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永不过时的高薪专业盘点
其实这些专业的都是经久不衰的,能拿那么高的收入也是应该的。家长们在为孩子选取专业时,既要考虑孩子的 兴趣 爱好 ,又要把关就业是否有前景!
如何选择高薪专业
1、人工智能驱动金融人才需求高端化
主要意思是,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快速渗透将会替代很多单一的、 *** 作性的岗位,一方面使得行业员工人数下降,另一方面也驱动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高端化。整体的影响便是,金融业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社会上现有工作的数量、类型和组成都要发生改变以适应新技术,而人工智能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变数之一。
所谓人工智能,是指通过研究人类智能行为规律(如学习、计算、推理、思考、规划等),构造具有一定智慧能力的人工系统,以完成往常需要人类智慧才能胜任的工作。换句话说,解放人类的“大脑”,是人工智能的天职。
2013年,牛津大学马丁学院做过一项研究,预测人工智能发展将经历两次“人工替代”的浪潮:
在第一次浪潮中,运输和物流业的大部分工人、大量的行政人员和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可能被计算机取代;
在第二次浪潮中,所有涉及手指灵巧度、反馈、观察和有限空间内工作的任务都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一点,霍金曾这么评价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于人类,可能是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会终结人类的最坏的事情。
就金融业的柜员、客服、交易员等群体而言,人工智能扮演的便是“替代者”的角色,可能就是有一天会变成坐在柯洁对面的AlphaGo,替代他们“下棋”(指各种基础类银行服务)。
对于诸如风险管理、 财务管理 等中后台岗位而言,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下面以科技驱动对风险管理岗位的影响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良好的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风险管理岗位在金融业内部也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银行业尤其如此。所以,风险管理岗位一直都是金融业的金领,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冲击,未来三五年,其含金量可能会大幅缩水。
粗略来看,风险管理包括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关键因素,其中,事项识别(风险识别、风险计量等)和风险对策(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的数据驱动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个标准化的授信审批流程中,债项评级、押品评级、授信额度及定价等均可以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直接得出,而贷后管理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通过负面信息引擎、风险预警模型、基于物联网的押品管理等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这种趋势的影响在于,随着风控人员的 经验 内化为模型,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岗位将从经验积累型的“金领”转变为诸如模型参数调整、系统日常运营等 *** 作性“蓝领”,职业发展前景大大受限,行业所需从业人员数量也将大幅下降。
2、复合型人才一直并将继续受到青睐
一直以来,金融企业就偏爱复合型人才(在本文语境下,可简单理解成跨专业人才),未来的三五年,这一趋势还会加强。
一是金融业属于虚拟产业,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金融业是需要和各行各业打交道的,跨专业的人才对于相应行业的理解更为透彻,也就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典型的是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招聘,最喜欢两类人:
一类是理工(本科)+金融(硕士)组合,处理数据、做模型能力强;
一类是行业(本科,如生物、医药等)+金融(硕士)组合,在研究相应行业时不会存在障碍。
不难理解,如果让一个本科学金融的去研究医药行业,这不是难为人嘛。不过,有一种说法是,人工智能在证券业的运用,第一类要取代的岗位便是行业研究员,因为机器更擅长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
二是金融业自身的业务逻辑演变,不断提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举例来说,金融业的数据化和科技化趋势愈发明显,自然会导致对信息“IT+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大数据建模为例,所有的模型归根结底是为业务服务,要服从于业务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便是,既需要有数据挖掘和建模能力,又需要对金融业务模式、风控逻辑等有着深入的了解。
三是金融跨界和业态融合逐步成为新的趋势,金融与实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场景金融下,金融服务甚至成为消费场景中的一个环节,也在催生着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填报专业需要注意的一个风险点
