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互联网+野生动物保护”新模式

探索打造“互联网+野生动物保护”新模式,第1张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工作,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象牙等动物产品非法贸易,取得显著成效。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自然生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应当多策并举、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互联网时代,更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保护方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一是研发互联网信息应用,打通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监管和群防群控“最后一公里”。 在野生动物网络可疑交易监测方面,可遵循“案例特征化、特征指标化、指标模型化”原则,对可疑交易进行分析,得到建模所需的各维度风险信息。采取文本挖掘、机器学习技术方案进行建模,挖掘模型产生的可疑案例。经人工甄别后,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线下管控和打击行动。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举报平台等方式,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建立信息时代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例如,某社交平台上线野生动物保护举报小程序,用户只要按提示输入相关网络非法野生物交易违法信息,数据就会经由“物种鉴别知识库”筛查,客服人员对每个举报信息进行审理鉴定,实现便捷的闭环举报体验。安全团队会通过举报线索对贩卖野生动物产业链进行深入挖掘,并及时移交执法部门推进立案。

二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为野生动物保护构建“预警雷达”。 目前,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执法人员在打击集贸野生动物交易过程中,可使用机器视觉系统辅助判断交易动物是否为违法野生动物,利用图像获取装置采集目标对象(可采用CMOS和CCD两种摄像机),并把目标对象转换成数字图像,数字图像处理模块根据已制定好的算法处理数字图像,提取需要的图像特征信息,最终识别出交易中的野生动物的信息,解决执法过程中野生动物难以识别的难题。及时、准确、全面地对野生动物交易的信息进行预警性报告。例如,某平台与肯尼亚 旅游 与野生动物保护部合作,构建野生动物保护预警体系,可以24小时监测野生动物位置、移动速度、体温等多维度信息。当野生动物可能异常侵入居民区、罹患疾病时,可对其进行及时救助。无人机、红外相机可以自动识别进入保护区的是否为盗猎者,并进行预警和巡护人员调度。

三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为野生动物保护打造“千里眼”。 遥感技术应用于野生动物监测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从高空或远距离,通过传感器对研究对象的特性进行测量的方法。野生动物的遥感监测法是根据野生动物本身及其栖息生存环境发射和反射的电磁波进行的。应用遥感技术进行野生动物监测的最大的特点是迅速、准确,由于卫星不停围绕地球运转,并重复拍摄全球图像资料,因此可以获得最及时、最准确的情报资料,并通过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影像,及时监测和发现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动态变化并编制野生动物图。例如,某部门依托京津冀野生动物资源监管工作平台,利用北斗GISA系统,开发出野生动物监管移动执法平台。通过移动平台可进行野生动物执法检查对象可视化管理,科学规划巡查路线、标准化出具“检查记录单”和快速生成“检查日报表”,大幅度提高执法效率和工作规划合理性。科学监测重点区域野生动物资源情况,并每日生成汇总报告,实现科学化、全面化、精细化的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工作。

除此以外,“互联网+野生动物保护”的 探索 还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基于大数据追踪技术可以实施GMP飞行检查制度,在被检查单位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的,对重点地区、交易场所与疑似对象实施GMP飞行检查,提升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专项整治行动的效能。再如,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许可网络交易动物识别码体系,对进入市场流通的动物予以编号,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录入从捕杀、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追踪溯源档案,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市场流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应当积极稳妥 探索 信息技术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深度应用,全方面提高执法监管能力,规范市场行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7752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