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一网通办’优势,大力推进‘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13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25项防控事务网上办,减少了办事人跑动和人员集聚,进一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助力疫情防控。
建专栏,打造防控服务平台
记者了解到,1月28日,在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APP、“随申办”小程序同步上线“一网通办”新型肺炎防控专栏。依托该专栏,会同“上海发布”,第一时间将上海最新疫情相关信息对外发布,并持续拓展相关防控服务。目前共接入相关服务事项25个,其中包括:来沪人员健康登记、确诊患者涉及区域及场所查询、网上问诊、发热门诊医疗机构查询等热门服务。截至2月12日,“一网通办”各渠道防控专栏访问量累计已超1194万次,其中移动端各渠道累计访问量超过1176万次。
上海不少区也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推出疫情防控集成服务。记者了解到,上海奉贤区上线“疫情监管防控系统”,提供疫情上报、来沪登记、居家观察、口罩预约等6项功能,让防控工作人员、居家隔离对象、外来返沪人员可以通过免接触的方式填报相关信息,为基层防疫工作提供助力,同时也可以更加科学地分析研判,更加精细地管理组织。
促网办,提升在线服务能力
目前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为减少人员跑动和集聚,1月31日上海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书,在疫情期间,如有相关办事需求,尽量网上办、掌上办,避免线下办、集中办。同时,还印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优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办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上海各区、各部门积极引导需要办事的市民和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办理相关政务服务事项,让数据多跑路,减少集中到线下大厅办理。目前“一网通办”接入事项总数达2280项。经统计,2月3日至12日,“一网通办”办件总量为128万件,同比减少7765%。朱宗尧表示要继续大力推行全程网办,提升网办率,通过加强线上办理,减少线下人员跑动集聚,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上海全市各部门、各区也在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审批方式,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推行相关应用,助力全市疫情防控。记者获悉,上海市药品监管局推动医疗器械应急审批,有效利用“网络核验”“电子签章”“电子证照”等方式,实现企业网上申报、在线受理审查、电子凭证推送的全程网办,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3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的在线审核和许可证制发。上海嘉定区还承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协助1家企业的3个型号产品获得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对5家企业开展医疗器械生产现场指导,助力产品投入抗击疫情第一线。
听民意,升级公众投诉及建议通道
“一网通办”高度关注疫情期间群众的呼声,以“一网通办”“我要找茬”功能为基础,升级公众投诉及建议通道,在“一网通办”防控专栏提供专门面向疫情防控的“我要找茬”和“我要建议”反馈入口,并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用,做好意见建议的采集、处理和反馈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先后收到421条防控建议,及时转送相关部门,反馈处理结果,确保建议渠道畅通,回应高效。
朱宗尧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一网通办”平台优势和“随申办”渠道作用,做好政务服务集成和统筹,让“一网通办”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发展。比如,在新冠肺炎防控专栏里开设企业服务专区,围绕《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的28条综合政策举措,集中汇聚各类政策、解读及案例,并逐步推出相关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政策,落实政策。同时利用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在疫情期间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服务内容。
疫情是一次大考,既试出了众志成城、上下一心,也试出了基层疫情防控短板。为长远记,我们将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夯实疫情防控基础。完善基层管理体系,确保关键时期措施高效有力。着力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干部对健康码、网络防控能力不足,对防疫物质统筹协调处置不当等问题。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以党支部为“主心骨”,明确责任清单和分片负责机制,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有力,防控物质资金到位及时充分。同时通过加强统筹服务、应急防控等方面专业培训,通过完善薪酬待遇、发展途径,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基层管理队伍。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防控体制,补齐基层疫情防控短板。常言道,宁可十备九空,不可要用没有。各地区要加强县级以上政府、防疫机构重要物资分级储备。同时完善分级诊疗、网上诊疗机制,加强重点医院分院设置,推进医生下社区村居,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卫生防疫能力。另外国家政府层面还要加强公共卫生防疫法律法规建设和基层防疫机制完善,从法律制度层面夯实基础,提高效率。
