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版印刷和凸版印刷在印刷原理上都属于凸版印刷方式,为便于理解和区分,习惯上人们将使用液体油墨、柔软印版的印刷方式称为柔性版印刷;
而将传统上使用膏状油墨、硬质印版的的印刷方式称为凸版印刷。
·印刷着墨原理
凸版印刷装置是由一只或几只着墨辊将均匀后的、很薄的油墨层以整体形式转移到印版表面,然后进行印刷。而柔性版是由金属网纹辊同印版接触传递油墨。网纹棍的规格是固定的,所以油墨转移量也是固定的。油墨在转移前储存在网穴中,由于网穴中网墙很薄,在转移过程中,油墨同印版接触的同时各网穴中的油墨迅速流平、形成一体形成印版上的墨层,最后进行印刷。
两者在着墨原理上不同,凸版是软的胶棍同硬的印版接触,依靠墨层的厚薄改变着墨量;柔性版是硬的金属网纹辊同软的印版接触,依靠变换网纹棍的规格来改变着墨量。
·印刷油墨
根据印刷着墨原理,凸版印刷油墨是以整体膜状向印版转移,这就要求油墨之间要有一定强度和联接力,否则油墨无法形成墨膜、正常转移,所以凸版油墨是具有一定黏度的膏状油墨。
柔性版印刷油墨的转移是依靠油墨从网穴中快速流出、流平,要求柔性版油墨有低的黏度和快的转移速度,所以柔性版印刷油墨是低黏度的、流动性好的液体油墨。
·输墨系统
为使膏状油墨均匀地转移到印版上,凸版印刷机上有复杂的输墨系统,包括;墨斗、墨斗辊、传墨辊、串墨辊、着墨辊等,称为长墨路系统。只有通过长墨路系统,膏状油墨才能形成均匀的墨层。
柔性版印刷使用液体油墨,不需要复杂的输墨系统,只需一只墨斗辊将油墨传递给网纹棍或将网纹棍直接同油墨接触(凹印输墨方式),网纹棍表面的油墨最后被刮墨刀去掉、油墨保存在网穴里,这种传墨方式称为短墨路系统。短墨路系统机构简单、调整方便、材料消耗低,是柔版印刷的最大特点。
·油墨量的调整
凸版印刷中的油墨量调整,通常有两种方式;
1整体油墨量的调整:(1)调整变换墨斗辊的旋转角度或速度,改变墨斗辊的传墨量。(2)调整传墨辊的摆动频率,使其增加或减少同墨斗辊的接触时间,从而改变系统的传墨量。
2局部油墨量的调整:凸版印刷机的墨斗上有供局部调整墨量的螺钉,一组螺钉沿轴向均匀排列。通过调整螺钉,改变墨斗钢板同墨斗辊之间的间隙。通过改变间隙的大小,使同螺钉相对应的位置的墨量得到局部调整。
柔性版印刷机上的网纹辊,实际上是一只油墨计量辊,技术参数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传墨量是固定的。只有变换不同参数的网纹辊才能改变输墨量,所以柔性版印刷油墨量的改变是通过更换网纹棍实现的。受印刷原理的限制,柔性版印刷只能进行整体油墨调整,不能进行局部油墨调整。
·印版
虽然凸版和柔性版印刷的印版都采用感光树脂版,但两种版材在厚度、硬度和配方上不同,所以在软片的制作和印版的制版方法上也不一样。
1印版的厚度和硬度
凸版印刷用的感光树脂版厚度一般在1mm以下,常用的规格有08mm和095mm两种。而柔性版树脂版的厚度一般在1~5mm之间,不同的呈印物选用不同厚度的版材。在印版硬度上,成品凸版印版的硬度一般在邵氏90度左右,而成品柔性版印版的硬度则在30~70度之间。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凸版的印版是硬的,柔性版的印版是软的。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即凸版印版中也有软的印版适合实地印刷,而柔性版印版中也有硬的印版适合网点文字印刷。
2软片的制作
凸版软片为正常尺寸,而柔性版的软片则需要压缩变形。
凸版和柔性版在厚度上不同,所以印版的制作方法上也 不一样。凸版印版根据印刷机的压印方式分为平式晒版和圆式晒版两种。平式晒版的版材用于平压平印刷,版材和软片尺寸相同,无任何变形。而圆式晒版是指用于制作安装在印版滚筒上的印版的制版。首先将版材和软片靠真空吸附在感光滚筒上,此时版材在感光滚筒上表面被拉长、里面被压缩。在版材予变形的情况下,用普通软片晒版,所以制成后的印版安装在印版滚筒上不会产生网点变形。
