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锐物联网生态技术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赛道Hyper

展锐物联网生态技术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赛道Hyper,第1张

除了在电子消费市场狂飙突进,展锐5G技术 探索 和应用,于物联网(IoT)生态构建层面,布局更广、速度更快且相对前者的现状而言,竞争力更强。

9月16日,展锐和11家物联网模组和方案商签署5G合作协议。这显示出这家目前国内除了海思(Hisilicon)之外唯一拥有消费级(5G移动SoC)和工业级(物联网)芯片设计能力的芯片商,正在加快物联网应用生态的搭建速度。

从展锐对自身商业定位“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角度观察,不难发现,在5G时代,展锐更侧重底层数字通信技术的生态聚合对物联网的支撑能力。

整体上,展锐的商业定位由三大底座技术支撑: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 AIactiver技术平台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展锐正在两个方向——消费级5G SoC移动及基带以及工业级物联网芯片设计——与高通、联发科、海思和苹果等芯片商展开正面“竞合”。

展锐消费级5G SoC移动芯片设计水平和市场主流旗舰级顶尖竞品的差距,已从10年缩短至1年。在各类消费级终端出货量上,展锐的同比增幅因基数较低而显得璀璨夺目。展锐4G移动芯片也开始为荣耀和realme等主流智能手机商大规模采用。

除此之外,展锐在4G/5G技术的主场——物联网,斩获同样颇为耀眼。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全球蜂窝物联网市场跟踪报告,展锐在物联网领域依然延续高速增长:2021年第二季度,展锐是全球前五大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中唯一一家同比增速超过100%的玩家。

在NB-IoT、Cat1和5G等物联网全场景各个领域,展锐在高速推进,并于中国、欧洲、印度、中东和非洲和拉美等区域,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均位列当地芯片供应商前三。

展锐高级副总裁、工业电子BU总经理黄宇宁说,“工业电子BU自2019年成立以来,顺应了工业与 社会 数字化转型中对连接和计算的刚需,整体业绩连年翻番。”

展锐CEO楚庆认为,5G技术专为“万物互联”而生。即使是智能手机,也是物联网的一部分,有别于工业物联网,智能手机终端属于C端消费级场景。

自2019年进入“5G”元年至今,物物连接的规模快速扩容。

据黄宇宁预计,2023-2024年,支持5G R17技术规范的RedCap(低容量:Reduced Capacity)特性设备将得以普及,这将进一步提供超高密度的连接容量,真正实现将“每一块石头都连上网”。

5G万物互联网络的价值和连接数量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价值与联网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有别于一般的资源,分享使用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资源就越少。依靠连接构建的网络则恰恰相反,使用的人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

黄宇宁说,“可以想象,拥有30亿-50亿甚至 500亿个连接的网络价值能有多大?!”

超量的IoT连接,叠加“端边云”的智能计算,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边界将被打破,数字化红利也将从消费领域扩展到 社会 的各个基础行业,包括5G在内的全场景通信技术,将完成从个人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 社会 的智能化升级。

当前,IoT蜂窝通信网络呈现出四代技术并存的局面。

2G/3G正在加速向4G/5G转网,4G阶段出现为物联网场景做“预热”的通信标准,如NB-IoT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和Cat1中速广域物联网等,这些标准的特性是“人联网”。

5G通信技术,是为物联网而生的首个通信制式,除了“人联网”,还实现了“物连物”。

在5G三大场景中,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最先实现商用,侧重追求极致大宽带移动通信体验;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提供极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是5G面向行业连接应用的关键手段;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即海量机器类通信,专为构建万物互联而生。
基于展锐在全场景通信技术领域长期的技术沉淀,展锐能为多样化的连接(尤其是工业级IoT)提供技术支撑:从十米到十万公里距离的连接,展锐有较为完整的商用连接技术和产品体系。

