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

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第1张

物联网的安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一样,永远都会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要高,对“隐私权”(Privacy)保护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联网报告中指出的),此外还有可信度(Trust)问题,包括“防伪”和DoS(Denial of Services)(即用伪造的末端冒充替换(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统,造成真正的末端无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吁要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基本一样,主要有8个尺度: 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认证,不可抵赖性,数据保密性,通讯层安全,数据完整性,随时可用性。 前4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后4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级和中级发展阶段。
物联网应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统更易受侵扰)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
1 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 Eavesdropping: 在一个通讯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
3 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
4 Cloning: 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 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 Jamming: 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 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主要针对上述问题,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面临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问题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战:
1 4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多级(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度
2 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3 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
4 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
5 多租户单一Instance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和RFID领域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统一标准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还没提上议事日程,比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这两个标准密切相关,甚至合并到一起统筹考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联网信息安全应对方式:
首先是调查。企业IT首先要现场调查,要理解当前物联网有哪些网络连接,如何连接,为什么连接,等等。
其次是评估。IT要判定这些物联网设备会带来哪些威胁,如果这些物联网设备遭受攻击,物联网在遭到破坏时,会发生什么,有哪些损失。
最后是增加物联网网络安全。企业要依靠能够理解物联网的设备、协议、环境的工具,这些物联网工具最好还要能够确认和阻止攻击,并且能够帮助物联网企业选择加密和访问控制(能够对攻击者隐藏设备和通信)的解决方案。

过去一年中,全球各地的物联网恶意攻击事件大幅增加,其中就包括了两次非常有名的DDoS攻击:一次发生在通过Akamai托管的“Krebs on Security”博客网站上,另一次则发生在为众多社交网站的关键互联网基础设施提供支持的Dyn DNS服务器上。
在这两个案例中,攻击者利用物联网设备(如IP监控摄像头、DVR以及其他与目标无关的消费类设备)创建了能够破坏目标(不相关)服务的僵尸网络。在DNS事件中,许多常用的互联网服务都遭到了破坏,包括Netflix、Spotify、Twitter、Tumblr等等。
可以看出,黑客在众多攻击事件中使用的套路是:将恶意代码写入通常位于网络附近或边缘位置的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中,令该设备被劫持成为恶意僵尸网络的一部分。而物联网边缘网络和设备之所以被黑客盯上,其原因就在于通常情况下,在企业认识到加密安全保护是新设计中稳健周全的基础支柱要素之前,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都已经被部署完毕,这就让它们非常轻易地成为了黑客攻击入侵的目标。
更加聪明的深度防御
一般的物联网管理者,往往在软件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安全监管精力,但是却很容易忽略硬件选项。然而如果不同时考虑硬件和软件的话,则无法实现“自动防御故障”安全保护。
针对物联网领域的安全隐患,美光科技提出的策略是:设计具有相应的恶意软件抵御能力的设备,并使之具有适当级别的保护冗余,以防未来暴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漏洞。这也就是说,最好的深度防御其实是硬件和软件的强强联合。
美光科技认为,存储正是打通软件和硬件安全方案的关键点,因此其安全防御的思路,就是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存储级别的安全防护,来解决当前困扰物联网行业的安全难题。

加强安全开发流程和进行安全的身份认证。
1、物联网感知层抗旁路攻击措施需要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减少漏洞产生,降低潜在风险,加强安全开发流程。
2、建议部署厂商提供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可以进行安全的身份认证,同时保护数据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917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