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乘着移动互联网大潮成长起来的软硬件结合的互联网企业,小米的成绩很亮眼,改变了中国手机行业、电子消费品行业,使大众能用到性价比高的产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一往无前》全书分三大部分讲述小米跌宕起伏的发展史。
该部分讲述了雷军为什么做小米,如何寻找合作伙伴、组建团队,以及战胜各种困难(获得高通协议、寻找供应商、建立生态链等),初步建立小米之道:极致的工业设计、极高的产品性能、极具杀伤力的价格,用电商解决商业效率问题。
1、决心创业的勇气: 一直感觉雷军是互联网大佬中亲和力最高的一个—普通家庭背景,武汉大学高材生,笑起来有酒窝,发布会着装简单统一,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度高,勤奋的劳模。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经带领金山上市,同时也是优秀的天使投资人。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他,能够在40岁时决心再创业,创办小米,佩服大佬的勇气与眼光、对趋势的判断、极强的行动力。当然,以往的成功经历以及人脉资源肯定也为这个决定增添了底气。
2、与用户打成一片: 小米在做MIUI *** 作系统的过程中,没有闭门造车、脱离用户,而是及时与用户沟通,倾听用户意见和反馈,不断迭代更新,拥有了大批忠实米粉。可以看到,做产品时与用户沟通、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及正确性。
3、差异化市场定位: 具有极致性价比的小米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手机市场格局,终结了山寨手机市场,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性价比高的品牌手机,践行了小米的愿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可以看到,小米手机差异化市场定位、高效的商业模式,使其能够取得获得大众认可,获得名列前茅的市场份额。
4、创业不易: 从全局看、系统看,创业真的不容易。作为打工人的我们只是负责一小小部分工作,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一个齿轮或者说螺丝钉。个人感觉要判断一个创业公司是否有前途,重要的是看人、看企业文化,事是人做的,跟对人就成功了一半,而企业文化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在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公司工作,更有激情、干劲更足。
该部分讲述了手机业务登顶、小米布局IoT、生态链整顿管理的过程。
1、提前战略布局: 从布局IoT、生态链企业投资可以看到雷军作为企业家的长远眼光。小米生态链企业也不负众望,频出爆品,如:平衡车、电饭煲、充电宝等,产品设计佳、性价比高。2018年Q2,小米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IoT消费物联网平台,智能联网设备达115亿台。
2、能屈能伸的劳模: 小米与三星供应商交恶,三星决定不再给小米公司供应屏幕,雷军亲自道歉,几次前往韩国三星总部,最终,三星公司同意在两年之后给小米供货。在公司手机部出现问题时,雷军亲自接手,亲自培训干部、早上布置任务晚上检查,凌晨两点下班成为常态。再次佩服大佬的能屈能伸、细心耐心、劳模精神。
3、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 企业发展过程,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小米最初的模式是互联网手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016年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见顶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此时互联网公司从线上走到线下,新生态开始出现。如果不往线下拓展,小米大盘的基本面不会再继续增长了,因此小米需要进行线下门店探索,线下零售店小米之家开始扩张。
该部分讲述了小米公司建立质量委员会、人工智能战略布局、上市之旅以及新的展望。
1、不忘初心: 上市程序启动后,雷军希望推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来约束小米的未来之路,目标是将净利润比率写入公司章程,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经过与董事会、股东、各高管的艰难讨论,最终决定:硬件净利润永不超过5%。这向决定的推出,感受到了雷军对于公司初心的坚持,大佬真的很有勇气,对小米好感值up。
