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èi xīng]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
随后美国、法国、日本都相继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6产业规划编辑
《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将对产业发展形成很强的推动作用,而在卫星导航产业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将成为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日益提升,卫星导航产业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规 划》已经国务院同意,并予以印发。《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 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推广普及,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 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也指出,到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年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陆路交通应用年市场销售额将超过65亿元。
观研天下分析师还表示,4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将使卫星导航产业成为接下来新的投资的热点行业。包括卫星导航设备、汽车应用、相关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商都将因此获益。随着《规划》的落实,对于相关板块的上市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3]对 于海外市场的开拓,《规划》指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境外应用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服务网络,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鼓励国外企业开发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建完善产业国际化发展支撑体系,提升全球化发展服务保障能力。
详细请参考bikebaiducom/subview/22556/6639018htmfr=aladdin#9人造卫星的简介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目前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人造卫星种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运行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① 地球同步轨道 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② 太阳同步轨道 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③ 极地轨道 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人造卫星工程系统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卫星系统的组成部分
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为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两大部分。卫星平台又分为多个子系统:
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对地相机
2、恒星相机
3、搭载的有效载荷
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的 *** 作提供环境及技术条件,包括:)
1、服务系统
2、 热控分系统
3、 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
4、 程序控制分系统
5、 遥测分系统
6、 遥控分系统
7、 跟踪和测试分系统
8、 供配电分系统
9、 返回分系统(限於返回式卫星)
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每96分钟环绕地球一圈。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但是,当时认识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一个月后,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公斤。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一道最末一节火箭上去。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三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依卡用餐。使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收回,试验狗在卫星生物舱内生活了一个星期,完成全部实验任务后,只好让它服毒自杀,成为宇航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人造卫星的用途
一、人造卫星的用途如何决定?
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二、人造卫星有哪几类?用途为何?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问题一:现在地球上空一共有多少颗人造卫星 太空浩瀚,环地球轨道的空间却很拥挤,来自地球的790多颗人造卫星聚集在那里。据美国一个名为“关心核问题科学家联盟”的组织披露,在这些卫星中,美国拥有的卫星数量位列榜首,有413颗,超过其他国家的卫星总和
问题二:地球上有多少颗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已达到800多颗美国拥有的卫星数量位列榜首,有413颗,超过其他国家的卫星总和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问题三:除了人造卫星,地球有多少个卫星 除了人造卫星以外,地球就一个天然卫星,也就是月球。
问题四:中国有多少人造卫星 军事的是国家机密 不知道 民用的也不是很多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卫星及应用
1、 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2000~20000千米的中高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的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以及军民两用卫星。
2、 我国研制了哪些卫星系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等六大卫星系列。
3、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试验;三是为载人航天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4、卫星怎样返回地面?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要完成调整姿态、舱段分离、返回舱旋转、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机、打开降落伞并返回地面等一系列动作。
5、中国共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6、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1984年1月29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7、 东方红二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8、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1988年3月7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9、 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1997年5月12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10、风云气象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12、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我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13、中国已发射了哪些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践” 卫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1981年9月20日>>
问题五:地球有几颗非人造卫星??是什么?? Cruithne 应该还没有正式归属于地球的卫星吧好像说的是最近才发现Cruithne是在围绕地球运动的800年一次的说
问题六:地球外有多少人造卫星 数不过来的。地球外一共就是那么些地方,所以各个国家都抢着发射,占据空间,以后就是自己的了公开的是一部分,还有没公开的,军用的,私人的,还有一些已经废弃不用的人造卫星也飘着。它们密密麻麻地将地球裹了起来。
问题七:人造地球卫星都有哪些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 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问题八:中国现有多少个人造地球卫星? 自从1970年4月24日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注:而且还偷偷的发了很多别的卫星 )
卫星及应用
1、 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2000~20000千米的中高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的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以及军民两用卫星。
2、 我国研制了哪些卫星系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等六大卫星系列。
3、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试验;三是为载人航天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4、卫星怎样返回地面?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要完成调整姿态、舱段分离、返回舱旋转、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机、打开降落伞并返回地面等一系列动作。
5、中国共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6、中国第一颗卫星是什么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该卫星重173千克,星上装有一台“东方红”电子音乐发生器及科学探测仪器设备。其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并将有关数据传回地面。因此,东方红一号是一颗具有空间探测性质的技术试验卫星。
7、我国地球资源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
8、中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1999年10月14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9、我国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10、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3颗卫星(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这是我国在空间探测和新技术试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使我国梗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1、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共成功发射5053颗人造卫星。
北斗闪耀世界
——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之际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我究竟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
最早,人们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接着,人们又发明了无线电、雷达……
直到有一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出现,才让这个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历史 ,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看着卫星搭乘长征火箭呼啸升空,观礼台上响起一片欢呼声、喝彩声。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欢呼与高歌!为了这一刻,北斗人付出了太多,中国付出了太多。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星座 部署提前半年完成。中国北斗开始以全新姿态闪耀世界。
回望中国北斗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刻值得铭记!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在这中间,是一个又一个由决心与勇气、创新与高效连缀而成的高光时刻,是一段恢宏磅礴的“中国 星座 ”建造史,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双星定位,“人才 星座 ”辉映北斗 星座
“点火!”“起飞!”
