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9年颁布的《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规定新能源 汽车 是指 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是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的 汽车 ,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 汽车 。次年6月我国更进一步明确兴能源 汽车 的种类。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沿用“新能源 汽车 ”这一名词,将其确定为以下几类:
①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②纯电动 汽车
③燃料电池 汽车
主要特征为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 汽车 。
三类新能源 汽车 都是将能量输出到电动机,由电动机驱动 汽车 行驶,不过其动力源与动力输出方式不同,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PHEV):
该类型动力 汽车 动力输出系统有以下三类:
①串联式插电混合动力(增程式): 发动机带动发电机M1产生交流电由控制器镇流转换为直流电给动力电池充电,再由动力电池输出直流经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给电机M2驱动 汽车 行驶。电池供电全程由外接电源或内燃机提供,动力纯粹由电动机驱动。原理如下:
②并联式: 该类型下发动机和电动机均可驱动 汽车 (根据实际情况可单独发动机驱动、电池供给电动机驱动,也可两者双动力源同时驱动),在纯油模式下能为电池充电,原理如下:
③混联式: 此模式可简单概括为怎么方便怎么来,具有所有并联模式优点,可以粗略理解为在并联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发电机,一般有两台电动机(发电机与电动机),纯油与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均能为电池充电。
其一般不含变速箱(变速箱的效果差),为一种“ECVT”的星形齿轮结构的耦合单元替代了变速箱,起到连接、切换两种动力以及减速增扭的作用,在此不加进一步论述。混联模式原理如下:
三种动力模式比较:
无论是燃料电池、纯电动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其驱动方式大同小异均为以上三类。
①串联模式 只有一台电机驱动(仅有纯电模式),动力性差,百公里加速基本大于7 秒,且其需经二次转换才能为电动机供能,会造成较大能量损失,跑高速时油耗甚 至更大。
② 并联模式 (本田IMA)拥有发动机与电动机双重动力驱动(拥有纯油、纯电、混动 三种模式),中高速时发动机单独驱动(纯油模式)且为电池充能,传动模式多样,动力性好,结构简单,综合油耗低。
③ 混联模式 (丰田普锐斯等)拥有并联模式的所有优点,在并联模式基础上加入发 电机,实现了混动模式下对动力电池的充电。意味着当发动机与电动机全力驱动车辆 时再也不用担心动力电池电能不足的情况,对能源效能调节更加合理,节油效果更好
综合比较混联模式自然是最为先进的模式,不过此技术目前被丰田公司所垄断,且工艺较为复杂,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格都会高不少,随着专利权的到期,未来应有更多采用混联式系统的动力 汽车 。
二、燃料电池 汽车 (FCEV)
目前说的燃料电池 汽车 的燃料主要说的是氢,是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并以此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 汽车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混合动力 汽车 中的发动机代替为燃料储存罐(也就是氢),氢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转换成电能驱动 汽车 并排出尾气(水)。
PS:其实该类新能源 汽车 我国也将其分类为纯电动 汽车 ,因为氢能源燃烧不造成任何污染。
三、纯电动 汽车 (BEV)
纯电动 汽车 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它是完全由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源的 汽车 。
