就好比高速公路扩展到10车道,能跑更多的车。
高速率:就好比高速公路可以支持车辆提速到1000公里/小时。
低时延:就好比无论是北京到西藏,还是黑龙江到海南,都是比闪电还快的速度到达。
4G时代,助力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5G时代,将极大的助力产业物联网的发展,如智能制造、实时控制、无人驾驶 汽车 、远程医疗、智能安防,万物互联的时代就快到来。
以无人驾驶 汽车 举例,因为有了5G“高带宽、低时延”,云端与 汽车 端可以实时的通信,迅速决定是左转、右转、避让还是超车,规避险情。所以5G网络不但要覆盖城市,还要覆盖乡村、高速公路。
以远程医疗为例,在未来,以后紧急的手术或者急救,甚至可以通过专家医生远程控制机器装备或机器人来实现。由于有了低时延,才用了实时性和可靠性,“判断”和“执行”这两个步骤才可以无缝衔接。5G网络要覆盖医院和家庭。
以智能制造为例,之前拖线拖纤的有线控制方式将得到解放,无线实时的智能控制组装、控制传送,智能制造的生产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5G网络要覆盖工厂定位每个角落。
以智能安防为例,在未来,一旦出现了险情,通过云端和近端的AI识别,可以无缝衔接,从分析、决策到解决险情,可以迅速自动化的采取措施,直接解决问题。5G网络要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
5G改变 社会 ,会使得整个 社会 升级,比蒸汽机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这么忌惮我国5G发展的原因。
最后,让我们为祖国加油,为5G加油!
第一个是通讯设备行业
因为通讯设备是5G的基础,只要基础设备做好了,我们才能用上5G。而且,几乎大部分地区都在部署5G,需要用到的通讯设备非常庞大。这种情况下,通讯设备行业必然会迎来一波红利。但是考虑到通讯设备已经是老制造业了,利润并没有以前的多,现在算是一个小回暖吧。
第二个是智能手机
5G虽然不是为智能手机准备的,但是在智能上的运用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陷入了瓶颈的智能手机行业会迎来一波换机潮。智能手机行业也会用来一波红利,没有那么快的衰退。
第三个是高清视频行业
5G来了之后,流量就便宜很多,而且非常快。所以,在手机上或者是平板上进行看高清视频的话就变成了可能了。
所以,高清视频行业会迎来一波发展,而且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风口。大家看,这两年短视频的发展真的非常快,但是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开始而已。
至于自动驾驶、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未来的技术是需要用到5G技术的,但是5G技术只不过是一个基础技术而已,决定这些新技术能否出现的是这些技术是否足够成熟,能否应用。
我个人认为跨境电商是一个赚钱的行业,我自己也正在做这个行业,从最初50平的小工作室到1200平的团队,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目前我公司运营着三十多家店铺,平均每月每店铺纯收益20000左右,利润在50%以上。
首先,如果5G开始能够大范围的运用后,相信很多行业会发生相当快速的发展。因为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与其有关的产业链的形成。
第一,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方面。 5G将会是未来一个充满未知性的新鲜事物,比如应该如何建设5G的一些设备、跟物联网、自动驾驶等等可以与5G结合的项目。可以说,这些领域在有了5G的带动下,应该是能够快速进步的。
第二,5G有关产品的销售、设备体验这一方面。 5G需要研究,需要开发,可这些产品同样也需要投入市场。所以,比如与5G产品有关的一些智能设备体验店,包括5G的智能家居、VR这一类型的体验等等。这些产品随着5G的发展,会慢慢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在未来从事这些体验店或者销售点,也是一个很大的蛋糕。
第三,幕后数据研究方面。 随着时间,5G的产品在未来使用的人数可能会逐渐上升。那么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得到的用户数据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如果是从事关于数据研究方面,如何让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用户,适应生活,也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当然,除了这些可能还有很多领域都会发展,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看法吗
您好,请通过正规渠道办理,建议通过电信网上营业厅或者电信天 猫 旗 舰 店办理
1、打开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然后点击需要办理的号码段
2、然后选择喜欢的号码
3、点击进入办理页面,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套餐,然后点击立即购买
4、然后填写订单详情,填写完成进行提交,成功提交后手机卡就会通过快递方式邮寄到家的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边缘计算终于迎来了瓜熟蒂落的时刻。随着底层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不断丰富,国内外运营商和产业企业均进入到MEC商用落地阶段。进入2019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展了积极的边缘计算试点和部署工作。例如,中国移动发布边缘计算“Pioneer300”先锋行动;中国电信打造边缘计算开放平台ECOP,构建边缘云网融合的网络服务平台及应用使能环境;中国联通展示业界首个“MEC智慧水利”案例。
运营商和企业特点各异
进入2019年以来,边缘计算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那么边缘计算何时将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
李开认为,要解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理清边缘计算部署的位置。九州云认为,边缘计算是一个业务驱动的技术,失去了业务驱动,边缘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需要解答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边缘计算的驱动力从何而来?
