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

安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第1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纪元。30年来,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精神的安徽人民把握改革开放的先机,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资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改变江淮大地落后面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基本确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投资体制已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在项目报批上,由过去按限额进行分级审批转变为在国家限额以下谁投资谁审批;在投资主体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明确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市场引导投资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2002年以来,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资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重点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转变投资调控方式,规范项目建设秩序,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项目审批的传统方式,通过编制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等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投资进行调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五是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六是不断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透明和公开招投标市场运作,加强对招投标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对农林水利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78年全省投资总量仅131亿元,1995年突破5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7年达50937亿元,1979~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228万亿元,年均增长228%。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现已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64%,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1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投资建设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1979年至1989年,我省基本处于典型的“短缺经济”阶段,投资需求份额变化复杂,投资规模有扩有收,投资增幅剧烈波动,先后于1982年和1989年形成增长高峰和低谷,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428亿元,年均增长2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
(二)1990年至2000年,我省经济逐渐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过渡,投资需求扩张明显,投资增长起落分明,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省与全国一样兴起了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并与1992年、1993年达到高峰,后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逐步回落,1998年、1999年投资增速回落到6%左右,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3994亿元,年均增长2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
(三)“十五”时期,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于2003年12月作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521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3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超过了1979~2000年全社会投资的总和。
(四)2006年至2007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运行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摆脱了历次宏观调控中“下落快、降幅大、恢复晚、爬坡慢”的不良循环,实现了逆势而上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完成投资3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2007年增加到50937亿元,增长43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个和18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2007年我省投资总量居全国第9位,比1982年上升6位,占全国比重由 28%提高到37%。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使资金投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导向作用日益显著。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迅速
1978年以前,投资主体为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热情,逐步形成国有、集体、城乡个人、外商、港澳台等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基本形成。
1、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增强了投资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对传统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省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安徽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对民间投资项目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冰除障,营造良好、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环境。经过30年的发展,民间投资发生了质的飞跃,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间投资达26763亿元,比1980年增长59462倍,年均增长38%,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146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1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由26%提高到524%。
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凭借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集中的科教资源及低廉的生产成本等一系列优势,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全方位展开。从1984年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的成立,到2007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83亿美元,年均增长407%,在皖投资的客商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台湾、维尔京群岛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我省,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德尔福、沃尔玛等等,目前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皖从业人员已超过32万人。
3、东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我省就敏锐地抓住机遇,提出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又推出“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 2005年,进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并于次年将其作为六大战略之一正式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东向战略”是我省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的战略。随着近些年东向发展的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2~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累计已突破5000亿元,引进的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目前在皖的浙商达40多万,投资额上千亿元。上海在皖投资的企业也不断增加。上海华谊、浙江浙能、江苏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皖投资兴业。如上海电力集团和浙江浙能集团分别与淮南矿业集团携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田集电厂和凤台电厂各4×60万千瓦机组,所发电量被纳入上海市和浙江省电力电量平衡计划。上海华谊集团在安徽建设煤化工基地,投资总额将达300亿元。农业开发也颇受青睐,有100多家长三角农业企业在皖投资办农业。坚持东向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我省加速崛起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第三产业投资加快,所占比重上升。改革开放前,我省投资建设重点是加强生产性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以上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9∶661∶3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达27133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2∶446∶532。投资的结构演变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5∶173,调整为2007年的163∶447∶39。
2、861”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2004年开始,我省积极实施“861”行动计划,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涉及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启动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四年来“861”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1516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4%;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46个,竣工投产项目461个。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滞后的基础设施始终制约了我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保证重点建设和缓解“瓶颈”制约的方针,我省有计划地组织建设了一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市政建设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项目,相继建成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 “十五”以来,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全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858亿元,是1978年的440倍,年均增长23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58%提高到292%。这对改善投资环境,广纳海内外资金,加快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林水利业建设成就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省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步伐,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淮河干流整治和长江水患的防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6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投资进一步得到加强。1979~2007年,全省累计农林水利业建设投资7443亿元,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淮河干流整治、淮北灌溉农业项目、长江干堤除险加固、临淮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干工程陆续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
