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认为:“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产业链。物联网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感知、传输和应用这三个层面。而感知层,它又是多种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智能卡、RFID标签、识别码等等。在网络层是融了三网,无论是通讯网、计算机网还是广电网以及各种专网都可以作为物联网应用传输的载体。第三是应用的层面,把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作出正确的控制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它实现的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感知和发挥智能的作用。”
互联网连接的是人和计算机,而物联网联系的是所有的物体,也包括人。它会连接物品、设备和人,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海量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联网我认为它绝非一个单纯的网络概念,它更像一个融合着各种应用与服务庞大的信息化系统。它是一个向更广领域、更纵深发展的新的阶段。这是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张琪补充道。
改善民生是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我们生存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已经切身体会到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也体会到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方便百姓、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巨大作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健宁举例说:“在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RFID门票的应用,包括北京的水务系统里面的传感器的投入,事实上我们身边已经出现物联网实实在在的应用了。但这些还只是物联网冰山很小的一角。”
NEC中国IT服务事业本部制造装置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华认为,今后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更多是改善生活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比如说在生物、药品、疫苗、胰岛素等药品方面对温度的控制非常严格。我们利用温度传感器和RFID这些技术,可以为运输过程中不间断、实时地监控里面的产品的温度,随时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地判断和处理,不像原来的亡羊补牢。”
我国的建筑能耗很高,仅次于工业属于第二大能耗。事实上,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李华举例说:“比如说照明,我们现在研究院做的研究和应用示范是在一栋大楼里,我们会做到除了电源和插座,所有的照明都可以进行精确的、局部的控制和感知照明。没有人的时候过一段时间某个区域就灭灯了,或者说这么大一个会议厅,有些地方有人在,另一个地方没有人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地区留下其他的关掉。这样整个大楼的照明可以形成无开关的照明,所有的公用照明不设开关,全部根据是否有人来控制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和建筑节能这一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每一栋楼可以达到节能减排30%,降低30%的能耗。然后通过这个来探讨出一种商业模式,通过这种商业模式来推广,使所有用户能耗降下来。”
说到改善民生,交通拥堵无疑是一大难题。然而,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在努力求解这一难题。“比如在道路某些路口路面的结点上,检测到十字路口的车流量的信息,比如说南北方向的车流量比较大,通过物联网的自动控制,把南北的时间绿灯的时间调得长一点,这样南北会比较通畅,过一段时间南北的通向畅通了,可以再调回来,使得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还面向个人提供服务,比如说根据车流量的情况规划一个新的路线,去目的地哪种方法是最快的。”李华对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充满信心。产生背景
1、1990年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2、1999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传感网是基于感知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3、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4、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电信联盟2005 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如果是考试作文的话,一般不建议取太大的题目(比如,《论XXXXXX》,除非是命题作文)。通常建议用比较接地气的标题。
可以试试用《我的生活悄然改变》或者《生活在云端》这样的题目,大体内容可以写写XX电子产品是怎么影响到我的生活习惯的。
如果你对写作把控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试试写“智能平台”、“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或者“云”这样相对比较概念性的系统,对一个平台下的多个电子产品协同工作而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产品,立意相对新颖,最终的结论就是现代科技为人服务。
如果把控能力不够强的话,建议只写一个设备,不容易跑题。建议找一些小众类的产品来写,像电纸书或者智能手环甚至XBOX比写智能手机要强。因为智能手机用得人太多、写的人也太多,对读者(或阅卷老师)来说可能提不起多少兴趣,除非你有把握在语言或者内容上能写得比较出众。
另外,这个文章注意一下,不要写得太过于“技术”,让文科生(老师)读起来过于吃力。如果引用一些不常见的术语,最好加上比较通俗的解释(这时候可以用一些形像的比拟或者比喻,还可以为作文增加亮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