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常规监测项目为SO₂、NOx、CO、PM10、PM25,其他监测项目为TSP、Pb、苯并芘、氟化物及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目前多数城市评价点实现连续自动监测,只有少部分为手动监测。
常规监测网和成分观测网可以对城区、郊区、农村、山区等不同区域进行监测以及PM25来源成因进行分析;垂直监测网借助静止卫星、极轨卫星、激光雷达等开展区域监测,了解区域污染物的变化及短时污染物的迁移。
同时,利用PM25的传感器技术开展1300多个站点高密度的布设,支撑街道乡镇的空气质量考核评价以及热点网格的分析来进行精准的监督和执法。
基于物联网技术,借助传感器技术形成北京新一代高密度监测网络,支撑高精度的空气质量变化和特征的分析。
扩展资料
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1、评估框架
“质量状况”环节主要是指依据国家标准,判别当前污染物的年均值、日均值、小时值等是否达标;同时考虑受体影响程度,将暴露人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体现“保护人体健康”的政策目标。
2、最小尺度分析原则
时间小尺度分析可以识别污染相对严重时段,分析浓度变化趋势;空间小尺度分析可以识别重点污染区域,揭示污染程度的空间差异。最小尺度分析可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气质量监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211工程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于教育部,为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共建,入选“2011计划”、“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中国最早的2所国防工业重点军事院校、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研究生院之一,先后入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历史
1931年2月10日,红一方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开学。
1931年,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于江西瑞金洋溪组建,王诤任校长,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中国***及红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
1932年,学校迁至瑞金附近下路头,后又迁至坪山岗,改名为红军通信学校。
1934年,增设高级班,负责轮训干部。
1935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通信学校代号为红星第三大队。8月,红星第三大队同四方面军报务训练班合并,恢复为通信学校。后同陕北的无线电学校合并,组建为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学校地点位于瓦窑堡九沟台,后迁至延安裴庄、三原云阳镇。
1937年1月,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随党中央迁入延安,在延安川口、盐店子长期办学,通称“延安通校”。
1942年,改名为“电信工程专门学校”,专业设有:电信工程队、有线电队、干部队、机务班等。
1949年7月,学校从获鹿县迁至张家口,改建为中央军委工程学校。
1952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央军委工程学校一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二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三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迁至长春。后大连工学院电讯系主体(今大连理工大学)、西南通信学校工程系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
1958年,迁址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
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1966年4月1日,退出军队序列,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更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88年1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6年,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3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00余人,硕士生导师1500余人。学校有院士3人,兼职院士8人,双聘院士15人,海外院士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8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36人(含“青年学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3人,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陕西省特支计划7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8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6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陕西省级特色专业2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7个,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立项专业1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封装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软件工程
陕西省特色专业:信息对抗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工商管理、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工智能、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统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英语、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
陕西省级名牌专业: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物理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军队指挥学、密码学
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无线电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电子工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密码学、情报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军事通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电路与系统、材料物理与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数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物理电子学、软件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光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设计及理论、导航、制导与控制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牵头建设的科研平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环境试验与观测网,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设有2个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前沿科学中心,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参与共建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筹建1个国家实验室,9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
2019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资助168项,同比去年增长105%,资助数创历年新高;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96项,同比去年增长1566%;重点项目获资助5项,同比去年增长6667%;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1项;面上项目获资助63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获资助2项(其中一项为重点资助项目)、联合基金项目1项。
2019年,学校17项成果获批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普及奖1项。多项成果获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4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有8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中国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凌、Intel、IBM、惠普等46家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