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前景怎么样?

物联网的前景怎么样?,第1张

物联网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摘要 :疫情阶段,各类企业负责人都在考虑远程办公/协同办公,以保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行。目前各大企业也都推出了各自的远程办公/协同办公平台,比如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字节跳动的飞书等。但据调研,企业更多需求是员工在家能够直接访问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可直接访问办公室电脑完成业务工作的开展,而这一点是目前常见的协同办公平台不太容易实现的。要想实现企业对于直接访问内部业务系统、资源的需求,则需要建立起相对应的网络连接服务,且同时要提供固定的可访问IP地址,用于直接访问。
Abstract : during the epidemic stage, all kinds of enterprise leaders are considering telecommuting / collaborative work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s business At present, major enterprises have also launched their own telecommuting / collaborative office platforms, such as Ali's DingDing, Tencent's WeChat Work, ByteDance’s Fei Shu and so on However, according to research, more demand of enterprises is that employees can directly access the internal business system at home and can directly access the office computer to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work, which is not easy to achieve in the current common collaborative office plat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oluntary demand for direct access to the internal business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network connection serv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a fixed accessible IP address for direct access
关键词 :疫情,远程办公,协同办公,网络连接

自2019年12月爆发新冠肺炎(COVID-19)以来,尤其是过完春节假期,远程办公需求就大量爆发了。对此,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远程办公/协同办公平台,各大互联网厂商相继下场,以期占领这个突然爆发的并不算新兴的市场。

但是通过笔者对这些协同办公平台的试用结果来看,都不是特别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当前市场上所涌现出的这些远程办公平台,更多倾向于协同文档、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而并未充分考虑远程访问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和办公资源这一场景。

经过多轮的认证分析之后,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对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和办公资源的访问,还需要满足3点要求:(1)具备公共网络访问能力;(2)至少有1个固定IP地址,以绑定相关的业务系统;(3)支持配置虚拟网络连接服务。

笔者建议企业在建设远程异地访问内部业务系统和办公资源综合网络时,充分考虑使用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和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以实现上述3点要求。

而综合考虑,虚拟化SD-WAN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要求,虚拟化SD-WAN服务可在不增加额外的软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企业办公室设备和员工家庭设备之间的快速智慧连接,完成办公综合网络的建设工作。

要想了解虚拟化SD-WAN服务,那就必须要对SD-WAN服务有着一定的了解。

SD-WAN全名即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软件定义广域网),其服务基于高品质的公共网络资,利用SDN/NFV技术重新构建骨干网络,助力企业用户快速实现总部与分支机构互连、数据中心互连和云服务互连。
简单来说,SD-WAN由两部分组成:SDN Router(简称白盒终端)和SDN Controller(SDN控制器),其中SDN Router负责数据流量的转发工作,SDN Controller负责数据流量转发的路径计算。两者的密切结合,实现了传统网络架构所不具备的转控分离(数据转发平面和路径控制平面)功能,将原本Router或Switch的功能进行分离,在SDN Router仅保留数据流量转发能力,而将路径选择、路由计算能力交给SDN Controller处理。

这样的设计结构,使得SD-WAN服务在网络连接、数据转发方面的效率大幅提高,能够做到及时的路径路由调整,对网络拥塞有着相当的提前预判和管控能力。

SD-WAN服务需要在各连接机构、单位部署SDN Router,所以一般来说SD-WAN更多应用于企业互连。对于疫情阶段个人用户的适用性并不强,为每个员工安装一台SDN Router同时建立IPsec隧道连接的成本过于高昂。

基于此,SD-WAN服务虚拟化的需求大幅提升。如何将SDN Router实现的功能虚拟化在X86或ARM架构的机器上,就成了疫情期间SD-WAN服务商需要考虑的大事情。应对如此局面,多数企业选择将以往部署在服务器端的vCPE安装在员工家用PC机,但这样的方案对员工家用PC机以及个人IT技能素质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1)硬件系统配置要求相对较高;(2)软件系统需要Linux环境,意味着要么将原本的非Linux *** 作系统重装成Linux系统,要么安装虚拟机;(3)部署过程对员工的IT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懂得IT网络知识,又要懂得Linux *** 作命令等。

如何将SD-WAN服务能力简单的虚拟化,并且支持在多种 *** 作系统(桌面端:Windows/Linux/MAC OS,移动端:Android/iOS)简单安装即可使用,就成了研究的新方向。