在实际生产制版时,印刷厂会根据不同的印版滚筒选择相对应的曝光滚筒,如日本的Ko-pack标签机配套的晒版机上就备有大约十余个晒版滚筒,以配合不同直径的印版滚筒。
柔性版制版,由于版材厚度的关系,采用圆式曝光不方便,真空吸附不足会出现质量问题,目前制版基本上是以平式晒版为主。为保证印刷时印版不变形,软片必须预先作压缩变形处理。使用变形处理后的软片制作的印版,可保证图纹网点不变形,保证印刷质量。软片变形量同版材厚度和滚筒直径有关。
3软片分色角度的安排
在柔性版彩色网点印刷时,为避免龟纹现象,应使印版的网屏角度同网纹棍的角度分开。目前网纹棍最常用的角度是60°或30°,而印版上标准分色的网屏角度也是30?和60?,所以两者之间的角度必须错开。由于网纹棍的角度是固定的,制版公司一般采用同时改变4色印版相同角度的方法(所改变的角度每个制版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避免任一色印版的角度同网纹棍重合,达到消除龟纹的目的。
而凸版印刷不使用网纹辊,不存在龟纹问题,所以软片分色角度安标准角度来安排。
4印版的制作
凸版和柔性版的印版在制作上有两点不同:
-制版步骤;凸版制版的步骤为主曝光-冲洗-烘干-后曝光。而柔性版制版为控制印版的高度和硬度,首先是背曝光,然后才是主曝光冲洗。为去掉印版表面的黏度、更好的传递油墨,制版步骤中又增加了去黏工序,去黏后再干燥,最后是后曝光硬化印版表面。同凸版制版相比柔性版制版增加了背曝光和去黏工序。
-制版中洗版液不同;凸版印版和柔性版印版的厚度、树脂成分和配方不同所以洗版液的种类也不一样。凸版洗版液是以蒸馏水为清洗介质,而柔性版的洗版介质是特殊配方的溶剂(近年来,市场上又出现了水可洗柔性版材料,但未普及应用)。两种印版使用的介质不同,干燥时间也不一样,通常凸版印版烘干时间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而柔性版印版的烘干时间是从一小时到十几小时。
·印刷图纹
1压印效应;凸版和柔性版的印刷原理相同,在印刷图纹上都有压印效应现象,即图纹的边缘有油墨被挤出、回流造成的痕迹。这种现象在网点上(尤其是压力大时)表现为中心发白或有白圈;在文字或线条边缘可见到轻微的重影。
凸版和柔性版印版的厚度和硬度不同,印刷时印版的变形也不同,最终导致压印效应也不一样。凸版印刷压力大,压印效应明显、反差大;柔性版印刷压力小压印效应轻微、有过渡(严格的说,凸版和柔性版图纹之间的区别需要长期实践观察、对比才能悟到)。
2实地印刷;凸版印刷墨层均匀。柔性版印刷,如果使用水性油墨,会在图纹上发现水纹的痕迹,如果使用UV油墨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实地表面有均匀的网纹现象,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3印刷色彩; 柔性版油墨的色素固含量明显少于凸版油墨,所以凸版油墨印刷品的色浓度明显大于柔版印刷品。由于凸版印刷品色彩鲜艳,在印刷质量上和柔性版无明显区别,这也是在欧洲、亚洲凸版印刷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4鬼影现象;也称回胶影,是凸版实地印刷时常见得现象,主要原因是施墨的数量少于供墨的数量,主要出现于大面积实地印刷。由于柔版印刷中的网纹棍连续不断地为印版供应油墨、没有中断现象,所以柔性版印刷中不会出现鬼影现象。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柔性版和凸版之间的区别,其中有些观点和数据可能是不完全正确。本文的发表,希望为对此标题感兴趣的印刷老友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各位印刷精英有不同的观点,欢迎您在下方留言,与大家分享!
