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技术转移办公室
2 长春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3 青岛中石大科技创业有限公司
4 湖北工业大学成果转化中心
5 江苏师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6 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7 沈阳建筑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9 成都西南交大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10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11 河北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12 合肥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13 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14 青岛胶科邦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15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
16 中国地质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
17 江苏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
18 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
19 济南百诺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 成都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21 云南省大学科技园办公室
22 北京北林先进生态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3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24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25 中国杨凌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26 杭州枫惠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27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28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9 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30 湖北君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31 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
32 南京林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33 河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34 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35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有限公司
36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37 武汉工程大学成果转化中心
38 北京赛德兴创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技转中心)
39 中国科学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
40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转移中心
41 青岛国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2 南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43 河北工程大学科技开发中心
44 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45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46 河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47 南京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48 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技术转移中心
49 吉林省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责任公司
50 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51 新疆石达赛特科技有限公司
52 青岛中天智诚科技服务平台有限公司
53 甘肃省轻工研究院
54 自贡市技术转移中心
55 陕西功能食品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56 钦州市技术转移中心
57 深圳市华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中心
58 中国技术供需在线平台
59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0 青岛连城创新技术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61 内蒙古真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62 大连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63 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
64 上海得民颂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5 北京华国昆仑科技有限公司
66 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
67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68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
69 南京工程学院技术转移中心
70 杭州银冠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71 上海创新节能技术促进中心
72 超越科创投资(北京)有限公司
73 辽宁科技学院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74 贵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75 青岛华慧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6 广西博士海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7 洛阳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78 郑州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
79 义乌市思特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80 黑龙江省润特科技有限公司
81 广大康奈尔中美科技转移中心
82 盐城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
83 包头稀土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
84 福建省工研苑塑胶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1更安全的保护措施。在新技术出现之初,它的技术力量几乎都集中在创新上,导致监管水平低下,这就使业界的兴奋、激进和政策、监管的滞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物联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价格下降,企业在物联网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种创新和应用一旦普及,各种新技术的风险也突显出来。
2更普遍使用智能消费品设备。IoT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泛,从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等行业应用,到私人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将是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 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 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 *** 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物联网专业发展前景?物联网专业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1]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1]