2、适时提出双品牌战略: 战略及组织架构调整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历程。2019年1月,金立前总裁卢伟冰加入小米,负责Redmi品牌。Redmi品牌从小米独立出来,由卢伟冰负责 *** 盘和打造。这次战略调整,旨在使Redmi继续承担之前小米手机极致性价比的使命,而小米手机则将摆脱价格束缚,走极致体验和探索黑科技的道路,使小米品牌焕发新生机。可以说,双品牌战略在18年手机市场集体萎缩、竞争激烈之时应运而生,适合当时小米所处内外部环境。
创业真心不易,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极强的行动力、极客精神、钻研精神、自律等。无论人还是公司,顺势而为更容易成功。小米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公司,希望能够保持初心,为大家带来更多好产品、酷产品。是的。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主营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小米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手表等。小米还积极投资和参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也是中国科技界的知名人物之一。小米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还包括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小米还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云存储、云计算、云游戏等服务。作者 | 牧之
编辑 | 小沐
出品 | 智哪儿 zhinaercn
SoC,即SystemonChip,是移动端设备芯片的一种封装形式,是集成了CPU、GPU、NPU、内存等一系列芯片元器件的计算单元。在移动端,CPU、GPU两大核心芯片各大厂商采用的主要是ARM公司的产品,下游厂商需要在ARM的指令集和芯片架构的基础上做二次开发,已适配自家的软件系统,并做出差异化功能,同时集成更多自研或第三方芯片。
全世界范围内,能自研 SoC 芯片的手机厂商寥寥无几。苹果、华为、三星、小米,是屈指可数的推出自研芯片的四家手机厂商。
而其中,小米在自研 SoC 的道路上,可以说是磕磕绊绊、步履蹒跚。在初期,雷军与相应的芯片业务负责人,可能严重低估了自研 SoC 的难度。
2017 年的澎湃 S1 给国人带来了惊喜,率先搭载于小米 5C 机型。但其性能与高通、联发科等大厂的产品差距太大,无法进军高端机型。而澎湃 S1 据说先后投入了 80 亿人民币的研发费用。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小米自研 SoC 之路一度中断。
后来,万众瞩目的澎湃 S2 五次流片均告失败,小米自研 SoC 暂时画上了句号。而在几年后,小米重整旗鼓,主要精力放在了 ISP 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上,至少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其实,不光是小米,包括 OV 在内的很多手机厂商,在自研 SoC 道路上都面临很大阻碍,后来无奈都转向了 ISP 、 NPU 等门槛相对较低的芯片上的。
而对于 SoC 芯片,国内手机厂商中,除了华为,基本上没有任何一家拿得出手像样的产品。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智慧。当年华为的 K3 问世时,与澎湃 S1 一样出师不利,但后来华为并非放弃,而是加大了产研力度,最终拿出了麒麟系列处理器这样的作品。
对于苹果、三星、华为三个品牌,自研 SoC 的主要价值是为了不让核心部件掌握在第三方手中。在手机 SoC 领域,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等上游厂商占据了绝对的主导权。为了提高毛利,同时让底层硬件与上层软件更加匹配、改善用户体验,各大厂商均开始 探索 自研 SoC 。
苹果拥有 A 系列处理器,已经发展到 A15 。 A 系列不仅巩奠定了 iPhone 的市场地位,也为后来的桌面端 M 系列处理器打下了基础。而三星本身就是半导体厂商,其在芯片领域的技术储备是所有手机厂商中最丰富的。
包括苹果在内,以及国内的 OPPO 、 VIVO 等多家手机厂商,最早自研 SoC 也都是与三星建立了研发合作。
对于小米来说,自研 SoC 的意义更加深刻。曾经的小米手机以性价比横扫市场,但随着销量攀升,小米发现其毛利空间被极度压缩。在销量突破 5000 万台时,小米手机毛利仅为 18% ,而同时期靠广告打天下的 OV ,可以做到 10% 甚至更高。
研发 SoC 就如同建一座摩天大楼。有的人在一个 10 层的地基上要盖 33 层大楼,结果就是摇摇欲坠;有的人打好了 33 层的地基,但中间烂尾了,因为确实低估了难度之大。而那些真正能建起 33 层大楼的,除了有必要的资金注入,本身在盖楼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整合,已经磨合了很长时间。
