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具有相同生长型、相同结构功能和相同食物链关系的一类生态系统。按照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及其环境特点,地球上自然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
植被的变化也反映了气候的变迁情况,哪怕气候微小的变化,如果造成温度和降水增加,植物生长茂盛,会固定二氧化碳。如果气候急剧变化,会导致植物死亡和土地沙漠化。
植被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植被对于气候的适应性与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植物生态学的观点认为:主要的植被类型表现着植物界对于主要气候类型的适应,每个气候类型或分区都有一套相应的植被类型。为此,气候—植被分类研究一直得到植物学、生态学、气候学、地理学等方面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不同的植被类型通过影响植被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和能量(如太阳辐射、动量和热量等)交换来影响气候,改变的气候又通过大气与植被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作用对植被的生长产生影响,始终可能导致植被类型的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模式。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非常明显,只有将动态的植被类型引入大气环流模式,才能提高大气环流模式对于该区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对该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用于模拟植被与近地面层大气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型是大气环流模式中的陆地表面模型。该模型模拟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能量、水分和动量通量。但是,现有的陆地表面模型是以研究区域给定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特征为基础,忽略了对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植被类型的潜在变化,即只考虑了现实植被类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没有反映气候的改变对植被类型的影响以及植被类型的改变对于气候产生的反馈作用,而且现有的大气环流模式都是基于全球植被类型分布图,对中国植被类型的描述非常粗糙,难以准确地预测中国的气候。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以生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植被气候区划图,基于植物的生态生理限制和资源限制来预测不同气候下的植物生活型植被类型,较好地模拟了中国植被现状。
该植被气候区划图是气候—植被分类模型模拟结果。此模型以多年月均温和月降水数据为基础,通过有关生态气候参数的转换,尽可能地考虑到热量与水分的季节性、有效性、累积性与临界值,以及一些特殊性(如高山条件)对植被类型与分布的决定性作用,使模拟的植被类型分布不仅适用于中国实际的植被分布情况,并可能全面地适应于计算模拟全球陆地的生物群区。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除纬向和经向规律外,还表现
出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
著特征。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
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
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
高依次成带状分布。
其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
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
地带性。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
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
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
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
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
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
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
因此,
有人认为,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水平分布的“缩影”。而两者
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
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
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
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
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
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
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
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A.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叶,这些变化体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图中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分析,图中从东经80---东经125越向我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越大,说明植被越多.所以此答案的变化与题目中的变化体现的规律是相符合的,故正确;
B.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
C.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是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
D.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玩见到的点点绿洲,是属于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封山育林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现有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然演替规律而实现植被的完全恢复。在封山育林过程中,由于消除了外部的人为干扰,植被演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植物群落内部的生存竞争和外界植物的侵入,使得原有植被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物种数量、植被盖度和群落高度的增减以及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优势度等。
2001年9月,早在龙何示范区各项具体工作尚未实施之前,为了解石漠化严重地区植被演替的动态变化,选取了该示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立固定监测样地,样地面积20m×20m。2005年9月对此样地再次进行样方调查,进而比较分析封山育林对石漠化山地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的影响作用等。
固定样地监测表明,短时间的封山育林对提高群落高度、增加植被覆盖度和增加植物种类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植被覆盖度从45%增加到95%,植物种类则由25种增加到32种,两者分别增加110%和28%,变化比较明显。从物种优势度来看,原有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度有所下降,其他伴生种的优势度上升,由原来以草本植物占优的群落已过渡到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共优的群落,群落性质已经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表41)。
表40 果化示范区主要表层岩溶泉流量动态特征
图14 2003年龙何下泉流量变化特征与降雨量的关系
图15 2004年龙何下泉流量变化特征与降雨量的关系
图16 2005年龙何下泉流量变化特征与降雨量的关系
表41 龙何示范区封山育林固定样地调查统计表
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温带气候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寒带亚寒带气候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高原气候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