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类专业包括哪些专业

自动化类专业包括哪些专业,第1张

院校专业: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8080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制造系统自动 化、自动化仪表和设备、机器人控制、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物联网等方面的工程设 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宽口径、高素质、 复合型的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动化领域的基本 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自动化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具有较 高的道德修养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

2.掌握从事自动化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电气、计算机与通 信等技术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环境保护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

3.掌握本专业中“信息、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优化设计的 基本原理,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4.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 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5.具有对自动化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优化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自动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 能力;

7.了解自动化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法规;

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9.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 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路及电子学基础、自动化基础理论、计算机技术基础(硬件、软件、网络 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路原理(6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64学时)、数字电子技术基础(48学时)、 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48学时)、数据结构(48学时)、信号与系统分析(64学时)、计算机原理与 应用(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1)(64学时)、运筹学(48学时)、电力电子技 术基础(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检测原理(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 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过程控制(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自动控制理论(2)(48 学时)、计算机网络与应用(48学时)、人工智能导论(32学时)、应用随机过程(48学时)、系统辨 识基础(48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8学时)、模式识别基础(16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8学 时)、计算机仿真(48学时)、系统工程导论(32学时)、CIM系统导论(32学时)、控制理论专题实 验(16学时)、过程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运动控制专题实验(16学时)、检测技术系列实验 (16学时)、机器人控制综合实验(16学时)、自动化综合实践(48学时)。

示例二(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64+8学时)、数字逻辑电路(56+8学时)、模 拟电子线路(56+8学时)、工程电磁场(42+6学时)、信号与系统(32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8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基础(48+8学时)、建模与辨识基础(24+8学时)、自动控制元件(26+6学 时)、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56 +16学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16+16学时)、微控制器应用及 系统设计(24+8学时)、VISUAL C++(48 +16学时)、软件技术基础(32学时)、网络与数据通信 (34+6学时)、工业自动化网络技术(32+16学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26+6学时)、自动测试系 统(24+8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嵌入式控制系统及应用(32 +16学时)、运动控制系 统(36+12学时)、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36+12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电路分析(48 +1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48 +16学 时)、模拟电子技术(48 +1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32 +16学时)、计算机软件基础(48 +16学 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8 +16学时)、控制工程数学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原理(80 +10 学时)、现代控制理论(34+6学时)、计算机控制系统(46 +10学时)、自动控制系统仿真(32+16 学时)、检测技术与仪表(46 +10学时)、电力电子技术(36+4学时)、电机与拖动(54 +10学时)、 运动控制系统(48+8学时)、过程控制(48+8学时)、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2+8学时)、微控 制器技术课程设计(24学时)、现场总线技术课程设计(32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32学 时)、集散控制系统(22 +10学时)、现场总线技术(32+8学时)、嵌入式系统(26+10学时)、基于 网络的智能控制(32+8学时)、先进控制理论(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实验、电子技术 综合设计、计算机程序综合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综合 设计和自动化技术综合设计,以及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信号处理技术课程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 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或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模拟电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DCS与组态软件》、《自动控制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原理》、《Visual Basic语言》、《电机及其运动控制系统》、《DCS/PLC/FCS原理与应用》、《运动控制》、《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楼宇自动化、电气技术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教育、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城市轨道自动化与控制。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自动化类企业:自动化工程、自动化设计、软件工程、自动控制、数据采集; 电气类企业:电力工程、系统运行、电力电子技术、供电技术。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就业趋势:该专业是一门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自动控制技术知识系统深入、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历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都保持在1∶10左右,就业去向主要是在系统集成、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和通信等领域。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

1260301 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226030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3260303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4 260304 机器人技术专业 5 260305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 6 260306 现代测控工程技术专业 7 260307 工业互联网工程专业 自动化类中什么专业最吃香 自动化类中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最好。 自动化专业所学知识量大,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几乎所有专业都能与自动化挂钩,而且它与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就业面广,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学生转行、转专业也相对容易,如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领域都是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自动化专业就业领域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通信系统、钢铁企业、工矿企业、铁道、化工、航空、海关、税务、工商、外贸、大专院校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随着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就业前景更为广阔,选择方向也会更多。 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自动化、电气类企业从事自动化工程、自动化设计、软件工程、自动控制、数据采集、电力工程、系统运行、电力电子技术、供电技术工作。 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渠道,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广泛,其就业领域也五花八门。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看,他们的工作都非常理想,收入状况也颇为乐观。 与自动化专业就业领域相关联的行业借助市场经济的搞活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民航、铁路、金融、通信系统、税务、海关等部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也借助强大的人才优势,发展迅猛。