印刷技术从古到今的历史: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史,利用印刷术形成的产业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亦流行起来。4世纪时,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制文字稍多的符咒。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盖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与此同时,石碑拓印也在发展,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纸铺到版印刷,即为雕版印刷术。专家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年代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初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套版彩色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高精度的印刷技术。套版印刷术发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技术日臻完善,继而发展成用四色、五色来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到底发明于何时至今仍无明确结论。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960—1127年)已出现了铜版印刷的青、蓝、红三色 “交子”,但未发现实物。元朝末年(14世纪中后期)已有朱墨两色套印的《无闻和尚注金钢经》。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发现了三幅彩刷的《南无释迦尼佛》,据与同时发现的其它文物相印证,其印刷年代应在辽代统和(983—1012年)年间。看来,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研究。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套版彩色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刷品极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种颜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术——根据沈括《梦溪笔谈》 “卷十八”记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宋朝人毕升,时间是公元1041—143年。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还出现过不少其它材质的活字,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传了下来。
至于近代西方铅活字印刷的引入。是在1590年中国澳门排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一书时才得见。值得一提的是木活字的使用,元代王桢在任安徽旌德县县官时曾著有一部学术巨著《农书》,因字数较多,使用雕版印刷不仅耗资高,而且还费时费力。
后请木匠刻木活字3万,先行试印6万余字的《大德旌德县县志》,获得了成功。为方便排版,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使排字从完全手动转为使用简单机械,提高了效率。他还把木活字制作方法和 *** 作程序进行了认真的记录和整理,写成《造活字法》一书。
刻书是继沈括记载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又一部记载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主要历史文献。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早于西方近400年。而且,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时,省料之优点,为中国和世界的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的铅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一种。自动排字铸字机。需要铸造的字由打字机一样的键盘输入,每打完一行字,机器会自动将那些字的字模放下,随即射出合金铅自动铸造出输入的字。其 *** 作与自动排字同样依靠键盘输入,但得到的是单个字的,比手工排字进一步。
油印技术———油印又叫孔版印刷。这种印刷方法是用铁笔在纸、布或金属薄铁上刻划出微孔,以此作版置于纸或其它类承印物上、加油墨后,用辊和刮片使油墨从刻版上的微孔漏印到纸上。中国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出现过类似于今天油印技术的镂空纸版印刷和丝网漏印方法。
用来在丝织物上印制花卉和图案,称之为“夹缬”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
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大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拓石,只是着墨部位正好与拓石相反。由于用这种印刷方法印刷出来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别,难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纳求赖发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过地图。到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此方法复制名画,印有价证券,使凹版印刷术逐渐地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现代胶版印刷与照相凹版印刷:胶版的画线具有亲油性,可吸附油墨;湿滚筒供应水分的非画线部分则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来印在胶质布卷筒上,再转印在纸面上的。此即为胶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铜上有经腐蚀而产生的凹洞可制作画线,由凹洞的容积来决定画线的浓淡。
