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
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
东莞石龙(始兴)、中山火炬(阳西)、中山石岐(阳江)、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 成)、佛山禅城(云城都杨)、东莞石碣(兴宁)、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东坑(乐昌)、中山三角(浈江)、东莞大朗(信宜)、中山(河源)、深圳盐田 (梅州)、东莞凤岗(惠东)、顺德龙江(德庆)等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省政府批准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广西玉林玉柴工业园区
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试验区茂林核心区
钦州建设临港工业园
福州马洋飞地工业园区
福州金山飞地工业园区
福州永泰飞地工业园
九江开发区城西港区“飞地”工业园
江西安义工业园区
南昌东湖(桑海)工业园
南昌温州工业园
连云港东部工业园区
江阴·靖江物流园区
盐城环保产业远
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
丽景民族工业园
苏州新加坡产业园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
启东产业园
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
莱芜市辛庄飞地经济工业园
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飞地产业园
广东汶川“飞地”工业园
成都-阿坝工业园
河北·平武工业园
武侯、崇州、金堂“一都二园”
山西·茂县工业园区
湖南·下孟工业园
江西省“飞地”小金工业园
安徽产业园
崇义、上犹两县飞地工业园
淄博石嘴山工业园(大武口园区)
海口市狮子岭“飞地工业”园区
陕西碑林·高陵工业园
襄樊余家湖保康工业园
道县“飞地”工业园试点
桂阳工业大园区
怀宁县开发区诸暨工业园
安徽宣城“飞地经济”
安徽凤阳飞地经济模式
普兰店渔业加工园区
重庆市沙坪坝区“飞地”名称
学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别 名:花熊 华熊 竹熊 花头熊 银狗 大浣熊 峨曲 杜洞尕 执夷 貊 猛豹 猛氏兽 貘 食铁兽 猫熊
英文名:Giant Panda
分类
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猫亚科(Ailurinae)
濒危信息
CITES:附录I
IUCN: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分布范围
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潘文石,1988;马国瑶,1988;胡锦矗,1985)。
生活环境
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生活习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胡锦矗等,1985)。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于4月发情。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梁齐慧,1993;魏辅文,1994)。
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胡锦矗,1993);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胡锦矗,1993)。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Kleiman et al,1991)。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1988)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胡锦矗,1993);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Kleiman et al,1991)。
自然历史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它究竟是属于熊科,或象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一种?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食物特性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圈养及社会行为
"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性交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编印)。
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潘文石等,正在编印),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Stringham1990)。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其它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虽然大熊猫唯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历史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
目前分布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一千余只,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AAAZPA Communique,1993)。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毕凤洲等,1989)。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大熊猫的栖息地集中在六个独立的山系:陕西的秦岭山脉,甘肃和四川的岷山山脉,四川的邛崃,大小相岭和凉山山脉。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Reid and Gong 1999)。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调查报告,现在已经确认将大熊猫秦岭种群认定为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地域上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外形上秦岭大熊猫头部较圆。目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有273只。在秦岭山区,在黑白色大熊猫中发现过棕色大熊猫。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为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中也有发现。体呈纺锤形,体长 15 ~25 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呈喙状,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 ;额顶显著隆起;眼小,位于口角下方;耳孔极小,形似针眼,位于眼的后下方;背鳍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于背中部而略靠后;鳍肢宽,末端圆钝,尾鳍后缘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蓝灰色,腹面白色,背鳍、鳍肢背面、尾鳍均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善潜水,但易被机动船的螺旋桨击伤而致死。通常成对活动。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类。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d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d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d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成都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全面性,会针对东西南北中进行不一样的发展规划,这个城市的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当然空口无凭,笔者下面详细的给大家说一下,成都未来是怎样的发展方向,又有多大的潜力。
我们先从2017年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说起,这个会议的核心内容说的就是成都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这里可以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五个点来概括它们,它们也被称之为:“十字方针”。那么这个发展方向具体是什么呢?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未来成都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方向。 简单的来说就是东边增加居住城市、南边加强发展规划、西边控制环境、北边改造老城区、中心优化城市风貌。
那么成都这个城市有潜力吗?
有潜力、很有潜力。成都未来会规划成世界文化名城、中国西部对接的核心城市。在成都天府新区机场建成后,还将会成为中国中部最大的世界级机场。按照成都规划的十字方针发展,成都未来还会大很多,东边扩充至简阳、西边衍生至崇州,南边紧邻眉山,北边也会越过青白江直至崇州和广汉。
毫无疑问,成都是在向东,向南发展!
成都的十字发展战略方针就是东进,西控,南拓,北改!成都规划建设双中心,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老城区,进行中优,以兴隆湖为中心,打造成都市区的第二个中心!