(二)工业建设成绩辉煌。改革开放前,受封闭式产品经济的禁锢,我省工业生产和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改革开放给我省工业发展带来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开创了工业发展的新时代。 “十五”以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79~2007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79956亿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5%。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工业结构,培育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优势行业,不仅建成了众多的小企业,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2007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11家,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占全省比重计算,工业集中度达到804%。机械、冶金、轻工3个行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汽车产量达到659万辆,位列全国第7。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10户,其中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省电力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200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安徽拥有10家;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安徽拥有13家。江汽的汽车底盘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丰原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第一,马钢的高速线材、车轮轮箍居国内先进水平;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5;海螺水泥产量已连续14年居全国水泥行业第一位,在世界水泥行业名列第三位。2007年,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均居全国前三位;彩色电视机产量居第8位。我省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初步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能源建设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省在加快能源发展,扩大能源生产总量,促进能源供求平衡,巩固华东能源供应基地地位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实行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两淮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建成。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9112万吨,居全国第9位;安徽电网作为中国最大的跨省联合电网——华东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以火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 500kv输电线路为骨干, 220kv线路为网架、分层分区结构完整的全省统一电网,500千伏中、东通道输电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行,西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基本满足目前皖电东送的需要,有利地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2007年全省发电量847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6位,电力装机容量已达到1919万千瓦。
(三)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大飞跃。长期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改革开放后,我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30年来,我省交通运输投资18162亿元。如今的安徽已成为东中西部经济社会交流的 “黄金走廊”。
公路建设方面,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30年。从1995年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建成,到2007年底合淮阜高速北段通车,全省已经构成了“三纵六横” 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四通八达,实现了南北六小时、东西三小时过境,每个县城上高速公路只要半个小时。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8372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06公里,挺进全国前10位。农村公路越织越密,2005年“村村通”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已有287万公里水泥路和油路修到了农民家门口,实现乡乡通油路,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铁路建设方面,以前历史“欠账”多,全省甚至没有没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等级低,线路散,断头路多,不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六五”至 “七五”时期,相继建成了皖赣线、阜淮线、界阜线,“八五”至 “九五”时期铁路建设开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线、商阜复线、阜淮复线、阜九线、青芦线。 “十五”以来,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了合西铁路、宣杭复线、铜九线、合宁高铁,合武高速铁路也将于2008年底贯通,这标志着人们孜孜以求的安徽铁路“1234”出行格局,即将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全线开工,构建现代化铁路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97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7公里。
航空运输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民用机场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现有合肥、黄山、安庆、阜阳等民用机场,其中合肥、黄山两个机场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航空运输线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直接连接。2007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55万人,货运吞吐量33万吨, “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40亿元建设一个年旅客吞吐量上千万人次的现代化空港—新桥国际机场,对外空中联系由此将发生质的飞跃。
港口建设方面,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称的黄金水道,水路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港口设施的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门类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比较完整的港口运输体系基本形成。197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1000万吨, 2007年达25亿吨,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2007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5596公里,发达的水运,为工业强省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四)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邮电通讯业累计投资5991亿元,按照“全面规划、超前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逐步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信网络。1984年合肥长话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开展国际、省际、省内长话等通信业务,提高了通信水平。1986年合肥市引进万门程控长、市话交换设备竣工投产。1992年全省实现了地市电话程控化和县城电话自动化的目标,同年以合肥为中心的900兆赫移动通信正式建成。1995年全省所有地市本地电话网全部建成,基本完成由人工交换、模拟技术向自动交换、数字技术的快速过渡,乡镇均已开通电话,凤台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电话的县。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于2003年作出了建设“数字安徽”的重大决策,把“数字安徽”作为构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改善发展环境的六大基础性工程之一,邮电通信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程控电话网、长途传输数字网、移动通信网等相结合的现代化主体通讯网,“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2007年,全省有固定电话用户149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10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75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59万户。
(五)社会事业建设大步迈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累计投资7888亿元,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不断加大对科学、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完成了安徽省黄梅戏艺术馆建设工程、安徽省杂技团排练中心建设工程、合肥市图书馆建设工程、安徽大剧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图书馆扩建工程、马鞍山图书馆工程、淮北市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保障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事业成就辉煌,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城镇农村公用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外延快速扩展,城市功能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城市建设投资仅为03亿元,2007年已达292亿元,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387%。2007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44%,生活垃圾处理率914%,燃气普及率8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67标台。
(七)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庭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几年,购置新房、进一步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又成为城镇居民家庭投资消费的新热点,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实施“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来,全省各地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依托房地产综合开发,对大批棚户区进行了有计划、分步骤的改造。大规模普通住宅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圆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梦。1999-2007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014亿元,年均增长355%,占全社会投资的164%。住宅开发投资快速增长,1999-2007年,全省住宅投资21431亿元,年均增长378%,竣工商品房屋128788万平方米,大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全省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前的1998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6平方米。
三十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望未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理念,进一步强化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扩大工业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来源,充实全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保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有效接续,投资必将在加速安徽崛起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9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应用产业方阵、IMT-2020(5G)推进组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重庆精彩落幕。大赛于2020年6月6日启动,经过3个多月的项目征集,共收到4289个参赛项目。经过区域赛和专题赛遴选以及全国赛复赛、决赛选拔,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120名,评审结果经大赛组委会复核确认,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一等奖(10 名,排名不分先后):