顷刻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
2000年10月3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300吨重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托举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飞向太空。
仅仅50天之后,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这一天起,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一段 历史 ,回首再看时,往往对它的认知会更加客观与清晰。
1994年,当北斗一号系统工作启动建设时,美国的GPS已在一年前完成了24颗卫星的在轨组网;苏联的“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也在1993年正式启用。很明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已经落后于欧美。
从零起步,6年时间,“北斗”问天,速度惊人。
这一辉煌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太多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埋首攻关;多少次跌倒失败,他们振臂重来。
可以说,正是因为我国先有了地面上的“人才 星座 ”,中国自主导航系统建设才迎来一场又一场“及时雨”,并最终有了太空中的北斗 星座 。
拂去岁月的尘埃,人们会发现,北斗研制进程中有很多重要节点值得回味,这些节点的出现通常与一些人息息相关。
在1983年,以“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理论,即仅用两颗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就可以覆盖很大区域,对地面目标和海上移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且有通信功能。
不了解当时 历史 背景的人,可能无法体会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启动北斗系统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们深刻认识到,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代背景下,“双星定位”理论的提出与成功实践,蹚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研制之路。
对北斗系统的建设发展来说,能够花小钱、办大事的“双星定位”理论不啻于一场“及时雨”。
从理论到上天运行,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有多难?参加过攻关的工程师们有个形象的比喻:“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在中国科研人员的手中如期实现。在国家规划的框架下,每位科研人员把自己变成了“天梯”的一根根横木,托举起第一代北斗系统。
时任北斗导航卫星总体设计师、现任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这样说:“时代选择了我,责任选择了我,所以我决不能怠慢,必须玩命干。”
这不单单是谢军一个人的心声,更是参与北斗系统研发任务所有科研人员的拼搏状态。
迎头追赶,北斗二号见证创新密集能量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2007年4月14日至2012年10月25日,短短5年多时间,中国航天人将16颗北斗卫星“挂”在太空中。由此,中国北斗发展历程中又竖起一个具有 历史 意义的闪光里程碑——北斗二号系统建成。
2012年10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系统定位精度由平面25米、高程30米提高到平面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由04米/秒提高到02米/秒。
5年多时间,北斗系统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跨越,且继承了北斗一号系统的短报文通信功能“独门绝技”。
卫星密集发射、系统快速建成的背后,是相关技术上的密集自主创新和系统功能上的不断迭代升级。每一个重大节点的跨越,中间都曾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北斗系统启动建设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直面国外技术封锁等严峻局面。
人们不会忘记,面对这一局面,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的谭述森院士,创造性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为国家争取到宝贵的频率资源。
人们也不会忘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所带团队主动领衔“多星共位控制技术”和“双星共位地面控制实施方案及预警分析”两项重大课题研究,成功解决了双星非同步控制的安全隔离和互不干扰问题……
在北斗二号系统建设过程中,这种自主创新密集呈现,展现出令世人惊叹的巨大能量。
区域混合导航 星座 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一条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被北斗工程建设者靠着自主创新踏平坎坷,成为大道,不断向着梦想的实现延伸。
2007年4月,我国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入轨后,遭遇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如果干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即将组网的10多颗卫星,发射计划将无限期推迟,而已发射的卫星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有多少次失败,就有多少次站起。一个月后问题得到解决。
王飞雪团队拿出了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将我国北斗卫星抗干扰能力整整提高了1000倍。
在此前后,王飞雪团队还破解了体制、编码等一系列核心难题,攻克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数十项关键技术。
他们设想着把自己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思想的电波不停地在星地之间交换,努力捕捉创新的灵光,寻找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突破!突破!在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上的突破,让我国北斗科研团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创新!创新!一连串事半功倍的实践,让“自主创新”成为北斗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抱世界,向着梦想继续奔跑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成果来证明。这些成果,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毫无疑问,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国家“名片”之一。
随着2018年11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 星座 部署完成。
