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原理
1 输入电路由电极板 、导联线 、导联选择开关 、高频滤波电路等组成 。作用:减少干扰 、选择导联,将人 体各部分信号引到前置放大器 。
1 1 1 导联线作用是将电极板上获得的心电信号送到放大器的输入端 ,它是一条五芯(或多芯)的带金属屏蔽网的绞合线 。要求线柔软 、接头处牢靠 。屏蔽网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电磁波的干扰 。屏蔽网通常接地 , 导联线常有五芯 、七芯和十三芯三种。
1 1 2 导联选择开关作用是不改变人体电极连接线 ,用来改变各导联线和心电放大器之间的连接方法,用来记录某一导联的心电图。一般有三种开关: 圆形波段开关,琴键开关 ,触摸开关 。
1 1 3 高频滤波电路作用是滤去不需要的高频信号,减少高频干扰 。一般由RC低通滤波电路组成 。
1 2 心电放大电路 这是心电图机的核心作用是放大心电信号推动记录器工作它由前置放大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组成 。
1 2 1 前置放大电路作用是把微弱的变化缓慢的心电信
号放大到足以推动电压放大电路,同时又有足够抑制各种干
扰信号的能力。主要包括前置放大器、1mV定标发生器、时
间常数电路等。
1 2 2 电压放大电路作用是将前置放大器放大输出仅
20mV的心电信号进一步放大输送到后置放大器。它由直流
电压放大器、增益调节电路、基线调节电路、封闭电路、双T型
滤波电路及肌电干扰抑制电路组成。
1 2 3 功率放大电路作用是将电压信号变换为大的电流
和功率去推动记录器工作。常采用对称式互补射极输出器单
端推挽电路。
1 3 心电记录器作用是把心电信号转换成机械运动的装
置。它由记录器表头、描笔等组成。心电信号经心电图机导
联选择以及心电放大器放大后,驱动记录器上的转轴,使之转
角随心电信号变化而变化,在转轴上固定一支记录笔,笔也随
之偏转,从而在记录纸上描出随时间变化的心电图曲线。
1 4 电动机走纸电路它的作用是使记录纸按要求随时间
作“匀速”运动,使记录下来的心电波形的时间呈线性。包括
走纸传动装置(一个微型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或交流电动
机)、控制电路和走纸机构部分。走纸速度一般为25mm/s 和
50 mm/s 两种。两种速度可以通过倒换快慢齿轮来实现。
国内一般按照记录器同步输出道数分为:单道、三道、六道和十二道心电图机等。[1]组成部分
1、输入部
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在人体体表特定两点间的电位差(即导联)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工作状态。 心电-心脏节律性的收缩、舒张是血液在血管中循环的动力源泉,心肌细胞的兴奋和兴奋传播是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所有心肌细胞膜生物电活动的整体就构成了心电信号。
心电图-心电信号经过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在体表利用心电电极监测这种信号并将其在时间轴上描记出来就构成心电图。
监护仪一般都可监护多导或十二导心电(ECG),并可对ECG波形做进一步分析,如:心率失常分析、起搏分析、ST段分析。
监护ECG并不能完全代替标准心电图机,目前监护的ECG波形一般还不能提供心电波形更细微的结构,而且两种仪器在测量电路中的带宽也不一样。
心电监测分为心律(节律)监测和心率(速率)监测。所谓心律,是指心跳的规律性,即每一次心跳与下一次心跳的周期是否相等;所谓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律和心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危重病人ECG监测,是对心脏节律监测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监测,可发现心脏节律异常,各种心律紊乱,如房性、室性早搏、心肌供血情况、电解质紊乱等。 心电电极----连接到人体体表,用来监测心电信号的传感器。
心电导联----连接到人体体表的任两个心电电极所组成的回路。
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1导=左手电压-右手电压
2导=左腿电压-右手电压
3导=左腿电压-左手电压
1导联将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相连,反映左上肢(L)与右上肢(R)的电位差。当L的电位高于R时,便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当R的电位高于L时,则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形。同样2导联将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反映左下肢(F)与右上肢(R)的电位差。当F的电位高于R时,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3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反映左下肢(F)与左上肢(L)的电位差。当F的电位高于L时,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反之,为一个向下波。
