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对策建议金融危机以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长期战略。本文基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一般分析方法,依据经济系统不同环节彼此作用的可持续性,从宏观层面、微观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层面构造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机制体系,以期为我国顺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其是居民消费提供借鉴和参考。一、宏观层面
(一)积极发挥流通促进消费作用,降低流通成本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位于市场的最前沿,是接受市场信息最系统、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终端部门,能直接感知消费需求,在扩大内需、释放产能、消化库存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提高流通效率,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 不断启动市场、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者的即期需求、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和生产导向。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物联网、移动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打造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提升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2)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区域限制、行业垄断,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全国性流通体系。(3)出台全国性商业网点规划,对商业网点和配送中心等关系民生的便利流通设施给予用地支持,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逐步解决商业设施过度竞争和供应不足相矛盾的局面。(4)规范零售企业对供应商收取的通道费、销售返点、节庆费用等不合理收费行为,逐步完善流通企业全国采购制度体系,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积极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流通设施,降低流通成本。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居民消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化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
16个百分点。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火车头”。
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避免可能出现的城市病现象,同时,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与协同,扩大城镇居民就业领域,扩宽居民收入渠道;(2)通过优化城镇产业结构,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人力资本等条件,寻求最佳产业引领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居民就业机会;(3)积极挖掘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释放效应,创造有利于居民扩大消费的市场条件,积极推动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到新兴城镇设立连锁店、直营店,为居民提供优质多样的各类商品,同时在生活服务业方面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使新型城镇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三)打造良好消费环境,建立完备信用体系市场经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要积极完善有利于构建市场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关系顾客人身安全健康的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具体建议如下:(1)出台专门的商业信用法律,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实行严格的惩罚机制,同时对诚信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责任;(2)建立联合监管体系,堵塞市场监管和质量认证程序中存在的管理“空白”,从源头上切断不诚信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3)建立行业诚信联盟,由行业组织制定统一标准,对违反企业进行严惩,重者驱逐出本行业,使“诚信”成为企业一种自律行为;(4)建立独立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商业信用标准、建立商业诚信档案数据库,减少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推动信息透明化、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
二、微观企业层面
(一)鼓励企业产品创新,加大市场推介活动在当前消费群体多元化、消费结构动态化的背景下,通过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成为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在创新产品过程中,要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进行需求细分,并通过植入先进和时尚的理念,提供“量体裁衣”的创新型消费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而且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热点,使各类消费群体都拥有满足自身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加大市场营销活动,通过产品发布会、交易展览会等渠道宣传新型产品,有针对性的选择户外广告、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推广公司产品,形成顾客的凝视效应,进而引导其消费。同_,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库存产品,采取加大折扣优惠活动等方式促进消费。
(二)推进网络信息化应用,便利居民消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商贸业态“虚拟化”和消费习惯“一点通”进程加快,消费呈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时效性的特点。流通企业应及时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构建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上超市、网上百货店、网上专卖店和网上大卖场等新型网络商业业态,打造“线上+线下”共存的店面平台,适应消费群体新型的网络购物模式。积极推进便利居民消费方式。通过建设网络酒店及旅行社中央预定系统、网络票务预定系统、网络旅游产品预订系统等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呼叫中心”等旅游新业态,便利游客消费。同时,积极开展同银行、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合作,不断根据消费者消费新需求开发新型信用销售门类,促进信用消费。通过创新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移动电话支付等支付服务方式,以及不断丰富网上信贷、网上保险、网上证券交易、网络金融衍生品等网上金融业务,来节约消费支付时间。
(三)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促进消费力度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对于居民实现跨期平滑消费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由于消费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会存在现时的资金缺口,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需求。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和金融机构信贷的大量约束使得我国的消费信贷整体呈现出供给不足的局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加大,消费意愿下降,消费行为变得谨慎。在当前扩大内需的环境下,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扩大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资质可靠、市场认同较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合理评估抵押资产,同时增加可抵押资产的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债券抵押、商业用地抵押制度,促进居民跨时消费的实现。(2)鼓励银行同零售企业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yhk使用范围,发展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3)支持农村信贷产品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针对农村居民收入特点的分期支付制度,降低一次性大额信贷支付压力;推进小额信贷实施范围,解决农村居民生产性消费资金不足的状况,降低其流动性约束,实现跨期平稳消费。
三、微观消费者层面
(一)鼓励消费结构升级,推进新型消费模式消费行为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的演进趋势。近年来,新型消费模式不断出现,体验式消费、自助性(DIY)消费、个性化消费等创新型消费模式成为人们的追捧对象。我国人口总量大,不同阶层消费群体因其消费结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因此,要注重目标市场的细分,并推进不同阶层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化,积极鼓励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升级。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响应消费者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大力促进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充实服务内容。(2)加强新型消费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商业与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园、艺术街区、国际品牌街、酒吧餐饮街等发展;预见性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汽车宿营地,游艇码头,加油、加气、充电站等服务设施。(3)加快商贸服务领域的技术升级,培养移动购物、自助结账、电视场景关联购物等多种新型消费方式,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随身”消费偏好,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消费效率,来优化消费体验,进而扩展消费者的消费空间。
(二)引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行为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通过开展“绿色消费进社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科学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掠夺式消费等不科学的消费现象;加快完善废旧物品的回收制度,鼓励居民根据国家的“以旧换新”和绿色节能环保政策,积极对节能环保产品进行置换和购买。科学引导金银珠宝、高档家具、时尚皮包、艺术收藏品等投资保值类商品的消费;积极支持对传统民族特色产品的消费,推进民族工艺和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加强市场监测与预测预警分析,科学引导消费发展趋势;加强对媒体等广告推介手段的规范,合理引导时尚消费文化,对于过分渲染和鼓吹的广告营销行为依法取缔或给予严厉经济处罚,做好绿色循环、可持续消费的宣传推广工作,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物联网全名叫做物联网工程,是工学学科,计算机大类专业下的一个专业。要弄清物联网工程是什么专业,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物联网。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虽然以上定义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其实物联网早已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门锁,烟雾探测器,监控摄像头,智能玩具,共享单车等其实都是物联网的产品。并且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大家也是很熟悉的,如二维码、云存储、云计算等。所以,物联网工程就是培养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人才,研究和开发物联网产品,继续推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专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