1 常州市精研 科技 5G+智慧工厂(精研 科技 5G+智慧工厂项目)

2 5G煤矿井下专网项目

3 5G SA+MEC商业综合体云XR数字孪生平台

4 安全自主可控助力5G智能电网应用推广

5 基于5G监测和AI控制的瑞金智能机器人康复港建设

6 宝钢湛江钢铁5G智慧钢厂

7 云南神火铝业5G边缘云有色金属智慧工厂应用

8 招商港口5G智慧港口项目

9 焦煤集团千业水泥5G绿色无人矿山

10基于5G MEC的分布式通用机器视觉平台

二、二等奖(20 名,排名不分先后):

1 5G媒体虚拟专网及多场景应用

2 基于边缘云的星火有机硅5G智慧工厂应用

3 南南铝5G智慧工厂

4 广州地铁5G+智慧地铁项目

5 实践5G LAN虚拟专网,构建彩电制造协作示范产业园

6 海尔基于5G虚拟专网的示范园区解决方案

7 5G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8 5G智慧园区中台助力高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与智慧服务

9 5G云网融合赋能矿山园区新生态

10基于5G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应用

11深圳市福田区医联体5G+MEC智慧医疗项目

125G智慧防疫指挥管控系统

13打造“标准统一、国内领先”的5G安全测评方案

145G+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

15联塑工业园5G+智能制造应用项目

165G+心脑血管疾病互联网诊疗与康复管理平台

17电力行业5G+影像智能监控功能提升项目

18基于端边云协同的“5G+AI视频”工业园区——空中客车(天津)总装公司项目

19智慧金融5G消息

20哈勃云5G+服装柔性制造

三、三等奖(30 名,排名不分先后):

1 5G在智慧核电中的创新应用

2 海南移动海洋牧场5G应用示范项目

3 昆船5G+AGV智慧物流全场景应用

4 5G赋能智能电网,构建5G行业专网先行示范区

5 传化集团5G智慧化工厂车间

6 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及其应用

7 海航技术5G+AR辅助飞机维修项目

8 5G导盲镜-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视觉障碍辅助系统

9 基于5G+的智慧矿山

105G智慧疫情防控

11柳钢5G+智慧工厂亿元级标杆应用落地项目

12基于5G物联的智慧护理应用--上海九院“九心”病区实践 探索

13茂名石化5G智能工厂项目

14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5G院前急救项目

15杭机股份5G+高精磨床云智造项目

165G赋能 科技 物流构筑电商智慧零售创新示范项目

175G智能无人仓端边云协同及创新应用示范

18苏州亨通光电5G+智慧工业园区

19基于5G通讯的察打一体化消防无人机

20冬奥5G智慧场馆媒体专网及智慧观赛应用

215G+智能矿山

225G赋能 汽车 行业实现智能制造、敏捷制造及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23基于5G和边缘计算技术的复合材料AI视觉检测项目设计与实现