中文名
物联网专业
外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
核心
万物互联
属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前景
环保、安防、智能交通、农业、医疗推广的可能性最大
快速
导航
前景就业前景学习内容专业报告会
发展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虽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但其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远没有成熟。物联网的关键是“大集成”应用,而物联网大集成应用实现的关键是中间件和解决方案。目前的挑战在于用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实现这些已存在的和新建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化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准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托现有的国际标准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
前景
物联网的应用仍然存在成本、技术、政策、用户壁垒等瓶颈,从目前情况来看,环保、安防、智能交通、农业、医疗推广的可能性最大,而企业和个人的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仍然需要较长时间。虽然未来物联网将拓展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但现在还没到广泛应用的时候,估计在中国还得需要几年的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兴起,不能跟风无序地发展。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各个产业链还缺少一定的行业标准,RFID应用产业市场密钥体系独自为政,国内也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不通用的,包括刚刚兴起的手机一卡通,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术标准,即使同一家运营商采购的标准也不尽完全相同;因此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更多的需要政府部门引导整个产业链出台更多行业技术标准,以规范各个产业的生产、研发秩序。
就业前景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首届毕业生于2015年毕业,但整体人数较少,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其实,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无论是物联网专业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是炙手可热的,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有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此,企业纷纷表示,做核心的研发工作或核心的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的,本科应届生一般不具备这些经验。
因为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但想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而且部分物联网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工作的职位都要求硕士学历,因此本科毕业生可从与物联网有关的知识着手,找准专业方向、夯实基础,同时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广西优立逸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9-0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广西钦州市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大街1号公共服务中心A102室。
广西优立逸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0704MA5MRE8Y0C,企业法人林世端,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西优立逸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物联网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金属及金属矿(危化品等国家专控产品除外)、非金属矿及制品(危化品等国家专控产品除外)、化工产品(危化品除外)、五金产品的销售。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西优立逸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说到物联网,肯定是要与当今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关联到一块,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内容及阶段,它的英文名字是:Internet of things(IoT),解释也可以通俗易懂点,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组成了物联网。物联网凭借着只能感知、部分识别技术、通信感知技术等等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网络应用中,这样的发展也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核心是应用创新能力。所以把握好了用户的感受,以用户为核心那么物联网技术必定会有非常好的前景。其实物联网技术不是对现在的技术加以翻新革命,而是通过对现有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目前有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其实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比较混杂的学科,涉及到计算机课程、通信技术课程、电子技术课程、测控技术课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可能有的学校会开设一些管理学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课程知识。相关专业也开设了有6-7年左右了,很多学校也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学习包括基础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技术、数模电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嵌入式等等相关技术,另外做物联网开发、IT开发的人员,都需要对外语能力有一定要求,因为很多产品芯片资料都是外文的,需要保证可以读得懂才行。另外,因为物联网专业是们交叉学科,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多,所以在本科阶段如果想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话难度很大,所以面对找工作来说不仅要求学历,而且技术深度专业方向、应用能力都是企业用人的标准。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要战略。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引发全球物联网关注热潮,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先进的硬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趋于完善的通信互联网络均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环境监测、建筑、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积累。
我国就物联网发展也做出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物联网发展的十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近期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政策不断出台,并指出“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虽然增长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75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呈加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