同年12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冉承其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至此,北斗系统开始真正具备全球视野。世界在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也多了一个选择——中国的北斗。
全球视野,来自全球胸怀。
回顾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我国开始自行研制国产卫星导航系统那天起,就把目光投向了全球。
第一步,北斗一号系统,于2000年建成;第二步,北斗二号系统,于2004年启动,2012年建成;第三步,覆盖全球、高精度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建成。
如今,经过几代工程建设者20多年的不懈努力,北斗系统走完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用40年才走完的建设发展历程——
首创3种不同轨道构成的混合 星座 ,以及独具特色的短报文通信和星间链路,实现了星星互联、星地互联;系统集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功能于一体。
在此过程中,北斗人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冉承其这样说:多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并履行国际义务,举办两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大会,主动承担联合国卫星导航教育培训,深度参与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国际电工等国际组织的相关卫星导航标准制定,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简要介绍的背后,是北斗科研工作者做出的大量工作。
“我们常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说。
人们可能还记得,2018年9月我国发射的北斗三号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上,就装载了国际搜救载荷,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就开始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在此之前,北斗二号系统已开始为东南亚、阿拉伯地区一些国家提供服务,并与俄罗斯签署《中俄卫星导航芯片联合设计中心谅解备忘录》。
绝不因为困难多而降低标准,这是工程建设者在长期实践 探索 中磨炼出的一股精气神。他们精益求精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北斗三号卫星星载氢原子钟,每天时钟误差小于05纳秒,累计600万年误差1秒,可以连续无缝、不间断工作,使北斗系统运行更稳定。
北斗三号系统的进步何止这一点。
与北斗二号系统相比,它增加了全球搜索救援等新功能,能播发更优质的导航信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短报文服务基础上,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卫星设计寿命由8年提升至10-12年,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正因如此,北斗系统才有了服务世界的水平与底气。
如今,我国形成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北斗产业链,已在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标配化使用,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
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北斗系统正深深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
这种巨变,也昭示着中国北斗服务世界的质量标准与广阔前景。
2035年前,还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这是中国的承诺,也是北斗人新的出征号角。
当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享受着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各种优质服务时,北斗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未来,北斗星光将更加璀璨!
目前太空中有共多少颗人造卫星1971年4月19日,苏联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用“质子”号火箭,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轨道站“礼炮”1号送入了地球轨道。“礼炮”号轨道站是为了纪念加加林飞行10周年而命名的。自苏联发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以来,已有一系列空间站进入太空,先后多次有数十批上百人次宇航员到站上工作,进行多次科学试验,取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宝贵的科学资料。美国也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在1983年11月28日发射了“空间实验室”航天站。空间站与一般航天器相比,有效容积大,可装载比较复杂的仪器,如长焦距照相机等,使获取的照片分辨率大大提高。由于空间站可以长期载人,许多仪器可由人直接 *** 作,增强了分辨能力,可避免机械动作带来的误差,可以完成比较复杂、非重复性的工作任务。
目前所谓的宇宙空间站是指这一系列空间站的统称,所以说只有一个空间站也是正确地,目前该空间站由美国和俄罗斯共同管理。
至于你问的有多少人造卫星呢这个问题,我不明白什么意思。如果是问太空中一共有多少人造卫星,没人能给出准确数字,有一说是目前全世界800多颗人造卫星,美国拥有400多,同样是航天大国的俄罗斯有100多颗。世界上第一颗卫星于1957年发射,其后各国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太空环境和技术试验,至60年代中期,卫星始进入应用领域。
另外,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2000年12月底,中国共发射了48颗人造卫星和一艘试验太空船。
太空中有多少颗人造地球卫星
法国《航宇防务》2005年12月9日报道,据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透露,美国在太空的卫星数量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卫星总数。目前在太空约有800颗卫星,其中有413颗卫星属于美国,382颗卫星属于其它国家。中国34颗。 数据库显示,俄罗斯拥有的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共有87颗。该组织统计认为,中国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34颗,远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的卫星总数甚至还不及美国的军事卫星数量。 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2007年1月公布的全球卫星数据库显示,目前在轨飞行的全世界卫星数量大约有845颗。
地球上有多少颗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已达到800多颗美国拥有的卫星数量位列榜首,有413颗,超过其他国家的卫星总和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目前太空中有总多少颗人造地球卫星?多少颗是中国的?