虚拟化SD-WAN服务无需为每个用户部署一台SDN Router,也无需将传统对配置要求有较高要求的vCPE部署在客户机器,只需要简单安装一款软件,即可在客户机上生成一张虚拟网卡,并且通过云端SDN Controller为其分配一个虚拟的私有网络IPv4地址,用以连接对等的其他虚拟SDN Router,完成整个虚拟化SD-WAN服务的建立。

江苏澳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JAST)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了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虚拟化SD-WAN服务——云域网(JASTVIN)。该服务由SDN Controller(Virtual Segmentation Platform,VSP)和VIN Connect Client两部分组成。

云域网(JASTVIN)是一款基于SDN/NFV技术开发的虚拟化SD-WAN服务,经由云域网(JASTVIN)传输的数据流量不会经过第三方服务器,采取Full-Mesh网络结构,安装有VIN Connect Client的对等实体相互之间点对点(Point-to-Point,P2P)连接。基于企业内部办公网络或个人家庭宽带网络,在部署云域网(JASTVIN)服务时,无需重新布线、无需新增硬件系统,只需要在需要加入到虚拟网络中的终端设备安装VIN Connect Client软件,通过VSP的鉴权认证审核之后,VIN Connect Client对等实体即可不受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只有能够连接上公共网络的地方均可以快速建设局域网环境。

云域网(JASTVIN)服务的建设,不依赖于硬件系统,相应的就没有硬件维护成本;支持一个VIN Connect Client实体连接其他多个同一User Domain内的其他VIN Connect Client对等实体;基于云域网(JASTVIN)服务的数据流量传输,不会经过第三方服务器的存储转发,各VIN Connect Client终端之间点对点直连,实现数据安全和传输效率最大化。

传统SD-WAN服务中的SDN Controller,在本文介绍的虚拟SD-WAN服务中称之为VIrtual Segmentation Platform,以下简称VSP。

VSP需要部署在CentOS 72及以上系统,支持一键安装命令。

VSP支持虚拟网络建立、用户管理、证书管理、软件授权、日志推送、系统状态等能力,其中虚拟网络建立是VSP的最核心能力,通过授权邀请使需要建立虚拟SD-WAN服务的终端设备加入到同一个User Domain中,用以建立虚拟SD-WAN服务。
传统SD-WAN服务中的SDN Router,在本文介绍的虚拟SD-WAN服务中称之为VIN Connect Client,VIN指的是Virtual Invisible Network,意为虚拟隐形网络。

VIN Connect Client支持在广阔范围内建立虚拟网络连接,原本物理隔离的多个局域网通过Virtual Tunnel组建成一个逻辑局域网,形成一张大型的虚拟专用网络。

利用VIN Connect Client建立的虚拟专用网络,其通过Virtual Tunnel来传输数据流量。该Virtual Tunnel的建立采用了IPsec安全加密机制、AES128加密算法,确保各VIN Connect Client对等体在进行通信连接时的数据安全。
通过图3-1可以看出,已经建立了虚拟SD-WAN服务的5台客户机,这其中有处于同一网络环境的客户机,更多的是处于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客户机(其中GUFENG这台机器为本次测试主机)。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虚拟SD-WAN服务下,这5台客户机均生成了172201100/24这一网段的虚拟私网IPv4地址,即可完成虚拟网络的建设。

一旦建立起虚拟网络连接之后,无论这些客户机出于什么位置、什么公共网络环境下,都可以做到相互连接、相互访问,好比处于同一局域网络环境下。
通过图3-2所示,位于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两台主机(GuFeng和胥萧雨)可以实现正常的连通。

跨地区异地组网是云域网(JASTVIN)服务最核心的能力,通过云域网(JASTVIN)虚拟SD-WAN服务在安装有VIN Connect Client的客户机上生成虚拟IPv4地址,从而建立起虚拟专用网络,完成智慧连接、智能组网。
通过云域网(JASTVIN)虚拟SD-WAN服务,可以将广阔地理范围的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办公电脑,员工家用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身临其境的远程异地办公 *** 作。

随着企业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商业和业务运行模式较之于传统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业务云化、移动化、物联网化,传统的企业网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新的发展趋势。对此,传统企业网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Ø 专线成本过高,运营费用大;

Ø 分支机构网络环境复杂,开通周期长(多为1~3个月);

Ø 自建网络质量难以保证;

Ø 应用无感知,带宽被抢占;

Ø 关键业务、敏感数据体验难以保证,用户体验较差;

