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僵尸物联网病毒 DDoS 与 PDoS 攻击的形式和后果有哪些不同。

试分析僵尸物联网病毒 DDoS 与 PDoS 攻击的形式和后果有哪些不同。,第1张

答:ddos与pdos攻击的区别:Ddos是分布式拒绝服务,Pdos是永久拒绝服务

全称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中文意思为“分布式拒绝服务”,就是利用大量合法的分布式服务器对目标发送请求,从而导致正常合法用户无法获得服务。通俗点讲就是利用网络节点资源如:IDC服务器、个人PC、手机、智能设备、打印机、摄像头等对目标发起大量攻击请求,从而导致服务器拥塞而无法对外提供正常服务,只能宣布game over。

永久拒绝服务攻击(PDoS),也被称为phlashing,是一种严重破坏系统的攻击,需要更换或重新安装硬件。与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不同,PDO利用的攻击安全漏洞允许远程管理受害者硬件管理接口中的网络硬件,如路由器、打印机或其他远程管理网络。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用修改、损坏或有缺陷的固件映像替换设备固件,合法完成后称为闪存。因此,这种“砖块”装置在维修或更换之前,不可能用于原来的用途。

PDoS是一种纯粹的硬件目标攻击,与DDoS攻击中使用僵尸网络或根/虚拟服务器相比,速度更快,所需资源更少。由于这些特征以及在启用网络的嵌入式设备(NEED)上的安全漏洞的潜在和高概率,这种技术已经引起许多黑客团体的注意。

PhlashDance是Rich Smith(Hewlett-Packard系统安全实验室的员工)创建的工具,用于在2008年伦敦EUSecWest应用安全会议上检测和演示PDoS漏洞。

本文来源:

近日,国内安全厂商金山公司发布了《2005年网络安全报告》,该报告显示,2005年网络威胁呈现多样化,除传统的病毒、垃圾邮件外,危害更大的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网络钓鱼等纷纷加入到互联网安全破坏者的行列,成为威胁计算机安全的帮凶。尤其是间谍软件,其危害甚至超越传统病毒,成为互联网安全最大的威胁。同时,有关反病毒专家预测,2006年,“间谍软件”对网络安全危害的发展势头将会表现得更为猛烈。
●“木马”病毒首当其冲
据金山反病毒监测中心统计,2005年1月到10月,共截获或监测到的病毒达到50179个,其中木马、蠕虫、黑客病毒占其中的91%。尤其是以**用户有价账号的木马病毒(如网银、QQ、网游)多达2000多种,如果算上变种则要超过万种,平均下来每天有30个病毒出现。综合2005年的病毒情况,具有以下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感染率首次下降
2005年我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为80%,比去年的8557%下降了557个百分点。这是自2001年以来,我国计算机病毒疫情首次呈下降趋势。同期的间谍软件感染率则大大高于去年,由2004年的30%激增到2005年的90%。2001年在感染病毒的用户当中,感染次数超过3次的达到5665%,而2005年降为547%。2005年病毒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网络瘫痪,接近20%,而2003年和2004年病毒危害集中在系统崩溃,这表明蠕虫病毒造成的网络问题越来越严重。2001年因计算机病毒造成损失的比例为43%,今年为5127%,这表明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正在加剧。
●90%用户遭受“间谍软件”袭击
据介绍,2005年,间谍软件已经大面积闯入了我们的网络生活中。根据公安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暨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活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有将近90%的用户遭受间谍软件的袭击,比起2004年的30%提高了6成。就连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面对间谍软件也无能为力,惊呼:“我的计算机从未被病毒入侵过,但却居然被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骚扰。”
尽管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强,2005年的间谍软件有了更加明显的改变,之前大多是流氓的推广方式,比如通过网站下载插件、d广告、代码的方式。用一些IE辅助工具可以有效拦截,但是这次最烦的表现形式是间谍软件直接d广告,IE辅助工具根本无法拦截。需要可以彻底把间谍软件清除才能减少广告。虽然许多杀毒软件厂商对间谍软件的清除下了很大的力量,但是由于还没有一款完全意义上的针对间谍软件的安全工具,因此对于间谍软件的彻底清除还远远没有达到用户的需求。
●“间谍软件”成为互联网最大的安全威胁
间谍软件在2005年表现出传播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间谍软件的制造者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吸引更多的人成为监视的对象,采用了越来越复杂的传播方式。根据调查显示,针对间谍软件的传播方式,用户最为反感的“间谍软件”形式主要包括:d广告的间谍软件、安装不打招呼的软件、控件、不容易卸载的程序、容易引起系统不稳定的程序、**网银网游账号的木马程序。
间谍软件的危害不仅仅是花花绿绿的广告的骚扰,往往背后还隐藏着更加严重的威胁:间谍软件被黑客利用能够记录用户在计算机上的任何活动,包括敲打了哪个键盘、密码、发送和接收的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记录和照片等等。2005年万事达国际xyk公司宣布,位于亚利桑那州土桑市的一家xyk数据处理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被侵入,4000万张xyk账号和有效日期等信息被盗,盗窃者采用的手段正是在这家xyk数据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植入了一个间谍软件。
●中国“网络钓鱼”名列全球第二
网络钓鱼作为一个网络蛀虫,自从2004年出现以后,迅速成为威胁互联网安全的主要攻击方式。进入2005年,网络钓鱼已经从最初的为技术痴迷的Vxer(病毒爱好者),变成受利益诱惑的职业人。他们不断地挖掘系统的漏洞、规则的失误,利用病毒的行为、人们的好奇心,四处进行着“钓鱼”、诈骗。
网络钓鱼在2004年及以前,多以邮件方式投递到用户邮箱中,而仅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利益熏心的制造者。因此网络钓鱼在2005年的传播手段从单一的主动推送方法,增加“守株待兔”方法,以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这些方式包括:假冒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站;利用虚假电子商务进行诈骗;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等手段窃取用户信息等等,实际上,2005年“网络钓鱼”者在实施网络诈骗的犯罪活动过程中,经常采取以上几种手法交织、配合进行,还有的通过手机短信、QQ、msn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钓鱼”不法活动。
以今年5月份为例,“网络钓鱼”案件比上月激增226%,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随后的几个月内,网络钓鱼的攻击方式仍以平均每月73%的比例向上增加。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统计,目前中国的网络钓鱼网站占全球钓鱼网站的13%,名列全球第二位。
●病毒传播更多样、更隐蔽
2005年,网页浏览、电子邮件和网络下载是感染计算机病毒最常见的途径,分别占59%、50%和48%。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下载、浏览和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和破坏的比例分别比去年
上升了6%,而利用局域网传播感染的情况与去年比较减少了7%,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传播已经成为了病毒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
同时,随着各大门户网站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推出,利用IM(即时通讯工具)作为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且已经渐渐追上了微软漏洞,成为了网络间病毒传播的首选方式,从年初的“MSN性感鸡”到利用QQ传播的“书虫”、“QQRRober”、“QQTran”,以及可以通过多种IM平台进行传播的“QQMsgTing”,它们都通过IM广阔的交流空间大肆传播着。每一个使用IM工具的人,至少会接到一次这类病毒的侵扰。同时,此类病毒在传播过程都会根据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或者**信息构造诱惑信息,诱使聊天好友打开地址或接收病毒文件。
据统计,通过IM工具传播的病毒高达270万次起,排在所有病毒之首。这也使得国内IM厂家高度重视,腾讯推出的QQ2005,就在业界率先与杀毒厂商合作,与金山公司合作推出了国际首创的“QQ安全中心”。
●漏洞病毒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根据行业人士试验得到的反馈,在2005年,一台未打补丁的系统,接入互联网,不到2分钟就会被各种漏洞所攻击,并导致电脑中毒。因此,今年虽然病毒的感染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病毒仍然存在巨大的危害,并且利用漏洞的方法仍是病毒传播的最重要手段。
据了解,目前普通用户碰到的漏洞威胁,主要以微软的 *** 作系统漏洞居多。微软被新发现的漏洞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仅2005年截至11月,微软公司便对外公布漏洞51个,其中严重等级27个。众所周知,微软的Windows *** 作系统在个人电脑中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用户群体非常庞大。利用微软的系统漏洞传播的病毒明显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人群多、破坏严重的特点。03年的冲击波、04年的震荡波以及05年的狙击波便是很好的佐证。
利用漏洞的病毒越来越多。2005年8月15日凌晨,利用微软漏洞攻击电脑的病毒“狙击波”,被称为历史上最快利用漏洞的一个病毒,距离该漏洞被公布时间仅有一周。
因此,国内有关反病毒工程师告诉用户,2006年对于网络病毒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以防护为主,但是除此之外,还要有相应的检测、响应及隔离能力。在大规模网络病毒暴发的时候,能够通过病毒源的隔离,把疫情降到最低,对于残留在网络上的病毒,人们也要有相应的处理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7853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