24基于5G无人船的水体监测项目

25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5G智慧电网项目

26基于5G的智慧城市AR+AI管理

27基于5G的智慧港口建设示范应用项目

28桐庐莪山全国少数民族5G示范应用第一乡

29车联网5G V2X城市级示范项目

30爱立信熊猫5G智慧工厂项目

四、优秀奖(120 名,排名不分先后):

1 全球首张5G SA警务切片专网

2 苏州罗博特科基于5G边缘计算的智能柔性生产

3 5G混合现实远程协同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4 基于5G的远程驾驶和V2X车路协同示范项目

5 5G电力地空一体化解决方案

6 佛山市中医院5G城市应急救援系统项目

7 基于5G专网+BSN区块链架构的后勤诊疗一体化管理服务系统

8 700MHz 5G专网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

9 5G赋能,AI注智,助力“批次为1”柔性智能制造

10基于5G网联无人机和MEC专网的协同河道识别应用

11面向抗疫救灾的5G敏捷应急解决方案

125G切片专网助力县域医共体数字化转型

13富士康5G复合AGV移动视觉检测项目

14基于5G网络的露天穿孔采掘运输设备远程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

155G+VR&MR肝胆外科应用

16基于5G+机器视觉的云端软件平台及产业化应用

175G通信技术在智慧警务中的应用

18基于5G MEC大型船舶智慧引航项目

19“米婆婆”智能工厂一5G专网切片和工业互联网标识在世界最大米酒制造企业的实践和应用

20基于5G车路协同的城市多场景智能车综合示范运营

215G防疫机器人项目

22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5G创新应用

23爱柯迪5G数字化工厂项目

24基于5G的智能平板显示制造工厂

255G园区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方案---五维时空与Sharing系列

26德清5G智慧出行项目

27基于5G的中信重工离散制造“云工厂”

28基于5G SA专网+北斗精确定位系统下的天津港“智慧港口云防疫”项目

295G+XR业务体验网络能力解决方案

30基于5G+MEC云化机器人的新时代智慧医院

31基于5G专网的智慧警务解决方案

325G+MEC构建的大数据智慧交警体系

33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无忧智能工厂项目

34石化企业基于5G及NB-IoT技术的智能化应用

35格力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

36华润水泥5G+工业互联网千万级商用项目

37基于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集成技术的中节能光伏云平台

38安徽电信&马鞍山万达5G+MEC智慧商业综合体项目

39联通5G无人机电力自主巡检系统

40京东物流-5G加持数字孪生,赋能新型智能

415G+MEC工业级专网在钢铁企业生产园区的实景应用

42“慧送抗疫”:5G+V2X+MEC助力智能低速无人车

435G移动警务方舱智能车载终端及服务平台

44杭州武林银泰5G+MEC虚拟主播“银小泰”项目

455G智慧老旧小区改造

46全球5G智能制造商用标杆项目

47驻马店市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智慧工厂

48福建省福州星网锐捷5G+智慧园区项目

495G环境下的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变电运检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50吉利5G+工业互联网VP试制工厂

51南宁市5G+智慧城管扬尘治理项目

525G全流程智能化系统在煤炭港口的创新应用

535G智慧场馆大脑

54高端工程机械制造中基于5G+MEC的机器视觉检测应用

555G+钢铁物流

56广东省交通运输厅5G+智慧出行交通运输平台

57华腾桐香猪肉生态牧场5G新零售

585G车路协同全出行链服务体系

59基于5G专网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

605G架构下复合院区间影像大数据协同管理 探索

61基于5G技术的智慧特高压变电站场景应用

62基于5G无人机技术钢铁能源动力巡检智能系统

63基于5G云XR技术的智能互动博物馆

64新基建、新智能、新园区,基于云边协同的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655G实时渲染云平台

