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什么是物联网?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第1张

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 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

2、组成: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

(1)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2)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3)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扩展资料:

常见的运用案例有:

1、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而就在不久之前,上海世博会也与无锡传感网中心签下订单,购买防入侵微纳传感网1500万元产品。

2、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3、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交通信息采集被认为是ITS的关键子系统,是发展ITS的基础,成为交通智能化的前提。无论是交通控制还是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都涉及交通动态信息的采集,交通动态信息采集也就成为交通智能化的首要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作者 | 牧之
编辑 | 小沐
出品 | 智哪儿 zhinaercn
SoC,即SystemonChip,是移动端设备芯片的一种封装形式,是集成了CPU、GPU、NPU、内存等一系列芯片元器件的计算单元。在移动端,CPU、GPU两大核心芯片各大厂商采用的主要是ARM公司的产品,下游厂商需要在ARM的指令集和芯片架构的基础上做二次开发,已适配自家的软件系统,并做出差异化功能,同时集成更多自研或第三方芯片。
全世界范围内,能自研 SoC 芯片的手机厂商寥寥无几。苹果、华为、三星、小米,是屈指可数的推出自研芯片的四家手机厂商。

而其中,小米在自研 SoC 的道路上,可以说是磕磕绊绊、步履蹒跚。在初期,雷军与相应的芯片业务负责人,可能严重低估了自研 SoC 的难度。

2017 年的澎湃 S1 给国人带来了惊喜,率先搭载于小米 5C 机型。但其性能与高通、联发科等大厂的产品差距太大,无法进军高端机型。而澎湃 S1 据说先后投入了 80 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小米自研 SoC 之路一度中断。

后来,万众瞩目的澎湃 S2 五次流片均告失败,小米自研 SoC 暂时画上了句号。而在几年后,小米重整旗鼓,主要精力放在了 ISP 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上,至少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其实,不光是小米,包括 OV 在内的很多手机厂商,在自研 SoC 道路上都面临很大阻碍,后来无奈都转向了 ISP 、 NPU 等门槛相对较低的芯片上的。

而对于 SoC 芯片,国内手机厂商中,除了华为,基本上没有任何一家拿得出手像样的产品。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智慧。当年华为的 K3 问世时,与澎湃 S1 一样出师不利,但后来华为并非放弃,而是加大了产研力度,最终拿出了麒麟系列处理器这样的作品。

对于苹果、三星、华为三个品牌,自研 SoC 的主要价值是为了不让核心部件掌握在第三方手中。在手机 SoC 领域,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等上游厂商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为了提高毛利,同时让底层硬件与上层软件更加匹配、改善用户体验,各大厂商均开始 探索 自研 SoC 。

苹果拥有 A 系列处理器,已经发展到 A15 。 A 系列不仅巩奠定了 iPhone 的市场地位,也为后来的桌面端 M 系列处理器打下了基础。而三星本身就是半导体厂商,其在芯片领域的技术储备是所有手机厂商中最丰富的。

包括苹果在内,以及国内的 OPPO 、 VIVO 等多家手机厂商,最早自研 SoC 也都是与三星建立了研发合作。

对于小米来说,自研 SoC 的意义更加深刻。曾经的小米手机以性价比横扫市场,但随着销量攀升,小米发现其毛利空间被极度压缩。在销量突破 5000 万台时,小米手机毛利仅为 18% ,而同时期靠广告打天下的 OV ,可以做到 10% 甚至更高。
研发 SoC 就如同建一座摩天大楼。有的人在一个 10 层的地基上要盖 33 层大楼,结果就是摇摇欲坠;有的人打好了 33 层的地基,但中间烂尾了,因为确实低估了难度之大。而那些真正能建起 33 层大楼的,除了有必要的资金注入,本身在盖楼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整合,已经磨合了很长时间。

澎湃 S1 虽然唤起了米粉的骄傲,但其性能表现的平淡与存在的诸多问题,让其折戟沙场。而后来的澎湃 S2 多次流片失败,烧掉了巨额资金,也让小米无奈放弃。痛定思痛,小米终于认识到 SoC 的挑战性,转而开始研发 ISP 芯片,即图像信号处理芯片。

澎湃 C1 问世。 ISP 可以理解为是手机摄像头模组的大脑,对于 CMOS 捕获的画面进行数字处理,以改善对焦性能、画质表现等。小米出此下策的原因,一方面是 SoC 之路暂时不通;另一方面是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拍摄性能依然是核心卖点,所以小米干脆做了一个独立于 SoC 之外的 ISP 芯片,来最大程度优化拍照体验。

