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

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第1张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 *** 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q。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q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高通近期将不少资源投注在AI、嵌入式应用与物联网上,而稍早它们也公布针对物联网终端装置的视觉智慧平台产品,首批的两款产品采用10nm制程,分别为QCS605以及QCS603,整合高通在运算与AI的技术,搭载高通的ISP、高通人工智慧引擎、GPU与ARM多核CPU技术、向量处理器,提供高性能的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能用于工业与消费级的安防相机、运动相机、穿戴式影像产品、VR与360相机、机器人以及智慧显示器等。

基于QCS605以及QCS603已经开始进行送样,同时也与华晶科技合作,推出基于QCS605的VR360度相机,并预计在2018下半年推出QCS603的工业级安控相机参考设计。目前包括KEDACOM与RicohTheta皆宣布将采用此平台开发新影像产品,另外如商汤科技、Pilotai与MMSolution等也将提供如支援脸部、图像与物体辨识技术,以及运动与物体侦测、分类与追踪,还有先进图像品质校准服务等资源。

QCS605与QCS603皆采用高通半客制化Kryo300系列CPU搭配Adreno615GPU,而效能较高的QCS605采用2Kryo300Gold(25GHz)6Kryo300Silver(17GHz)CPU,至于QCS603为2Kryo300Gold(16GHz)2Kryo300Silver(17GHz)组合,两者皆具备Hexagon685DSP,可支援整合高通Snapdragon神经处理引擎软体框架、ONNX交换格是、Android神经网路API与高通HexagonNeuralNeork的高通人工智慧引擎,能够达到每秒21TOPS的深度神经推理网路性能。

同时两项视觉智慧平台搭载双14bit的Spectra270ISP,可支援4K@60fps或是57K@30fps的影片,或是以更低解析度进行多路并行串流,同时支援双16M相机,并且可提供避免在HDR产生叠影的交错式HDR、电子防手振、变形校正、降噪、色差校正与硬体式移动补偿式时间滤波。

同时两项视觉智慧平台皆可支援最高WQHD解析度的触控萤幕,也可相容馆饭的作业系统,开发者能够借由其支援的硬体加速合成、3D覆盖、OpenGL、OpenCL与Vulkan等主流API,能作为开发者进行产品差异化,并可用于VR360相机的终端内容自动拼接,机器人导航与避障,或是运动相机的影片摘要机能。

此外还搭载MU-MIMO与双频同步的2x280211acWiFi、蓝牙51,以及支援高通3D音讯、高通Aqstic音讯与aptX音讯等,搭配人工智慧技术,可支援自然语言处理;音讯语音辨识;语音插播与在嘈杂环境下的关键音讯收音;当然为了符合工业安全需求,也提供如硬体可信根的安全启动、可信执行环境、硬体加密引擎、储存安全、金钥分发与无线协议安全等。

如果国产手机都放弃高通,使用国产芯片,其手机系统的运行性能会大不如从前,因为截止到目前高通骁龙处理器对安卓系统的适配是最好的,毕竟全球还有很多安卓系统的品牌机也在使用高通骁龙处理器。

除了会降低安卓系统的性能外,美国也会从光刻机这个技术根源来卡国产芯片的产量,因为国产7nm Euv光刻机到目前也没见到关于技术突破方面的消息,以及国产7nm soc芯片量产相关的信息。

就拿2021年华为新产品的遭遇来讲,手机业务确实困难重重,因为美国现在对芯片领域相关的半导体产业管控的非常严格,从芯片架构、芯片设计、芯片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围堵。

华为想用新的海思麒麟芯片,美国就开始通过光刻机中的核心技术专利来限制。

被坑惨的不仅仅是华为,还有可以代工生产海思麒麟芯片的中国台湾台积电,它不仅被迫要迁厂到美国,现在还要面临客户核心数据主动交给美国的风险。

海思麒麟处理器对于海思半导体公司来讲,他们主要是负责进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芯片集成设计。

而芯片的设计需要通过专业的EDA工具来进行设计、仿真模拟和测试。而这些先进的EDA工具大部分都来自国外,美国现在也对其许可证进行严格的授权管控,我们只能选择国内自研功能不强的仿EDA工具进行替代。

海思麒麟处理器,一直使用的是ARM的V8架构,虽然这个版本架构被ARM授权永久使用,但也仅限于其架构的指令集,架构中的gpu等单元也是在不断的变化。

而且,现在美国的一些芯片研发公司也在不断花巨资抢购ARM公司研发的芯片新架构,使其它芯片设计厂商不得不在原有的芯片架构上进行突破。

国产手机想要把高通骁龙处理器全面换成国产芯片,其代价在目前来看是非常巨大的。

主要原因是芯片领域有很多技术环节,被美国等国外相关机构进行管控,从选择芯片的架构、设计芯片的工具、代工芯片的供应链等各个环节,都足以证明国产芯片要使用到国产手机上面,其难度非常大。华为海思麒麟的现状和小米澎湃S1以往的遭遇足以说明国产芯片面临的困境,即便国产芯片能够量产并组装到国产手机中,手机用户会不会选择使用仍是另一回事。

性能会差一些,发热会高一些,能耗会高一些,但这些对我都无所谓,我本着够用就行的原则。

要是所有手机都弃用,国产手机将会飞速发展突破瓶颈,国产手机会投入研发芯片,谁研发出来好的芯片将会走出中国影响全世界。

对手机影响大不大不知道,对高通是毁灭性的打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我从来不迷信外国产品,中国人一定能造出最好的产品,要相信国货!支持国货!