标准导联只是反映体表某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不能探测某一点的电位变化,如果把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零电位点上(无关电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得该点的电位变化,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单极导联。Wilson提出把左上肢,右上肢和左下肢的三个电位各通过5000欧姆的高电阻,用导联线连接在一点,称为中心电端(T)。理论和实践均证明,中心电端可以与电偶中心的零电位等效。在实际上,就是将心电图机的无关电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探查电极连接在人体的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分别得出左上肢单极肢体导联(VL)、右上肢单极肢体导联(VR)和左下肢单极肢体导联(VF)。
由于单极肢体导联(VL、VR、VF)的心电图波形振幅较小,不便于观测。为此,GOLD-BERGER提出在上述导联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方法是在描记某一肢体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相连接的高电阻断开,这样就可使心电图波形的振幅增加50%,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分别以AVL、AVR和AVF表示。
AVR=右手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AVL=左手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AVF=左腿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单极胸导联
V1-V6=胸部电压-威尔逊中心端电压
胸导联也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这就是单极胸导联。这种导联方式,探查电极离心脏很近,只隔着一层胸壁,因此心电图波形振幅较大。常用的几个胸导联位置,V1,V2导联面对右室壁,V5,V6导联面对左室壁,V3,V4介于两者之间。 A、肌电干扰
B、运动干扰
C、电极接触干扰
D、外电设备干扰; 引起心率增快的原因:
1、缺氧 2、发热 3、血压早期下降 4、失血 5、药物 6、异位节律等
引起心率减少的原因
1、极度缺氧 2、心肌缺血 3、心脏抑制药物中毒 4、危重情况 5、室颤-停搏死亡 6、传导阻滞 7、电解质高钾情况下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率为每分钟心脏有效搏动产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心率等于脉率,在心脏功能不好或心律紊乱的情况下(如房颤病人),脉率可小于心率。
心率的正常值:
成人 60-100次/分
2-3岁小儿 100-120次/分
1岁以下小儿 110-130次/分
新生儿 120-140次/分
心电图导联分为联肢体导联和胸导联,它们的连接方法如下:
一、心电图肢体导联连接法:
(1)右上肢:红线。
(2)左上肢:黄线。
(3)左下肢:绿线。
(3)右下肢:黑线。
二|、心电图胸导联连接法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两点连线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同V4水平。
V6:左腋中线同V4水平。
V7:左腋后线同V4水平。
V8:左肩胛线同V4水平。
V9:左脊旁线同V4水平。
V3R~V6R:右胸部与V3~V6对称处。
注意:V5~V9导联水平均是指同V4水平,并非指的是都在第5肋间。
V1~V6接线颜色顺序为红、黄、绿、褐、黑、紫。
扩展资料:
心电图导联的监测意义:
1、12导联监测系统能及时反映心肌缺血事件,70%~90%的心肌缺血是通过心电图发现的,而临床上常无症状。
2、对有心肌缺血危险的患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12导联ST段持续心电监测,能及时发现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事件,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室性心动过速与伴有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单一使用Ⅱ导联很难准确区别。正确区别两者的最好导联是V和MCL(P波和QRS波群的形态最清楚)。