66东侨经济开发区5G湖滨智慧社区平台建设项目

67工业扁鹊:基于嵌入式AI芯片+5G的电机和轴承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

68基于5G群智技术的车路协同商用化服务

695G+宽窄巷子引领文旅新高地

70基于5G边缘云的智能生产应用

71基于散杂货港口的5G智能化应用

725G助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

73基于5G的试飞基地组网与指挥监控

745G+智慧城市低空域全行业应用

75中国东方航空5G智慧航司应用解决方案

765G智慧军营平台

775G赋能河南智能电网应用

78山东省浪潮集团5G+智慧工厂项目

80中山七院基于5G专网的医疗数据智能训练平台

81柳州市云上潭中人民医院

82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G智能无人矿山

835G+开放式智慧高速车路协同云平台

84海澜集团5G+AI机器视觉示范项目

855G+智慧医疗物联网协同创新平台及行业应用

86基于5G的焊接全要素联网实时管控

87包钢白云鄂博铁矿(第一期)

885G+智慧城市应用(佛山顺德)

89广东深圳机场5G联合创新应用项目

90基于5G的邮政业寄递风险预警及安全监管平台

91基于5G专网的钢铁“JIT+C2M”智能配送系统(新一代基于IT-OT深度融合的 5G云边协同C2M智慧工厂)

92亚运场馆5G智慧工地项目

935G智慧医疗云网融合基础设施

945G+MEC智慧航空客舱应用

95基于5G+AI的普惠金融风险防控监管系统

965G+奥所未来城智慧建设项目

97面向家电制造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及推广服务平台

98青岛港5G智慧港口应用项目

99基于“5G+”AI的特高压站房自动管控应用

100泰州兴达钢帘线5G智慧工厂项目

1015G+城市隧道智慧运维

102富通集团5G智慧工业园

103基于5G MCSN基站模型在阿里园区专网安全应用

1045G智慧博物馆

105非接触式5G远程全息协同系统助力疫情防控应用

106中国人保5G+VR风控平台

107郑煤机5G智慧工厂

1085G“智赣119”智慧消防大数据应用

109大和热磁基于5G SA网络的全连接工厂

110基于5G与云渲染XR的工业设备多人协同 *** 作与智能巡检辅助维修系统

111广州地铁5G+智慧地铁网络安全应用解决方案

112青岛银行5G智慧银行项目

113北京邮电大学5G智慧校园

114洞见 云聚 智享-基于5G云网协同的行业XR云平台

115世界智能交通大会5G车联网安全示范项目

116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武汉)测试示范区

117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5G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商用车示范验证与应用

118基于5G+MEC的 汽车 零部件智能工厂建设

119重庆万象城5G+MEC智慧商业综合体

1205G医疗专网与AI技术在黑龙江防疫工作中应用与实践

发送“联通论坛PPT”

