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海洋产业如何走向世界

东营海洋产业如何走向世界,第1张

渤海湾赋予东营丰富的物产资源。这里是渤海水域渔业生物资源的主要繁殖场,有海洋生物600多种,是山东省最大的近海渔场,盛产对虾、梭子蟹、刀鱼等,享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誉。然而,近年来随着捕捞技术及捕捞效率的提升,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严重,很多传统渔场出现了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已处在“荒漠化”的边缘。这时海洋牧场的构想被提出。

通和海洋牧场平台
什么是海洋牧场?通俗地讲,就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增殖放流的海洋经济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东营市的海洋牧场建设始于2016年,以底播型海洋牧场为主。2018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把黄河三角洲海域作为重要板块,纳入了全省海洋牧场的发展空间布局。东营市利用丰富滩涂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东营)海洋牧场综合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截至去年,已在河口区、垦利区建成通和、海盈、康华三处底播型海洋牧场,东营海洋渔业的发展正由浅滩迈向深蓝。
以海洋牧场和深水抗风浪网箱为载体,底播增殖文蛤、毛蚶等高值贝类,探索养殖鲈鱼、黑鲷、石斑鱼等经济鱼类,打造苗种培育、立体养殖、海洋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海洋新业态,广阔蓝色的大海,正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黄河口大闸蟹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生态循环水产品养殖项目也在河口区逐渐开花。项目主要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艺,进行高端鱼、虾、蟹及贝类水产的工厂化养殖。截止到目前,已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消毒池、暗池、引海水管道、换热站建设,建成养殖大棚26个,总水体20余万方。项目达产后,养殖总水体达35万立方米,年产对虾1500万斤,实现产值3亿元。进一步融合渔业一、二、三产发展,整合产业链的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和水产品销售,通过物联网系统建立从水域到餐桌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产业链的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此外,河口区建设了智慧渔业养殖系统和检测中心,实现环境在线监测、数据智能分析、设备智能管控、全程实时监控等,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智能化、精准化管理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新建设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系统,主要包括生化池一座,生态渠一条、发酵车间、净化池一座,安装固液分离设备及余热提取设备等,满足养殖尾水排放大循环处理,实现养殖零污染、零排放。
做好水产改革文章,东营市东营区坚持高质高效发展引路,着力以节水农业新模式驱动水产养殖业态踏上改革新路径。东营区探索推广藕池与稻田套养小龙虾、鳜鱼模式,推广面积已达1000亩。“在保证莲藕产量、水稻产量的同时,亩产小龙虾50公斤、鳜鱼10公斤左右。”依托养殖合作社、养殖园区等,东营区积极推广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鑫泓水产养殖合作社实施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探索,获得实验成功;广利河等水系播五十万只淡水三角帆蚌,“以贝净水”的低投入、高效能的生态养护举措赢得了水系环境的净化。
向海而生,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强起来
东营的海,不仅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珍贵的石油资源。东营市东营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威飞海洋水下生产系统入选省重大建设项目,首台国产水下生产装备已交付中海油成功海试,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该领域国内技术空白;新星高档船舶五金生产自动化项目,已完成首台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调试,正在进行批量试生产……依托“双招双引”平台,全区加大对涉海高新企业、涉海科研机构的引进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推进高端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以东营高新区、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为载体,东营区重点发展海上高端勘探、钻采装备产业,海上石油装备化工产业核心区已现雏形。东营区已经组织辖区9家科技型企业加入市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推动了海工企业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为海而“生”,独特“红海滩”景观恢复
面对这一汪湛蓝海水,海洋生态的恶化令人心焦。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关爱海洋”并不是一句口号,东营科学管海用海,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探索并一路前行,黄蓝交响激荡,奏出了一曲人海和谐的乐章。