比如5G R15 eMBB场景,展锐研发了业内首款同时支持载波聚合、上下行解耦和超级上行等技术的5G调制解调器。

R15 eMBB实现了5G基本功能,保证5G“能用”:但是,虽然R15的网络传输速度在目前应用最广泛,但该版本只解决了传输数据的问题,做不到终端精度控制,这需要R16加以解决。

R16标准完善了uRLLC和mMTC特性,让5G从“能用”进化到“好用”,加速5G在工业、 汽车 、能源、医疗和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的规模应用,使5G成为推动经济 社会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7月30日,展锐和中国联通完成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6标准的5G eMBB+uRLLC+IIoT(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工业物联网)端到端的业务验证。

9月16日,展锐与联通数科联合官宣基于唐古拉V516(5G)平台,在5G物联网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同面向5G工业互联网重大机遇,推进5G R16技术发展和商用加速向纵深落地。

展锐5G R16 Ready的关键特性,主要功能是实现了5G更好地支持垂直行业应用,为工业装备、钢铁制造、交通港口、矿产能源、医疗 健康 等领域带来数字智能技术变革。

除了5G,在中低速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展锐也有所布局,如在公网对讲机领域,展锐份额接近80%,云喇叭市占率为70%,OTT(Over The Top)领域Wifi份额有60%,市占率第一,在快递车充电换电领域,展锐产品份额占比近60%。

与业内通行做法一样,展锐在构筑4G/5G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体系时,也采取了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联合的方式。

这种联合,就技术层面看,分为两层:一是在最新5G通信技术版本方面于中国联通单独合作;二则是基于成熟的5G通信技术版本,与更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关系。

比如9月16日,除了官宣和中国联通在新一代5G通信版本R16方面的深度合作,展锐还与包括鼎桥通信、广和通、海信通信、通则康威、讯锐通信、移远通信和有方 科技 等11家物联网模组和方案解决商,基于唐古拉V510(5G)平台做了战略联合发布。

展锐唐古拉V510是已成熟商用的5G基带芯片平台,支持5G网络切片等多项5G前沿技术,可广泛适配全球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能满足5G发展阶段中的不同的通信和组网需求。
为物联网提供通信技术、算力和芯片,探究展锐的商业目标,不难发现,展锐希望围绕芯片应用平台构筑产业生态,通过提供算力和通信技术能力,改造产业链,进而拓展全新业务空间。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的产业目标是成为“全场景物联芯片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商”,其商业定位确立为“数字世界的生态承载者”。

此项定位由三大底座技术支撑: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 AIactiver技术平台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据展锐高级副总裁夏晓菲解释,马卡鲁技术平台将调制解调器(Modem)、射频(RF)收发器及射频天线模块集成为统一的5G解决方案,在支持3GPP协议演进的同时,能针对5G典型高价值特性,开发网络驱动单元,以提供一栈式解决方案包。

马卡鲁技术平台的能力,主要集中在为港口、钢铁、矿区和制造等垂直行业客户,包括智能机、智能穿戴和AR/VR等消费应用,提供低时延、高精度和安全可靠的连接体验。

5G行业应用将分阶段实现商业化落地,这已是业界共识。夏晓菲说,“马卡鲁通信平台能在不同阶段支撑产业变革。”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的技术设计路径分三个阶段:2019年为5G元年,eMBB技术得以落地,5G FWA(Fixed Wireless Access:固定无线访问)/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信号转换器)和5G视频监控为典型的大带宽应用得到初步应用。

其次,5G To B应用逐步实现规模复制,同时更深入垂直行业。机器视觉、工业网关、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小车及无人机等典型行业应用具备适应性高、通用性强等特点,有机会率先实现千万级规模复制。

以5G R16新版通信技术标准为代表,将有效满足智能电网/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差异化需求。此阶段具有更高性能、更广连接和更安全可靠的特性。

马卡鲁通信技术平台具备R16的技术能力,故而能推动5G技术真正进入生产核心环节,从而为工业40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的演进永无止境。