Ø 故障定位困难,IT支撑团队技能要求高,维护成本巨大。

对于分支机构、外勤员工数量众多的企业来说,更希望有一套完善的远程异地办公方案。一般来说,异地办公需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①方便、快速访问企业内部系统(包括文档共享、OA/ERP/CRM、SVN源码协作平台、共享打印机等);

②支持移动设备的异地办公;

③支持多种方式联网(包括宽带互联网、4G/5G等);

④低成本,高质量的网络链路;

⑤运维简单,支持零基础部署。

根据企业客户实际应用场景需求,可将VSP管理平台部署于企业指定厂商的云服务器上,按需在员工设备上安装VIN客户端软件,同时需要在OA/ERP/CRP、文件、SVN等服务器上安装VIN客户端。

按照实际需要,将需要互访的系统服务器、员工设备终端加入到相应的User Domain内,即可完成虚拟网络的建设。
在指定的云服务器(系统镜像要求CentOS 72+)上部署VSP Platform,需要进行管理的公有云/私有云服务器和本地终端设备上安装VIN Connect Client。当终端设备或云服务器开机运行后,VIN Connect Client将自动运行,并向VSP Platform发送注册请求,VSP Platform鉴权、认证通过后,所有装有VIN Connect Client的本地或是云上服务器即可实现互相连接,无视复杂的网络环境,实现混合云业务管理。

根据不同的云端业务需求,在VSP Platform创建不同的User Domain,将需要实施管理的终端设备或服务器添加到该User Domain,即可完成业务隔离的混合云管理方案。

云域网(JASTVIN)虚拟SD-WAN混合云管理方案,在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还较之传统混合云解决方案有着巨大高性价比优势。
伴随着云技术与市场的不断壮大,企业用户可以选择采用公有云,并将其私有化的方案解决传统IDC私有云建设的弊端。 云域网(JASTVIN) 虚拟SD-WAN 公有云私有化服务方案 适用于下列技术要求。

①数据安全性要求高:JASTVIN公有云私有化解决方案支持通过设置将公有云只能通过私有IP进行访问,做到业务数据安全隔离;

②便捷运维,降低成本:企业用户要求运维服务快速响应,降低企业在IT运维阶段的支出;

③业务系统可用性要求较高:支持链路备份能力,保证用户在可联网状态下的业务系统访问能力;

④多分支机构企业应用:支持多分支机构的应用,保证系统访问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指定的云服务器(系统镜像要求CentOS 72+)上部署VSP Platform,需要进行管理的公有云服务器和本地终端上安装VIN Connect Client。当终端设备或云服务器开机运行后,VIN Connect Client将自动运行,并向VSP Platform发送注册请求,VSP Platform认证通过后,所有VIN Connect Client对等实体即可完成智能组网。

在公有云服务器控制中心进行“禁止公共网络访问”的安全策略设置,如此公有云服务器只能由安装了VIN Connect Client并经过VSP Platform认证的终端设备,通过VIN Connect Client生成的虚拟私有IPv4地址访问,即可实现公有云私有化。企业用户即可花着公有云服务的钱,既享受着公有云海量的d性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又享受私有云的高安全性。

把云服务器当做终端设备使用,VIN Connect Client可以很好的兼容云服务器多种 *** 作系统(Windows/Cent OS/Ubuntu)而不区分服务供应商。终端设备通过VIN Connect Client与VSP Platform通信,用户只需要给每台“终端设备”安装VIN Connect Client,并使之与VSP Platform保持连接。当“终端设备”启动时,VIN Connect Client将主动向VSP Platform发起注册请求,握手通信成功后保持与VSP Platform的长连接,可实现云和本地网络的完美融合。

VIN Connect Client支持移动端接入:云网通的解决方案适用于本地化部署办公,当客户遇到移动办公的需求时,VIN Connect Client可很好的解决客户的需求。VIN Connect Client部署在客户需要移动办公的终端设备上,保持与VSP Platform的连接,即可实现移动端接入内网或云服务器。

无需变更用户现有网络架构,企业用户可灵活增加或删减设备节点,保证云服务器和本地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有效性。不同的业务需求,均可以通过将VIN Connect Client添加进同一个VSP Platform内所创建的不同User Domain实现智慧连接服务。