在李开看来,边缘计算主要有运营商和企业两大驱动来源,其中前者来自于对5G场景的落地,后者来自于自身借助5G提升的落地,它们的差别如下。
第一,前者是必然要推动的,后者是可以选择的。第二,前者的边缘架构是相对聚焦的,而且有ETSI MEC标准等可以参考,有StarlingX、Tacker、Airship等开源框架作为起点;后者是相对长尾的,要跟随业务场景摸索,开源框架作为起点只能解决平台问题,不能解决应用问题。第三,前者是从上而下的布局,后者是自下而上的驱动。第四,前者覆盖所有边缘应用,注重边缘分发平台的打造甚于单个应用场景的优化;后者注重实际单个应用的落地,更加能够轻装上阵。第五,前者的时间能够降维并为企业边缘架构所复用,后者的实践无法升级成为前者的架构。
由于运营商市场和企业市场特点相异,因此其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的时间点也不会相同。
李开表示,运营商边缘计算的大规模部署与5G息息相关。受5G牌照、技术、采购和场景选择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大运营商的时间点各不相同,但是边缘平台肯定优先于5G至少1年进行试点和局部部署。“这个时间点大概会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上半年到来。”李开认为。
就企业市场而言,其受零售、物流、医疗等企业需求的推动,虽然现在基于4G的边缘网络相较于5G在边缘适配上有一定的天然劣势,但是作为试点却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李开认为,企业的边缘框架和运营商框架相类似,只是在网络延时等条件上有一定折扣,在应用丰富程度上有一定收敛,在空间覆盖上相对局限,但在与企业内设备通信更加复杂。“即使现在企业有独自实现边缘框架的可能性,但是在边缘网络尚不规模具备、需求还需要磨合的情况下,可能要等到2020年下半年才真正具备大规模部署的能力。”李开认为。
物联网成边缘计算最强劲驱动力
物联网是边缘计算的主要应用场景,也是驱动边缘计算的主要动力所在。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混在一起,但实际上两者虽有联系却并非完全重叠。
在李开看来,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有相同之处。例如,海量设备数据的导入可能导致数据爆炸问题需要解决;海量设备所在的物理世界需要在数字世界产生一个“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如IoT Shadow、VR对真实世界的复原、自动驾驶对驾驶环境的模拟等,用来模拟物理世界的运行模式。
李开表示,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第一,物联网产生的数据爆炸不一定会产生海量数据,如NB-IoT和LoRa也可以适配物联网,而边缘的主要能力是海量数据的传输;第二,物联网不一定需要低延时,而边缘计算必然强调低延时;第三,物联网大部分基于Internet(核心网),而边缘计算是独立于Internet(核心网)的网络切片,边缘网络安全性更高;第四,物联网未必产生数字视觉,而数字视觉造成的数据则是边缘的一个核心能力。
因此在李开看来,边缘网络落地的行业必然是在和“物”打交道的场景中,同时具备海量数据、低延时、高安全等需求的场景,如工业生产执行系统、工业缺陷识别系统、自动驾驶、AR/VR、远程医疗等。李开表示,九州云所接触到的客户则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他们对于工业生产执行系统、工业缺陷识别系统的需求比较强烈。
开放架构加速边缘计算落地
在边缘计算落地过程中,运营商侧重于解决平台问题,打造边缘应用的承载商店和网络,因此非常重视平台的打造和开放。
李开表示,多种开放框架可以支持边缘平台的打造,如StarlingX(OpenStack + K8S)支持边缘基础架构(Edge-IaaS),Tacker、Airship等支持边缘编排(Edge MANO)等,基于这些技术可以打造符合ETSI MEC参考架构的边缘管理平台。九州云在这几个领域都积极参与,是StarlingX/Airship的中国发起单位之一,并在StarlingX拥有全球技术委员会的席位,在Tacker等编排技术上,九州云是全球第一的上有源码贡献厂商。
李开认为,开放边缘平台能力给垂直行业企业,必将产生很好的商用效果。因为开放架构有利于自主的边缘核心能力,提升竞争力。在边缘计算领域,运营商在“硬管道”(边缘基础网络)上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由于边缘网络并不暴露在Internet上,这一优势无法被互联网企业在OTT方面利用,边缘为运营商造就了一个可以直接将触角延伸到最终用户,并重新发现价值的能力。而边缘平台则是“软管道”,运营商必然需要掌控核心能力,基于开放架构而不是商业架构,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控制力,加速平台的成形。
此外,开放架构有利于更好地复用运营商原有技术积累,加速落地边缘的编排、边缘云的优化、边缘接口的标准化等技术。事实上运营商在已经完成的NFV架构改造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如基于TOSCA的网元编排,适配OSS的接口对接,基于GPU、DPDK的性能加速等,运营商都是基于OpenStack的架构进行优化的,因此在边缘领域坚持开放架构,有利于运营商技术上的继承和复用,加速落地。
切忌“为了边缘而边缘”
边缘计算目前已经到了规模应用的前夕,而要实现规模部署,李开认为边缘计算还需要克服如下挑战:第一,边缘的部署位置,以及与边缘VNF/PNF的整合;第二,边缘机房的改造(直流、空间、制冷)、容量估算(基站接入数、带宽)和安全防护升级;第三,边缘的高可用如何解决;第四,边缘的接入模式(专线、LTE、IOT)和终端的位置(以企业为单一终端还是以设备为单一终端);第五,边缘运维模式和现有网络运维、业务运维、云运维模式的整合,云边协同如何落地。
对于落地垂直行业,李开认为前景虽然明朗,但是也存在一些担忧,主要是“为了边缘而边缘”,即没有商业驱动、只是为了和热点结合引入的边缘计算。“技术问题其实都能够通过积累解决,应用刚需是无法通过技术刚需创造的。”李开认为。而要解决这些担忧,则需要审慎识别客户需求,即是否与“物”打交道的场景,是否具备海量数据、低延时、高安全等需求的场景。
此外,安全也是运营商边缘的优势之一,边缘网络通过网络切片模式实现,是不暴露在互联网上的网络,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当然边缘网络自身的安全防护也需要加强,这个模式与核心网的安全加固在技术上有相同之处,新的威胁是针对边缘应用的访问模式,对边缘机房(汇聚或者接入)安全防护能力的升级。
九州云:边缘计算弄潮儿
李开介绍,九州云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第一家从事OpenStack和相关开源服务的专业公司。作为边缘计算的积极探路者,九州云在边缘计算领域积极布局。九州云为运营商打造符合ETSI MEC标准规范的、基于开放架构的边缘平台,九州云在2018年6月成为“中国联通边缘生态合作伙伴”,在2018年10月成为“中国移动边缘开放实验室”的成员,面对运营商客户,九州云主要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主要涵盖“边缘应用调度管理平台”“边缘基础架构平台”两大领域。