而根据2018年12月18日发布的《 汽车 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目前已经将燃料电池 汽车 归类为纯电动 汽车 ,也就是说三类新能源 汽车 仅有混合动力属于燃油 汽车 其余均属于纯电动 汽车 。
新能源车在节能环保方面固然是好,不过时至今日还没得到大规模应用也是有原因的,究其根本还是能源问题,也就是电池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的新能源 汽车 都是以锂电池作为能量的来源 ,从原来的普通锂电池到如今的磷酸锂电池甚至是即将到来的三元锂电池都无一例外存在以下问题:
①首先就是行驶里程了,号称能行驶500KM实际运行中往往只能行驶200KM,冬天里程更短(受气温影响大,特斯拉为何只卖高端型号,因为可以把电池串联得更多更厚),其能量密度不够高。
②充电速率问题,家用220V正常充电往往需要将近10小时,如快充电流将明显增大一般电线不能承受,只有在专用充电站使用高压电进行快速充电,对基础设施要求高。即使拥有快充技术,不过用过的人都知道其对电池寿命的损耗是相当大的,一旦电池损耗过多,里程数将进一步减少。
③电池昂贵,一般新能源 汽车 电池使用寿命也就在5年左右就需更换,而其成本在几万至十几万不等,更换一次锂电池,其成本甚至接近一辆小型车。
④电池组管理落后,电池组过充过放不均衡,导致降低容量,甚至有个别电池失效导致整组报废的情况,此为世界性难题。所以纯粹用动力电池提供能源不稳定且寿命低。
⑤报废电池处理困难,动力电池当中含有大量的镍、钴、锰等重金属,而且电解液当中还有氟等有机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而且其中含有少量电量,如若处理不当易发生爆燃,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目前在三类新能源 汽车 中大多数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纯电动 汽车 ,在国际竞争市场上销量较高的也是纯电动 汽车 。实事求是就 汽车 行业来说,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毕竟技术的积累有先后也是需要时间的。而说到新能源 汽车 大家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 汽车 (不可否认目前特斯拉纯电动最受欢迎,而日产大力发展氢能源 汽车 并掌握着 汽车 电池与电机的多项核心技术),不过我国在新能源 汽车 这一崭新的领域也是十分重视并走在世界前沿(毕竟是难得一遇的弯道超车机会)。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售突破55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 汽车 销售占全球新能源 汽车 销量的53%(以比亚迪公司为龙头);其次是美国,大约占127%;另外,挪威(28%)、德国(27%)、英国(23%)、法国(19%)、日本(19%)、韩国(13%)。
虽然我国非常重视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不过上文提到其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驱动能源方面,也就是电池技术,在这些瓶颈未解决前,除了锂电池,是否还有更好的能源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燃料电池 汽车 了。
氢能源 汽车 分为两类,一类是 氢内燃 汽车 ,第二类是 氢燃料电池 汽车 。前者直接燃烧驱动后通过化学反应发电再用电动机驱动。
①氢内燃 汽车 其实还是传统内燃机原理虽然燃烧氢气(其实是混合气体)能大大降低污染不过还远远达不到零排放,而且氢气燃烧过快续航里程低。所以各大厂家往往都将重心转为研究氢能源燃料电池 汽车
②氢燃料电池 汽车 一般是将氢气高压液化后存储在氢瓶里,运行时使氢经过燃料电池里的催化剂催化作用与从外界吸进来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氢与氧的合成装置也就是燃料电池,氢氧的反应堆)产生电流驱动电动机使车行驶(也可同时为电池充电,就如前文提到的混联模式动力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其产生的唯一废物只有水,而能量转化效率是传统内燃机的2~3倍达到60%~80%。目前丰田的未来 汽车 充3分钟左右的氢燃料(5Kg)便能能行驶650Km。而5kg的氢燃料仅需4600日元(约合280元人民币),比汽油还便宜。由于没有发动机,车盖与车尾不会发热车内也没有任何异味。
丰田氢能源 汽车 :