虽然R16最先落地的三种能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和更低能耗进一步夯实工业40的技术基础,R16的其他技术能力还没完全落地,但展锐已在参与推进R17版的技术标准制定。

华尔街见闻获悉,5G终端向末端节点渗透,需要更精简的终端解决方案。在3GPP R17讨论轻量版5G时,展锐认为合理的带宽范围是20MHz,这个主张已成功被标准采纳。

通过对工业I/O节点的带宽、时延、性能需求分析,展锐在天线数、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无线扩容和增频技术)层数、BWP带宽等方面做了精确的精简,从而实现更高的灵活性。

同时,通过增强的非连续接收特性(e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采用更长的休眠模式,让特定的物联网终端得到更高的续航能力。

通过这些关键技术,马卡鲁平台将彻底实现从网关到I/O节点的全场景覆盖,而这也是 AIactiver技术平台的能力,能实现5G技术对生产全流程的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展锐成为荣耀芯片套片供应商。

什么是套片?

单独的芯片无法在终端硬件体系中发挥作用,必须做成套片形式。这就涉及了展锐第三大技术底座——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

这个技术平台的支柱是工艺制程和封装,展锐提供整体套片方案。

简单来说,套片包括SoC、射频和电源芯片(PMIC)等。根据芯片集成度、功耗和数模混合架构的不同需求做各类芯片组成,最终通过封装技术做成集成度更高、无线性能更优的解决方案。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展锐正在持续投入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封装)技术。其成果是通过SiP技术,将LTE Cat1整个方案的尺寸,做到了一元硬币大小。

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影视剧中一样,成为人类的敌人或者人类世界的终结者?答案是不会,至少暂时不会。

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距离影视剧中的智能还比较遥远。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弱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欲望需求的阶段,人工智能主要是模仿人类某一方面的技能成为人类工作中的帮手。比如扫地机器人不会有自主意识希望能去舞台表演歌剧。

人工智能是软件工程学科,是进化了的自动化。任何技术的变革,带来的都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更加便利, 人工智能也是人类手和脑的延伸 ,未来会成为我们很好的工具,扩展我们的现实环境,提升我们和周围环境的沟通。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有《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那样的机器人提醒你:“最近血压高。”“心率过快,请注意”。是不是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充满期待,希望能更长寿、见证更多新技术的革新呢?

之前就传出机器人可以写稿子当记者了,媒体人一片哀嚎,“要被机器人取代啦”。没错,一些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也会让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现在,哪些媒体人的工作已经被取代了?未来,媒体人的哪些工作还会继续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时代,称为“智媒时代”,智媒进化专家预测会有这4个方向:

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最主要应用有两个,一个是内容生成,比如读过了很多同质化的内容,就能自动生产同类内容;另外一个应用就是内容分发,基于用户需求不断优化的推荐机制。

目前,国内移动端用户数量巨大,在线时间长,用户平台很大,对内容的需求缺口很大。

再加上现如今很多行业技术达到了,内容没赶上,比如VR。VR现在还在学习如何真正打动人心,因为人类需要故事,这是VR的前景所在。

新技术带来了受众6个方面的变化,从受众变化中可以分析出对于内容有什么需求。也终于明白,今日头条为什么重资支持短视频创作。

可见,不光娱乐资讯需要短视频化,新闻资讯也需要短视频化。新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应用一个是直播,一个是短视频。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部分内容生产领域,但在内容生产方面,人与人工智能两者分工不同。人工智能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媒体人的才华,包括幽默、讲故事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主要工作在于给内容打标签、便于检索,确定分发推荐,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推荐。一方面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一方面更了解受众需求。

很多爆火的网红自媒体都是短视频出身,比如papi酱。

几年前,报纸开始把大版大版的文字改为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图文形式。微博上一些媒体号也经常用长图文来解读最新政策新闻。但这一形式正被短视频替代,形成新形式-视频资讯。市场对于视频资讯的需求度很高,有很大生产空间。

短视频更容易形成粉丝经济。与短视频资讯相比,以后文字则会偏向更高效的逻辑传递。

一个变化是,今年视频内容付费比例增长,二次元已经开启货币化、人群有了支付能力。

很多自媒体人可能会说,不懂技术如何创作短视频呢?