澎湃 S1 虽然唤起了米粉的骄傲,但其性能表现的平淡与存在的诸多问题,让其折戟沙场。而后来的澎湃 S2 多次流片失败,烧掉了巨额资金,也让小米无奈放弃。痛定思痛,小米终于认识到 SoC 的挑战性,转而开始研发 ISP 芯片,即图像信号处理芯片。
澎湃 C1 问世。 ISP 可以理解为是手机摄像头模组的大脑,对于 CMOS 捕获的画面进行数字处理,以改善对焦性能、画质表现等。小米出此下策的原因,一方面是 SoC 之路暂时不通;另一方面是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拍摄性能依然是核心卖点,所以小米干脆做了一个独立于 SoC 之外的 ISP 芯片,来最大程度优化拍照体验。
其后,小米又发布了澎湃 P1 ,一款充电芯片,可以加快充电速度,改善充电体验。这也是针对目前手机领域的快充革命提出了产品改进思路。近期,媒体又曝出小米将发布新的电池管理芯片,以进一步优化续航表现。
其实,小米绕开 SoC 主攻这些独立芯片的大背景是,小米近年来在疯狂布局半导体产业。仅在 2021 年,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就投资了 12 家以上的半导体企业,涉及 AI 芯片、通信芯片、车规芯片、手机 SoC 、 FPGA 、 MEMS 、 MLCC 、数模转换芯片、功率器件、分立器件等多个领域。
澎湃 C1 、 P1 等芯片,跟小米在半导体领域所做的布局不无关系。比如有媒体透露,澎湃 P1 是小米与南芯共同研发的成果。
而如今,原来松果电子,也分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团队继续开发澎湃系列芯片的研发,其中也包括 SoC ;而另一部分则独立成为大鱼半导体,主要研发 AIoT 芯片。这与雷军的手机 +AIoT 双线战略相呼应。
这一布局释放的信号是,在手机业务中,小米可能战略性放弃了 SoC 的研发,而是从独立芯片入手,强化个别用户体验;待时机成熟后再次进军 SoC 。另一方面,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 AIoT 板块已经成为小米的另一个现金奶牛,布局物联网底层技术也是小米的必修课。
为什么小米如此痴迷芯片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源在于小米的品牌定位问题。长期起来,小米手机一直未能突破高端产品的结界,产品毛利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小米手机销量巨大,但毛利迟迟未能改善,以及高端市场的空白,让资本市场对小米模式逐步提出质疑。
这导致小米的中高端机型与竞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定价策略被束手束脚,无法破局。而国内的手机市场,也已经从原来大谈特谈手机 *** 作系统的差异化,转向了软硬融合的竞争阶段。
因此,小米必须突破芯片这一关。只有底层芯片掌握在自己手里,小米手机才能更进一步打出差异化的卖点,与友商拉开明显的差距。这一点, OV 同样也在 探索 。有消息称, OPPO 最快将在 2024 年左右推出自研的 SoC 。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小米是所有手机品牌中, AIoT 布局最广、群众基础最大的一个品牌。换句话说,智能家居,是小米手中除了手机以外之外的另一张王牌。相比手机,智能家居对于芯片的需求量是在另一个量级。
2022 年 Q1 财报显示,小米 AIoT 平台设备数达 478 亿台,同时拥有 5 件及以上设备的用户数达 950 万人。而随着小米 AIoT 生态的持续建设,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了面前:面对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场景,小米还未 探索 出一条可行的、更具差异化的商业模式。
而赚取硬件毛利,依然是小米 AIoT 的不二法门。至此,小米为何加大半导体布局就显而易见了。如果小米能掌握 AIoT 芯片的产研,那么智能家居等以亿计算出货量的板块将成为巨大的利润来源。在当前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芯片的制约不仅影响了一众智能家电品牌,对于小米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换句话说,多重事件的影响下,更加坚定了小米布局半导体的决心。半导体产业对于小米来说,不仅是自身筋骨的修炼,同时也是长远的战略投资。一系列事件说明,掌握半导体技术,对于一个消费电子品牌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联想到雷军宣称对标苹果这件事,也能看出一点:只有掌握硬 科技 ,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