1、日本的氢能源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的,而最初考虑将氢能源作为 汽车 能源的研究是1992年由丰田 汽车 公司的4名研究人员以兴趣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始的,在公司的资金支持下最终发展壮大变为新能源研发部并于2014年研发出第一代氢能源试验车。该车在极寒的加拿大北部、高温的非洲大陆等地经过反复的耐寒耐高温的冲撞试验,在获得一系列数据之后于2016年正式推出其 第一代氢能源 汽车 “mirai”(未来) 。在日本与美国已经销售18000多辆。
其后盖箱有一电源输出插口,可以连接家庭插座以供家庭电源的使用,其能源可保证一户家庭一星期的照明、空调、冰箱、做饭、洗澡等等的电力所需。试想当城市停电时其可长时间支持家庭能源的正常使用甚至电量周围的信号灯与路灯。将其定义由原来的耗能交通工具变为供能的移动平台。
2、而如今丰田公司已经推出 第二代氢能源 汽车 (FCV PLUS)
该车可谓汇聚了丰田公司最为先进的 技术 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自动驾驶:与AI融为一体的全自动驾驶技术(日本预计在2030年完全进入自动驾驶的时代)。
②车窗玻璃液晶显示:车内宽敞,无任何仪表与显示屏,所有的控制数据都显示在挡风玻璃下端,显示屏幕能显示各种APP,甚至你都不需要触摸,仅需语音便能 *** 控(类似hi siri,不过会更加智能,接电话、邮件、回复信息等功能都不在话下)。
③人工智能与物联网: 汽车 左右车窗其实是是两个巨大的显示器,人们在车内可以做任何电脑上能做的事(看、办公、学习、投资、视频会议等等),特别是当自动驾驶成熟之后,人们可以腾出手来做更多的事, 汽车 将变成一全面而舒适的移动办公平台。
④成熟的氢能源动力系统:该燃料电池 汽车 的核心技术在于燃料电池中分离氢原子电子的质子交换膜,该材料技术属于核心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其动能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其续航里程更是达到了恐怖的800km。
⑤非接触式输电:还记得一代 汽车 后盖的有线电源输出接口么?二代丰田 汽车 已经变成了无线供电系统(由车后轮的两个无线供电装置实现)。像不像刘慈欣小说《三体》中所描述人们生活中所用的各种设备都由无线能源传输的场景。其实在燃料电池 汽车 的运行原理上是不需要堆砌电池的,不过丰田公司还是这样做了,也许是日本地理条件时长遇到地震台风之类的灾害。其设计的电池与氢能源系统能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设施(医院、避难所、信号灯等)提供电力。而日本对氢能源的利用不仅仅止步于新能源 汽车 ,还将开发氢能源住宅区构建能源多样化的 社会 (这一计划首先在东京湾实现,也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期间)。
而真正要实现成熟的全产业链氢能源 汽车 的应用还需得在制氢、加工、存储、高压气瓶、运氢车、加氢站方面下功夫。为了更好的推进氢能源 汽车 ,丰田公司正在建新的生产线并扩大燃料电池(氢氧合成装置)与高压氢气泵的生产能力,预计在明年(2020年)正式投产,将生产能力提高10倍,实现年产36万辆的目标以此大幅降低成本,并预计在2025年将氢能源 汽车 与混合动力 汽车 的售价保持在同一水平30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0万元),2030年时氢能源 汽车 年生产量将达到100万辆,开启氢能源普及的时代。
说完了丰田氢能源 汽车 如此多的新技术与优点后,让我们回到其根本的技术与原理上。
我们将压缩后的液态氢充入储能电池中,该车经过氢燃料电池堆的化学反应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省却了内燃机通过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转换效能为普通内燃机的2~3倍)给储能电池与驱动电机供电。
就氢能源燃料电池车的运行原理来说大部分与纯电动 汽车 相同,核心技术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严格地说算是一种发电装置,如发电厂一样输出电能。
氢燃料电池电动 汽车 是由一组单独的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燃料电池堆),由燃料产生动力,类似于内燃机, 燃料电池堆 产生的电能为电动机供电进而驱动车辆,每个电池是由阳极、阴极与其间的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技术)组成。