其实技术方面真的不难,最难的是内容方面。不然李安的新《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就不会被口水淹没,说只炫技术而内容故事不佳了。 而做内容正是很多自媒体人已经具备的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讲故事的能力。随趋势而动只需要换一种媒介、换一种展现方式。

只从技术层面讲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大家的智能手机都有了视频拍摄功能,而很多APP或者电脑软件也有视频编辑功能。同时,互联网上有非常多视频素材,推荐一下Wochit,是提供一站式视频素材的获取平台。

不过,如果是VR的内容制作者,还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如今的头盔被淘汰,内容是否也要淘汰呢? 内容生产者在跟上技术脚步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能不能在技术革新、设备更迭时,尽量提升自身内容可移植率,虽然那并不容易。

未来会是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时代,智媒时代给媒体带来全流程变化,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随风而起的网红级别的自媒体人呢?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物联网是通过光学识别、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发展物联网现在已提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它不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个产业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近一年里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四川、浙江、福建等地陆续出台省市物联网发展规划,为本地发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据专家介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涵盖范围极广,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智能电网、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条形码标签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旅游、军事等二十多个领域,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三万亿的总产值。为协助物联网企业把握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物联传媒集团联合各方资源,全力打造最高级别的物联网国际盛会。
二、展会介绍:
2011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会为中国乃至国际的物联网行业(RFID、传感器、智能识别、无线通讯)企业提供了一个涉及物联网整个行业链的厂家、供应商、经销商、应用集成商聚合、展示、交流与洽谈合作的完善平台。同时,展会也通过广泛而有影响力的宣传,邀请了大量的物联网各大应用行业的终端客户、信息化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集成商新临现场,实现供需双方的近距离相互了解和商务合作。

在过去年十几年互联网取得的高速发展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在5G的春风里,物联网生态逐步崛起,单纯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技术服务型互联网企业已然走到了 历史 的尽头,同传统的制造企业一样,面临大浪滔沙终将被淹没的窘境。

2019年10月19日,在首届跨国公司青岛峰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表示,应对物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企业应实现三个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导向的转型。企业应该从追求规模的扩大转向创建物联网时代的生态。物联网生态的本质就是人联网,就是创造人们在物联网时代的生活质量和最佳体验。

第二个是品牌的转型。企业应该从工业时代的产品品牌转向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品牌。企业与用户共同创造场景生态,比如智慧厨房、智慧卧室、智慧客厅等等。在以5G为基础的物联网场景下 探索 应用场景生态,逐步提高物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第三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企业应该从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即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转化为物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系统模式。

张瑞敏的表述是基于传统企业的物理层面来理解物联网生态的,而全面的物联网,自然不是只有物还有网,如果说形形色色的传感器和5G通讯技术为物联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近些年来丰富的互联网商业应用生态和多元的互联网开发技术则为物联网的未来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互联网企业向物联网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却面临着向物联网转型的艰难,一方面是对过去十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的辉煌恋恋不舍,总期待着互联网还能梅开二度;另一方面却是面对物联网的物理层面有点不知所措,一时不知从哪开始。

我们九米 科技 的开发工程师们习惯了在互联网空间里驰骋,也曾经一度想回避物联网的存在,不愿意去介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然而基于智慧互联的现实,我们却接到了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与设备端连接,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传统的物联网企业对线下物理设备通讯管理信手拈来,可是对于云端管理构建和应用场景的想象表现出了束手无策。