法国《航宇防务》2005年12月9日报道,据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透露,美国在太空的卫星数量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卫星总数。目前在太空约有800颗卫星,其中有413颗卫星属于美国,382颗卫星属于其它国家。中国34颗。 数据库显示,俄罗斯拥有的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共有87颗。该组织统计认为,中国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34颗,远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的卫星总数甚至还不及美国的军事卫星数量。 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2007年1月公布的全球卫星数据库显示,目前在轨飞行的全世界卫星数量大约有845颗。( jczsnewssina/p/2007-02-18/1018431915)
太空中有多少颗人造地球卫星
确切数字很难统计,因为各个太空国家都会有一些秘密的发射任务
2013年欧洲航天局(ESA欧空局)统计,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全球共发射人造卫星大约6600颗,其中3600颗依然在太空中,只有大约1000颗在有效运行,其余均已成为太空垃圾。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造卫星?
俄航天局称,截至2005年4月份,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共有849颗,其中有425颗(占总数的506%)为美国所有,俄罗斯有99颗。而且,据国际预测公司在其日前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未来10年内西方国家将向地球轨道发射118颗各种型号的军用卫星。隶属于美国的将占到40%,另有19%属于欧洲国家。
法国《航宇防务》2005年12月9日报道,据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透露,美国在太空的卫星数量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卫星总数。目前在太空约有800颗卫星,其中有413颗卫星属于美国,382颗卫星属于其它国家。中国34颗。
数据库显示,俄罗斯拥有的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共有87颗。该组织统计认为,中国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34颗,远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的卫星总数甚至还不及美国的军事卫星数量。
现在地球上空一共有多少颗人造卫星
太空浩瀚,环地球轨道的空间却很拥挤,来自地球的790多颗人造卫星聚集在那里。据美国一个名为“关心核问题科学家联盟”的组织披露,在这些卫星中,美国拥有的卫星数量位列榜首,有413颗,超过其他国家的卫星总和Hello
here is the wer: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2000年12月底,中国共发射了48颗人造卫星和一艘试验太空船。当中包括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2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7颗、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10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5颗、资源卫星2颗和导航卫星2颗,这些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 卫星的种类与用途 人造卫星的种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大家族,按用途划分,大致可分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人造卫星的用途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包括空间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 技术试验卫星是用于卫星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技术试验的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卫星,有三大类型,一是无线电中继型,如通信卫星;二是对地观测型,如气象、资源、侦察卫星等;三是空间基准型,如导航、测地卫星等。 多种类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公用和专用系统 如果把卫星看成一辆空中货车的话,卫星的结构由公用系统和专用系统构成,公用系统好比未装货的车,包括结构、热控制、姿态、轨道控制、资料管理、无线电测检、电源等系统;专用系统好比货物,由卫星的任务决定,如果卫星用于侦察,那么专用系统则是照相机等。 技术试验和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第一颗技术试验卫星──东方红 中国的卫星是从技术试验卫星起步的。中国第一星东方红一号就是一颗技术试验卫星。发射这颗卫星的目的很明确,一是看看火箭能不能发射卫星,二是试试地面能不能跟踪测控卫星,三是考考卫星上的仪器能不能正常运作,结果所有试验都成功。 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有多种技术试验卫星 1975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也是技术试验卫星,主要试验卫星控制系统、返回系统和防热性能的可靠性。中国发射的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不载人太空船都有技术试验卫星的性质。 中国的实验卫星 ── 实践号 中国的科学卫星以「实践」系列命名。从1971年3月至1999年5月,共发射了6颗实践系列卫星。这些卫星主要进行太空环境、太空物理的探测和实验。实践系列卫星太空探测的结果,为中国卫星解决适应太空环境问题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今日的航天人员在观看当年发射升空的 「东方红一号」 卫星音乐盒 中国第一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 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这颗中国第一星是一个直径约1米、近似球形的多面体,腰间有4根鞭状天线,重173千克,绕地球一圈需时114分钟,它当年在天上一共工作了20天,传送了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星上还安装有一台音乐仪器,可以模拟铝板琴演奏《东方红》乐曲,通过地面的转播系统,全世界的收音机都可清晰地收听到由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的前8小节音乐! 为了让人容易地看到这颗星,设计师在末级火箭加上一面像反光镜的观测裙随卫星一起飞行,使卫星更闪亮。中国第一星实现了上得去,听得到,看得见的预期目的,在国际间引起巨大反响。 庆祝东方红卫星成功发射(1970年) 东方红一号 世界前五星对比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到1970年,世界上已有五个国家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五个国家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 世界各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资料表 国家 卫星名称 发射时间(年/月/日) 卫星质量(kg) 近地点/ 远地点 (km) 苏联 伴侣一号 1957104 836 215/947 美国 探险者 一号 195821 82 360/2
