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因素有哪些

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安全因素有哪些,第1张

随着IoT继续增长,并且成为企业领导和消费者生活中的必需品,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Infoblox公司首席基础设施官Cricket
Liu表示,“大多数IT专业人士认识到物联网将会给其网络带来挑战,这些年来,网络管理员一直在试图满足‘携带自己的设备到工作场所(BYOD)’趋势,IoT将会造成终端的增长。”
随着越来越多连接系统和设备(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到汽车、制造系统、家用电器和监控摄像机)变得更加智能,物联网正迅速发展,生成和共享着大量数据。IoT承诺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业务决策,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然而,网络资源和安全被视为网络障碍。86%的受访IT专业人员表示,他们了解IoT带来的网络需求,78%表示他们有足够的预算,75%表示他们有足够的人员。并且,大多数人表示他们预计他们的预算和人员配备在明年将会增加,来更好地帮助他们满足物联网的需求。
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其IoT解决方案的部署将会成为其现有网络的一部分。然而,这可能会带来网络容量问题,54%的受访者表示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同样也会成为其企业的优先级事项。
Infoblox的Liu表示,这将需要企业更加重视网络管理和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应对上升的网络复杂性。
供应商和分析师预计物联网将会迅速增长。思科公司非常重视IoT,他们甚至创建了一个相关的业务部门,该公司预测,到2020年,将会有多达500亿台联网设备。Gartner分析师认为这个数字为260亿台,不包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IDC分析师预计IoT收入将会从2013年的1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1万亿美元。
智能联网设备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数字流量)的增长不仅会给网络造成压力,而且还会带来安全和隐私问题。根据思科表示,很难保护市场上已经有的100亿台联网设备,在未来6年增加400亿台将会扩大威胁环境,为攻击者提供了更多目标。
虽然63%的人认为物联网会带来网络安全问题,但另外37%的人认为这种担心只是炒作而已。
根据Infoblox的调查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对象和IP地址被添加进来,网络团队需要追踪其网络上的情况,同时也要记住所有这些对象和IP地址都是企业IT基础设施中的潜在薄弱环节。”
IT专业人士都看到了BYOD趋势的兴起,而IoT将会让他们很难追赶上添加到企业网络的设备的速度。56%的受访者表示,IT管理人员很难控制IoT部署的位置,45%的受访者称他们没有从业务线工作人员获得关于部署的足够的信息。然而,74%的受访者称他们的业务已经整合到IoT业务计划。
对于物联网,IT领导现在可以做的就是确保他们参与到IoT部署的早期规划中,在任何购买决策之前,他们还可以重新调整网络访问政策来确保新设备和系统连接不会给网络资源或安全带来威胁,并确保网络任务自动化,并且部署或扩展其IPv6计划来确保IPv4地址的短缺不会减缓他们的物联网工作。

当前,企业面临的五大IT威胁包括了恶意软件感染、安全漏洞、违规 *** 作,以及针对邮箱帐户的网络钓鱼。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会破坏现有的IT风险管理机制。
在技术公司MetricStream对20个行业的120多家企业展开的全球调查中发现,近一半(44%)的大型企业认为未来三年物联网(IoT)技术在干扰IT风险管理项目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隐患。
由于可连网设备大量普及,各个网络连接设备的管理程序并不统一,许多管理员在做物联网设备的管理架构时很容易忽视物联网的互通、完整以及安全协作层面的考量。
此外,除了简单的可见性之外,连接设备的软件开发混乱状态可能是最大的具体安全问题,不仅一些设备开始不安全,即使制造商发布补丁的缺陷,也可能难以分发和应用于有组织的方式 许多人根本不修补,因为正在进行的软件开发根本不在特定类型的设备的预算中。
虽然一般来说,IT GRC访问控制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自动化工作流程,及时提供风险情报来指导决策,来增加网络防护能力。但政策、培训计划和信息治理框架都同样重要。
因此,要防范此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Equifax遭受到的网络攻击,显然要企业拥有全面、灵活的IT风险管理策略才能应对。具体可以展开以下策略:
1、对于这些新兴的联网设备,哪些位置需要安全控制,以及如何部署有效地控制。鉴于这些设备的多样性,企业将需要进行自定义风险评估,以发现有哪些风险以及如何控制这些风险。
2、企业必须能够识别IoT设备上的合法和恶意流量模式,并快速了解如何快速修复IoT设备漏洞以及如何优先排序漏洞修复工作。
3、企业还应该隔离IoT设备到vLAN或独立的网段进行有效监管。
以上由物联传媒整理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930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