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中,刷卡设备属于哪一层

在物联网中,刷卡设备属于哪一层,第1张

在物联网中,刷卡设备属于哪一层,第2层,POS系统基本原理是先将商品资料创建于计算机文件内,透过计算机收银机联机架构,商品上之条码能透过收银设备上光学读取设备直接读入后(或由键盘直接输入代号)马上可以显示商品信息(单价,部门,折扣)加速收银速度与正确性。每笔商品销售明细资料(售价,部门,时段,客层)自动记录下来,再由联机架构传回计算机。经由计算机计算处理即能生成各种销售统计分析信息当为经营管理依据。
POS机是通过读卡器读取银行卡上的持卡人磁条信息,由POS *** 作人员输入交易金额,持卡人输入个人识别信息(即密码),POS把这些信息通过银联中心,上送发卡银行系统,完成联机交易,给出成功与否的信息,并打印相应的票据。POS的应用实现了xyk、借记卡等yhk的联机消费,保证了交易的安全、快捷和准确,避免了手工查询黑名单和压单等繁杂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之策

  随着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web20 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监控系统及传感器的大量分布,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数据被誉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从海量数据中及时识别和获取信息价值,金融业在IT基础设施、数据掌控力和人才富集度方面较之其他产业更具优势,具备了深度“掘金”的潜力。但是,大数据也给金融业带来剧烈的挑战与冲击,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树立“数据治行”理念,明确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稳妥的大数据安全策略,方能从容迎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一)传统发展战略面临冲击。传统银行发展战略,是在预计未来金融政策、经济环境的前提下,根据现有银行人员、网点、客户、资本、存贷款规模等资源占有状况,以及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状况,来确定其战略目标及发展路径和方式的。步入大数据时代后, 对数据资源的占有及其整合应用能力是决定一家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传统的网点、人员、资本等因素则趋于淡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将主要依靠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数据的掌握,并开发设计出安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因此,这就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评判竞争对手实力与自身优势时,要注重考量IT能力与大数据实力;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兼顾财务承受能力来决定对大数据的投入,从而确保战略规划与大数据支撑相适应;在确定战略目标的实施路径时,必须将互联网金融、电子渠道、数据的收集与挖掘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传统经营方式面临重大转变。在大数据时代, 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通过对海量交易、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科学构建数据模型, 分层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可以得到充分展示,进而针对客户需要、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开展营销,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开发设计产品,并实现精准营销,而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制造、推销产品。在风险防控方面,许多商业银行在风险分析和评估中,虽然已经引入了数量分析方式,但是因历史数据的积累不足,经验判断依然在风险管理、决策中起主导作用。依托大数据,对客户实施多维度评价,其风险模型将会更加贴近市场实际,对客户违约率的取值变得更加精准,长期以来银行凭经验办业务的经营范式将会得到根本改善。在绩效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并借助通讯、视频、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对商业银行员工的工作方式、频率、业绩等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严峻考验。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金融业务链条之外。移动网络设备和网络社交媒体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实时化的客户行为数据,在这种环境下,客户行为偏好数据往往隐藏在社交网络之中。如果要实施“大数据工程”,商业银行必须搜集开放的网络数据,但现有的银行IT系统、技术手段还无力搜集、分析、利用大数据。二是在金融业务链条内部。随着专业细分与金融外包的趋势愈加明朗,由一家或少数几家银行掌控关键业务数据的时代已经走向终结,业务数据产生、流转于金融业务链条的各个结点,业务数据、客户行为数据不可能自动集成至某个机构,这对“大数据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

商业银行的应对与谋变

(一)优先搞好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大数据战略必须超越电子银行部或IT部门的狭隘视角,面向全局、面向未来,以客户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自身的大数据架构。完整的客户数据必须是多维度的,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的基本信息,譬如信用信息、社交关系信息等;二是客户的偏好信息,譬如金融产品偏好、金融服务偏好等;三是客户的行为信息,譬如银行范围内的行为数据、外部行为数据等;四是客户的分析数据,譬如客户风险度、客户价值度等。要想使这些不同维度的数据信息具有分析价值,首先必须具有合理的数据结构。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各银行的数据结构基本上是条块分割的。为此,各银行必须优先搞好顶层机制的设计与改革,逐步打破业务界限,重组业务流程,确保数据灵活性。