获取演讲PPT和视频

奎屯机场,位于中国新疆奎屯市,正在筹建当中。规划当中为民用支线机场。建成后,将服务奎屯、乌苏、独山子三地的民众,并提升奎独乌的北疆交通枢纽地位。
这个航空物流港建成之后,奎屯将具有公路、铁路、管道和航空物流四大优势。航空物流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可大幅增加国际国内鲜活产品、精密仪器、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等货运物品在奎屯的快速集散,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产业向疆内转移,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汽车配件等适合航空运输的产业必将进一步汇集,加上奎屯当前正在全力推动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奎屯已具备了成为面向中西亚乃至欧洲的商贸、物流、加工、分拨双向通道基地的坚实基础。奎屯也将由原来工业排老大的工商业城市,华丽转身成一个以航空物流为代表的商贸物流城市。[1]
正式运营后的奎屯机场将进一步集奎独乌“三地四方”乃至北疆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奎独乌对外交通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提高奎独乌打造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中文名
奎屯机场
外文名
Kuitun Airport
所属地区
中国新疆奎独乌
机场类型
民用支线机场
状态
筹建当中
筹建安排提上日程机场建设长期规划TA说
筹建安排
2013年3月,奎屯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奎屯机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全力做好奎屯机场筹建工作,优化全市交通布局,促进北疆旅游集散地建设。[2]
奎屯市领导在机场新址考察调研
提上日程
据悉,“十三五”期间,新疆机场集团将改扩建塔城机场、拟建奎屯机场和昭苏支线机场。2014年,奎屯机场的建设被提上了日程。[3][4]
2014年10月16日,伊犁州党委和政府召开民航事业发展座谈会。民航新疆管理局局长张忠华一行来伊犁州调研,并就伊犁州民航事业发展召开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民航工作,推进伊犁州民航事业发展提出指导。[3]
座谈会上,马宁要求,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奎屯机场、昭苏支线机场建设前期工作。马宁强调,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伊犁民航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资金、资源和软环境上予以充分保障,把伊犁民航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关心并支持民航事业,为加快伊犁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国际航空港的步伐,促进伊犁州民航事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3]
民航新疆管理局局长张忠华说,民航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地方的贡献很大,能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还能带来巨大的人流、信息流。所以,建设机场和保护机场的周边环境是地方政府的神圣职责。张忠华同时表态,将在建设伊宁国际口岸机场、昭苏支线机场、奎屯机场,开通更多疆内外航线和对伊犁民航事业发展的专业指导方面,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3]
机场建设
前期考察
兰州军区领导在国外考察时也发现航空物流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军区领导建议奎屯把航空物流作为发展方向,并且给奎屯市领导班子介绍了已经介入这一领域的龙浩集团有限公司。[1]
2015年4月17日,龙浩集团调研组一行在奎屯调研航空枢纽基地项目。考察组得出的结论是奎屯建设西北航空物流基地综合条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绝无仅有,是航空物流难得甚至是唯一的最佳选址区,经过企业和奎屯市的努力,完全可以在奎屯建设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世界级航空物流枢纽,以奎屯为中转中心,将所有进出中国西部的国际航空货运与龙浩国内航空物流网络和龙浩欧洲、非洲、中东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航空物流基地并行成为全域掎角之势,打造中国航空物流的西部发展极。[1]
2015年6月3日,由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率领的伊犁州党政考察团在广东龙浩集团考察。考察期间,伊犁州党政考察团与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就该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交流。对于奎屯的考察,龙浩集团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企业早有在新疆布点的打算。他们向奎屯考察团坦诚、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企业在航空物流产业方面的发展规划,同时也告诉奎屯,吐鲁番市已经先行与其接触。[1]
黄三平在座谈中指出,广东龙浩集团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尤其在伊犁版块当中作为战略选择,是非常难得的企业机遇。伊犁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最核心节点,资源丰富,具有很独特的区位优势,奎屯市是新疆的交通枢纽聚焦点,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奎屯市成为全国一些大型企业项目投资的热土。广东龙浩集团项目落户奎屯也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肯定。伊犁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目的建设情况,关注龙浩集团,推进此项目进程。[5]
黄三平希望广东龙浩集团加快航空物流港项目规划、设计,能够早立项,早实施,使此项目服务新疆,造福当地百姓,成为融入各民族之间的民生项目,服务国家的一项战略项目,更是实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支撑项目,助推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当中尽快形成一种效能。[5]
广东龙浩集团董事长林代锐表示,奎屯市区位优势明显,社会和谐稳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近年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奎屯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政府热情周到的服务,是龙浩集团选择西北地区发展航空物流及其它能源产业最好的地方,龙浩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资金优势,进一步优化规划,拓宽区域合作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1][5]