2013年,东营划定了269365平方公里的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约占全市管辖海域总面积的4489%,对红线区内开发活动严格实行分区分类管理。
2018至2020年,基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东营市针对自然岸线受损、滨海湿地受侵占、滨海植被退化、牡蛎礁及海草资源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海岸带湿地生态问题,实施了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东防潮大堤以东、垦东咸水沟入海口以南、永丰河入海口以北潮间带海域,总预算193亿元,实施期为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项目由垦东咸水沟区域退养还湿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小岛河北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和永丰河-小岛河岸滩生态修复项目三个子项目组成。
截至2020年底,项目共完成滨海湿地修复2197公顷、退养还滩54957公顷、修复岸线533千米,超额完成渤海攻击战生态修复任务。随着人类活动的退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极大提升了修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了“红海滩”湿地景观。
向海而歌,“十里春风”尽在家门口
“红海滩”湿地景观的恢复,不仅提高了岸滩湿地的生态价值,提升了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带动了东营旅游业。
在生态环境优化升级的当下,东营市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要素,建设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开发推广“黄河入海·智游东营”小程序,打造智慧文旅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游前、游中、游后”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文旅服务刷亮东营城市新“名片”, 借助“黄河入海”之力,东营市正塑造出独特的城市旅游品牌。

入海口黄蓝交界
2020年,东营市提出要加快提升旅游品牌营销力度,实施城市形象塑造计划:围绕“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品牌,推出“山东人游黄河口”、黄河口(东营)国际摄影大展等系列主题活动,随后推出“好客山东·游我助力”“疫净花开”等系列线上推广活动,提升东营旅游知名度;借助优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把大闸蟹、黄河口大米、海参、对虾等东营特色优质商品推向全国,打响黄河口品牌。目前,东营市正着力推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培育为旅游品牌,旅游品牌打造为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黄河入海口景观
从海洋牧场的建立,到海洋装备产业的优化提升,东营一步步实现了传统海洋产业的转型突破,而生态环境的改善,滨海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正一步步带领东营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迈进。
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经略海洋能力,是东营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的美好蓝图。东营市将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开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设、海上安全保障等六项工程,聚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滨海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港口物流运输业、滨海文化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等九大海洋产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山东海洋强省部署相协调、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陆统筹、河海一体,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管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海洋强市

1、农业灌溉系统工作时,湿度传感器采集土壤里的干湿度信号,检测到的湿度信号通过A/D模块转换,将标准的电流模拟信号转换为湿度数字信号,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内预先设定50%-60%RH为标准湿度值,实际测得的湿度信号与50%-60%RH比较,可以分为:在这个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小于这个范围三种情况。

2、可编程控制器将控制信号传给变频器,变频器根据湿度值,相应的调节电动机的转速,电动机带动水泵从水源抽水,需要灌溉时,电磁阀就自动开启,通过主管道和支管道为喷头输水,喷头以各自的旋转角度自动旋转。灌溉结束时电磁阀自动关闭。为了避免离水源远的喷头不能被供给足够的压力,在电磁阀的一侧安装一块压力表,保证个喷头的水压满足设定的喷灌射程,避免发生因为水压不足,喷头射程减少的现象。整个系统协调工作,实现对草坪灌溉的智能控制。

消防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信息传感与通讯等技术,将传统消防系统中的设备设施通过社会化消防监督管理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灭火救援涉及的各位要素所需的消防信息链接起来,构建高感度的消防基础环境,实现实时、动态、互动、融合的消防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能全面促进与提高政府及相关机构实施社会消防监督与管理水平,显著增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灭火救援的指挥、调度、决策和处置能力。

消防物联网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把消防设备的整合,通过无线终端、业务平台和传感探测设备(烟感、紧急救助按钮等),实现住宅火灾和紧急事件的远程智能监控和救助。

智慧消防作为未来发展趋势,国家在大力提倡,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网络技术,物联技术,以及各种消防设施的高效智能化,各种设备可执行自检自测的工作,并通过环境变化做出各种应急措施,异常状况自动报警报告,并将所有变化与动作进行记录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694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