其后,小米又发布了澎湃 P1 ,一款充电芯片,可以加快充电速度,改善充电体验。这也是针对目前手机领域的快充革命提出了产品改进思路。近期,媒体又曝出小米将发布新的电池管理芯片,以进一步优化续航表现。
其实,小米绕开 SoC 主攻这些独立芯片的大背景是,小米近年来在疯狂布局半导体产业。仅在 2021 年,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就投资了 12 家以上的半导体企业,涉及 AI 芯片、通信芯片、车规芯片、手机 SoC 、 FPGA 、 MEMS 、 MLCC 、数模转换芯片、功率器件、分立器件等多个领域。

澎湃 C1 、 P1 等芯片,跟小米在半导体领域所做的布局不无关系。比如有媒体透露,澎湃 P1 是小米与南芯共同研发的成果。

而如今,原来松果电子,也分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团队继续开发澎湃系列芯片的研发,其中也包括 SoC ;而另一部分则独立成为大鱼半导体,主要研发 AIoT 芯片。这与雷军的手机 +AIoT 双线战略相呼应。

这一布局释放的信号是,在手机业务中,小米可能战略性放弃了 SoC 的研发,而是从独立芯片入手,强化个别用户体验;待时机成熟后再次进军 SoC 。另一方面,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 AIoT 板块已经成为小米的另一个现金奶牛,布局物联网底层技术也是小米的必修课。

为什么小米如此痴迷芯片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源在于小米的品牌定位问题。长期起来,小米手机一直未能突破高端产品的结界,产品毛利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小米手机销量巨大,但毛利迟迟未能改善,以及高端市场的空白,让资本市场对小米模式逐步提出质疑。

这导致小米的中高端机型与竞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定价策略被束手束脚,无法破局。而国内的手机市场,也已经从原来大谈特谈手机 *** 作系统的差异化,转向了软硬融合的竞争阶段。

因此,小米必须突破芯片这一关。只有底层芯片掌握在自己手里,小米手机才能更进一步打出差异化的卖点,与友商拉开明显的差距。这一点, OV 同样也在 探索 。有消息称, OPPO 最快将在 2024 年左右推出自研的 SoC 。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小米是所有手机品牌中, AIoT 布局最广、群众基础最大的一个品牌。换句话说,智能家居,是小米手中除了手机以外之外的另一张王牌。相比手机,智能家居对于芯片的需求量是在另一个量级。
2022 年 Q1 财报显示,小米 AIoT 平台设备数达 478 亿台,同时拥有 5 件及以上设备的用户数达 950 万人。而随着小米 AIoT 生态的持续建设,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面对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场景,小米还未 探索 出一条可行的、更具差异化的商业模式。

而赚取硬件毛利,依然是小米 AIoT 的不二法门。至此,小米为何加大半导体布局就显而易见了。如果小米能掌握 AIoT 芯片的产研,那么智能家居等以亿计算出货量的板块将成为巨大的利润来源。在当前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芯片的制约不仅影响了一众智能家电品牌,对于小米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换句话说,多重事件的影响下,更加坚定了小米布局半导体的决心。半导体产业对于小米来说,不仅是自身筋骨的修炼,同时也是长远的战略投资。一系列事件说明,掌握半导体技术,对于一个消费电子品牌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联想到雷军宣称对标苹果这件事,也能看出一点:只有掌握硬 科技 ,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

1、小米起于手机业务。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同年,小米推出MIUI *** 作系统,2011年推出小米手机。小米手机2017年全球出货量9141万台,市占率46%,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均排名第四。
2、以硬件为营收基础,却不以硬件盈利为目标。小米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毛利率均不到10%,仅互联网服务毛利高达60%-65%,综合毛利率仅为11%-13%。反观其历史发展轨迹,我们认为小米的价值观、营销理念共同形成其产品力,硬件产品力与粉丝文化构成其品牌价值的基石,依靠品牌价值正反馈于硬件产品,并形成互联网服务的利润增值。
3、因时制宜推出新系列,形成包括小米MIX、小米系列和红米系列三大类覆盖高中低端市场。2015年推出红米系列助推其在新兴市场份额提升;2016Q1以来,中国手机市场已成为存量市场,而成熟市场消费者更追求创新升级卖点,因此MIX是小米创新力的重要输出口。
4、加快国际化进程。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以中国、印度、印尼为主要出货区域。就2017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而言,公司在15个国家及地区位列智能手机品牌前五名。
5、低端产品出货高增,初步完成高端机型布局,整体均价仍有提升空间。近两年,通过小米对手机黑科技不断应用,使得小米手机从传统的低端形象渐渐成为一家高中低端产线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企业。但是,2017年中端机型和入门机型仍是小米的主力机型,而3000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机型出货量尚不足一千万只,2000元价位的旗舰机型销量同比亦未见显著增涨。在中国市场上,2018Q3小米100美元以下机型占比仍有18%,而中国市场主流需求为100-400美元,100美元以下需求只占59%。在印度市场,低价有助于份额进一步提升。2018前三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场均价同比略有下降,但低于同期印度市场整体均价。
目录
 