4、评估异常心脏节律时,使用多导联比使用单一导联更正确。
5、12导联监测系统比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更能准确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心律失常,以及心律失常的种类、发作率、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
6、持续12导联心电监测对确定心律失常的性质、选择诊断治疗手段、观察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7、12导联监测系统也有其局限性在临床应用中,易受干扰等。当患者体位改变或电极片使用一段时间后,屏幕上会出现很多的干扰波,会影响心电图的判断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电图导联
发展物联网现在已提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它不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个产业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其中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近一年里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四川、浙江、福建等地陆续出台省市物联网发展规划,为本地发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据专家介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涵盖范围极广,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智能电网、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条形码标签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旅游、军事等二十多个领域,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预计将实现三万亿的总产值。为协助物联网企业把握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物联传媒集团联合各方资源,全力打造最高级别的物联网国际盛会。
二、展会介绍:
2011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展会为中国乃至国际的物联网行业(RFID、传感器、智能识别、无线通讯)企业提供了一个涉及物联网整个行业链的厂家、供应商、经销商、应用集成商聚合、展示、交流与洽谈合作的完善平台。同时,展会也通过广泛而有影响力的宣传,邀请了大量的物联网各大应用行业的终端客户、信息化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集成商新临现场,实现供需双方的近距离相互了解和商务合作。( 一 ) 通过示教了解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 二 ) 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象,了解心电图的分析步骤及心电图各波段,:波形测量方法。
( 三 ) 写出正常心电图的正式报告。
二、器材:
心电机一台,分规,正常心电图及心电图报告单每人一套。
三、实习安排 :
( 一 ) 轮流看心电图机 *** 作方法。 ( 约 30 分钟 )
( 二 ) 测量正常心电图,边分析边记录写出完整报告后,交教师批改。 ( 约 2 个时 )
四、实习内容:
( 一 ) 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l .被检查方面的准备:
(1)在进行描记心电图前,让被检查者静卧数分钟。使全身肌肉松弛,在冬天应在比较温暖的环境内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震颤而引起的干扰。
(2)对初次检查心电图者,在 *** 作前要作些解释工作,说明这种检查是毫不痛苦的,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以减少和消除心理上的紧张。
(3)被检查者一般采取卧位,宜用木床。如在铁床上做,应注意绝缘,使身体不与其他任何金属导电体接触,可在床上垫上橡皮或塑料布,亦不能与墙壁和地面接触,以免受到干扰。
(4)四肢及胸前安放电极的部位,要将皮肤擦洗干净,并涂上导电液体,保持皮肤与电极良好接触及导电性能。
2 .心电机的 *** 作步骤:
(1) 接好地线,以防交流电干扰并保障病人安全。
(2) 接好导联线,左手黄线,右手红线,左足绿线,右足黑线,胸前白线。
(3) 接通交流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导联变换器转至“零”点,预热 1 - 2 分钟打开输入开关。