氢从储氢罐进入阳极,从空气中抽离出氧气进入阴极。氢分子经过质子交换膜其中的催化剂将其分裂为电子与质子,质子穿过燃料电池堆,电子经过外部电路将电流输送到电动机与其他用电元器件。同时阴极侧电子与质子再次结合并与氧气反应,最终产出唯一的废弃物水。
同时丰田所用的是700Mpa的高压储气罐,两个储氢罐的容量是1224升 ,也只能容纳约5公斤的氢气 。而5Kg的燃料并不重,重的是储氢罐,至于为什么这么重,当然是为了安全。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其里程达到了恐怖的800Km。
其实上文有所论述,现稍加总结让我们看下 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优点 :
安全 :安全永远是人们所重视的,而设计者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储氢罐内部采用塑料内胆,再用炭纤维加强保护配合玻璃纤维减震,最后才是外层的铝合金,而且层与层之间的纤维纹路都根据压力的不同做了额外优化。
环保: 这个自不必说,氢与氧的产物只能是水,没有任何污染。
续航里程长加氢块: 如上文所叙述,一辆氢能源 汽车 加满仅需3分钟,便能行驶650Km(新款能达到800Km),且受温度影响不大(可以靠氢燃料电池直接供能)。
加油站改建成本: 远低于改造成快速充电站的成本,众所周知就算让动力锂电池在220V条件下做慢速充电(10小时充满)电流也有将近30A,多来几台车小区电源系统就需整体改造,更不用说220V的快充了(电流达到287A)没有什么线路能承受,所以必须用到高压,也就是专用的充电站。由此可知改装新建高压充电站的成本高(电气系统、线路),而加氢站则增设高压气罐,专用运输车即可,相比充电站更加简单低成本。
燃料电池的处理: 即氢能源合成装置,该装置能永久使用,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几年后使用效率便大大降低,即使 汽车 使用若干年后需要报废,该燃料电池也可拆卸并安装在新的 汽车 里继续使用,为可循环设备。更可贵的是该燃料电池的报废处理也不会如锂电池报废那样产生各种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液,属于真正的可循环无污染环保电池,其技术与理念可谓当今最为先进。
说完了氢燃料电池的这么多好处,那燃料氢又怎么来呢?如果仅仅是使用氢能完全环保而制氢不是,那么环保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丰田公司所提倡实现的是制氢、用氢与燃料电池的回收处理全程无害化。
普通的制氢工艺都是由电解水产生,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电又从哪里来,不能否认的是不少部分的电能依然是靠化石能源发电,且电解水制氢的效率不是很高(当然还有其他几种方式,不过都会用到能源)。不过时代是发展的未来随着核能发电(尤其是核聚变技术的成熟)以及可再生资源发电(太阳能、风能、水电)完善后完全有能力实现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完全满足所有氢能源 汽车 甚至新型氢能源住宅的用氢需求。这样今后人们出行短途用纯电动长途就用氢燃料电池车。
在日本福岛的一家制氢公司整个工厂分为四大体系:制氢车间、储气管区、压缩与出货运输站、综合管理中心。其工艺为传统的水电解,不过其电力来源为太阳能发电,每小时产量为2000m³,一年900吨,能满足10000辆氢能源 汽车 一年所需。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发电技术的进步,氢能源将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而在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中,不仅所有的奥运会官方用车都是氢能源 汽车 ,东京湾所采用的新能源住宅(氢能源)也首次实现氢气输送管道的搭建完成与使用,实现家庭中所有的耗能(电视、电冰箱、热水器、地热、照明等所有耗能设备)设备都由氢能源提供,无需外部电力。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氢能源将代替直接用电融入我们的生活。
今年李克强总理赴日考察,期间特意在丰田 汽车 厂区停留半小时了解氢能源 汽车 ,回国后便将发展氢能源 汽车 与氢能源基础设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看出国家对发展氢能源的重视。
说完了氢能源燃料电池 汽车 ,让我们发散下思路展望下未来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怎么样的?
