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主要产业及行业发展情况

北京市主要产业及行业发展情况,第1张

自2010年8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启动一年多来,部市共同对接,启动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北京市启动典型科技项目15项,从籽种、食品安全、农业互联网、现代物流等几大方面,围绕“一城、多园、五中心”的产业布局,扎实推进农科城建设。
科技专项引导力度不断加强。科技部启动了“十二五”农业科技计划第一期项目,共有14个重大主题,其中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农村农业信息化、绿色储藏与冷链物流3个重大专题,以北京市为主要参加单位,聚焦农科城建设。
北京市科委统筹2011年农业领域科技经费总预算11亿元,实施了“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农业智能装备系统化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设立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产业培育专项”,支持农科城建设。
资源聚集取得突破进展。良种创制中心启动,对加速我国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及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中心经过前期“网联工程”项目的建设,有效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了网联机制,促进了资源共享,初步实现了面向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新发地农产品现代物流科技园也已启动,将为全国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10月27日,从无锡机场到湖滨饭店的轿车频繁穿梭,湖滨饭店及周围的宾馆入住率暴增,全国各地都来赶一场物联网的大集。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在无锡盛大开幕,同时举行的还有博览会和技术及商业应用高峰论坛,为期三天。八位部长级官员、三位院士、四十多位司局长和五十多位跨国公司高层及大型央企高层出席此次会议,是近年来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行业盛会。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联网产业的检阅,也是一次集体思考,为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用战略性眼光
务实布局

“物联网的‘泡泡糖’(PPT)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演示的是真q实d。”张伟(某物联网公司CEO,化名)想起一年前跟用户交流时如是感叹,以前多数公司都是停留在方案构思和宣讲阶段,只能靠PPT(幻灯片)来展示物联网,而现在,用户不再满足于PPT了,要看实际案例。如果说,去年来到无锡,每次参观者接触到的示范项目都是“太湖鱼”,那么今年的无锡,则呈现出更多物联网的应用。
本届博览会就是一次大秀场。以传感器、RFID、网络设备、嵌入式终端制造等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通信网络为代表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以软件集成、应用开发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参与了此次博览会。
无锡,整个城市都散发着浓郁的物联网氛围,从2009年8月以来,物联网概念的公司比肩接踵地成立,分布在无锡新区、滨湖区等地。新区设立了10亿元产业培育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支柱产业促进和新兴产业培育,尤其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产业,核心企业入驻园区,新区都给予3年贷贴息或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配套;滨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在集聚各类资源,已累计引进物联网及相关企业2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介绍说,2009年8月7日温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到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无锡传感网实验区,无锡迅速开始创建物联网、传感网的示范区,技术研发事业培育、人才引进等配套技术相继出台。到今天,有156个物联网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去年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协议,先期以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为运作载体,总部设在无锡。发展中心第一任主任为叶甜春。据叶甜春介绍,发展中心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本,与工业界紧密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中心目前设立了综合协调部、战略规划部、应用总体部和技术服务部四个部门。
叶甜春认为,物联网与现有传感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差异是:更大规模的节点覆盖、更综合的系统集成和更智能的信息处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战略性眼光’,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其中核心技术的培育和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叶甜春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重点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可以推进信息化,但做不成物联网,或者成为又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打工产业”。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对传感网/物联网领域进行了战略性的前瞻布局,已开展了近10年工作。包括传感器与芯片、信息网络与传输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软件等,传感器与芯片方面包括声学、振动、压力、温度、湿度、生物、化学等传感器。

借力运营商

物联网与互联网经常被相提并论,虽然两者的本质、内涵及应用模式都有差别,但发展路线却是可以作一定借鉴的。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邝子平认为,互联网发展初期,要感谢运营商,因为他们在互联网还没有明确形态时,就大力投入组建了骨干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物联网来了,运营商又开始摩拳擦掌。
中国电信所关注的领域包括节能减排、民生工程、防灾减灾等。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透露,中国电信已经在着手建立物联网的企业标准。“因为国家物联网标准组有一些标准并没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信建立了企业标准。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出台了七个关于M2M的标准,包括终端、平台设备和服务协议等。”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认为,TD-SCDMA的独特优势为物联网的规模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TD的优势是: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保障了通信的安全可靠;频谱效率更高、客户为每比特数据传输支付费用低;根据网络需求,可自行配置上下行资源,特别适合监控等非对称性数据传输业务。杨志强指出,物联网与TD结合有利于我国两大基础创新技术发挥协调作用。“TD与物联网都属于产业链形态的集群性创新模式,由于这种集群性和链条性,使得这两大基础创新在芯片、终端、测试、系统及应用等各个环节具有高度的重合和协同性,将会充分发挥基础协调作用。”杨志强介绍说。
据悉,中国移动M2M业务已经超过了500万终端,2009年,M2M业务收入超过7个亿,2010年,M2M终端用户超过500万,年增长率66%。M2M产业从分布上来看,电力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5%多,主要应用为电力远程抄表、电力输配变设备监控;交通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0%,主要应用为车辆定位管理。
中国移动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建设完善了研发试验环境,拥有总面积达1050平米的基础实验室和支持2G和3G的应用开发测试系统;并建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体系架构。其目标是把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接入物联网。
事实上,物联网产业应该借力于运营商及大企业的投入,给物联网一个初始推动,逐步渗透入行业。