李开表示,九州云对于边缘计算的商业模式 探索 ,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依托开放框架、低延时边缘网络、大数据处理能力,为客户提供工业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能力,客户包含西格数据、海德控制、格力电器(和中国联通合作)等工业领域客户,其“工业智能管理边缘云平台”获得了2018年度制造业信息化优秀智能制造解决推荐方案,“基于OpenStack的刀具检测于寿命预测管理边缘计算平台”也获得了中国自动化学会“CAA智慧系统创新解决方案”等荣誉。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 *** 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 *** 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 *** 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 *** 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 *** 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 *** 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 *** 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 *** 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 *** 作系统,是云 *** 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 *** 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 *** 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 *** 作系统。什么才是云 *** 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 *** 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 *** 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 *** 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 *** 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 *** 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 *** 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 *** 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 *** 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 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 *** 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 *** 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 *** 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 *** 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 *** 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 *** 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 *** 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 *** 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 *** 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 *** 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 *** 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 *** 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 *** 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 *** 作系统与鸿蒙 *** 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 *** 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 *** 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 *** 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 *** 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 *** 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 *** 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 *** 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 *** 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 *** 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 *** 作与原来的 *** 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 *** 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 *** 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 *** 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 *** 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 *** 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 *** 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 *** 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 *** 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 *** 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 *** 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 *** 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 *** 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 *** 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 *** 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 *** 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 *** 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 *** 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 *** 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 *** 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 *** 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 *** 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 *** 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 *** 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 *** 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 *** 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 *** 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 *** 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 *** 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 *** 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 *** 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 *** 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 *** 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 *** 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 *** 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 *** 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 *** 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 *** 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 *** 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 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 *** 作系统厂商,在云 *** 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 *** 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 *** 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 *** 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 *** 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 *** 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 *** 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 *** 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 *** 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 *** 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 *** 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 *** 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 *** 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 *** 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 *** 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 *** 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 *** 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 *** 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 *** 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 *** 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 *** 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2月22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1部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同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会议,强调加快推进5G发展商用步伐,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双重利好重磅消息,将惠及工业、医疗、教育、车联网等垂直行业的应用市场。以下小六将通过六棱镜梳理出车联网终端市场赛道,找到那家价值有待挖掘的选手。
看赛道 ·
(一)用户价值
2020防疫期间,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企业复工形式成为市场应用刚需,而这正是5G基础技术发展,带动新一轮技术跟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二)经营价值
工信部强调,推动融合发展,要研究出台5G跨行业应用指导政策和融合标准,进一步深化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广新业务、新模式、新应用。
众所周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10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是满足人机互联、物物互联应用场景的通用技术。工信部2020开局这一动作,势必助推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据预估,十年间,5G间接拉动GDP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2020年5G商用推动下,将间接拉动GDP增长超过4190亿元。
(三)投资价值
对于立足车联网终端赛道的企业,市场有多大,它能走多远,决定了投资人能拿到的回报能有多大。我们基于整个车联网终端市场看,竞争格局中,占比最高的是1000万-5000万占29%,在亿级以上注册资本的企业超过了34%,市场巨大。
看选手 ·
(一)匹配企业
首先为了圈定范围,小六从过往投融资事件中的企业挖掘,以10亿级投资标的,进行不完全企业项目搜寻,找到一些10亿+级别的对象,如爱驰汽车、理想汽车、斑马智行、同洲电子、北汽新能源、小鹏汽车、乐视控股、小米科技、中联重科、奇瑞汽车等。不过,因为这些大家过于熟悉,所以算球,重新圈定范围。
把范围放大点,找此前经过PE轮(PE即私募股权投资,以高额的利润率、动辄上千万元的门槛立足投资领域,其投资的企业大部分处于商业模式成熟,具有一定的盈利规模,占据行业绝对优势,未来预期可持续盈利的项目。)的车联网终端企业。结果看,这281家的投资案例,也太宽泛了,对于想一键就出结果的小六,看到百位数的企业头皮也发麻。
咱还是按规矩来,把范围提升到投资标的亿元级别的项目!