其实往简单想交通工具不外乎就是能源的提供与类似电机(未来可能有更好的驱动方式,反重力啊什么的)的动力系统的驱动,而无线能源的传输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应用场景(犹如《三体》中逻辑一觉醒来发现人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拥有无线供能的功能)。所以无论未来出现外形多么怪异的交通工具也无需奇怪了(第五元素中的各类交通工具)。
无论未来的新能源 汽车 是什么样的,相信一定会朝着更经济环保、便捷、能源更易获取、发动机比冲更高(单位质量的推进剂可以产生的冲量)的方向发展,加上材料学与基础物理的进步,科幻世界中的场景都将一一实现。氢能源或许不是终极能源的解决方案不过却是人类在 探索 环保新能源道路上的伟大尝试。
兴许将来的可控核聚变(科学家预计在未来10~20年成为现实,其几克的氢聚变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百吨的煤炭燃烧,质能转换效率达到1%)、反物质(与物质带电量相反与普通物质相遇发生湮灭现象,其质能转换效率达到100%)。先不说反物质技术产生的能量,仅仅是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掌握可控核聚变其能源问题也将得到解决,进而研发的侧重点便是怎样将能源经济环保且有效率的输送到千家万户了,而如今的氢能源输送与燃料电池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毕竟效率怎么样先不说,安全问题永远关乎生死存亡,可惜的是,现在的储能建设项目,往往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一、硬件设计方面的缺陷
部分厂家只是一个设备集成商;系统在发货前也未经过全面有效的测试、联调,再加上保护执行不到位,导致最终交付给客户的整个储能系统产品存在很大的性能和安全隐患。
二、是预警系统的不成熟
储能安全问题的难点在于,热失控难以控制,单个锂电池着火后,在热滥用的作用下整个电池模组和电池簇都可能被点燃,最终导致储能电站出现火灾甚至爆炸。
单独用温度作为热失控早期探测参数不理想,原因是在锂电池在可能电池表面温度较低,而电池内部温度更高,可能已经发生了热失控。
三、热失控预警技术壁垒较高
热失控预警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热失控探测需要借助传感器,将探测到的物理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进行传输,传感器属于火灾预警 系统的前端触发设备,是集成了物理传感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等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在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方面均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然而市面上的储能建设商也良莠不齐,很多都是看这两年储能市场火热而空喊国家口号,打着新能源和储能的旗号来骗国家补贴的,技术与经验都严重不足,自身只是个储能设备的集成商,面对稍复杂的情况就无从下手了,那么企业应该怎样保障供电效率与储能安全呢?选择一个合格的建设商是最为必要的。
乐驾智慧能源是专注于新能源电力、锂电池应用、储能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出行行业。
乐驾智慧能源储能电池在线数据监测平台,严格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实时采集电池内电压、温度、内阻、报警等数据,并采用电享科技独有的电池AI技术,实现准确监控和云端运维,大大保障电池安全与寿命。
还可以实时监测电池性能参数,定期进行维护和安全评估,通过大数据电池AI预警,协助用户做好应急预案。
乐驾智慧能源的电池SOH预测分析技术:通过SoH的预测分析,可以确定电池剩余寿命及可修复程度,从而确定该电池的剩余价值。应用场景:例如备电系统、电瓶车电池等。
热失控预测AI算法:并将预测分为四个安全级别,包括“月级预测”、“周级预测”、“小时级预测”和“分钟级预测”:
IDC全称为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只提供场地和机柜的数据中心,一般称为DC(Data Center),而同时提供带宽服务的,一般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两者有时不作严格区分。IDC是指一种拥有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在IDC平台基础上,IDC服务商为企业和ISP、ICP、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全球IDC行业投资现状:投资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下降,但世界主要国家和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在这一热潮推动下,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正在逐步回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达到2073亿美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22年投资规模将达2186亿美元。
全球IDC行业建设现状:向着大型化、集约化发展
2010年以来全球数据中心平稳增长,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开始缩减。据Gartner统计,截至2020年数据中心共计422万个,初步核算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数量进一步下降,在41万个左右。
以超大规模运营商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角度来看,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总体增长。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超大规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总数增加到700个左右,较2020年同比增长1725%。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最新预测,凭借目前已知的314个未来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规划,运营数据中心的安装基数将在三年内突破1000个大关,并在此后继续快速增长。
注:2021年数据截止2021Q3。
全球IDC行业市场规模体量:数据量的爆发增长带动市场规模发展
随着物联网、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IDC领域的发展。依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随着5G、物联网的发展,2010-2021年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状态,2020年全球数据量为60ZB,初步统计2021年达到70ZB;预计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