首先,面对人才需求数量下降和人才结构高端化的趋势,需要仔细评估下自己未来如愿进入金融行业的可能性有多大。有理想是好的,但并非所有的理想都能照进现实,也并非每个金融专业的 毕业 生都能如愿做金融。
其次,关于复合型人才和跨专业策略。如果你再次明确了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决心,结合上文的分析,最好在你硕士毕业时具备复合背景。看上去,“理工+金融”的跨专业 *** 作是最好的选择,但其实这里面也有“陷阱”,那便是你能否确保在本科 考研 时能“跨”成功。
要知道,为了进入这一高薪行业,很多人都会在考研时选择金融专业,跨专业考研的竞争绝对比你想象中激烈得多。能否在四年后的竞争中成功突围,并进入一个还不错的学校,这是“跨专业”策略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风险。实在没把握,老老实实地在本科就选择金融专业,也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最后,高考并非是学习的结束,大学也只是持续学习的开始。所以,大家还是先好好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吧,9月份开学后,等待你的,是人生的新征程
选择高薪专业的 方法 建议
数据分析:专业服务、咨询类位列高薪行业榜首
在平行志愿的今天,也许院校的选择并不是过于困难,然而,选择专业更受重视,毕竟专业的选择或多或少地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俗话说“男怕入错行”,选对了职业,也许就意味着你有比较高的起点,同时也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你的择业标准是什么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钱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标准,而发展前景也是毕业生们比较看重的一个方面。那么,究竟哪些行业属于高薪一族,哪些行业又是更具发展前景的呢
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年夏季福州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 报告 》来看,在福州地区,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以10794元的月薪高居榜首,其次是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业以8401元的月薪紧随其后;再次是中介服务业,月薪为5850元。福州地区的十大高薪行业还有银行、网络游戏、房地产、外包服务、基金证券期货、互联网电子商务、农林牧渔等行业。
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以工作压力巨大但待遇优厚而闻名,此次的数据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而中介服务行业虽然不受求职者青睐,但其薪酬水平却位居行业前列。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严菡认为,冷门行业并不意味着低回报,像蓝领技工、第三产业等服务类行业,经常因为求职者认为太过辛苦而被放弃,其实,在选择工作时应持理性态度。
专家建议:从自身特长与就业前景来选专业较合理
谈及专业的选择,作为多年从事职业招聘的规划师,严菡建议,想要有更清晰的人生规划,最好从进入大学前的专业选择上入手,首先想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从这个方向上来选择专业,这样,大学4年间的学习就会为职业的提升作出贡献。很多人都会把重点过多地放在一份份数据上,从中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当然,高薪是最为吸引的因素之一。然而严菡认为,“择业首先还是要从兴趣爱好出发,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切勿盲目最求高薪职位。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与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因此择业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出发,才会让自己今后的工作更加快乐,更加具有创造性。”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可以参考一些数据资料,选择既适合自己,又能带来发展前景的高薪职业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在专业的选择上,大部分家长与孩子会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求,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这些都是造成难就业的主因。多数家长认为,蓝领技工、第三产业等又苦又累,报酬相对较低的工作不适合手握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多数毕业生JL投放仍然瞄准政府部门、国企、外企等中端职位,而这些单位招收的人数却在不断减少。福州某技术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许老师介绍,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仍然扎堆在财务、人力、贸易、高级管理、IT等看上去“高大上”的职位上,然而,这些行业的高竞争力却加剧了就业的压力。许老师认为,常被毕业生们忽视的服务类、销售类岗位却拥有不错的就业前景,这些看似低端的业务类、销售类岗位能够提供较高的绩效提成,增加收入,职位发展通道也相对宽广。智联招聘调查也显示,67%的企业高管由销售、业务岗位晋升,服务、销售等岗位能够帮助个人综合能力快速提高。