先将滚筒涂上油墨,再用刮刀刮过,只留下凹洞的油墨,当压过时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纸上了。凸版印刷术——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图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涂墨,然后覆纸、加压,油墨就从印版上转印到纸面上。
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公元1445年,德国人约翰·古腾堡制成了铅活字和木制印刷机械。当时,中国和朝鲜早已出现了铅活字,但夏天腾堡不仅使用铅、锡、锑来制做活字,而且还制做了铸字的模具,因此制做的活字比较精细,使用的工具和 *** 作方法也很先进。
他还创造了压力印刷机和研制了专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腾堡的一系列创造发明,从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奠基人,他所创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在古腾堡创造了凸版印刷术后,西欧亦有人仍在不断地为提高印刷技术而努力。
先后创造和完善了纸型铅版、橡皮凸版等复制版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凸版印刷品的质量、印量和印速。平板印刷术——平板印刷术按版材的不同可以分为石版、胶版和珂罗版。石版印刷是1778年前后由捷克斯洛伐克人逊纳菲尔德发明的。
他在印刷乐谱时,发现表面有微孔的石板涂上油脂能吸附油墨,而未涂油脂部分因其具有蓄水性而不能吸附油墨。根据这种现象,他发现了油水相拒的原理,从而发明了石版印刷术,并曾著有《石版印刷术》一书流传于世。
胶版印刷是在石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平版印刷技术。1817年,逊纳费尔德用薄锌版代替了笨重的石板,并采用了圆压筒的印刷方式,解决了石版技术不易套准的缺点。1905年,美国人鲁培尔又在逊纳费尔德的平版印刷机上加装了一个橡皮滚筒。
使得印版上的图文经过橡胶滚筒再转印到纸面上,印版和纸张之间不产生直接接触,创造了一种间接平版印刷方法。珂罗版也是一种平版印刷方法,是法国人海尔巴托于1869年发明的。因都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也叫玻璃版印刷方法。
这种印刷方法可利用照相来制版,能最精确的印刷名人书画、碑帖、美术作品以及古版书籍。由于平版印刷术,特别是胶版印刷方法与其它类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具有制作成本低、工艺简单、磨损小、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加之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设备的配合以及制版逐步科学化和印刷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该印刷方法获得不断发展,从而成为今天印刷业的主流。
扩展资料:
深远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关于印刷术的故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毕升,北宋布衣。湖北英山县人,卒于北宋皇佑四年二月。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宋朝时候,雕板印刷大为盛行。雕板印刷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木头锯成一块一块大小一样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张薄纸上写字,反贴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来,再刷上墨,铺上纸,用软刷在纸上轻轻刷过,揭下来,纸上就有了白底黑字。
一本书的字数自然是相当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块,每一块都照这种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毕,一页一页地装订起来,那就成了一本书。当时,杭州西山有个号称“神刀王”的雕板师傅,刀下功夫远近闻名,有口皆碑。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神刀王”一概不收。
可他晚年的时候,却破格收下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徒弟——毕升。这是啥原因呢?原来,“神刀王”不但看中了毕升那股灵巧劲儿,更喜欢他那忠厚、诚实的品行。他觉得,把自己的本领传给这样的人,到死的时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毕升跟着“神刀王”一学就是几年,技艺大有长进。有一次,师傅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察揣摩。谁知还剩下最后一行时,毕升一不小心,碰了师傅的手臂,把刀下那个“之”字刻坏了。毕升难过极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后来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雕板印刷太麻烦了,能不能改一改呢?从那天起,他一有空儿就琢磨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边散步,发现一个江湖画师正在往一幅风景画上盖图章,凑近仔细一瞧,真新鲜,那画师竟把三枚图章串在一起。
毕升颇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忽然,猛一击掌,高兴地大叫起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他一溜烟跑回住处,用胶泥作成一个一个方块,干了以后,刻上反字,一字一块;接着用火将这些活字烧硬,按韵排列在特制的木格里;然后根据需要将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这样就可以刷上墨印书了。
采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节约。这种新技术,很快就被推广到全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刷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