协议签订
2015年4月15日,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龙浩航空集团总经理陈旭光一行来到奎屯市,就龙浩航空奎屯物流枢纽基地项目选址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奎屯市签订了《中国西北航空枢纽基地合作框架协议》。[6]
伊犁州党委常委、奎屯市委书记赵永龙和奎屯市领导程地坤等陪同客人们一起察看了项目选址现场,详细介绍了奎屯市发展航空物流枢纽基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考察期间,客人们还参观了快速发展的国家级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迅猛崛起的奎屯商贸物流企业以及正在运营中的奎屯市保税物流中心。考察中,客人们对奎屯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示认可,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了信心。[6]
在项目座谈会上,伊犁州党委常委、奎屯市委书记赵永龙向客人们详细介绍了奎屯市建设航空物流枢纽基地的有利条件。他指出,当前,国家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奎屯市地处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社会稳定,基础牢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产业战略优势雄厚,城市承载能力优势突出,建设航空货运物流枢纽基地的优势得天独厚。奎屯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安排发改委、规划、国土、气象、环保等部门进行专题研讨,实地勘察,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力促航空奎屯物流枢纽基地项目落地奎屯。赵永龙强调,航空奎屯物流枢纽基地项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对国家提出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补充和完善,真诚希望广东龙浩集团发扬雷厉风行、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合作,力促项目早日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日造福新疆各族群众,也希望龙浩集团进得来、留得住、有效益、能发展。[6]
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龙浩航空集团总经理陈旭光表示,奎屯市无论城市面貌,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让人耳目一新,各方面综合能力都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奎屯市是龙浩集团在西北地区发展航空物流产业最好的地方,龙浩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全力打造航空奎屯物流枢纽基地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2]
在签约仪式上,双方同意共同开发建设中国新疆航空枢纽基地项目,将这个项目建设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世界级航空物流枢纽、进出中国西部的国际航空货运、与龙浩国内航空物流网和中亚、东亚地区航空物流基地。[6]
协议签订仪式
洽谈工作
2015年8月3日,伊犁州党委常委、奎屯市委书记贾伊生和奎屯市领导姜新军、程地坤及市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前往广东龙浩集团进行推进项目投资洽谈工作。广东龙浩集团能够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奎屯市作为战略选择,是非常难得的企业机遇,也是地方政府的机遇。奎屯市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最核心节点,资源丰富,具有很独特的区位优势。奎屯市是新疆的交通枢纽聚焦点,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奎屯市成为全国一些大型企业项目投资的热土。同时,广东龙浩集团拥有长期基础建设经验,充沛的资金流支持和行业顶尖人才团队。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PPP模式即“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奎屯市与龙浩集团的合作将是强强联手,定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使奎屯市发展成产城一体的新型航空城。[7]
长期规划
龙浩集团正在起草在奎屯投资300亿元的投资意向书,准备建设一个四条跑道的货运机场,每条跑道长3600米,机场年吞吐量可达600万吨,对中亚和欧洲的空运将通过奎屯来实现。[1]
2015年1月29日,奎屯至格鲁吉亚的西行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行。这个航空物流港建成之后,奎屯将具有公路、铁路、管道和航空物流四大优势。航空物流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可大幅增加国际国内鲜活产品、精密仪器、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等货运物品在奎屯的快速集散,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产业向疆内转移,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汽车配件等适合航空运输的产业必将进一步汇集,加上奎屯当前正在全力推动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奎屯已具备了成为面向中西亚乃至欧洲的商贸、物流、加工、分拨双向通道基地的坚实基础。[1]
奎屯至格鲁吉亚的国际列车
业内专家测算的该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比值最少为1∶10,也就是说航空物流港项目300亿元的投资可带动3000亿到5000亿元的产值,这将在总量上超过奎屯的第二产业。奎屯也将由原来工业排老大的工商业城市,华丽转身成一个以航空物流为代表的商贸物流城市。[1]
几万公里的铁路和公路连接的是大陆,而几公里的跑道可以连接世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机会一直都存在。做不成树木,可以做花草;盖不成楼房,可以盖瓦房;没有谁能把天下的所有机会都霸占住,机会无孔不入。但是,最不可能长存的就是机会。机会就像新鲜水果和牛奶,有一定的保质期。奎屯抓住“一线”之机的过程,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生动一课。在一次次把握发展机遇的累积中,奎屯的发展才能够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1]