工程师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 *** 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的称谓,通
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
目 录1简介
2岗位职责
3任职条件
4种类
5网络工程师的待遇常从媒体或制造厂家的产品样本上看到一个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缩略词CIM,它的全称是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通常指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的领域,不单是设计和制造做到电脑化,连同器材的收发货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工数管理等,凡是与制造有关的一切工程全面依靠计算机统一管理的规划之意。 *** 作现场的CAD、CAM、CAE的各个系统均经由网络统一到主计算机进行管理。鉴此,可译为计算机集中管理。
由于引进了CIM,当各制造生产线遇到变更设计时,能够作出非常灵活的应对,所以适用于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制造系统。
除此之外,当然也能适应用户随时变更规格的要求,在提高工程效率的同时,也做到了缩短工时和节减成本。
就业前景
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工程师是既有BIM技术能力,又具有地理信息系统(GIS)测绘技术、物联网(LOT)技术、大数据信息的复合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范围广泛。既可以选择房地产、投资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公司等传统BIM技术应用建筑工程行业,也可以选择城市管理、城市规划、CIM平台运营的企事业单位,据行业预测,城市信息模型集成与应用技术人员缺口将大于140万/年,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工程师将迎来供不应求的就业前景
发展前景
CIM与BIM技术仅仅单一建筑不同,CIM是以BIM技术为基础,融入GIS、LOT等内容。据住建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指出:项目建设立项用地规划审查、设计方案模型报建审查、施工图模型审查、竣工验收模型备案、城市管理 城市安全等均要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进行审查、审批。CIM 是智慧城 市的基础引擎,应用场景丰富,在城市建设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未来,在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工程师将成为能城市运营、城市规划的实施者、建设者。

资质是建筑市场的“入场券”,没有业绩就没有资质,没有资质更没法做业绩!

改革后,现有的593项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将压减至245项,其中勘察资质由26项压减为7项,设计资质由395项压减为156项,施工资质由138项压减为61项,监理资质由34项压减为21项,压减幅度为59%。

改革后,10类施工特级资质,包括房建、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矿山、冶炼、石油化工、市政一共10个类别,整合为综合资质,可以承担各行业各等级施工总承包业务,大大拓宽了企业承揽业务范围,横向全部打通,只要企业有信誉,有能力,就可以跨行业承担任务。

同时,资质延续受理工作暂停

《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延续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将延期至2021年12月31日,自2020年7月起,住建部不再受理资质证书有效期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届满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建筑业企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延续申请事项。

这个信号的释放,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地产行业并购业务持续几年增长,之后,许多中小型地产公司消失了,行业巨头、地产五百强企业几乎垄断了各大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随着资质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据有关数据显示,民营建筑企业数量占中国建筑企业的80%以上,其中只有大约1/3拥有资质

中小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又该何去何从?

资质改革将迎来建筑市场新格局

1、将大力推进总承包

住建部《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在“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产业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

2、大建筑业逐渐形成

综合资质的出现,为建筑业横向打通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水利、通信、航空和铁路等各建设领域,最终形成“大建筑业”提供了机会。

对于依赖收取管理费用谋取暴利的企业是一记重拳。这给建筑业发展格局带来了新变化。

3、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拥有三级资质的企业发展空间变大,将有机会与二级资质企业同台竞争;拥有二级资质的企业不满足于现状,会通过提升技术实力、改革创新,向更高等级迈进。因此资质改革将倒逼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4、对外承包工程将实现增长

“十三五”期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是: 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 6% 。

因此,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充分把握 “一带一路” 战略契机发挥我国建筑业企业在高速铁路、公路、电力、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 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建筑业和相关产业 “走出去”步伐,鼓励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合作,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合作,共同有序开拓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

1、中小企业要抱团取暖,紧密合作,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专业细分化。资质改革后,中小企业想要单独总承包工程越来越难,所以明确方向和分工,将所在领域做专做精才能有自身的竞争力。

2、中小企业应利用“互联网+” 模式整合资源联通供需,降低成本。

3、不断提升企业的资质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在确保完成好施工任务的同时,要将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大企业规模。

4、国企民企混改

部分在发展上难以突破瓶颈的企业,会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全面开启混改之路。通过混改从而实现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补齐短板、资源共享、抱团取暖、激发活力等转型升级的目标。

5、企业分立实现资质分立

特级资质企业分立资质企业应考虑“企业资信能力”、“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科技进步水平”三方面是否达标,同时特级资质企业在分立时还应着重考虑当前企业工程项目承揽与经营问题

从资质变革看未来5年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2、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

3、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

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

4、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工厂。

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

推动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一体化施工设备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