你看看,得出的结果相比好几百,这49家的结果,引起小六的舒适。
从这49家企业当中,小六按时间筛选了其中十家。从投资轮次看,中交兴路、惠开车、通达电气为A轮,长城华冠、中普达、阿尔特为战略投资,其中全明星投资貌似一家投资企业,魅族居然也有车联网终端业务!以上提到的这些小六都不感兴趣。
在疫情期间,似乎有看到无人配送车的项目报道,好像就是智行者公司,我们一起深挖去。
标的企业显示,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并于当年成功引进车音网作为公司战略投资人。
在B轮投资中,投资机构包括京东数科、北京顺为、百度投资并购部、京东尚科信息技术。因为梳理的是亿元级别的投资事件,因此,智行者目前实际哪个投资阶段,需要详细进入企业身份卡查看。
小六对其中百度投资并购部,挺感兴趣,不知道BAT的百度干起投资如何?
打开投资机构页面发现,百度这家投资公司实体名字叫达孜县百瑞翔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9日,主要从事创业投资管理。
百度投资的项目还真不少,29个,累积投资金额超过54亿元,其中除智行者外,排在比较靠前的古北电子,中科慧眼、捷通华声硬科技投资指数都很高,要不是怕偏离主题,我可能忍不住跑去看另外三家企业干什么的。
算了,小六哥忍住好奇,为大家接着挖这家企业。
从智行者企业页面看到,他的企业标签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展翼企业,拿到科技水平的背书可谓丰富。
从技术标签看,排在比较靠前的是运载工具控制,行政或管理应用,道路车辆交通控制,车辆加上控制等等均是围绕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从技术路线图看,从2015年开始,车辆监控,车辆引导,到电动汽车,再发展到自动清扫车。似乎一直在找自己匹配的商业应用场景。到2019年后,车身控制,无人驾驶的主业再次回归。
从智行者的人才技术投资关系图谱看,其前身为北京智华驭新汽车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存在相关技术转让,及高管流动。另外,在技术对外许可方面,一家从事广域物联网技术服务商的广东纵行科技公司,聚焦“物联网+AI”技术(AIoT),提出的“新物业”方案在AI和物联网的有效融合下解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得到市场验证,侧面反映智行者相关核心技术的市场价值。
而在投资层面,除上文提到的亿级投资机构背景外,背后还有10余家投资机构,其中包括北京汽车集团、深圳前海车联等汽车产业资本支持。
可以看到,在亿级投资之后,2018年智行者完成了B+轮的投资。不过,从融资节奏上,2019年没有相关融资消息,或因市场整体投资热度影响。
(二)团队背景
投资有时候就是投人,因此,企业创始人的学识学历,创业者哪个学校背景,决定其对创业方向与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的认知;另外,在经验资历,行业的专业经验方面,往往决定项目的成败。
小六从智行者企业董监高核心人员中选中核心负责人张德兆,来看看他的背景如何。
小六看到张德兆的个人页时,惊掉了下巴,图上自己找亮点。本来还想沿着张德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博士的背景深挖其学术背景,不过,看完亮点,小六只想举起六六六的手势,这个项目必须投!