除此之外,技术类的蓝领技工、服务类的人才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许老师建议,高中毕业生们在符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考虑这些专业的选择,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更好地做好人生规划。
看了永不过时的五个高薪专业还看:
1 2017高薪职业排行榜
2 2017高薪职业有哪些
3 2017高薪职业排行榜
4 月薪过万十大冷门职业
5 2017文科女生收入最高的专业排名周洪波简介, 瑞士苏黎世大学计算机博士。曾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IBM和Oracle等公司担任高级技术职务,是目前全球超级计算机必备的核心网格云计算软件MPI/PVM早期研发成员,因基因计算突出贡献被CNN,旧金山纪事报等国外媒体报道。回国后最早(2003年)在清华同方主持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平台的研发,先后曾担任清华同方首席软件架构师、北汽福田车联网公司总经理等职,曾在国内国外出版第一部畅销的中、英文版物联网专著,是国际著名经济学人杂志(Economist)特邀采访的全球9位物联网专家之一。入选北京市、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现任泛联信息董事长,青岛海尔等公司董事、东土科技首席科学家,电子科大等高校兼职教授等职。首先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是必须的。
同时英语四级或者英语三级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学校证书。包括:奖学金证书、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学金证书非常重要,有的HR看不懂大家给出的各种复杂算法的GPA,但一看是否有奖学金,就有一个大概印象了。奖学金证书被很多企业列为筛选简历的必要条件,没有奖学金,就没有面试机会。
财务类证书
注册会计师(CPA):共五科,每科报名费80元
CAD工程师认证证书:多用于机械、室内装饰、建筑行业;
毕业证、学位证、第二学位0前言部分
1我所理解物联网
2公司业务架构
3个人职业规划
毕业后第一次跳槽,来了家物联网公司,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候,每天被大量智能设备包围的感觉很熟悉,有一些感悟,关于产品、关于技术、关于生活,抽空写下来。
物联网这个词被讲了很多年,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自然对其较为熟悉,物联网就是大量的智能设备联网共同工作。但当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真正接触物联网产品,我反倒很难说清楚什么是物联网。亲人或朋友问我新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很难描述清楚,不单是设备,不单是软件硬件,不单是数据,不单是场景现在我能体会到一些知乎大神上关于物联网的回答都是用一些很虚、很飘渺的词:处处皆入口,万物皆相连,边界不复存在。这不是装深沉,而是真的无法用一两句话描述清楚。
我也沿用这种很虚很飘渺方式来理解物联网,从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开始,来理解物联网中频频提到的两个词:“连接”和“数据”。
这句话诗描述的几时古人对“连接”这个词的理解。这一刻,全天下的人看得都是同一个月亮,通过一个月亮,把所有人都连接在一起。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有着一些隐隐约约的思路,通过一样东西,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终于在今天,腾讯把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即时通信,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微信的启动界面,也是一个冰冷的月亮,跟我这个配图有点像,不知道设计灵感是否也是想表达,当代的微信就像古代的月亮,承载着连接的使命。如果文章有幸被微信的设计师看到,可以回复一下。
这是一个哲学家说的,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数据是带有时间维度的。川流是不息的,河流中的水质、流速、温度每一秒钟都不一样,左脚踏进一条河流,右脚再踏进去的时候已经是另一条河流,它的水质、流速、温度等都不一样了,即便一样,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数据,让这条历史的长河具有可分析意义。
物联网系统要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要记录和分析历史数据,感知每个瞬间的数据变化,在最适合的时候提供最时候的服务。举个例子,你的身体状态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天气每秒钟都在变化,我们要结合你昨天的睡眠情况,今天的皮肤特性,建立很多数据模型,可能还需要融入中医的知识图谱,心理学知识图谱,告诉现在的你最适合和什么汤,甚至告诉炖锅每一秒钟的火力是多少,计算出热力曲线,炖出来的汤才最适合2个小时后的你喝。
其实写到这里我会想起我爸爸妈妈,每当我回到家他们看到我的黑眼圈,或者脸部发红,会问我昨晚睡得怎么样,然后猜测我是阴虚火旺,然后炖一个苦瓜黄豆汤给我喝。类似的事情你们爸妈也经常做吧。现在机器可以完成这些事情,而且不再是靠猜测,而是精准的数据采集,结合各种知识图谱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转化成设备服务。
好了,故弄玄虚的文字写完了,我还是得理清我具体是做什么的,公司业务架构是怎样的,我的岗位在整个业务流里处于哪个环节。其实面试时,甚至入职前我都不太清楚我的岗位职责,拿到offer后我深入了解物联网,领略到其魅力,以及判断到公司的研发实力能驾驭物联网的魅力,还不是很清楚岗位工作内容就入职了。现在已经入职两周了,对公司业务架构有一定了解了,以产品经理为焦点梳理一下业务流程。