531 法国 试验者 一号 19651126 42 526/1
809 日本 大隅号 1970211 94 339/5
138 中国 东方红 一号 1970424 173 439/2
384 世界前五星(从上至下:伴侣一号、探险者一号、 试验者一号、大隅号及东方红一号) 2009-08-20 14:44:50 补充: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09031401223
系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
参考: 有通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广播卫星、测地卫星、天文卫星等
科学探测卫星
科学探测卫星是用来进行空间物理环境探测的卫星,主要任务是探测空间环境中的中性粒子,高能带电粒子,固体颗粒,低频电磁波和等离子体波,磁场,电场等。
应用卫星
应用卫星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
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种类有很多,按轨道分由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飞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跟踪与数据中断卫星海事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等。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3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
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自然灾害。
返回式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是三大用途:一时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实验;三是为载人航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搜集和截获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范围广,速度快,可不受国界限制定期或连续地监视某个地区,对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侦察卫星按照所执行的任务和所采用的侦察手段来加以区别,一般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还海洋监视卫星和预警卫星。
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返回式卫星照片,对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型动态监测。发现该地区13年来和沙淤积,是黄河口向海内延伸了335公里。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均质的球体,它的引力场即为中心力场,其质心为引力中心。那么,要使人造地球卫星(简称卫星)在这个中心力场中作圆周运动,通俗地说,就是要使卫星飞行的离心加速度所形成的力(离心惯性),正好抵消(平衡)地心引力。这时,卫星飞行的水平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即环绕速度。反过来说,卫星只要获得这一水平方向的速度后,不需要再加动力就可以环绕地球飞行。这时卫星的飞行轨迹叫卫星轨道。卫星轨道平面通过地球中心。如果速度稍大一些,则形成椭圆形轨道,如果达到逃逸速度,则为抛物线轨道,那时它将绕太阳飞行成为人造行星;如果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则为双曲线轨道,与太阳一样而绕银河系中心飞行了。
就人造地球卫星来说,其轨道按高度分低轨道和高轨道,按地球自转方向分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这中间有一些特殊意义的轨道,如赤道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对地静止轨道、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
卫星轨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长轴和短轴决定的,而交点角Ω、近地点幅角ω和轨道倾角i则决定轨道在空间的方位。这五个参数称为卫星轨道要素(根数)。有时还加过近地点时刻tp,合称为六要素。有了这六要素,就可知道任何时刻卫星在空间的位置。
高低轨道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一般把离地面几百公里的卫星轨道称为低地球轨道。
轨道倾角为零,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这种轨道叫赤道轨道。
轨道高度为35786公里时,卫星的运行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这种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如果地球同步轨道的倾角为零,则卫星正好在地球赤道上空,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角速度统地球飞行,从地面上看,好像是静止的,这种卫星轨道叫对地静止轨道,它是地球同步轨道的特例。对地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轨道倾角为90度时,轨道平面通过地球两极,这种轨道叫极地轨道。
如果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的旋转方向、角速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和角速度相同,则它的轨道叫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为逆行轨道,倾角大于90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