东进,发展龙泉简阳及其周边区域,相应受到辐射的区域有金堂,中江,资阳!东进依托简阳航空来带动周边经济,周边区县以配套产业来作为经济腹地,比如淮州新城,简洲新城,还有中江的成德工业园!
南拓主要辐射眉山,乐山地区!但是南拓的主要建设还是在以兴隆湖为中心周边区域,比如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新津区域!
所以,未来成都的居住环境最好的地方一定是天府新区,然后再是其他区域!
成都市,高新区有一个成都市的规划馆,想了解成都发展的朋友,都可以过去记得带上身份z,上午10点,下午2点,有政府工作人员讲解成都从古至今的 历史 发展。
再谈谈我的看法吧,我在规划馆听完,我就去了东边简阳,准备买一套房,跑去了解。因为东进的政策,成都市规划了,包括简阳市区在内的有4个新城区,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除了现有的简阳城区,只有空港新城在三岔湖附近有景区房在修建,以及天府国际机场在修建中,从这里看,如果买房投资东边,可能会放相对比较久的时间。
成都从两山夹一城,变成了一山两翼,两翼齐飞,当然指的就是,南拓和东进,以及龙泉山脉。现在响应国家政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基本上在未来,各个城市发展都是走的公园城市的道路了。
而整个南拓,是要打造创新示范园区,目前整个南边的发展,在我们经纪人行业,真的是每个月都在变化,天府大道的,1号线,双线并行的18号线,左边的5号线,右边的6号线,南北贯通。南边发展,也在逐步成型,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到天府新区,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公园型城市的规划发展是收到群众的高度认可的。所以南拓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不断的尝试与以往不同的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十字方针,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变化最大的是南拓,和东进,因为属于发展类型的政策,因为空地很多,利于发展,天府新区又属于国务院直接管辖,直接财政拨款,政策扶持,所以动力强劲。
结合我关注的成都官方的各个公众号发出来的关于发展规划方面的信息,都可以看出目前成都南拓的方向和动力,十分的明确和强力,所以我认为成都目前10年,会先大力发展成都南边,过后的10-20年东边同时发力,将成都打造成真正的内地第一个一线城市。
(想讨论的欢迎评论和私聊,文明探讨。)
个人认为成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托蓉欧快铁加强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最终把成都变成中国与欧洲贸易新的陆地港口,这样也能让我们国家摆脱只能通过高风险的海运与欧洲进行贸易往来的弊端。
潜力可谓是非常大。
未来发展方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挤升一线城市,不过这个时间维度要拉长一点,可能需要10-15年的时间。
成都已经在新一线城市中脱颖而出,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来看,如果太集中在沿海,也是极为不利的,从中西部中心城市挑选一个出来,既可以让一线核心城市分布更加均衡,也可以以核心带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成都正扮演这样的角色,无论是西北还是西南,成都的区位作为核心是非常合适的,再加上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条件,与西南双子星的另一个重庆,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宏观政策加持之下,成都核心以及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成都当前成德眉资一体化战略也不得不提,其布局西控北改南拓东进的十字方针战略让成都可谓是多点开花,两个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东部新区的先后成立,让成都南边、东边较为滞后的地市州、区县能够抱团取暖,在同城一体化的背景下,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红利。
成都政府饼铺得很大,有些朋友担心实现不了,其实个人觉得大可不必,无论从人口净流入、经济数据还是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结构来看,成都确确实实已经具备先发优势,并且运营非常平稳。成都为了发展,也让部分购房者承受了较高的房价(高地价原因),但确实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开发新区,成都这是下的一盘大旗,如果成了,就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获益。
成都未来发展方向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无论是医疗还是教育、无论是 美食 还是 娱乐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具备其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成都包容的文化,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在这个城市居住,都能感受到多元、包容的文化,要不然怎么是公认的亚文化中心呢。没有排外、随缘而安、乐观豁达就是大多数成都人真实心态。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在新经济的总量统计中排名全国第二, 这个非常难得。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技术将成为下一个10年弯道超车的关键,成都在这方面提前布局,让成都具备了先发优势。最近,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宣布成立,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3个先导区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二批先导区名单。至此,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增至8个。
在新一轮发展中,成都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技术,而是作为通用技术得到更广泛推进,赋能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安防……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面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成都一核四区的布局将发挥更大动能,在幸福感排名第一的城市里生活,未来可期。