公司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是面对B端客户,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提供服务平台和开放平台,让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在幕后担任“大脑”角色。另一方面,在图中下方也看到了两条小小的产品线,一条是互联网产品,另一条是硬件设备,既做互联网产品也开发硬件,虽然力度很小,但也看出公司并不放弃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想法的。
部门架构方面:从对外部门架构上来看很不清晰的,有两家子公司多个部门,每个部门均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职能交叉,部门自成体系,难以梳理清各部门的依赖关系。我按照业务流程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捋一遍可分三种产品经理。第一类是走在业务流最前端的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他们直接对接客户需求。第二类是业务流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他们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应用场景,供商业转化。第三类是业务流后端的AI产品经理,他们负责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负责数据大脑的需求。
我的岗位:我是上述第二类,业务中端的物联网产品经理,负责场景的创建和数据的打通,让算法结合使用场景落地。从图上可以看出负责的产品可以“一横两竖”概括,“一横”就是平台性的项目,包括B端开放平台、C端超级APP等;“两竖”中分别为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家庭场景包括睡眠产品线、美容产品线、家电产品线,商业场景更多了:智慧校园、智慧农场、医疗健康、养老、酒店、水生态这些场景和数据需要相互打通。
2013年毕业后就在上一家公司工作,老东家是一家电视厂商,一共待了5年时间。也有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在一家电视终端公司待那么久,找工作时面试官也会问这个问题,待了这么久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想离开。我的择业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一家做电视的终端公司呆那么长时间,因为它的工作范畴比较广,我能学习的知识面广。前沿技术的方面涉及了大数据、AI、语音,移动互联网领域涉及购物、内容、社交等模块产品,硬件方面的有智能设备产品等。终端公司业务覆盖领域广,如果我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找相应的项目去做,再自己深入学习。比如甚至我对外卖行业感兴趣,现在的TV也有内置的外卖APP,通过项目和自主深入学习我能转到外卖这个垂直领域的公司去。但如果在外卖领域公司,就比较难转到终端公司了,这就是终端公司的好处。
这几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在瞬间爆发,也很快没落,今天共享单车群雄逐鹿,明天短视频三分天下,如今无人零售打的火热,区块链又何去何从我不知道哪些方向才是对的,不知道转到哪些垂直领域去才合适。所以我选择在一个大的平台待着,能看清楚当前形势再行动。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逐渐能看透一些东西,个人感觉到移动互联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新模式枯竭,产品差异化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机会,遂放弃了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想法。这一两年人工智能悄然兴起,能强烈感觉到它带来的变革,它将像移动互联网那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李彦宏也提到,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不再,但AI的机会正在走来。各种迹象表明,站队人工智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摒弃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工作经历,选定了“一个方向,两个场景”:AI的方向,以及AI赋能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智能家居。然后准备简历,面试,最后来了目前这家物联网公司,虽然岗位不是AI产品经理,但能跟AI团队紧密合作,且能调用其资源,想深入学习AI技术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下阶段:
在业务层面,希望能尽快上手和适应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目前从“一横两竖”中的“一竖”入手,即家庭场景产品线,后续会接触商用行业的产品线,再到横向的平台类项目。最后向前后端延伸,学习范畴渗透AI核心技术、各垂直行业的商业需求,努力成为全栈人才。
在职业层面,目前产品经验尚不足,是一个初级、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希望通过努力,发展到能在规划层面有一定话语权产品经理,最后发展到在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经理。
在生活层面,好像单身挺久了,抽空找个女朋友。入职两周,感悟大概就这些了,以上,共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