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型基建的最主要阵容,5G、大数据、AI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组成的“数字基建”近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反复提及并强调,因为它们不仅扮演着贯穿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最重要逆周期投资拉动角色,而且代表着未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全新打开方式,更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成长的核心与关键动能。
与铁路、公路、机场和房地产等组成的传统基建显示出非常明显的重资产表征完全不同,数字基建往往以轻资产和高科技含量的形象闪亮登场;另一方面,传统基建产生的投资效应更多地局限在行业内部,或者仅仅从外延层面拉动相关的产品需求,而一旦这种需求弱化和消失,产业关联作用与市场繁荣周期便很快终止与结束,但数字基建则携带着天然的跨行业赋能特质,或者说可以从内涵深度为所及产业植入全新增长基因,且这种基因具有永续之力并可实现自我迭代,从而维系产业持久扩张与市场经久繁荣。
核心经济诉求的差异进一步显示出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的不同。虽然像后者那样数字基建的投资加码与强化能够成为扩大就业的催化剂与稳定增长的强心剂,但这些短期目标显然不是数字基建的全部承载或者实质性效用的体现,以科技为核心驱动经济发展才是数字基建的最主要着力方向,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新兴产业成长以及经济增长持续久远则是数字基建的必然逻辑。以此观之,数字基建才是经济高质量成长的必然之路。
具有高连接速率、超低网络延时、海量终端接入以及高可靠性等特征的5G投资堪称是新型“高速公路”的战略布局,其中不仅形成网络设备、光纤光缆、大小基站等多元硬件产品需求,还会在终端产生无可估量的应用需求,包括C端的云游戏、AR/VR和高清直播等线上产品以及B端的云办公、车联网等。根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国内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和106万亿元,创造就业机会800万个以上。
按照总体构成,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系统,而有了5G的单独投资安排,工业互联网的投资重点就在平台与安全两大地带展开,尤其是作为核心的平台建设乃重中之重。在这里,工业互联网平台就好比是5G新型“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与服务区,企业藉此能够快速完成对资源的整合,并及时响应市场,实现个性需求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精准对接的规模化定制,同时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据集成应用,形成基于数据分析与反馈的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类数量达到269个,至今年底,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2030年将超过113万亿元。
AI智能在推送由图像识别和智能交互等组成的智能软硬件产业、以无人机和无人船等为主的智能运载工具产业以及以由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等关键器件组成的物联网基础器件产业等新型产业集群的同时,更深刻的颠覆作用就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改造并推动与加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在数字基建的棋盘上,AI智能携带着企业快速行进,就好比是新型“高速公路”上飞奔的车辆。据麦肯锡预计,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将以50%的增速逐年增长,2019年AI市场规模达570亿元,2022年将超过700亿元。
无数据不计算,无数据不经济,无数据不管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已经呈现鲜明的万物数据化特征,数据价值与数据应用需求呈指数爆发,而置于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中,数据如同就是新型“高速公路”躯体上快速穿行的血液。作为数字基建的关键部分,大数据建设与投资不仅体现为数据中心等物理场所构建,还可牵引出庞大的数据中心产业链,包括硬件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开发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提供商、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商以及增值服务提供商和终端用户等。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去年我国数据中心数量约50万个,IT投资规模3698亿元,同比增长135%,今年投资规模将达到4166亿元;另外,国内数据中心业务销售额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5%,到2030年中国数据原生产业规模量将扩张至整体经济总量的15%。
需要强调地是,数字基建其实已经演化为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竞争的主要高地。来自Gartner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全球IT数字基建支出总额将达到3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明年投资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对于中国而言,中央与地方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以及国内贷款无疑构成了对新基建的强大资金供给支撑,但投资分布绝对不可像撒胡椒面那样在各种板块上平均用力,而应当重点向数字基建倾斜。对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全国各地数字基建的投资底线与占比,并将政府专项债、政金债的增量配置规模与数字基建的完成结果紧密挂起钩来,同时切忌像传统基建那样“村村户户冒烟囱”,无论是全国还是区域性数字基建,都应该注重拳头工程与精品工程的打造,突出规模与协同效应。
还应当明确地是,数字基建不应当只是公共财政投资行为,应当以减税、贴息以及各种让利方式吸引企业与社会资本踊跃加入进来,并最终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投资阵容。另外,作为数字基建的重要策应,有必要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强力推升企业及单位组织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特别要有效打破组织之间的信息壁垒与“数据孤岛”,因为只有更高的数字化水平与更畅通的互联互通才能形成对数字基建的更强大需求,在倒逼数字基建运营主体提升与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同时,创造与衍生出更多可以落地的数字基建附加值。(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来源: 科技 日报
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 八部委推行物联网行动计划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物联网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将其纳入了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但与此同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产业生态不够健全、规模化应用不足、支撑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
近日,工信部联合国家网信办、 科技 部等八部委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 社会 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具体包括四大行动目标:创新能力有所突破、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支撑体系更加健全。
《行动计划》也提出了到2023年底的一系列具体量化目标: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完成40项以上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等。
《行动计划》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3个方面对提升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部署安排,提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揭榜挂帅”,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对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补齐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产业短板;力争到2023年底,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 *** 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行业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综合考虑各领域对物联网需求的紧迫性、发展基础和经济效益等重要因素,《行动计划》按照“分业施策、有序推进”的原则,提出在 社会 治理、行业应用、民生消费三大领域内,重点推进12个行业的物联网部署:以 社会 治理现代化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市政、乡村、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应用场景,提升 社会 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以产业转型需求为导向,推进物联网与农业、制造业、建造业、生态环保、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家居、 健康 等领域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行动计划》还提出,鼓励地方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一批物联网技术孵化创新中心,调动物联网产业技术联盟、基金会、开源社区等机构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此外,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行动计划》提出从标准体系建设与关键标准制定方面推动物联网标准化工作,依托全国信标委及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计划3年内组织国内产学研力量加快制修订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贡献度。
新基建七大领域分别指的是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早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为2019年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新型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在2019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六稳”的总基调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