而这恰恰就是一种机会,一种现场与云端双向互通所倒逼的机会。

作为互联网企业,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自已的不足,我们的目光不要对物理端有太多的锁定,但对物理端上云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互联网技术开发优势。我们的不足是要尽快熟悉物联网领域的MODEBUS协议、CDT协议和485通讯方式,然后结合我们对云上软件开发的经验,积极地开拓更多云端应用场景下的功能,更好地为线下物联网基础企业服务,这将是互联网企业向物联网转型的必经之路。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而已。今天我们的挑战在于踏准物联网时代的节拍。否则,不管你是多大的企业都会被时代所抛弃。”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说的颇有些道理,审时度势,把握时代机会,互联网企业一定能够走出自已的春天。

近日,“第四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隆重召开,全球前沿调研机构凯度集团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海尔集团携手发布了《物联网生态品牌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据悉,这是截至目前最为权威的物联网生态品牌“说明书”。

根据白皮书的定义,物联网生态品牌是指以通过与用户、合作伙伴联合共创,不断提供无界且持续迭代的整体价值体验,最终实现终身用户及生态各方共赢共生、为 社会 创造价值循环的新品牌范式。

新消费时代,品牌通过传统方式提供给消费者的体验已趋于同质化。对此,虽然品牌作出了服务升级,但却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因此,时代在呼吁新的生态品牌,而生态品牌的核心在于共创、共赢、共生,这意味着物联网时代所需的是由生态体系构建的生产关系,是从竞争走向竞合的品牌关系演进。

以海尔9月11日发布的三翼鸟智慧阳台场景为例,其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联合生态体系内的箭牌、迪卡侬、懒猫等相关品牌,设计制定不同的场景化需求方案,为客户打造涵盖洗护阳台、健身阳台在内的共计9大类1450+个场景方案。这种生态合作模式既做到了以客户为核心,又能带动生态体系内的品牌增值。比如懒猫,在其加入三翼鸟智慧阳台场景体系后,其客单价就提升了近40%。

当然,海尔对于新型生产关系的贡献不止于此。9月20日,白皮书还发布了“人单合一”计分卡以及共赢增值表,相较于传统的品牌管理运营模式,这样的新模式更能充分发掘物联网生态品牌隐藏在“生态”二字下的共创、共赢、共享的真正价值。

简言之,如果说真正看过世界的人才能形成世界观,那么生态品牌也必然会在坚持打造共创共享生态的土壤里,实现无限制的繁衍生息。由此可见,生态品牌所构建的是一个共生的生态体系,是一种能够打破传统壁垒、促成动态多边合作的模式。而将海尔作为范本,则为物联网生态品牌提供了模板,同时也为那些渴望成为时代企业的品牌方带来指引。

一个真正的物联网生态品牌,一定是围绕用户体验,跨过了行业和领域的鸿沟、打通了前端生产和终端消费,具备普适实用价值的品牌。因此,它的定位不是“先有产品,再有顾客”,而是“先有用户交互产生订单,再生产产品”。

以海尔做场景为例,其形成了三个库,组件库、场景库、体验库。组件库包括宝洁、双立人、迪卡侬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它们都是网络场景中的一个组件,共同打造场景;场景库里则是许多品牌打造出来智慧家庭场景;最后则是体验库,即海尔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而打造的“可随机应变”的服务体系。

可以说,海尔早已不是家电制造商,它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迭代,生生不息地繁衍出海尔智家、卡奥斯、海创汇、日日顺、盈康一生、海纳云等一系列生态品牌的新物种,已经拥有海尔智家、海尔电器、海尔生物医疗、盈康生命等4家上市公司,成功孵化了5家独角兽企业和23家瞪羚企业。显然,海尔已经是物联网生态品牌的全球“课代表”。

众所周知,谁定义标准,谁就掌控了未来,就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当今时代,打造物联网生态品牌不仅是运用战略性和可行性兼备的方式来建设和发展品牌,同时也可以助力品牌实现更大价值。