从集中走向分布

运营商所擅长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方面,物联网最后落地,必然是在行业应用中。物联网应用的一个最普遍特点是从集中走向分布,突出表现在智能安防和制造业等领域。
本土著名安防企业博康集团总裁李璞认为,物联网可实现分布式的智能,分布于全系统内的智能化使人与物、物与物得以通信对话,从而自动获取物的动态特征、关联特征,实现所有物征动态信息互通共享。物联网为智能安防带来了一套完整可参照的“技术体系框架”,改变了现在安防领域局部智能、局部互通的限制。经过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及多传输通信技术,实现事前的分析预警、事发的实时报警和事后的侦查取证。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徐亚丁也认为物联网技术为自动化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制造业面临的大趋势是个性化定制需求、全球化的采购和生产。发达国家的现状是机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是劳动力密集型,两者都向大机器分布式模块化制造转变。”徐亚丁介绍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生产自动化从集中走向分布,能够自动调整工序、灵活增减工序。物联网架构使模块可重用性得以提高,可进行重新配置组合以适应生产需要,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调整就业人口,使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从事高附加值的模块设计维护。“分布式模块化生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使每个模块智能化,能够承担灵活多样的生产任务;使模块内部集成,实现机电/人机一体化。”可见,要深化物联网的应用,必须吃透其技术特性和优势,才能找准应用切入点。

资本市场冷静观望

在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的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同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美国风投协会等风险投资领域的专家,围绕“风险资本如何孵化伟大企业”这一焦点话题畅所欲言。面对火热的物联网概念,资本市场的态度显得很冷静。
邝子平认为,物联网重点在B2B的市场,物联网早期的发展,更多仍然还是给集团客户解决其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给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娱乐或者个性化的平台。“不同于互联网,互联网更多关注B2C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跟互联网将非常不一样,进入的门槛不一样,它的销售周期也会不一样。”邝子平分析说,B2B业务在中国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例如为行业用户或政府部门服务的物联网企业,要有能力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旷子平认为第一批成功的物联网企业很可能是做系统集成的,即整合各方的物联网资源,提供综合物联网解决方案,而并非纯技术型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在谈到物联网时也提醒产业界,物联网刚刚起步,对其期望值不要太高,实际上产业界对物联网领域,从技术和体制上都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何积丰建议,物联网产业在上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先民生后重大基础设施”,在“十二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关注民生,他建议在无锡先做一些跟民生相关的项目,如教育、医疗试点等。
除了要撬动资本市场外,国家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早期的示范及推动、行业标准及法则法规的确定,特别是在营造良性竞争环境、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从国家层面的协调与布局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8月,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在太湖国际科技园内建成启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成为首批入驻单位。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掠影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感知科技、感知未来”为主题,围绕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四大核心领域,集中展示物联网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的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解决方案,突出展示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12个领域应用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高效率管理和高科技网络。博览会展示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参展及出席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BM、微软、华为、航天信息、清华同方、大唐电信、CETC、东软集团、国网信通、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共20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联网产业链企业参加了展览。参展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制造商,中游的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以及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

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要使民众用上放心安全的疫苗,疫苗冷链运输环节至关重要。近期,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历时三年研发的我国首款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在疫苗运输前能预先了解冷藏车状态,对运输的整个过程实时监控、记录,避免车辆内冷冻机组、箱体密封问题引起的故障。该特种车实现了疫苗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感知化、网络化,使传统的冷藏车变成了具有物联网功能的专业网络信息终端。

平安城市。联通结合WCDMA网络和视频终端采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公共场所以及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移动执法等多种综合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前端数据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并传输到市、区监督指挥调度中心,实时监控并对紧急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应对,防范和处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行为。

食品溯源。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拍摄食品包装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查询到相关食品的原材料和生产程序等,这种产品可溯源功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

感知健康。无锡矽丰展示的基于物联网和云服务技术的感知健康体验中心及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用以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目的。

瑞孚特感知停车。车辆电子标签技术为保安、停车及进出管理提供独立、不间断的系统设备,可以实现对商业区及社区的方便管理,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车辆进入。系统还可以提供车辆定期出入及停车费用管理数据。掌握车辆动态情况,分析车辆运行规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实现车辆调度派遣无纸化、进出场区识别自动化。

物联网比特实验室。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把目光放在了物联网教育市场。实验室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物联网方面的宣传、培训和体验等活动。通过数字化的实验、积木化的游戏、个性化的作业和整合化的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式、体验式的快乐氛围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方向,更快地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食品工业“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状况

发布单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代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顺应市场变化,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多数经济指标提前完成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方式、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增长。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万亿元,比2010年的63万亿元增长了727%,年均递增约146%,略低于《“十二五”规划》中“食品工业年均增长15%”的目标。