张德兆在运载工具控制方面4万多技术人才中排名第8,在车辆驾驶控制方面人才榜排名20,相当优秀!综合专业及合作网络,小六初步评价其个人类型:战略型、领导型、技术型、组织型。
在合作关系网中,围绕张德兆的技术合作团队庞大,其中小六随手圈选就能看到清华大学车辆运输学院的李升波教授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专家。其中诸多发明人,如唐爱鹏、宋黎明、孙振业等都是智行者的工程师,涉及发明专利均围绕自动驾驶主业,如发明地下车库自动泊车的定位方法及装置;相机外参精度自动评估的方法及装置、一种无人驾驶车辆雨天识别能力的测试方法和系统等等。
专利离开了核心的人,价值将大打折扣,小六把智行者涉及的发明专利留在团队背后,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技术实力,从专利发明量看看,从2015年成立到目前,拥有256项。
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势,可以看到,智行者参与主导《智能运输系统 低速跟车系统 性能要求和测试规程》《服务型电动自动驾驶轮式车技术要求》等等行业团体标准制定,且通过不断更新标准在相关领域拥有极大语权。
基于以上背景挖掘,在车联网终端市场爆发时,聚焦这家企业,如果投它,赚得盆满钵满时记得打赏小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随着虚拟人等应用不断发展成熟,对于计算的容量和实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趋势下,我们认为,边缘云计算有望成为元宇宙的重要支撑。作为云计算的延伸,边缘云计算被视为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我们认为,元宇宙对网络传输提出了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广覆盖的要求,需要借助边缘计算技术,以保障所有用户获得同样流畅的体验。
1全球数据增长迅速,集中式云计算已无法全面应对,边缘刚需场景涌现,目前中国物联网连接量将从2019年的55亿个增长至2023年的148亿个,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1%。物联网感知数据量激增,数据类型愈发复杂多样,IDC预测到2025年中国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增长486ZB。
2芯片:FPGA同时满足边缘侧对性能、能耗及延迟的要求与集中式云计算不同,边缘云计算所处的物理环境复杂多样,很多时候空间、温度、电源系统都不是最佳的状态。但同时,边缘侧又要求极高的实时性和计算性能,传统CPU架构难以胜任边缘云的需求。英特尔、赛灵思等国际芯片巨头持续加码FPGA芯片,并推出支持CPU+FPGA异构计算的硬件平台,底层芯片产业的繁荣将支撑边缘云计算在各领域的应用,并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35G技术的升级加码,Wi-Fi在室内场景形成互补,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已开通5G基站超718万个,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的覆盖。预计边缘云计算也会随着5G行业应用的普及分阶段落地。此外,Wi-Fi技术也在向着更高的吞吐量、更大的覆盖面积和更低的时延发展,Wi-Fi在室内场景中的优势使其成为5G的重要补充,两者将共同助力边缘云应用。
4云计算:企业上云常态化,云原生下沉实现云边端一体化,近年来云原生的热度持续高涨,包括容器、微服务、DevOps等在内的云原生技术和理念强调松耦合的架构和简单便捷的扩展能力,旨在通过统一标准实现不同基础设施上一致的云计算体验。相比于虚拟主机,云原生更适合边缘云计算的场景,可以为云边端提供一体化的应用分发与协同管理,解决边缘侧大规模应用交付、运维、管控的问题。
5“新基建”加码,工业互联网等标杆应用引领产业融合,“新基建”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方向,通过优化算力资源结构,将高频调用、低时延业务需求分配至边缘数据中心,推动5G承载网络的边缘组网建设,为将算力和网络下沉到边缘创造条件。同时,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产业政策明确提及边缘计算,推动关键技术研究、标准体系建设及软硬件产品研发,促进边缘云在典型产业的融合应用。
应用场景
1视频加速及 AR/VR 渲染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智能视频加速可以改善移动内容分发效率低下的情况:于无线接入网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部署无线分析应用(Radio Analyticsapplication),为视频服务器提供无线下行接口的实时吞吐量指标,以助力视频服务器做出更为科学的 TCP(传输控制协议)拥塞控制决策,并确保应用层编码能与无线下行链路的预估容量相匹配。另外,由于 AR/VR 信息(用户位置及摄像头视角)是高度本地化的,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最好是在本地(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进行而不是在云端集中进行,以最大程度地减小 AR 延迟/时延、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2车联网(智能交通)
将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于车联网之后,可以把车联网云下沉至高度分布式部署的移动通信基站。移动边缘计算应用直接从车载应用(APP)及道路传感器实时接收本地化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并将结论(危害报警信息)以极低延迟传送给临近区域内的其他联网车辆,整个过程可在毫秒级别时间内完成,使驾驶员可以及时做出决策。