完善基层疫情防控智能平台服务机制,为公共卫生防疫提质增效。通过数据机构设立,防疫app、网页开发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着力解决疫情防控数出多门、共享困难、数据应用开发率低等问题。同时结合物联网、物联网技术推进构建基层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
艾默生说过,健康是第一财富。我们党一直把人民生命健康摆在第一位。一季度我们不惜经济停摆也要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取得举世瞩目成绩。接下来我们吸取经验教训,认真补齐短板,全面推进常态性精准防控,必将在外防输入、内防反d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7月10日,一名携带德尔塔毒株的旅客,乘载CA910国际航班自俄罗斯入境进入南京禄口机场,感染了南京机场的多名保洁阿姨,自此,一条以南京为起点的病毒传播链蔓延向了全国各个省份。
各省都迅速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面对病毒点起的“星星之火”,点到哪扑到哪!防疫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算等不少高 科技 手段也都投入运用,这些高 科技 在病毒溯源、疾病预防、重症救治等方面都是防疫的利器。
我们都知道,防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中,通信技术早已首当其冲的扛起了大旗,将技术与实际疫情需求点相契合,相继推出了各种硬核防疫产品,今天我就来总结一下中国移动为防疫所开发应用的几种主要“黑 科技 ”。
我首先要介绍这个,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对于当前疫情形式应该是非常适用的。
移动智能门磁设备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手段,实现“被隔离人员进出隔离场所”的实时预警功能,系统由门磁传感器和后台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组成。
当被隔离人员进行开门行为时,即可触发实时报警行为,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报警推送给防疫管理人员和网格员。帮助社区和防疫管理人员对社区住户实行远程管理,减轻疫情防控人员工作量,减少与被隔离者的直接接触,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
今年6月底,湛江、东莞等地部分社区被封禁管理后,当地移动公司便接到了智能门禁的安装需求,之后移动工作人员火速调配设备2000套,目前已全部安装完毕。
这个是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团队在去年紧急研发出来的产品,通过对“医学观察随访、社区疫情摸排”两大场景的“语言语义、知识图谱、AVR交互”等AI训练,能够有效替代防疫人员的人工询访,效率提升20倍。
这项技术在疫情爆发期间紧急服务于湖北一线,面向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武汉电视台等具有政府防疫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
5G红外体温检测”设备,是中国移动千里眼场站热成像行业应用方案,提供了五大类测温方法,对进出人员体温进行非接触式快速监测,全方位满足各类交通枢纽、客运场站、各级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连锁商超及中小餐饮单位的人流体温监测筛查需求。
中国移动推出的5G远程医疗系统包括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门诊、发热资讯等服务。利用病区内医疗推车,可实现病区与远程专家的视讯连接,开展多方会诊、多学科联合会诊,让诊断更加专业高效。
目前,该技术已服务30省1861家卫健委及医疗机构客户,参与建设抗“疫”专门医院超53家,提供30多项业务服务。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国移动联合当地教育局及时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线上辅导活动,可以完成学校管理员线上排课、教师线上授课、教委校长线上巡课、课程数据管理等教育工作。
据了解,去年疫情期间,该平台开课总次数已达到57万次,累计上课时长2172万分钟。
其实移动在疫情期间配合防疫工作开发的“黑 科技 ”远不止这几项,包括和易报、云视讯、和对讲、云MAS等至少超过了两位数,即便从现在对疫情防控的要求看,也很难挑出防范空白区域。
顺带一提,现在人手都在使用的通信大数据卡小程序,在开发时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多家国内主要运营商都参与其中。但很少有人知道,整个项目从开启到初版上线其实只花了不到一周。
其中中国移动大数据中心团队带领了移动31省大数据精英,与时间赛跑,有效的支撑了疫情人群迁徙、行程查询、复工复产分析等各项工作。
眼下,虽然疫情又窜起了一点火花,但在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各个行业的严防死守下,这点“火花”想必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