当以这样的视角放眼审视全球,我们必然会在领跑者位置看到海尔的身影。海尔的生态品牌网络就像一个星际生态,形成自身的引力场,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加入,共同围绕用户的体验迭代改变着行业的发展轨迹和速度。从制造产品到孵化创客,再到孵化自涌现的新场景和新物种……从“制造”变为“孵化”,持续变化的背后则是张瑞敏对物联网时代以及品牌发展的深刻洞察:“一场暴风雨可能让花园破败,却没有办法摧毁热带雨林。我希望海尔成为一个热带雨林的生态,而不是一部机器。”

而本次发布的白皮书也充分诠释了这段话:员工角色由打工者转变为合伙人;组织结构由科层制组织转变为网状组织;管理模式由管控转变为赋能;激励机制由员工做事、企业付薪转变为联合共创、利益共享。

可以说,物联网生态品牌的理念,更新了品牌竞争的层次,昭示了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内在驱动和崭新方向。如白皮书结语所述:“企业终将灭亡,生态永远不朽”,通过让“人的价值最大化”,物联网生态品牌创造了一种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新商业生命体,也开创了一种永续发展的新品牌范式。相信未来,全球企业都将可以以海尔为实践样本,重点研究“生态品牌”的要素、模板,提炼可复制的经验,加速实现生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物联网这个概念其实只是顺势而行的,在现在整个科技发展潮流来看,下一步的进展大体就是移动互联网以及将更多的电器设备连接进互联网以此得以被 *** 控,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因此,物联网这个概念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它是一个对现有科技的综合利用和发展方向的系统概括。
2)另外,物联网这个概念是国内某些专家提出来的(而在国内至今为止都是做到的人少空头讲的人多,木有法子),在国外它有另外一个更为专业的名词: cyber physical system 直译过来,就是物物相连的系统。

2020年,凯度集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海尔集团发布的《物联网生态品牌白皮书》中给出了定义:物联网生态品牌是通过与用户、合作伙伴联合共创,不断提供无界且持续迭代的整体价值体验,最终实现终身用户及生态各方共赢共生、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的新品牌范式。
标准可以依据2021年发布的生态品牌认证体系。体系中的生态品牌势能图,根据品牌的发展成熟度,划分为“攀登者”、“竞争者”、“领航者”三个区域。举个例子,海尔大健康品牌盈康一生处于生态品牌势能图的“竞争者”位置,意味着它的生态品牌转型进展迅速。当然,这个位置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在生态品牌建设上的不断突破,可以向更高层级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联合创始人凯文阿什顿在 1999 年向宝洁公司(P&G)做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到物联网。想要将宝马的射频识别码(RFID)带到宝洁的注意力高级管理层,阿什顿称他的演讲“物联网”融入了 1999 年的酷炫新潮流:互联网。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尔格申菲尔德的着作“ 当事情开始思考 ”也出现在 1999 年,并没有使用确切的术语,而是提供了物联网走向何方的清晰视野。
物联网已经从无线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微服务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而来。这种融合有助于摧毁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之间的孤岛,使得非结构化机器生成的数据能够被分析以获得洞察力以推动改进。
虽然 Ashton 是第一次提到物联网,但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连接设备的概念已经出现在嵌入式互联网和普及计算的绰号之下。
例如,第一台互联网设备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可乐机器。使用网络,程序员可以检查机器的状态,并确定是否有冷饮等待他们,如果他们决定去机器。
物联网是从机器到机器(M2M)通信发展而来的,即通过网络相互连接而没有人为交互的机器。M2M 是指将设备连接到云,管理它并收集数据。
将 M2M 提升到新的水平,物联网是数十亿智能设备的传感器网络,可连接人员,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来收集和共享数据。作为其基础,M2M 提供支持物联网的连接。
物联网也是 SCADA(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的自然延伸,SCADA 是一类用于过程控制的软件应用程序,实时从远程位置收集数据到控制设备和条件。SCADA 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组件。硬件将数据收集并提供给安装了 SCADA 软件的计算机,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并及时呈现。SCADA 的发展使得新一代 SCADA 系统发展成为第一代物联网系统。
然而,直到 2010 年中期,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概念才真正发挥作用,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表示将物联网作为其五年计划的战略重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08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