企业用户可随意增加本地局域网与异地局域网、本地局域网与公有云、公有云与公有云之间的连接交互服务。云域网(JASTVIN)可很好的解决两两之间的连接交互问题,本地局域网、异地局域网、云服务器都可通过VIN Connect Client接入同一个VSP Platform,客户只需在指定的云服务器(系统镜像要求CentOS 72+)上部署VSP Platform,需要进行管理的公有云或是私有云服务器和本地局域网中安装VIN Connect Client。当终端设备或云端服务器开机运行后,VIN Connect Client将自动运行,并向VSP Platform发送注册请求,VSP Platform鉴权、认证通过后,所有装有VIN Connect Client的本地局域网终端设备或是云端服务器可实现互相连接,无视复杂的网络环境,轻松实现连接交互服务。

江苏澳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为用户提供基于SDN技术解决方案的专业服务商,主要提供基于云域网(JASTVIN)虚拟SD-WAN产品的各类企业办公解决方案,同时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中国创新网络连接技术发展,将虚拟化技术与网络相结合,开创了高效且便捷的网络新模式,为各种规模的组织及公司提供世界500强企业才有的网络安全保障。

江苏澳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始终以“客户的需求就是命令”为客户服务使命、以“让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为愿景,助力企业办公更加高效、安全,实现进一步的降本增效。

引言:

近年来,作为前沿技术之一,物联网可谓是赚足了眼球。随着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对物联网的技术研发日益深入,物联网技术也不断发展成熟,并不断渗透到各个细分行业中。为推动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各个领域,我国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就包括《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指南》等文件。“十四五”规划虽还未全面公开,但是根据中项网行业信息整理分析,物联网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大爆发。

物联网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最早于1991年由麻省理工的教授提出。在1995年比尔盖茨撰写的《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有所提及。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Kevin Ashton教授将RFID及传感器应用于日常生活,将物品标记应用,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根据“物联网“的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实它还有一个名称,就是传感网,是指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活点定义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正不断向“高价晋级“

目前物联网应用已经遍布各个行业,预计将为数十亿日常物品提供连接和智能,而且它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部署,即: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医疗保健、智慧城市、农业、工业自动化等。
未来物联网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中,从简单的状态检测和自动化,向高阶的综合调度和智能化决策等方向演进:

物联网行业竞争即将到白热化阶段,技术突破成为行业痛点
目前,在物联网行业,广为人知的主要是华为、阿里等Top10的企业。然后实际上,在物联网领域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已经有上百家,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新进去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等,由此可见物联网行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通过智能传感器、多媒体采集、专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疫情科学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接口融合问题将是物联网行业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难点和痛点。

“十四五“—物联网真正的爆发期

根据国际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全球联网和物联网设备预测更新》,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达到220亿。在华为的预测中,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也将接近1000亿个,每小时会有200万个传感器被部署。

根据中项网近五年项目及招投标信息汇总分析,2020年物联网相关项目数量呈直线上升,未来物联网市场上涨空间可观,预计到202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6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5%。

以内容为中项网行业研究院自创,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多谢!

中项网行业研究院依托中项网的建设项目大数据、行业专家资源和分析研究团队,专注为企业提供行业研究、竞争对手调研、成本研究、渠道研究及业绩监测等服务。

主要优势行业:我们在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环保、新能源、机电设备、工业控制、工业润滑油等领域积累了丰富资源和经验,超过500+的成功案例;

我们的资源:30+名行业研究专家、200+的支持团队、覆盖全行业的项目投资数据及多渠道资源,匠心行业商机及发展研究。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物联网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视物联网产业建设及物联网成果应用,出台多度政策意见来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以来发布的行业政策中,以推动物联网成果应用为主,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交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等。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传输层产业结构中传输层占比最高

根据赛迪发布的《2019-2021年中国物联网市场预测与展望数据》,物联网的传输层依旧位居最大份额;随着大规模地方性物联网政策的落实陆续完成,支撑层增长速度放缓;而随着各领域市场需求的释放,平台层、应用层市场增长速度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截至2021年5月底,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前瞻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其项目数分别为39个、24个、22个、20个。

2、企业竞争: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于2021年10月29日发布,报告从动态角度评估物联网产业链各公司发展状况,围绕企业影响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能力、发展成效等多维度能力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物联网企业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中国物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市场参与者竞争实力,试图发掘物联网行业业务实力强、成长性好以及竞争壁垒高的优秀企业群体。根据《2021年中国物联网企业发展指数报告》,2021年我国物联网最具领导力企业名单如下:

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均将物联网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但在繁荣景象背后却仍存在着众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基于争夺物联网产业主导权,各国对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亦日趋白热化。

新冠疫情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犹如达摩利斯之剑,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技术供应链出现一定的停滞期,另一方面疫情助推中国物联网的渗透。2020年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零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的爆发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5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42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