我国目前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工业、医疗、交通、金融以及安防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当今很多的产品其实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比如我们身边的共享单车、进出地铁站需要刷卡的射频技术、手机移动端的考勤管理软件、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等等都是物联网技术的产品。物联网产品就在我们身边,未来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必定会有嵌入式产品、物联网产品存在,这些产品与人类是脱离不了的。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钦州港是块了不起的热土,你懂得啊!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 以先进的软、 硬件环境为依托, 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 动的辐射能力, 突出港口集货、 存货、 配货特长, 以临港产 业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 标, 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 务体系。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广西钦州港港口 在 中, 被列为全国25个地区性重要港口。 港口物流已成为广西钦 州港港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1 广西钦州港港口物流现状 道,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钦州港港口将成 为中国内地与东盟地区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前沿基地, 区位 优势明显, 战略地位突出,对广西及大西南的经济发展有 极大的带动作用。 13 物流市场前景广阔 广西钦州港港口腹地广阔, 资源和市场都十分丰富。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广西钦州港港口将成 为中国内地与东盟地区合作的连接纽带之一, 是大西南进 一步开放和通往国际市场的重要出海通道和跳板。 由于我 国外贸货物运量的85%通过海运实现, 这为港口业的发展 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建港条件优越 广西钦州港港口资源丰富, 具有建设成为3亿吨综合 性大港口的自然条件。 钦州港可建1万~30万吨级以上深水 泊位200个, 其中10万~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30多个, 远 期吞吐能力可达亿吨以上, 具备成为大港的自然条件。 12 区位条件良好 钦州港港口与东盟连接, 是通向东盟的陆路、 水路要 2 21 广西钦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 口岸服务系统不完善 港口物流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仍缺乏能适应货 物交易、 航运交易、 信息发布、 金融结算、 数据传输等社会 化信息服务要求的信息网络, 缺乏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收稿日期]2008-08-20 (1970—) ,男, 湖北孝感人, 农学硕士, 副教授, 现任职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 [作者简介]舒昌 物 流。 200811 143 交通运输和相当服务规模的经营主体及大规模发展相关物流业的 合理空间, 相关物流企业功能单一、 规模偏小、 服务层次 较低、 系统化的物流服务能力欠缺。 22 港口物流发展水平低而无序 钦州港港口的功能仍停留在装卸、 仓储、 运输上, 很 少企业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 组织与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 运 输间发展不够协调, 后方仓储、 运输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手 段较落后, 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 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且 处于无序状态, 影响港口整体效率的发挥。 港口宏观规划落实不力, 港口建设还存在无序发展 等状况, 临港工业园区、 物流园区建设相对滞后, 港口商 贸、 物流服务等功能拓展不够。 23 港口信息化程度偏低 由于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 各系统间相对独 立, 影响整体效率的发挥, 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 难以满 足客户需求。 港口的查询、 管理、 跟踪手段采用的仍是电 话或者简单的网络登记等方式。 24 运输配套设施不完善, 集疏运瓶颈现象严重 钦州港进出口货物的疏运和集港主要是通过铁路和 公路来完成。 钦州港口由于缺少大型公路货物运输企业作 依托, 用于港口与城市间的货物疏运和集港的运力不足, 运输配套设施不完善, 经常会出现船舶和货物压港现象, 交通压力过大。 25 港口物流人才缺乏 广 西 钦 州 港 港口沿 海 地 区 只有一 所 公立 本 科 院 校——钦州学院, 而钦州学院正处于发展阶段, 需要政府 的大力支持, 物流管理本科刚刚起步, 专业的设置也不全 面, 专业的研究机构也是屈指可数。 由于条件的限制, 人 才引进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8年第45期(总第504期) 3 31 发展广西钦州港港口物流的建议 建立高效的口岸服务支持系统, 提高服务意识 口岸服务支持系统包含与广西钦州港港口物流发展 关系密切的报关、 检验、 海事、 边防以及船舶代理等, 应该 加大这些方面服务体系建设, 加速通关, 提高服务质量。 银行、 税务等相关机构的服务也要相应延长服务时 间, 开展网上纳税、 网上付费; 推进海铁联运, 集中审单, 延伸口岸服务, 全面提升口岸整体服务功能。 简化进出关 手续, 缩短通关时间, 方便企业合法进出。 不断完善与口 岸物流相关的法律、 法规, 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加强海 关进出口监管、 提高口岸各项管理职能的同时, 强化职能 部门的服务意识, 尽量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最大限度地 方便客户。 要大力发展口岸保税物流, 以吸收周边国家和 地区的中转物流货源。 3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 的互联互动 要把广西钦州港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港口, 需要依托港口城市与铁路、 公路、 航空等运输部门, 进一 步完善铁路、 公路、 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联手组建物流 中心, 建设融中转、 仓储、 加工、 流通和信息于一体的物流 综合服务平台, 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建设成为北部湾 地区重要的综合物流中心, 推进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互 联互动。 33 提高信息化程度, 增强港口创新能力 钦州港要完善EDI、 EOS、 QR及ECR等信息技术, 实 现电子通关和贸易无纸化, 建立公共交易平台, 扩大增值 服务, 增强港口辐射能力, 形成开放式物流信息系统, 使 之成为港口物流的强大支撑。 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实现港 口物流与场站物流的无缝对接。 加强标准化建设, 提高港 口物流活动中货物和信息的流转效率, 积极促进港口物流 系统化、 标准化与智能化建设。 要优化供应链管理, 提高 物流综合效益, 夺取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要尽快采用网络 订单、 I T、 J 零库存、 到线结算、 门到门销售等现代生产经 营方式、 运输方式。 34 加快集疏运系统建设 要加快大型、 深水、 高效、 专业化码头及配套航道的 建设, 尤其是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 要尽快形成布局。 要采取措施促进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以尽快提升港口的竞 争力。 鼓励国内外企业到港口投资、 加快港区功能组合和 延伸放大, 促进物流中转、 仓储、 分拨等功能有效整合, 逐 步完善港口综合物流功能, 参与港口经营, 争取更多国内 外航运企业到钦州落户。 35 创建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基地 在钦州学院基础上, 创办北部湾大学, 设置以物流专 业为重点的院系, 培养一批本土化的港口物流人才, 以满 足钦州港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 设置上, 拟定港口物流、 国际物流、 国际货代与报关、 港口 物流设备与自动化和港口物流系统优化等方向。 为港口物 流设备的管理、 *** 作与维护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为港口物流提供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 36 港航互动, 培育港口物流企业 一方面要以优惠政策引进知名航运企业。 要进一步开 放港口投资和经营市场, 广泛吸收国内外资金, 重点引进 国际知名航运企业、 班轮公司投资并参与港口建设。 另一 方面要港航互动, 开辟航线、 航班。 同时要培育港口物流 企业, 带动港口物流增长。 37 加快临海工业建设, 促进港口扩大发展 世界港口经济发展史表明, 大港口与大工业互相依 托, 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没有工业支撑, 港口 经济和海洋经济就难以做大做强。 钦州港应加大招商引资 力度, 加快临海工业建设, 从而促进港口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