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为全球产业发展构建起全新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推动产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众包、众创、众筹、网络制
将成为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新引擎。
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互联网企业正在成为未来全球创新驱动发展中最为广泛、最为耀眼、最为
将成为造福人类的重要新渠道。
科技改变未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正在因为互联网发展得到广泛体验。互联网促进了开放共享发展,泛在化的网络信息接入设施、便捷化的“互联网 ”出行
将成为各国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
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回首过去5年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中国攻坚克难,取得了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辉煌成就。
展望未来之路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再创新辉煌,走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自主创新步履铿锵
“我们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紧密合作,力争使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说起最近的“喜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兼感知物联集团总裁刘海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当前站在了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高点上, 十二五 期间,一定要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
这位物联网领域的信心,源自过去5年发生的变化 从研究、标准到应用,短短几年间,从上海到北京,从东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发展物联网的热潮。
物联网,仅仅是中国过去5年间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5年,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为未来十多年规划科技发展蓝图,到党的十七大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提上了行动日程。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5年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硕果累累。
高档数控机床、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5年来,来自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喜报频传。
高性能计算机、电动汽车、载人潜水器、重大传染病疫苗 在一系列高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过去的5年,可以说是我国科技发展最活跃的5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说。
各地各部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短短3年,我们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发企业169家,聚集拥有国际视野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负责人刘毓文告诉记者。
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尝试,折射出过去5年来在许多地方所发生的变化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间,各地纷纷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中华大地上,科技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回望5年来尤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不平凡历程,一系列事实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举措。
辉煌背后的隐忧
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鞍钢集团近年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有条不紊地调整结构、加强创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占总产量七成以上。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从核心技术的 追随者 变为 引领者 。”鞍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汽车板研究所所长刘仁东说。
鞍钢的追求,缘于我国钢铁工业所处的尴尬局面 我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钢铁工业因高耗能、高污染而饱受诟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钢铁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钢铁工业的尴尬,正是“十一五”收官之际中国发展处境的真实写照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而非“创新驱动”阶段。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寻找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反观国内,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指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发展科技,加快构建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绿色发展的良性轨道。”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下一轮上海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以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日前透露了上海“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路。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行将起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未来5年,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
“如果说过去5年是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启动和全面布局的阶段,未来5年就是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王元说,“从战略部署、资源配置、环境营造、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看,未来5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基础研究的投入将明显加大、重大专项投入会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新产业群涌现、创新企业和创新型城市越来越多、更加重视科技惠民 专家为人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图景。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到来之际,人们有理由相信:科技进步和创新必将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引领中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物流行业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国内物流企业不断崛起、物流科技水平提升、整体物流发展格局不断优化。相关介绍具体如下:
1、国内物流企业不断崛起: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物流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随后与国内企业建立合资公司。2006年起,外资企业在中国可自行设立分销网络,独立经营物流业务。
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外资物流企业以并购等方式从原先主要以合资为主逐步走向独资,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国内物流市场呈现国际化竞争态势。由于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实力差距悬殊,二者发展又有两极分化趋势,国外物流企业主要控制高端物流市场,国内物流企业主要控制低端物流市场。
随着中国物流行业不断完善,技术、管理、政策等的不断优化,这种俩两极分化的态势逐步被逆转,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涉及高端物流市场,并且企业服务质量越来越高,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稳步提高。
2、物流科技水平提升:与以往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状况相比,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增强,物流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不仅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与物流业也进一步加快融合。
大多数物流企业使用手持终端、车辆卫星定位技术、电子条码、无线靶q等,加快应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未来,5G技术的逐渐普及,同样为无人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物流技术在整个物流过程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覆盖运输、仓储、配送等全面作业流程。运输环节中包括车贷匹配平台、新能源车、无人驾驶技术等;仓储环节主要是配备自动货架、AGV机器人的无人仓;配送环节包括送货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快递柜等。
但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各项科技应用的使用范围有所差异。现阶段,车货匹配、新能源车、无人仓、无人机、智能快递柜等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进入商用化领域。而在无人车、无人机、自动分拣等技术的引领下,作为物流终端的快递业务早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整体物流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我国的产业导向是跨区域的协同、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链构建和基于产业链构建的产业集体化发展。在物流业重要性日益显现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加之40年的国家物流发展,国内物流已经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争、多层次服务共生的格局。
从所有制看,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从需求看,既有民生需求,也有来自农工商等产业需求;从提供主体看,既有传统企业,也有专业化企业和新兴企业。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日趋呈现多样性,多种经营模式加快发展,有第三方、第四方、供应链、众筹等等。
服务空间分布上有同城、区域、全国、跨境等多种类型。服务时限上有“限时达、当日递、次晨达、次日递”等多种类型。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地产、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物联网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关注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