(4) 定好标准:即加 1 毫伏特电压可使记录笔上移 10 毫米为准。如不够 10 毫米或大于 10 毫米,可用灵敏度调节 ( 增益 ) 调节之。
(5) 关上输入开关:将导联变换器转至 T 处然后开输入开关,此时可见记录笔随心动而摆动,根据需要开记录开关,即记录了第 1 导联心电图,以后依同法按次记录 II,Ⅲ , avR 、 avL , aVF Vl -- 6 等导联。
(6) 记录完毕后,关上电源开关,在记录纸上注明姓名,测定时间,导联等。
( 二 ) 心电图的波形及各部分的意义:
正常心脏的活动,其兴奋传导的过程是由窦房结 → 心房 → 房室结 → 房室束 → 左,右束枝 → 蒲肯野纤维 → 心室肌纤维。在每一心动周期内,一个典型的心电图有 5 个 ( 或 6 个 ) 波自左至右称为 P 、 Q 、 R 、 S 、 T 及 U 波 ( 如下图所示 ) ,并可分为下列部分, P - R 间期 QRS 间期、 Q - T 间期,及 P 一 R 段 S - T 段等。
图 12 心电图波及间期
1 . P 波: P 波代表心房激动时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P 波的起点表示激动自窦房结达到心房,其终点表示心房全部受到激动,其方向和外形与激动在心房内传导的途径有关,其时限表示激动经过心房全部所需的时间。
正常心电图的 P 波向上,而 aVR' 导联中 P 波倒置: avL , Ⅲ 及 V 1 V 2 等导联中 P 波可向上,倒置,或呈双向: ( 图 13)
正常向上的 P 波顶部圆滑。 P 波的时限不超过 011 秒,其振幅应小于 25 毫米。
图 13 P 波的波型
在心电图中只要有一个导联的 P 波超出正常范围,就代表 P 波有异常,提示心房有病变,若无 P 波常是节律问题。
2 . P - R 间期,心脏的激动经过心房,传至房室结:再下传至房室束左、右束支,后传至两心室,激动在房室结及房室束中的传导比较慢,因之 P 波以后有一段间隙才发生心室激动, 自 P 波起点至 Q 1 由波群起点的间隙为 P - R 间期。 P - R 间期表示激动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而达心室所需的时间。正常数值为 012 ~ 020 秒,婴儿及心跳较速者, P - R 间期可较短。 P - R 间期延长常代表房室传导阻滞。
3 . QRS 波群 =Q 波是 QRS 波群中第一个向下的波, R 波是 QRS 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其前面可以无向下的 Q 波, S 波是随着 R 波之后的向下的波。 QRS 波群代表心室受激动时电压的变化,其起点表示激动开始达到心室,其终点表示两心室全部受到激动,其时限表示激动经过心室全部所需的时间,其形状与激动在心室内传播的途径有关。由于心室各部分产生的激动的先后不一,所以 QRS 波群的形成是代表几个部分激动过程所产生的电压变化的综合波。
正常 QRS 波群的时间不超过 010 秒。
在标准导联中,每个导联的 QRS 波群的振幅的绝对值相加大于 5 毫米,若小于 5 毫米则称低电压。胸导联每个导联 QRS 波振幅绝对值相加应大于 8mm 。
在胸导联中 V 1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10 毫米, V 5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25 毫米,若电压过高,提示心室肥大。
4 . S - T 段:起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的起点, S - T 段应在零电位线,但可稍向上或向下偏移 ( 向下偏移不超过 05 毫米,向上不超过 1 毫米,但在 V 1 V 2 ,导联中向上偏移可达 3 毫米, V 1 不超过 5 毫米 ) 。若 S 一 T 段上,下偏移超过正常范围,可见于心脏病变等。
5 . T 波: T 波代表心室激动复原时的电压变化,在正常情况下, T 波的方向应与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 如在 aVR 导联 T 波是倒置的,而 V 5 导联的 T 波是向上的 ) 。
T 波的振幅在肢导联一般是 2 - 6 毫米,在胸导联可能高达 12 - 15 毫米,估计 T 波振幅大小时,应同时注意 QRS 波群振幅的大小,如 QRS 波群振幅小, T 波也小,如 QRS 波群振幅大, T 波也大。一般 T 波的振幅应不小于同一心动周期的 R 波的十分之一。 T 波改变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加以解释,一般可见于心肌病变。
6 . Q - T 间期:代表心室激动开始到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此段肘间随心搏速率而改变。心率快, Q - T 间期短。而心率慢, Q - T 间期较长。正常范围是 036 - 044 秒。 Q - T 间期延长可见于心肌病变。
7U 波 :U 波是在 T 波之后的一个较低的波,形成机制尚不甚明了。晚近学者多认为此波代表心室传导纤维的复极,故亦有人称之为蒲肯野氏纤维的 T 波。一般方向与 T 波一致,应较 T 波为低,通常不超过 05 毫米,但 V3 导联的 U 波有时可达 3 毫米, U 波特别明显时可见于低血钾情况。