成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十个字概括。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一、东进:东进范围包括简阳,金堂全域,龙泉驿绕城外部分;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二、南拓:南拓范围包括天府新区,高新南,新津全域,双流绕城外部分;城市发展重点规划区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科技 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
三、西控:西控范围包括都江堰,大邑,崇州,邛崃,浦江全域,彭州成绵高速复线以西部分,高新西,郫都,温江绕城外部分;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 科技 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四、北改:北改范围包括青白江全域,彭州成绵高速复线以东部分,新都绕城外部分;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保护好 历史 性、标志性建筑,改善人居环境。
五、中优:中优范围包括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青羊区,金牛区域,双流、龙泉驿,新都、温江、郫都、高新南、高新西绕城内部分;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成都的发展潜力。
一线城市有北上广深,那么成都跻身准一线城市无压力无争议。
成都工业, 汽车 产业,持上升趋势,固投去年约10%的增长,外贸进出口更是120%的增长, 旅游 业受疫情影响低迷,往后陆续开始开放将持上升趋势。
成都GDP2020年177167亿元,增速40%,增量70405亿元。看得出去年全国各地受疫情原因,成都也在保持GDP稳定增涨。
四川需要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至周边城市带动发展,所以成都的发展潜力无限。
成都十三五期间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东进、南拓、中优、北改和西控”的发展思路,很明显“东进”是第一着力点,南拓是第二着力点,然后是中优和北改,再次是西控。这个是从城市定位和政策布局上确定的轻重缓急,从资金投入上也会按照这个思路去分配,因此从总体上看,各个板块的发展速度是会有区别的。
首先是东进,这个是成都改变城市布局的大战略,被称为“千年立城”和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这一块是打造未来之城,潜力巨大,但短时间很难看到多少效果。其次是南拓,就是天府新区这一块,已经建设了六七年了,初具基础和规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房价也是节节高攀。而中优这几年也干得不错,城市的更新速度较快,很多背街小巷都在大规模改造,城市越来越精致。其实即使是北改区域和西控区域,发展速度也并不慢,只是舆论宣传有点忽略了。
虽然城市总体发展会受到政策方向影响,但作为一个巨型城市,下面会有很多区市县,各自都会有自己的发展动力,并不会受到政策的局限,所以最终可能是政策力度很大的区域也不一定是发展得最好的区域,而政策比较忽略的区域也不一定会发展太差。成都市目前一共有12个市辖区、3个功能区及8个远郊县市,这23个区市县都有自己野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所以未来还是有一些变数的。
成都发展格局变数最大的的青白江,虽然只是北改区域,但这个区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是一匹黑马。青白江是成都国际铁路港所在地,也是四川省自贸区铁路港片区所在地,还成功创建了成都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这些可全是国家级基础设施或功能区,这样的密集政策优势是少见的。所以青白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快速建设起来了欧城产业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引进了大量的工业企业,预计未来会成为千亿级工业园区。同时青白江的发展正好契合了国家在内陆地区建设“门户枢纽”的双循环战略,所以国家拟以成都铁路港为依托设立成都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这个是继自由贸易区后又一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载体模式,必然会很大力度刺激投资聚集。所以长远看,青白江具备和天府新区等量齐观的发展潜力。
成都发展格局的另一个变数是金堂,虽然金堂被排除在了东部新区之外,但依然是东进区域,也是北改区域。关键是金堂的区域优势很独特,既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向发展的连接部位,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的连接区位之一,同时还是成都辐射川东北广大区域的门户,未来还是成都北上出川的大通道,目前已有第二条川陕高速(成巴汉),规划还有西成高铁二线,成巴康高铁。金堂拥有一县两城的发展构架,其中淮州新城是东进三大新城之一,县城赵镇的正在打造临港新城,而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也将覆盖淮州新城。所以金堂县提成创建全国百强县,确实它也有这个基础和潜力,有网友将其看着是第二个昆山,这个并非不可能。
如果一味地向南发展搞些虚的企业,应向东北进军连接德阳绵阳重工业和高 科技 城市,否则与外界的距离将越拉越大。大家注意没有,这两年四川承办的在世界有影响力的事好像不多。再看看重庆、湖北、浙江、江苏可不得了,就是河南陕西也追上来不少。
东进。唯有东进,与重庆互动互联,成都才有活力,四川经济才有可能在全国有一席之地。从经济发展规律和政治考量,必然如此。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只有以川渝为首的西南地区真正发展壮大,才能夯实国家经济安全基础,这是国家大战略决定了的。
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成都地理位置好,西部和重庆形成双核,互相配合,带动成渝经济群,潜力巨大
从发展方向来看,既然发展双核,并且布局了天府新机场,向重庆方向靠拢是方向,西部的未来在于强大的腹地
成都作为新批复的数字经济的实验区,潜力巨大,只要能留住人才,大有可为。
加一点,蓉欧快铁的发展,带来了成都走出去的机遇,欧洲和西南连成一片,布局意味明显,把握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