3工业互联网
边缘计算一直与工业控制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具备工业互联网接口的工业控制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边缘计算设备,解决工业控制高实时性要求与互联网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在基础设施层,通过工业无线和有线网络将现场设备以扁平互联的方式联接到工业数据平台中;在数据平台中,根据产线的工艺和工序模型,通过服务组合对现场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和组合,并与 MES等系统对接。工业 CPS系统能够支撑生产计划灵活适应产线资源的变化,旧的制造设备快速替换与新设备上线。
4IoT(物联网)网关服务
采取边缘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汇聚节点将被部署于接近物联网终端设备的位置,提供传感数据分析及低延迟响应。其中边缘计算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为以下5个方面提供服务:业务的汇聚及分发;设备消息的分析;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的决策逻辑;数据库登录;对于终端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接入控制。
市场规模
预计2025年规模将超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3%,信通院2020年5月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中仅有不足5%使用了边缘计算,但计划使用的比例高达442%。可以见得,虽然边缘云计算尚处在发展的萌芽期,但未来成长空间非常广阔。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中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为91亿元,其中区域、现场、IoT三类边缘云市场规模分别达到37亿元、38亿元及16亿元。预计到2025年整体边缘云规模将以44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550亿元,其中区域边缘云将凭借互动直播、vCDN、车联网等率先成熟的场景实现增速领跑。2030年,中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接近2500亿元,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相比前五年有所下降,现场边缘云中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智慧物流等场景将在这一期间快速走向成熟。
相关上市公司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面向运营商提供全场景MEC解决方案,打破传统封闭的电信网络架构,将移动接入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网络边缘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中兴通讯Common Edge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包括MEP能力开放平台、轻量化边缘云及面向边缘的全系列服务器和边缘加速硬件,提供通用硬件、专用集成硬件等多种硬件选择,深度融合OpenStack与Kubernetes,为上层MEC应用提供统一的边缘云管理系统,方便运营商因地制宜部署MEC。
网宿 科技
公司的边缘计算平台以云主机、容器、函数计算和网络四大平台作为技术底座,在边缘计算节点上部署边缘云主机、边缘云容器、边缘云函数、SD-WAN、边缘云安全等基础服务,以及内外部的各类应用模块,结合客户的业务场景及需求,尝试进行解决方案的整合和输出。
初灵信息
公司在 5G、AI 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持续构建以固移智能连接(5G+Fixed)+数据处理(DPI)+AI 为代表的三大边缘计算核心能力。公司多年深耕企业(行业)智能连接网络、垂直行业边缘应用型 DPI(安全、物联网类)、视频及其他行业(企业)的智能应用等技术,初步构成“云边端”协同的边缘计算生态。在市场端,公司除聚焦传统运营商市场外,积极拓展政企行业和大中企业市场,中标多个项目。公司三季度显示,公司与中国联通就边缘计算展开合作,开展了CUNOS在5G环境下的承载能力测试。
引用内容
1 研报《中国边缘云计算行业展望报告》
2 研报《边缘计算:算力网络重要环节,产业方兴未艾》
风险提示
1底层相关技术发展缓慢,边缘计算需求不及预期。
25G 进度不达预期。
5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网络品质和速度的提升,覆盖的领域非常广,但是对于创业项目来讲,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OK的1、物联网。物联网涉及的范围很广(智能家具,当然不只是家庭,其它行业也用得到)
2、游戏行业,当日不是那种电脑网络游戏,是VR,以前的VR 受制于网络质量和速度,无法达到同步的效果,现在5G的到来完全可以满足VR 游戏的要求。
3、还有回衍生出物联网,VR资源整合多元化的平台。
医生都是比较不错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