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时代,应该是怎样的

智能家居时代,应该是怎样的,第1张

你好,智能家居是一种集成多功能技术系统,以住房为基础,将互联网与家里各种设备联系到一起,实现智能化,会给人提供各种生活的便利。目前互联网大厂都在探索产品智能化的道路上,包括小米、华为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让家居联网,互联网大厂的目标?

智能家居,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二字显得尤为突出。它的功能所带来的便利是普通家居远远无法匹敌的,它会创造一个更加安全、便利、舒适、节能的居住环境。

市场上常见的一些产品大多出自华为、小米、海尔等主流厂商,而它们也是智能家居的主导者。

华为作为手机厂商的代表性企业,凭借着HiLink平台、芯片、OS、人工智能等强大的技术支持,积极推进全场景式的智慧战略,搭建智能家居生态平台。

但不得不说华为在智能家居方面的产品数量远不如小米的产品丰富,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小爱同学这个形象便是小米首款智能音箱的唤醒词,小米在智能家居这条产业链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在2020年艾媒金榜智能音箱品牌排行榜上小米小爱就以954的高分位居第一。

小米的产业链确实很丰富,但也就是这一点导致了小米核心技术上的缺失,而华为却抓住了这一点,在5G、芯片、系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上具有显著优势。

而海尔在家电行业多年且深受好评,所以海尔更明白单一的家电市场已不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产生出来的衣联网、食联网等等子平台,为给客户带来体验度最高的生活体验,由此海尔成为了家电行业物联网转型的风向标。

但无论是小米华为还是海尔等等互联网企业,想要推进家居智能化就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支持,这不是一个人或单一的团队就可以实现的。作为新兴产业,IT技术人才的需求及薪资待遇都是非常高的。

2、华为智能家居的工程师

以华为最新招聘为例,大数据工程师的薪资待遇为18k-35k,而任职经验要求为不限。参考其他如腾讯、阿里、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薪资为20k-40k的大数据工程师经验要求也在1-3年,并不是很高。

华为的这则招聘中,可以看到这个岗位是为5G商用场景服务的,为实现新一代网络的监控提供技术支持。类似的应用与高德地图的实时路况功能相似,也是通过对路况的监控,通过对路况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在终端展现出来,达到为用户避开拥堵的目的。

据《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也正是由于人才的需求与实际的缺口,导致各大互联网企业愿意高薪吸引大数据、云计算等IT人才。以华为给到的薪资来看,即便是1-3年的大数据工程师定级也是在14-15级,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仍是当下的红利岗位。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从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元年的1998年到现在2020年,互联网在中国商界已经悄然发展了20多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许多有前瞻格局的企业早已经积极布局互联网,一路摸索着做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发展线上品牌和粉丝社群,在互联网上挣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很多传统中小型企业依旧故步自封、生存艰难。

经常听到一些中小型传统行业老板感慨自己遇到的发展困境:

人真的是很难挣到超越自己认知结构的钱。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从本能出发,很容易用线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一种很显然的主观臆断,就是认为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好。可事实从来不是这样。如果说开百货店的,总是越来越好,后期都会成为沃尔玛。开小饭馆的,如果说越来越好,后期也会成为麦当劳。可事实是诺基亚也可以倒闭,华为也会遭到美国的打压。现在好,不代表未来好。商业环境变化,消费习惯和趋势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盈利模式更是要与时俱进的优化调整。在未来,不懂互联网的人可能连生存都困难,更不要说经商创业赚钱。

互联网已经成为构建未来商业 社会 的基础设施之一,未来的企业将不再区分是传统企业或是互联网企业。能够充分理解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工具去优化企业的价值创造链的企业,那就可以赢得残酷无比的商业竞争,反正就被淘汰出局。

数字化生存,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 社会 形态,将成为未来主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互联网思维很自然的就是一种最有效的赚钱思维之一。互联网思维首先带来的是对传统型企业价值创造链路的重新审视,体现在发展战略、商业模式、运营策略和组织构架等多个层面,并且将传统商业环节的“价值链”,改造成适应互联网时代结构的创新“价值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意义也越来越宽泛,“用户至上、粉丝经济、体验为王、单点聚焦、颠覆式创新、快速试错、最低成本、最小规模、专注,极致”等等。“互联网思维”对商业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

一切的商业行为的最终目的都要盈利。不管是不是什么类型的公司,不能最终获得盈利的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盈利模式指的是靠什么来赚钱?卖产品、卖服务、买挣钱的商机(招商)、卖股权等等都是可以盈利的方式。传统企业在过去很多年的发展中,比较习惯于直截了当的盈利方式。互联网企业看似无脑烧钱的背后同样蕴含着极大的理性。商业竞争的核心本质一直是永恒不变的,把客户抢到手,把竞争对手赶走,建立竞争壁垒形成护城河,把控定价权,获得利润。

互联网技术帮助企业突破了发展的地理区域边界,直接把商战拉入到了无边界竞争局势中。因此,融入了互联网基因的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具备了爆炸性的成长力,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为了追求极致的抢地盘,抢用户,构建流量池,快速形成生态网络,就给人以“野蛮打法”的印象。传统企业在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按部就班适应的过程中,就经常会裹足不前。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局部市场遭遇竞争对手,要想获胜,就要有资源投入的相对优势。

互联网企业想要长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只有两种选择:构建具备未来巨大价值空间的商业生态,或者加入这类商业生态并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阿里、腾讯、小米、美团这些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在做生态。而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应该在于借势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入某一个生态圈中,在那个生态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切分某个细分领域,既依附于大平台,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充分运用大平台的规则来提高自己的运营效率。

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构建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轮驱动。产品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追捧。未来企业的新商业模式,需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在海勤产业加速赋能传统中小型企业重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传统型企业主对于债权融资相对熟悉,对于新的股权融资、ABS、融资租赁、保理、众筹、供应链金融等等改善资本和现金流结构的方式都比较陌生。融资不仅仅是融资金,更是融资源。更多的协同聚合之后的生态抱团打天下,降低内部交易结构成本,提升产业链上下游整体的竞争效力。对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优化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新媒体渠道的品牌塑造,企业主个人IP赋能品牌IP的营销传播策略,公域流量平台到私域流量运营的协同转换之间,缺乏足够的大局观和执行细节的掌控力。习惯于停留在心理舒适区,沿袭旧路,死命的想把一条死路走通,而不太习惯于开放心态和意志,去客观理性的看待性的消费趋势的变化,借势外力补全发展瓶颈。

做商业终究是要落实到流量上,互联网亦不会例外。不管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虚拟现实、3D打印还是内容创新,流量才是基础,有了流量才有变现盈利的可能。互联网核心盈利模式最常见的是电商、网络广告、增值业务这三种。平台发展过程中明面可见的收入模式大体都可归入这三大类,背后隐藏的暗面是资本增值盈利模式。VC对于互联网公司在没有盈利的状况下投资,总是因为他们认为将来这个公司会盈利,并且是巨大的利润。VC会变得理智,烧钱也要烧得有效率,能够形成竞争壁垒的网络结构,随着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可以得到显著降低的模式才能拿到更多的融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935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