1 起于手机,立于三足
2 小米手机业务战略特点
21 择时推出精准差异化品牌
22 从性价比战略到重视黑科技
23 轻资本的营销理念与销售策略
24 以本地化实现国际化战略
25 电子消费品平台型企业
3 小米手机简史:不同定位,同样发烧
31 旗舰机系列,极致性价比时代
32 红米系列,让千元机品牌化
33 MIX系列,以创新获奖无数
4 产品结构仍有优化空间

本篇是 科技 终局系列之《小米的终局》

我们将小米的终局分三块:

1、世界级品牌 :基于中国的第三次消费浪潮觉醒,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有着广泛 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

2、平台级技术 :基于to Things唤醒万物的次时代 科技 浪潮,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聚焦 人居的物联网2T生态

3、生态级资本 :与腾讯背靠微信流量赋能战投类似,小米同样基于巨大终端吞吐量,产业投资赋能和绑定上游零部件供应链生态,成为 硬 科技 全栈+全场景的资本生态

飞轮模型:持续增长的模型。 我们此前基于亚马逊原始飞轮的核心思想构建了小米成长的飞轮模型,其终局的实现仍需要以下三个飞轮的快速正反馈:

1、智能手机是飞轮旋转的起点,以获取流量和客基为战略目标,以销售额扩大为战术目标,以超低毛利带来的极致性价比为实现手段,最终实现小米整个生态开启的第一步。

2、IoT硬件生态是智能手机的第二曲线,通过在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在全球范围内宣导小米式的极简美学和iPhone级别的工业设计,最终实现扩大销售额和留住客户的战术目标以及创造可连接的粘性MAU的战略目标。

3、互联网业务则是小米实现战略自洽的核心落脚点,以10%左右的营收体量实现了将近80%的净利润,通过巨额利润驱动小米三大飞轮的可持续发展。

终局本质:为 社会 创造价值。 互联网的盈利并不是小米的终局,终局是一个更高维度的价值表达,本质是为全 社会 创造的价值,是帕累托改进的增量博弈,而不是存量市场的零和厮杀。我们再次回顾小米的三大终局:

1、小米的 IoT生态 终局,将是物联网时代四大场景之一,占据未来世界 科技 的制高点。

2、小米的世界级品牌,将作为载体把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成为 中国的Sony、MUJI、大众

3、小米的产业投资,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硬 科技 产业链(纵向) 小米生态链(横向)股权投资生态,成为下一个腾讯战投或是硬 科技 的红杉。

小米集团:为消费者让利。 我们将企业家分为两种,雷军很明显属于第二种

1、优秀企业家以盈利为终极目标;

2、伟大企业家以创造 社会 价值为目标。

小米公司硬件超低毛利倒逼供应链提高效率,通过极致的成本管控和升维盈利,造就了自身无与伦比的效率护城河,并让利给广大消费者,创造了巨大 社会 价值。基于此,我们重申小米的推荐评级。

盈利预测: 我们长期看好小米集团的公司文化、产品竞争力和业绩成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实现收入2,515/3,233/3,988亿人民币,GAAP净利润分别为110/161/219亿人民币,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疫情或对2020年业绩产生影响;行业竞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正文如下:

1 小米成长的飞轮模型

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无论从小米的价值观、商业模式还是小米目前的发展路径来看,我们认为小米已经具备发展成为如亚马逊一样伟大公司的基因,被奉为亚马逊成长真理的“飞轮效应”在小米同样适用。

我们基于亚马逊原始飞轮的核心思想,借鉴该理论从三大业务板块、四个层次构建小米成长的飞轮模型。

1)底层飞轮。 智能手机是飞轮旋转的起点,以获取流量和客基为战略目标,以销售额扩大为战术目标,以超低毛利带来的极致性价比为实现手段,最终实现小米整个生态开启的第一步。