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市场对IDC行业愈发青睐,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7-2021年间,全球IDC市场规模均保持正增长,且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1年全球IDC行业市场规模为6793亿美元,同比增长99%。
全球IDC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即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IDC产业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此外,随着网络系统日趋复杂,伴随网络的带宽逐步提高,用于网络维护的成本投资逐步增加,网络管理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以资源外包的网络服务方式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另外,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电信宽带的投资力度,促进电信和互联网的融合。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2年全球ID行业市场收入将达7465亿美元,增速总体保持平稳,2022-2027年年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到2027年行业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 *** 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q。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q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电动车换电柜品牌较好的有:e换电、雷风换电、行运兔、骑士换电、充电小斑马。
1、e换电
深圳易马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轮车绿色能源网络布局的领导者,成立于2015年,并于2017年12月发布易马达e换电产品品牌。
2、雷风换电
雷风共享换电柜以大数据管理,智能化平台共享电池能源,核心的安全充电系统,每次充电时对电池的内部单元进行均衡,让每次充电都成为一次电池体检,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3、行运兔
行运兔成立于2015年,是两轮电动车产业服务平台先行者。致力于共享电单车、电动车租赁、电池租赁等电动车产业领域。
4、骑士换电
骑士换电智能公共锂电池平台,采用自助式户外换电柜、骑士换电App、微信小程序、GPS和云平台的模式,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 *** 作就轻松换电。
5、充电小斑马
杭州宇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安全智能充、换电服务提供商。我们利用Ai+智能硬件技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e换电
未来几年行业比较有前景:一、云计算
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到:
1)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增长依然齐头并进,不是零和博弈;
2)IaaS层面:拥有多元化的商业应用生态圈越来越重要,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
3)SaaS层面: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OA、CRM、市场营销、B2B 大宗商品采购等领域,如SalesForce、Sap、Oracle等;
4)PaaS层面:没有出现独立巨头,未来更可能由IaaS巨头向上或SaaS巨头向下延伸。
国内云计算市场还处在萌芽期,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诱人。我们预测:
1)虽然阿里、腾讯、华为等IT巨头等纷纷进入,但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复杂性使得IaaS层面依然存在机会;
2)SaaS层面:除重点关注以上几个细分领域,还应重点分析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国内客户的实际市场需求。
二、大数据
大数据行业的融资总额2013-2015年分别为8亿美金、154亿美金及20亿美金;2013-2015年融资事件分别为10起、42起及超过50起。“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大数据+零售”、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大数据+医疗”、以搜房网为代表的“大数据+房地产”等等。该领域我们的投资策略为:
1)对于资源型大数据公司:数据资源足够庞大完整,数据价值足够有想象空间,数据挖掘整合能力足够强;
2)对于技术型大数据公司:技术门槛够高,并足以让公司快速形成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从而快速占领足够市场份额;
3)对于应用型大数据公司:应用市场足够大,公司成长性好且可实现性强。
三、虚拟现实
我们认为虚拟现实行业已经处在爆发前夜,从一个简单的逻辑来看,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2D画面和3D影像的服务。虚拟现实其实是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一个全景环境,让用户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下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产生人机互动,给用户带来完美的沉浸感,同时用户可以在该环境里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去进行创造。
目前全球虚拟现实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供应链及各类配套设施还在摸索。然而虚拟现实的发展前景引人想象,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如游戏、影视、教育、体育、星际探索、医疗等等。当前各大咨询机构均看好虚拟现实在未来5年将实现超高速增长,爆发近在咫尺。我们认为:
1)短期内,能够布局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厂商,从硬件设备、内容生产到平台分发,均具备投资价值;
2)从长远来看,虚拟现实的内容将是行业灵魂存在,投资成熟内容产业厂商将充满机会。
四、人工智能
根据Tractica预测,2024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1亿美元。初步的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已经在过去有了比较显著的规模效应,因而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的大潮即将来袭,并引发新一轮IT设备投资。
未来3-5年智能化大潮将带来万亿级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内,2016年我们主要关注的方向包括:
1)计算机视觉识别(以人脸识别为典型);
2)计算机自适应(以各类机器人为例);
3)各项细分底层技术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