( 三 ) 心电图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1 波幅及时限的测量:心电图纸上印有一系列大小的方格由横线和竖线组成。横线的间隙是 1 毫米, 1 毫米等于 01 毫伏,每五条横线有一较粗的横线,代表 05 毫伏横线是用以测量心电图波的波幅即电压,通常用毫米或毫伏来表示。 ( 图 14) 。测量时,在基线以上偏动波,均从基线的上缘量至波顶端,其垂直距离就地正向波的电压,在基线以下的偏动波,则从基线的下缘量至波的最低点,这样,可除去基线本身的宽度,如要测量波的总电压,将正负波的绝对值相加即得。
心电图上竖线的间隔是 1 毫米,相当于 004 秒,每五条竖线有一粗线,两粗线间的时间是 02 秒,心电图各波及段的时限均以秒为单位表示之 ( 图 14) 测量时,选择偏动较大的导联,因为偏动大的波,其起点及终点比较清晰明确,便于测量,测量时限均以波或段的凸面为起止,而不以凹面为起止 ( 图 15) 。
心电图的测量用两脚小分规进行之。
自 R - R 间期推算心率表
775 775 56 107 34 176
77 78 55 109 33 182
76 79 54 111 32 187
75 80 53 113 31 193
74 81 52 115 30 200
73 82 51 1175 29 207
72 83 50 20 28 214
71 845 49 1225 27 222
70 86 48 125 26 230
69 87 47 1275 25 240
68 88 46 130 24 250
67 895 45 133 23 261
66 91 44 136 22 273
65 925 43 139 21 286
64 94 42 143 20 300
63 95 41 146 19 316
62 97 40 150 18 333
61 985 39 154 17 353
60 100 38 158 16 375
59 1015 37 162 15 400
58 103| 36 1665 14 42
57 105 35 1715 13 461
2 .分析心电图的方法,分析心电图,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将各导联心电图按标准肢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胸前导联排列。检查各导联有无技术误差,电压标准化是否正确等。所谓电压标准化,就是记录心电图时,调节电流计的灵敏度,当电流计通过 1 毫伏电压的电流时,记录笔偏动应为 10 毫米,不足或超过 10 毫米,则会影响波形电压测量的准确性。
(2) 检查每个心动周期,是否有 P 波,以及 P 波与 QRS 波群的关系是否正常,以确定心脏的节律究竟属正常或异常。
(3) 用分规测量 P - P 间隔是否规律,测定时限,计其心率,计算的方法是,将 60 秒除以 P - P 间隔时间,即得每分钟心率。例如 P - P 间隔为 08 秒,则心率二 60÷08 = 75 次 / 分。如遇心房颤动等心律不齐,则计 3 秒内的 QR8 波群数,乘以 20 ,即为每分钟心室率。用同法可测心房率。
图 14 心电图纸的电压线及时间线
图 15 心电图波的电压和时间测量
(4) 检查 P 波的形态、振幅及宽度,第Ⅱ导联及 aVF 和 V 1 导联的 P 波一般较为明显着重在这些导联辨认及测量波。
(5) 测量 P - R 间期,在标准导联中,选择 P 波宽而明显且有 Q 波的导联进行测量,如无 Q 波,则在有明显 P 波及 QRS 波群最宽的导联中测量之。
(6) 观察各导联 QRS 波群的波形,测量振幅,主要注意 V 1 V 5 , avL 及 aVF 导联,测量 QRS 时限,以时限最长的导联为准。
(7) 测量平均电轴,测量时只要求 I 及 Ⅱ 导联 QRS 波群波幅的代数和查 P 。 45 表即可求出平均电轴的度数。
例见图 16 ,图 19
(8) 检查 S - T 段有无偏移及其偏移程度,以无偏移或上下偏移若干毫米表示之。
(9) 检查各导联 T 波的形态,方向及高度,方向以向上,倒置及双向表示之,高度以正常,低平及平坦表示之。
(10) 测定 Q - T 间期,选择 T 波较高且终点明显的导联测量之。
(11) 根据以上分析所得资料,掌握心电图改变的主要特征。做出心电图诊断。
图 16 图 17
I 导联 QRS 波幅代数和= +6+ ( - 1) = 5 Ⅲ 导联 QRS 波幅代数和= +1+ ( - 8) = 7
将 5 和- 7 查表可知平均电轴=- 45 0
五、小结:正常心电图的指标
成人正常值
P 波
电压:< 025MV
时间:< 011 〃
P — R 间期
012 〃- 02 ′
QRS 波群
时限:< 010 〃
Q 波:< 004 〃
电压: aVF < 2MV
aVR < 05MV
L 1 +L 2 +L 3 > 15MV
RV 1 < 10MV
RV 5 < 25MV
V 1 R/S < 1
V 5 R/S > 1
RV 1 +SV 5 < 12MV
RV 5 +SV 1 < 40MV
Q 波< 1/4R
ST 段
上移: V 1 -V 3 < 3cm
其他导联< 1mm
下移:< 05mm
T 波
高度应> 1/10R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