2)第二层飞轮。 IoT硬件生态是智能手机的第二曲线,通过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在全球范围内宣导小米式的极简美学和iPhone级别的工业设计,最终实现扩大销售额和留住客户的战术目标以及创造可连接的粘性MAU的战略目标。

3)第三层飞轮。 互联网业务则是小米实现战略自洽的核心落脚点,以10%左右的营收体量实现了将近80%的净利润,通过巨额利润实现小米三大飞轮的可持续发展。

4)第四层飞轮:小米的三大终局。 我们认为小米的终局分为三块:基于to Things唤醒万物的次时代 科技 浪潮,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聚焦人居的物联网2T生态;基于中国的第三次消费浪潮觉醒,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有着广泛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腾讯背靠微信流量用资本战投赋能互联网生态,小米同样基于巨大终端吞吐量,产业投资赋能和绑定上游零部件供应链生态,成为硬 科技 世界级资本生态。

2 小米业务版图的战略价值

21 智能手机

手机的战略价值在于以出货量支撑起整个供应链体系,基于对未来竞争格局的预判,我们认为小米有成长为全球前三的巨头潜质。

作为小米根基的智能手机业务在其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总计2830万台,市占率在全球50个市场排名前5,25个市场排名前3。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多款手机斩获618京东销冠;在境外市场,高端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99%,其中欧洲智能手机第二季度出货量排名第三,增速第一。巨大的手机出货量帮助小米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了客户群体基础,获取更多高活跃度流量,从而达到支撑起小米上下游供应链体系的目的。

通过复盘4G的换机周期以展望小米手机在5G时代的表现。目前我国5G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叠加目前重塑的竞争格局,我们预计5G手机换机潮即将到来。凭借明确的产品定位,我们认为小米将在5G换机潮有突出的市场表现,预计从2020年到2022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速将分别达到9%、24%和16%,2021年和2022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68亿部和195亿部,在未来全球手机市场中冲进前三。

目前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版图贯穿整个低、中、高端手机市场,千元以下价位段持续发布极具竞争力的入门级机型;1000-3000元中端价位段手机将5G技术向大众市场普及;3000元价位段以上高端手机市场逐步站稳,重塑小米智能手机在市场思维固化下的品牌定位。随着5G换机潮拐点的来临,根据营收=ASP出货量,我们预计2023年小米智能手机分部营收为29652亿元。

22 IoT及生活消费品

IoT及生活消费品业务的战略价值在于打造全方位的品牌形象,实现其中国Sony的全球品牌目标。

在众多领域小米都以一流的品质、紧贴成本的定价彻底改变了行业面貌,大大加速了产品普及。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已投资了300多家物联网设备初创企业,涉及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两千多种产品SKU,覆盖用户多元化的生活场景,精准触达客户。IoT在帮助小米不断扩大用户群体时,与手机一同发挥乘数效应,进一步巩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索尼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领头羊,为消费者带来一系列极具开创性的产品,行业地位相当于苹果之于手机。而小米的奋斗目标是在影响力上像当时的索尼一样,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进步,实现其中国索尼的全球品牌目标。

索尼公司开拓市场的秘诀就是不断开发高 科技 的新产品,以新制胜。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晶体管收音机、“特丽珑”彩色电视机等代表Sony的众多商品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迅速抢占了市场,为Sony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索尼立足于电子领域,又不断超越电子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在新的领域不断拓展,强化索尼的全球品牌形象。

我们认为如今的小米通过研发创新,推出了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实现以扩大销售额和留住客户的战术目标、和创造可连接的粘性MAU为战略目标,有望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可以复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索尼的辉煌 历史 。

23 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服务的战略价值是公司利润的落脚点和最终粘性的总集合。

通过控制硬件利润带来的性价比迅速积累、扩大用户基数,带来高活跃度、高转化和高留存率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并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我们在此前《小米集团:估值方法论》中得出2020Q1智能手机综合税后净利率为-22%,略有亏损;IoT及生活消费品综合税后净利率为25%,略有盈利;互联网服务收入综合税后净利率为409%,盈利能力最强。由小米互联网广告业务的独特商业模式,可以管中窥豹至整个小米的战略高度,而这也是其有资格定义物联网时代新的营销法则的底气所在。