如果国产手机全部使用国产芯片,短期内手机性能下降,手机厂商无芯片可用,销量、利润下降,甚至手机厂商面临倒闭;长期来看,国家的芯片行业的产业链会得到快速发展,手机整个产业链以及衍生行业都会快速发展。

手机芯片一般是指SOC,包含基带、处理器、协处理器、RF、触摸屏控制器芯片、Memory、无线IC和电源管理IC等

目前来说,国产芯片只有麒麟,联发科,展锐,澎湃几家, 但是它们都是只管设计,需要代工厂来制造。

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品牌:

1、联发科,全称联发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MediaTekInc),是全球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在移动终端、智能家居应用、无线连接技术及物联网产品等市场位居领先地位,一年约有15亿台内建MediaTek芯片的终端产品在全球各地上市。联发科业务广泛,涉及 智能手机、个人计算设备、智能家居、智能音频 、无线连接与网络技术 、物联网、ASIC芯片定制 、车用解决方案等。

联发科目前主推天玑系列,目前最新的旗舰芯片是天玑1200,由台积电代工。联发科就是在诺基亚塞班如日中天的时候,为广大山寨机提供芯片的厂家。

2、麒麟,全称华为麒麟芯片,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自行研发设计SoC。2004年成立主要是做一些行业专用芯片,主要配套网络和视频应用,并没有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在2009年,华为推出了一款以K3处理器试水智能手机,这也是国内第一款智能手机处理器。

麒麟主推的就是麒麟9系列,目前最新的是麒麟9000,由台积电代工,但是已经快要绝版,因为美国的制裁,无法找到代工厂生产,目前华为系列已经开始使用高通芯片和联发科芯片。

3、展锐,紫光展锐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龙头企业 ,是中国大陆公开市场唯一拥有5G芯片能力并已成功商用的主芯片平台提供者。展锐具备稀缺的大型芯片集成能力和完整周边套片能力,是全球少数全面掌握2G/3G/4G/5G、Wi-Fi、蓝牙、电视调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企业之一。

展锐芯片有虎贲系列和唐古拉系列等,目前最新的虎贲7520,6nm,台积电代工,还有最新的代古拉也是6nm,不出意外也是台积电代工的。紫光展锐这个品牌怎么说呢,如果不是麒麟被制裁,估计销量还是半死不活那样,展锐就是主打低端系列,最新出的代古拉网上说跑分可以到42w,但是用展锐的手机实在是太少了,没法评价。展锐这个品牌在2g、3g、4g都是落后于人的,但是在5g时代是落后差距最小的时代了。

4、澎湃,是小米公司全资的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出产的一款手机处理器。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高 科技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主要与小米 科技 展开业务合作。

目前澎湃就量产一款澎湃S1,据雷军发言,澎湃遇到困难,下一款处理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生产。澎湃目前生死未知。

按照上面的看,目前国内能用的国产手机芯片就只有联发科和展锐了,联发科代工是台积电完成的,而展锐的高端芯片也是台积电代工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国产全部使用联发科的芯片,不用高通,估计美国长臂管辖的 下一个企业就是联发科了,或者是联发科和台积电一样,限制对大陆出货。如果全部使用展锐的话,估计展锐的高端芯片会和现在的麒麟一样,将会不能生产,最多就是可以生产这些中低端的芯片。

所以说如果全部使用国产手机芯片,短期内手机性能会下降,部分手机厂商没芯片用,甚至是倒闭。但是长期来看,国家的高度重视,大量的投入,以及国人的信心绝对会催生一些芯片代工的企业,甚至是出现一些设计制造芯片的企业。

我觉得使用国产芯片没有什么不好,都使用国产的才好呢能促进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在也不让人家卡脖子有什么不好。

国产手机全部放弃高通芯片,这是天大的好事儿,国产芯片将会迅速崛起。但是还要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把苹果赶出中国!

还要等几年否则都会倒闭…

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对于国内芯片的产业发展是有好处的,手机的性能表现可以参考下鲁大师的跑分数据来看看。

高通从来都不是任何一个运营商的5G供应商,当然高通的芯片和运营商基本上关系不大,如果说一定有什么关系,那就是三大运营商会选择的高通的芯片模组做一些5G应用的合作研究,高通的芯片基本上是供应给4G/5G移动终端设备商的。运营商的主要服务内容是提供网络承载服务,因此运营商的供应商主要是网络设备商,

如爱立信、中兴、诺基亚等等,这是运营商和终端供应商的区别。诸如OPPO、小米之类的终端供应商的移动终端使用运营商的网络,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但是对于华为来说有点特别,华为既是运营商的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终端供应商。据我所知,不管是三大运营商的固定网络还是移动网络,华为一直是最大份额的网络供应商,这个没有问题。

目前中国三大运营商的网络设备份额,基本上被华为、中兴、NOKIA和爱立信占据,其中华为是绝对领先地位。运营商有个惯例,合作伙伴不能只有一家,所以由于5G芯片目前最主要的玩家就是华为和高通,所以三大运营商肯定会同时引入华为和高通作为合作伙伴。同时由于华为的移动芯片和模组一般用于自用,

所以初期选择高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不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就绑定了高通,要知道华为和三大运营商一直在移动通信领域亲密合作,最早中国移动搞物联网时,华为就是参与者,华为和三大运营商都是NB-IoT重要的推动者,华为和三大运营商一直在移动通信全球紧密合作,一起推动网络标准的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67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