五、3D技术
经过过去几年3D打印的投资热,3D打印技术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应用市场仍有待突破。专家预测2016年,中国3D打印机市场规模预测将扩大到100亿元;与此同时,Wohlers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70亿美金。如果应用市场能够打开,到2020年该市场有可能突破一千亿元甚至达到二千亿元,仅以医疗行业为例,预计到2015年仅该市场规模可达19亿美元。
接下来新一轮的3D技术的投资热点,包括:
1)3D打印专用材料及其工艺技术;
2)3D建模和个性化定制设计软件;
3)围绕3D打印技术出现的行业模式创新企业(即3D打印与教育、医疗和工业40等行业的结合)。
六、无人技术
无人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蒂尔集团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发展态势迅猛。无人驾驶汽车至今仍未揭面纱,但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会有2000亿美元到19万亿美元产值,届时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值空间至少也在万亿规模,潜力无限。
该领域我们已经布局工业级无人机第一品牌易瓦特,亦会长期持续关注如下标的:
1)随着政策逐渐放开,百度、谷歌、宝马、奥迪等巨头加紧布局无人驾驶汽车,我们重点侧重汽车电子相关硬件、车联网相关软件、整车等各个领域领导企业;
2)无人机领域,我们将重点挖掘部件制造与总体设计细分领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非常有潜力的优质企业。
七、机器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以及整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机器人未来的崛起及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已经被各大机构认可。我们认为未来无论短期或是长期,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机遇巨大,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均有十分可观的市场规模:
1)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向更细分的领域和结构进行创新延伸;
2)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并且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各种领域,属于“跨界”的产物;
3)服务机器人则没有上限,具有远超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潜力,我们认为助老和医用的服务型机器人将领先发展。
八、新能源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同事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走向成熟,蕴含丰富投资机会:
1)锂电池在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巨大;
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5年实现井喷式发展,产销量均超过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0%,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3)超级电容在快速充放电、高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方面相比较锂电池有明显优势,能够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石油钻探、港口机械等领域。
九、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经济的基石,我国在军工、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等尖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基础材料领域的突破。随着基础化学、基础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新材料将成为数万亿产值的市场:
1)石墨烯的柔性、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特性与目前现有材料相比整体有明显优势,未来应用行业横跨电子、生物医疗、军工、精密制造业、化工等;
2)碳纤维是应用相对成熟的新兴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品质好,重量轻,未来需要在降低成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方面继续努力;
3)新型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废气治理、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4)生物基材料,用于齿科、骨科等,可取代、修复人体组织器官功能。
十、医疗服务
2016年医疗服务行业的驱动因素来自于药品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以及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分级诊疗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推动下,公立医院借助民营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创造增量价。医疗服务业务为新技术提供了商业化的出口,而新技术给医疗服务业务提供了高附加值的项目。我们投资逻辑是:
1)符合医院利益诉求、以医为本的商业模式,比如康复医疗、检验领域,以及高端医学影像领域;
2)具有一定门槛的连锁专科医院如妇儿、辅助生殖、眼科、骨科、医疗美容等;
3)连锁第三方服务如健康管理、第三方诊断等;
4)一线城市的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家资源的高端医院。
十一、生命技术与生命科学
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生物制剂与生命科学技术正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方面,越来越多的单抗药物对肿瘤、糖尿病等疑难杂症产生突破性疗效,“重磅炸d”级新药频出。2014年全球销量前十大药物中,有7个为生物制剂,其中阿达木单抗位居全球销量首位,年销售额达110亿美元;生命科学方面,全球范围内,基因测序市场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兴技术也日渐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认为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无疑是大健康领域极为重要的投资方向,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
1)先进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公司;