2014年,食品工业上缴税金总额924155亿元,比2010年增长799%,年均增长148%;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58146亿元,比2010年增长951%,年均增长182%。

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088∶1提高到2014年的105∶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家, 2014年,全国达到和超过这一规模的食品工业企业有54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百亿元食品工业企业超过50家的发展目标。

2014年规模以上大中型食品工业企业共计5789家,占食品工业企业数的15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540%;实现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629%;上缴税金占全行业的832%。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更加重视节能环保低碳发展。2011年—201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3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43万亿元,增长15倍。

2014年全国食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618%,年均增长272%;全国食品工业总资产65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666%,年均增长136%。

食品工业是最早开放的竞争性行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食品工业企业已经适应了按市场经济方式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目前,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8%是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利用外资等其他资金来源只占到全部投资的12%。

四、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指导下,食品工业区域经济逐渐趋向均衡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领先和优势的地位,2014年东部地区实现了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9万亿元,比2010年的326万亿元增长408%;其中山东省2014年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8万亿元,一直以来稳居全国首位。

中部地区借助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14年中部地区实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92万亿元,比2010年的145万亿元增长1014%;其中河南省2014年实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63155亿元,自2010年起连续4年居全国第二位。

西部地区借助政策优势,食品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4年西部地区实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6万亿元,比2010年的120万亿元增长717%。从增长速度上看,“十二五”期间,中部发展最快。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451∶229∶194∶126,到2014年发展为421∶268∶189∶122。从中看出,东部地区食品工业份额占比减少,中部地区份额增加。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4834%提高到2014年的5789%,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五、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

“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4年累计实现食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8066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累计增长524%,年均增长111%。食品出口四年累计22561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的17504亿美元增长289%;进口累计35505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的20603亿美元增长723%。

“十一五”期间,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为逆差,“十二五”期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11年—2014年贸易逆差分别为1945亿美元、3318亿美元、3726亿美元、3955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口大宗商品(粮食、油料、油脂等)量、值不断创出新高,加之对乳制品和肉及肉制品食品进口的大幅增长,导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六、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国家形象和企业信誉,是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以及食品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

七、食品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1 粮食加工业

粮食加工业转化农产品数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有606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7151亿元,比2010年增长984%,年均增长187%。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大米1304282万吨,比2010年增长582%,年均增长122%;生产小麦粉1411602万吨,比2010年增长395%,年均增长87%。

2 食用油加工业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油加工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2014年全国食用植物油产量653413万吨,比2010年增长669%,年均增长13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6998亿元,比2010年607680增长706%,年均增长143%。

3 乳制品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乳制品制造业在整顿和调整中实现恢复性增长,行业诚信建设、安全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但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发展期。

2014年全国乳制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9773亿元,比2010年增长678%,年均增长138%;乳制品产量265181万吨,比2005年215939增长228%,年均增长53%。

4 酿酒工业

酿酒工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工业之一,也是世界酒类品种最全、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十二五”期间酿酒行业在经历“十一五”高速发展后,逐步向“理性变革、力求稳健”发展,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和科技水平发生显著变化。

2014年,全国葡萄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57亿元,比2010年3095增长359%,年均增长80%;葡萄酒产量11610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66%,年均增长16%。全国黄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56亿元,比2010年增长358%,年均增长79%。全国啤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624亿元,比2010年增长462%,年均增长100%;啤酒产量492185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了98%,年均增长24%。

2014年,白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5889亿元,比2010年增长942%,年均增长180%;白酒产量125713万千升,比2010年增长了602%,年均增长125%。白酒行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节粮降耗,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产业。

5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78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401亿元,比2010年增长726%,年平均增长146%。

2014年,畜禽屠宰业生产鲜冻肉390344万吨,比2010年21168增长844%, 年平均增长165%;肉制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2513亿元,比2010年增长422%,年均增长92%。

八、我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已进入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全球食品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这些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跨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及人才的争夺,将人才、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实现食品工业重组,这些也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食品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2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迫切而艰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成为我国长期的主要任务。我国食品工业部分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对这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

3 高新技术应用加速,食品工业不断涌现新业态

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

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4 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随着人口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进入中高收入阶层的人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大体经历了三个层次:①民以食为天--刚性需求--吃得饱②生活水平提高--结构需求--吃提好③健康长寿--功能需求--吃得安全有营养,而且正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将进一步多样化,市场空间持续扩大,继续推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5 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县市以发展食品工业为重点,带动和引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自2000年以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两年开展一次食品工业强县和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的认定和经验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培养和认定178个食品工业强县和1046家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这些强县的食品工业产值均占到全县的经济总量的50%以上。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推动化解“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6 聚集特色发展

食品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发展食品工业一是要聚集,二是要有特色。聚集发展有利于发挥综合优势,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产业贯通,融合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有利于产域融合,成为新城镇建设的载体,进而实现农业人口和农产品就地转化,实现食品产业和新城镇建设的融合推进。聚集发展的有效形式就是建设食品产业园区。有特色就是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确定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统筹规划,业态集中,形成优势,如最近涌现的新产品、新业态、功能食品、植物蛋白饮料、有机食品、休闲食品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724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