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最大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最先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ellige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政府、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中央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国务院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中国加快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中国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最高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最多
2020年9月,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政府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破解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破解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破解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畅想未来——智慧养老
未富先老、空巢独居、劳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是当今养老服务面临的三座大山。
受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分工逐步社会化变革的影响,未来的养老一定是商业化、市场化的,需要老人付费来养老。
但是未富先老的现实状况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没有钱怎么养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大量投入财政资金,一方面投入到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养老补贴形式,培养老人的付费养老习惯,同时减轻一部分支付压力。
但政府补贴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下降,以及即将迎来的老年人口爆发,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也不符合养老服务市场化、商业化大方向。
面对这样的形势,智慧养老能做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基于现阶段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的智慧养老,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引入“互联网+养老”概念,搭建覆盖广泛区域的养老服务云平台,将区域内有限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高效复用,降低养老服务成本。
将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自动监测预警等产品和技术手段与线下救助团队相结合,构建“物联网+紧急救助服务”的无人值守与救助体系,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提供“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服务”。
将可穿戴设备、自助健康体检设备等健康监测产品与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在个体上,实现老人个体的健康动态监测、分析、预警、预测,并配合积极的健康、医疗干预,令老人健康状况维持在较好水平,从而降低医护费用的支出;在群体上,实现对区域老人整体健康状况、趋势的监测、分析、预测、干预,从而实现在区域内医疗费用支出、常用药品集约化采购等,有效降低区域整体医疗成本支出。
上述这些,各地政府、企业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在做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从长远来看,目前市场上呈现出来的智慧养老方案、产品、平台、技术等应对当下的养老服务有余,但应对未来却存在很大的不足。
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低下,年轻人不愿从事收入低工作任务繁重的服务性工作,这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个趋势在我国已经萌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之中。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行业。
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快递、零售,可以利用自动化设备、无人值守设备等减少人力成本投入。
但是养老服务业是对人的服务,贴身的服务,目前还只能由人来提供这些服务。
现在的智慧养老只能在人力资源复用方面,在健康监测方面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替代人力投入,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独居老人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精神慰藉问题,这也是现在智慧养老无法解决的。
笔者认为,未来的智慧养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1、智能看护、机器照料,解决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健康问题。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可以在未来的十年达到可用程度,在未来的二十年达到低成本使用程度。
到那时,我们现在做养老服务不敢想也无法做到的24小时贴身服务,就可以通过智能照护机器人来实现。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繁重的老年人服务工作,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普通收入老人很难获得称心如意的人员服务。
但智能照护机器人一旦成本达到了可以进入普通家庭的程度,养老服务业将不再面临这些问题。
智能照护机器人可以完美的实现对老人起床、穿衣、做饭、喂食、如厕、洗浴等一系列照护服务。
智能化、自动化的配送体系可以按照老人的需要,自动化实现物品、药品的采购、配送等工作。
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与智能照护机器人配合实现对居家老人的体检、诊断等,由智能照护机器人实现打针、点滴、按摩、更换胃管尿管等医护服务。
到那时,养老服务业不再是现在的提供服务人员,而是提供智能照护机器人的销售、租赁、维修等服务。
2、虚拟现实交互技术、脑机连接技术,解决居家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精神慰藉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有温度的交流和互动问题。
现在我们解决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自理老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第二,派遣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与老人聊天互动。
那么在未来,完全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在居家老人之间搭建虚拟现实交互场景,老人端坐家中,就可以实现与其他老人、子女、友人进行有温度的互动交流。
或者像**《黑客帝国》那样,通过佩戴虚拟现实头盔,透过互联网,以脑机交互的方式,实现沉浸式的虚拟交互之中。
以上就是笔者心目中未来的老年人生活图景,真实的人不再需要从事具体的照料服务工作,而是成为工程师和管理者,服务的提供全部由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来完成。
自理的老人可以像现在这样与其他老人社交,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社交,满足心理需求。
有人可能会觉得,完全有机器人、虚拟现实替代的养老,会不会很冰冷,缺乏人情味。
但笔者认为,这不是把老人放入一个冰冷的环境,而是充分解放人力资源,让真正的人不再陷入具体的、繁重的劳动中,人可以去做附加值更高,更能发挥人类创造力的工作。
再想一想,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也是别人的儿女,当他们从为别人服务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不是能更好的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呢
写完这篇文章,笔者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放纵自己的想象了,对养老的畅想似乎有些科幻色彩。
但人类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三十年前,我们谁又能想到笨重的大哥大能发展成现在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并深刻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呢
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内容来源于养老信息网《畅想未来——智慧养老》,作者:赵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