其实不仅是建筑行业,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走数字化、智能化这条路,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主流,而建筑业身为国内支柱性产业之一,也会往这一个方向去发展,但是这也只是其中之一,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关键词: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内需、装配式、智能化装备、机器代人、智能控制造楼机、全产业链、工程总承包企业、CIM,这10个关键词,很清晰地表明了至少未来5年内国内建筑行业的大方向,都会向这几方面无限靠近以及实践。

此次建筑行业的资质改革,无论对于建筑行业的大、中、小企业,还是相关的建筑行业管理部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又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建筑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应对工作,以此次资质改革为契机,力争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五大特征是:

1、智能化基础设施助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基于移动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实现大范围智能化升级,将大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目前基于Nb-IoT的智能抄表、智能停车、智能井盖等应用层出不穷,而对未来影响最大的智能基础设施当属多功能智能杆柱和道路设施智能化升级。

随着城市级感知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快速增长,感知设施统筹部署需求愈加迫切,多功能智能杆柱集无线通信、信息交互、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应急求助等多功能于一体,可能成为新型感知设施的集成载体,逐步全面安装、统筹部署和共建共享。

2018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多功能杆智能化系统技术与工程建设规范》,开展多功能智能杆建设行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安装。

无人驾驶技术带动城市道路设施智能化升级,多个城市抢先部署试验场地设施。如北京亦庄建设全国首条无人驾驶试点道路,对信号、标志、标线等进行改造,便于自动驾驶车辆识别。

上海2018年将无人驾驶开放道路从56公里扩大到12公里,并积极研发全国首套新型道路标志标线系统;武汉部署了首批260套基于NB-IoT的智慧交通标志牌,为无人驾驶奠定道路设施基础条件。

2、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将大幅提升城市治理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智能化水平,将彻底改变传统智慧城市中市民满意度差、获得感低的难题。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健康医疗、交通出行等多领域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北京公安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处理海量案件和警情数据,利用机器大脑每小时可处理12万封信件,在03秒内检索到关键词匹配的结果,在每万份举报信中可建立800万条线索,对于警情的预测精度高达92%。

3、互联网企业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推手

除设备商、集成商等智慧城市传统从业者,互联网企业成为市场新进入者,以人工智能或互联网入口为抓手抢滩新型智慧城市,以技术、用户、平台和创新能力等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丰富了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体系。

如阿里巴巴2016年在杭州提出城市大脑,2017年、2018年又分别推出城市大脑10和20版,并提出将全面开放城市大脑平台AI能力,提供城市交通、医疗等八大领域的计算能力、数据算法、管理模型等,汇聚上下游从业者,试图构建以阿里巴巴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超级生态圈。

腾讯2017年与电信、移动、联通共同出资成立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为广东数字政府改革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并于2018年上线粤省事App,以微信为入口整合广东省公共服务,形成智慧城市领域的超级App。

4、分级分类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导向

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侧重不同,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产业基础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程度和发展目标均存在较大差异,没有一套单一的适用于所有城市的统一解决方案。

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区位特点,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找到各类城市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总体而言,应支持特大型城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世界级的智慧城市群;省级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性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地级市、县级市着眼城乡统筹,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均衡发展;推动新城新区、小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5、新城新区将成为下一阶段率先探索创新的亮点

新城新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新载体,是发展智慧城市的试验田,新城新区以城市信息模型为关键技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数字孪生城市是基于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虚实交互的城市信息模型(CIM),使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做到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和城市管理决策与服务协同化和智能化。

雄安新区、北京副中心均已广泛应用CIM技术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雄安站位于现状雄县县城东北方向的昝岗组团内,建成之后将汇集京雄城际铁路、京港台高铁、津雄铁路等多条高铁与快线,未来规划的京昆大通道也将在雄安站停靠,这样雄安站不仅有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港台高铁,还有直接通到东南亚的京昆高铁,雄安站成为京南最大的铁路枢纽,并将成为亚洲第一大站。

来自权威渠道的消息说,雄安站虽然前期规划了11台19线,但是在将来可能会增加到13台23线。至于亚洲最大,那是因为雄安站将采用的是站桥合一的模式,雄安站的站房上面跑着高速铁路,站房范围内使用无砟轨道,这在国内比较少见,在亚洲都可以称为第一。

扩展资料:

雄安站建设期间主要采用的技术有:

1、采用装配式站台工序,不必在现场完成所有工序,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将运来的零部件直接组装,节省了建设工期。

2、利用BIM三维可视化信息模型技术,通过BIM三维模型的建立模拟,对各主要阶段的交通组织、大型设备配置、材料堆场、临建设施使用是否合理进行管理,使工程施工合理有序地进行,实现质量管理优化、安全管理优化。

3、运用BIM+GIS技术,通过无人机对现场进行不同阶段的航拍扫描,生成数字模型,可以真实反映现场实际进度。

4、运用物联网技术,为CIM平台对接创造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雄安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5749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