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鱼嘴即形似鱼嘴的分水堤,将岷江在出山口分为内外两江,根据四六分水原则,平时六成江水流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洪水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原理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飞沙堰长300米、高2米,平时导岷江水入宝瓶口,洪水来时则在泄洪的同时将进入内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入外江。
宝瓶口位于玉垒山末端,劈凿自然山体而成,以恒定宽度牢牢控制入水量,既保证成都平原用水,又避免江水过量涌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也正因如此,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经近2300年风雨,但渠首工程仅有小调整,从未被颠覆。
扩展资料:
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一路奔流,至位于都江堰市区的玉垒山口出山,向东南便是成都平原。都江堰市距成都市区仅50公里,海拔落差却达273米。汛期江水顺势而下,水流湍急,易成灾害。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逢涝一片汪洋,逢旱则赤地千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饱受涝旱双重之苦。
公元前256年,历史由此改变。秦国蜀郡郡守李冰花费数年,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凿开玉垒山,设宝瓶口引水,灌溉广袤的成都平原。
王国平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既能泄洪,又能灌溉,成都平原自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进入都江堰景区,环顾四周,既不见大坝,也不见宽阔的水面。与印象中许多知名的水利工程相比,眼前的都江堰太过低调、朴实,不像传说中那般声名显赫。跟着王婷转一圈下来,唯有宝瓶口湍急的水流,让人稍有激昂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都江堰凭什么?
一、郑国渠和都江堰在目的上及作用上的区别:
1、政治目的不同:
战国末年,秦韩为邻,秦国虎视天下,意在吞并六国。韩国为避免首先先被灭,因此要阻止秦国的东进,所以这个修郑国渠实际上是韩国的战略,就是希望把秦国的人力物力都引向修郑国渠修水利工程。避免让韩首先灭亡的命运,这是韩国当时的战略意图。都江堰旨在防洪灌溉的作用。
2、作用地区不同:
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关中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3、政治影响不同:
郑国渠工程竣工后秦国根基进一步稳固,国力大增,郑国渠修建成功后6年后,秦国灭韩,15年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二、共同点:
都江堰将成都平原建成富庶粮仓,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郑国渠,也在2200余年的岁月里,滋润着干旱的关中平原,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三、郑国渠的相关优点:
1、郑国渠达到灌水、肥田、改良盐碱地一举三得,这是我国农田灌溉技术上的创举。
2、据史料记载郑国渠的干渠长度有300里,宽度约20米,深度有十几米,再加上支渠和毛细渠道等从而导致郑国渠的工程量非常庞大,可以说郑国渠工程不逊于秦代的长城。
扩展资料:
郑国渠的输水技术的先进性:
郑国渠的渠道沿渭北山系向东蜿蜒,为了追求最大的灌溉效益,渠道修得很高,渠挖得很深。在这个引水过程中,郑国渠接收了渭北地区山间的河水,比如浊峪河、清峪河、石川河的水,把这些客水也纳入到渠道中,增加了渠道的灌溉能力。
在不用灌溉的季节,郑国渠还有退水系统,将水退回到河流,避免了渠水对河道的冲刷。郑国渠采取了自流灌溉的原理,由总渠分水到支渠,由支渠分水到毛渠,每个分水口它都有闸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斗门,那么这些斗门可以有效地控制水量,达到适时灌溉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郑国渠富秦地泽后世——陕西古今水利工程观察之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郑国渠沿用两千余年润泽关中145万亩良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熊猫、都江堰实力圈粉外国友人
1、成都平原旱涝自然灾害频发;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却是一个水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成都平原坐落于四川盆地,位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境内包括了长江和长江的支流岷江、嘉陵江及其他河网水系。成都平原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使得当地年降雨量极不均衡,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因此巴蜀地区的百姓长期遭受水旱灾害的困扰。唐代大诗人李白便在《蜀道难》开篇提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同时期的边塞诗人岑参则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讲的都是巴蜀地区的百姓创业之艰难,以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2、秦国统一山东六国战略需要;战国后期秦国在经历了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之后,逐渐走向富强。秦国国君开始考虑统一山东六国的战略规划。公元前316年,同处成都平原的巴国和蜀国之间爆发战争,两个国家都来向秦国求援。秦国名将司马错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建议秦惠文王应当趁此机会出兵平息巴蜀战争,并且占据巴蜀之地为秦国国土。得到蜀国地区的人力、物力和地理位置优势便可以伺机吞并楚国。然后秦惠文王命司马错率领大军将巴蜀之地纳入到秦国版图,后来又平定了陈庄之乱、公子煇叛乱,其后秦国在巴蜀地区设立郡县制管理当地事务。尽管巴蜀之地地域辽阔,但是由于当地水旱自然灾害频发。蜀地百姓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十分落后,巴蜀之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雄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的秦国势必要改变巴蜀之地的社会现状,使其成为秦国除关中平原地区以外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因此在巴蜀之地修建水利工程,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