3 衍生的飞轮:小米的三大终局

在最后一个衍生的飞轮,我们分为三个并行的小飞轮分别对应小米的三大终局:第一个是全球最大可互联的IoT平台:AIoT生态的领跑者;第二个是成就中国的世界级消费品牌;第三个是小米产业投资基金。

31 终局一:AIoT生态的领跑者

基于to Things唤醒万物的次时代 科技 浪潮,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基于人居的物联网2T生态。

我们将IoT物联网定义成toThings的创新,按场景分为四类,分别为:家庭IoT、 汽车 IoT、城市IoT以及工业IoT。家庭IoT由于应用场景成熟、智能化终端丰富,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传统通讯、家电企业、以及垂直领域初创公司重点布局的方向。我们认为现在正处于AIoT时代的前夜,黎明很快到来,家庭IoT作为整个2T物联网最新落地的场景,小米已经领跑全球,占据未来 科技 的制高点,小米的IoT生态将是小米终局的第一块。

在IoT的家庭场景,小米提前布局,已经将手机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家庭场景的方方面面。小米利用IoT开放平台和推出的多款小米系列智能终端产品挖掘家庭物联网的价值,具有极强的先发优势。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米连接设备数已达到271亿台,拥有5个及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上的设备的用户数已达到510万户,小米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级AIoT平台。

32 终局二:成就中国的世界级消费品牌

基于中国的第三次消费浪潮觉醒,小米的终局是第一个有着广泛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将作为载体把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中国的Sony。

纵观 历史 上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他们的共性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而不是泛泛的国际性,拥有能够为全世界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值理念。

美国公司素来是高 科技 的代表,英特尔、英伟达、苹果等都是享誉全球的 科技 公司;瑞士人对于精细手工的执着和专注,使得欧米茄、劳力士等成为世界名表品牌;日本制造曾经风靡全球,松下、索尼等全球性品牌更是品质的代名词;而中国企业虽然已经高喊走出去的口号,但是真正为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国际品牌却寥寥无几,海尔、联想等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迟迟没有看到丰收的硕果。

我们认为,能够真正成为国际化品牌的行业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消费基础,再加上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够被各国消费者接受,而小米正是具备这种品牌国际化的潜力。小米的IoT硬件生态包罗万象,拥有白电、黑电、小家电、日用品等几千个SKU,未来它的触角正在向用户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延伸,小米式的极简美学和iPhone级别的工业设计正在逐渐被全球的消费者接受,小米的终局是成为第一个具有正真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到全世界。

33 终局三: 探索 产业投资的星辰大海

我们基于小米产业投资逻辑认为,小米的产业投资作为小米终局的第三块,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硬 科技 产业链(纵向) 小米生态链(横向)股权投资生态,或将成为下一个腾讯战投或是硬 科技 的红杉。

在过去,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打法让小米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面向未来,小米的产业投资将是小米深入布局产业上游的关键举措,得以让整个投资生态变得硬核。

小米拓展供应链产业投资布局,主要看重两大方向:一是国产替代。当前的竞争格局开始倒逼国产核心器件快速崛起,面对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小米愿意也有能力帮助中国的芯片快速成长。二是新兴技术,投资与国外差距不大的新兴技术更能推动中国电子产业链的前进步伐,而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正是小米布局产业投资的第一步。

成立于2017年的长江产业基金已经对外进行了42项投资,其中有17家隶属于芯片行业。这些企业如芯来 科技 在RISC-V架构,隔空智能在AloT触控交互传感器、射频模拟专用芯片,芯原微电子在IP设计, 比亚迪半导体在功率模块等方面,从浅层、中层、深层要素对小米进行补充以强化其硬 科技 。硬 科技 纵向全栈要素创新配合软 科技 横向全场景创新(小米生态链),小米产业投资未来可期。

以腾讯为例,投资作为腾讯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根据腾讯二季报,若以其他收益净额粗略计算,2020Q2腾讯投资收益占比高达26%。随着小米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成功经验将再次在产业上游进行复刻,新的投资架构驱动下,小米有着更大的战略期望。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投资的账面价值已达368亿元。

我们将企业家分为两种:1、优秀企业家以盈利为终极目标;2、伟大企业家以创造 社会 价值为目标。小米公司硬件超低毛利倒逼供应链提高效率,通过极致的成本管控和升维盈利,造就了自身无与伦比的效率护城河,并让利给广大消费者,创造了巨大 社会 价值。基于此,我们再次强调小米的三大终局并重申小米的推荐评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039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