2)技术驱动型生物制剂公司;
3)与基因测序解读、个体化给药相结合的精准医疗公司;
4)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新型生物治疗方式,如CAR-T细胞免疫疗法等。
十二、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市场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1年至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173亿元增长至2556亿元,增长了近15倍,复合增速达到23%。但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药品市场规模的对比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40%,而我国这一比例低于1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等一批政策的出台,为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
1)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医疗器械;
2)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
3)智能家用医疗器械;
4)现有成熟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产品。
十三、互联网医疗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各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也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机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时代。同时,中国医疗行业特有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低、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都有赖于凭借互联网技术加以改善。
同时也应看到,互联网医疗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医疗的改革必然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对该领域的投资应保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
1)医药类电商平台;
2)医疗大数据分析公司;
3)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在线平台;
4)智能及可穿戴式医疗设备。
十四、健康养老
健康养老产业受需求迫切和政策鼓励双向驱动,将迎来十分确定的发展机会。未来我国政府和个人将面对很大的养老压力,截止201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亿,占总人口比重101%,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同时,养老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我们将沿着国家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挖掘投资机会:
1)涉足养老核心产业---康复医疗,并已具备可行性和连锁化潜力发展模式的企业;
2)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的企业。
十五、体育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各路巨头开始瞄准海外优质体育标的资产(尤其是赛事转播权和体育运营公司),渐渐向成熟体育盈利模式靠拢– 门票、媒体转播权、赞助和体育衍生品,如乐视购得香港英超和MLB三个赛季转播独家权益;万达购得盈方体育传媒和世界铁人三项公司(WTC)成为万达体育;阿里体育获得 NFL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等等。因此,拥有优质赛事资源和广大受众的体育行业标的将会持续收到资本的追捧。
信中利作为中国最早最广布局体育行业的投资机构,会继续关注如下领域:
1)体育各个细分领域拥有优质体育赛事IP的运营公司;
2)冲击传统体育的电竞行业,包括内容方和直播平台;
3)体育运动相关的智能硬件+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导流到健康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
4)聚焦大众健身的互联网健身上下游公司。
十六、娱乐
中国的2015年是投资圈和BAT们在文化娱乐领域进击的一年。消费升级使得国人的消费习惯逐渐向文化娱乐进行倾斜,消费人群和消费金额也越来越低龄化和增长化。2015年也是独立IP火热的一年,花千骨、琅琊榜、盗墓笔记等一大波影视剧热播,夏洛特烦恼、捉妖记、“囧”系列、鬼吹灯等不断刷新国内**票房记录。此外,伴随游戏、动漫衍生而来的二次元文化兴起,生产数字化、碎片化、娱乐化内容的自媒体大爆发,都将聚集大量新一代年轻用户,引发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我们将关注以下细分领域:
1)拥有优质IP内容(生产或购买)和强大IP运营能力的公司;
2)有海量用户及盈利能力的自媒体和新媒体;
3)文化娱乐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公司;
4)二次元内容聚合社区;
5)泛娱乐直播平台等。
十七、教育
国内的民办教育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而在线教育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吸引了无数资本和创业者竞折腰。经过过去一两年的洗礼,教育O2O(Online to Offline)举步维艰,不仅没有革了传统教育的命,还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不知所措。而传统线下教育培训机构除了拥有稳定的线下资源和师资以外,也在互联网+ 的攻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很多改革。此外,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也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教育行业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仍是一座金矿,但随着我们会重点关注如下领域:
1)顺应高考改革而生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质线下培训机构;
2)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职业经验分享平台;
3)(性价比高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课堂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公司(硬件+软件+内容);
4)专注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优质IP内容生产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