2016年,“互联网+农业”由资本热捧逐步回归理性,甚至遭遇资本的寒冬。在潮起潮退之间,一些定位清晰的电商平台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四大变革:土地变革、品种变革、渠道变革、组织变革;通过四大变革,将诞生四大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新型智慧农业种植体系、互联网新型农业流通体系、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国家”互联网+农业”新政密集出台
2016年1月27日,《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2016年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互联网+农业的政策,鼓励促进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1月11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3月17日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4月22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8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7月4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8月21日农业部与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9月1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改革攻坚规划》。这些政策大力推进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互联网与“三农”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这些对于互联网+农业发展都是重大利好。
二、“三权分置”为农村土地变革铺平道路
2016年,中央提出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也就是把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明确归于国家,承包权归于农民,使用权归于种植者。这样的好处是,以后农民往外流转土地,手里还握着承包权,只是把土地的使用权租出去了。
“三权分置”是实践探索的产物,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不断变革创新的结果,它孕育于中国国情,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深厚的实践依据、丰富的创新内涵和重大的政策意义。
“三权分置”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基础,从而使规模化的平整土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成为可能,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新《种子法》为品种变革保驾护航
历经5年调研、修改和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与新种子法配套,2016年7月8日农业部下发《农作物种子标签及使用说明管理办法》,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在我国境内销售的种子在包装上都要有标签二维码,应当包括生产经营者名称、品种名称、单元识别代码、追溯网址信息,否则不允许销售。
为了满足广大种子企业的迫切需求,有种网推出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平台,完全符合农业部《农作物种子标签及使用说明管理办法》要求,供广大种企免费使用,实现种子标签的制作和管理,为种子建立“电子身份z”。种子购买者可以通过扫描种子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快速查询到相关生产信息,准确了解从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从而实现“全程可追溯”。
四、电商巨头引领农业渠道变革
正大集团、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强强联手 深度助力农村电商
2016年12月28日,正大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在武汉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三方基于良好的信任,着眼各方长远发展战略,强强联合,共同携手,在农牧食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农业服务、物流、商业零售及精准扶贫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三方的合作将充分发挥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示范带动效应,共同推动中国农牧业互联网化的产业升级和高效发展,顺应国家号召,利国、利民、利企业。
京东“3F”战略布局农村市场
京东的农村电商“3F战略”,包括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和生鲜电商战略。在“互联网+”和城镇化的大潮下,京东将逐步构建从城市到农村的新型销售网络、提供面向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和建立从农村到城市的农业品直供渠道,通过缩短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消除城乡的价格歧视,推进消费的公平透明。未来在惠及城市和农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同时,还能逐步解决农民买好东西难、借款贷款难、农民赚钱难的“农村三难”问题。
苏宁推农村电商“三化、三云、五当”战略
围绕农村市场的发展,苏宁制定了“三化目标”、“三云服务”、“五当模式”为一体的农村电商战略。“三化目标”即“运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和人才的专业化”;“三云服务”是通过物流云、金融云、数据云向农村市场的广泛渗透;五当模式”即“造富在当地、销售在当地、服务在当地、就业在当地、纳税在当地。”
五、政府社会共同推动农业组织变革
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印发农业领域PPP指导意见
2016年12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简称PPP),这是农业领域首个PPP指导文件。《意见》明确提出了农业领域PPP的重点领域与路径。在重点领域方面,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动植物保护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大型沼气、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物联网与信息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六、顶层设计、民间智慧共促农业繁荣
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
2016年9月6日,农业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总结交流各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研究部署“十三五”期间“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工作,为在全社会掀起“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热潮营造良好氛围。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互联网+”现代农业暨新农民创业创新论坛及分论坛,展览展示“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新农民创业创新成果,发布推介“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和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有种网等一百家农业互联网公司及平台被评选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成功举办,农业电商表现抢眼
2016年10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由农业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在昆明市举办,来自农业部、各省(区、市)主管农业的20位省部长集中亮相,讲述中国农业品牌故事,联合为我国品牌农产品代言,这是建国以来省长首次站台,宣传农产品。
京东、淘宝、苏宁易购、永辉超市、北京新发地、本来生活、网库集团、有种网、禾中味道等30个来自大型批发市场、零售商超及网络采购平台组成超级买家团齐聚现场。各大公司、平台参会代表变身超级买手,对中意产品快速下单,纳入批发销售采购计划。
七、新型智慧农业种植体系前景广阔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
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落实14项重大工程 聚焦智慧农业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从五大领域布局“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并具体落实到智慧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14项重大工程。《规划》强调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力争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
《规划》提出智慧农业引领等多项重大工程。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建成1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区、10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改造升级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
农业部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016年6月23日,农业部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出意见,提出了建立追溯管理运行制度、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强化农业部门追溯管理职责、提升智慧监管能力、加强政策扶持等要求。意见指出,目标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选择苹果、茶叶、猪肉、生鲜乳、大菱鲆等几类农产品统一开展追溯试点,逐步扩大追溯范围,力争“十三五”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三品一标”规模生产主体率先实现可追溯,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22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