在总行层面上,需要抓紧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建立大数据工作推进机制。主管数据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对大数据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业务部门负责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应用,全面采集、多方式整合商业银行内外部各类数据,形成数据管理、数据使用、数据推广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科学谋划和打造大数据平台。一方面各银行要积极与社交网络、电商、电信等大数据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数据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全面梳理、整合客户各类信息,将金融服务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网络等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各银行也可考虑自行打造大数据平台,以便牢牢掌握核心话语权。

(三)积极建设大数据仓库。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为服务质量改善、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梳理整合经营管理关键数据,建立数据管控体系,搭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数据仓库建设,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全方位调整管理模式、产品结构、营销模式、信息战略,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业务逻辑整合,形成全行级客户、产品等主题数据。

(四)以大数据思维推进金融互联网化战略。进入大数据时代,金融产业与信息技术将实现深度融合, 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广度将日渐强化。各银行必须顺势而为, 紧紧追随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 积极实施金融互联化战略, 尝试构建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 着力发展直销银行、社区智能银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这就要求各银行应当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金融互联网作为未来提供金融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渠道。

(五)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客户的多渠道交易数据,通过经营者个人金融、消费、行为等信息进行授信,有效破解传统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信贷风险。为此,各银行必须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大数据理念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理顺部门间的职责,淡化部门色彩,彻底打破以往小数据模式下形成的部门、机构、区域、产品间数据信息分隔管理以及由分支机构各自分散识别风险的做法,形成按客户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信息和高效协调机制。

要积极推行把现场调查与非现场数据信息挖掘分析相结合、模型筛查与经验判断相结合,以定性信息与定量财务、经营等多重数据信息的勾稽核验等为重点内容的风险管理创新。总行要通过大量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勾画出客户的全景视图,更加全面地评估客户风险状况,有效提升贷前风险判断和贷后风险预警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的集中式风险审查审批体制,采用大数据方式来验证借款人的数据信息,校正申报机构或部门对借款人的风险判断。运用合理的参数和模型,计量出可接受的最大风险敞口,精准识别和动态审查借款人的每一笔融资业务。再利用习惯性数据信息和常识性、逻辑性分析,作出更专业的判断,使风险识别、防范、决策更加可靠、更加贴近实际。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之策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在传统展业模式中,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高度依赖于核心企业信用,并以线下模式为主,耗费人力精力的同时业务也面临难以上量的瓶颈。

在2012年的“钢贸大危机”中,诸多钢铁行业供应商采用货物多重抵质押的方式进行欺诈性融资,导致布局其中的银行不良率飙升,并自此对供应链金融心生怯意。

而如今市场的外部环境已悄然改变,近年来银行对金融 科技 力量越发重视,多家银行成立了直属金融 科技 公司,日渐成熟的智能仓储及监控、电子合同签章、区块链等新技术,亦被逐步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过往银行在风控端的弱势正被不断抹平。

叠加国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政策端强力支持,以及国内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极大的市场融资缺口,银行“重返供应链金融战场”势在必行。而以互联网线上化、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展业模式,正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突围利器。

那么如今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的布局上有何具体变化呢?智信据2018年各家银行发布的年报数据,对5家大型商业银行、4家代表性股份制银行、两家城商行以及电商系民营银行的展业概况进行了以下梳理: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其线上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上,平台主要包含纯信用类的“经营快贷”、抵质押类的“网贷通”,以及“线上供应链融资”三大主要产品。工行还与平台方中企云链合作,创新了可流转多层级的核心数字化应收账款确认凭据,将核心企业信用进一步向供应链末端小微企业延伸。

仅2018年前9个月,工行便已累计为1300户上下游客户发放超过450亿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截至2018年末,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达321685亿元,同比增长181%,小微金融业务中心的布局亦达到258个,全面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落地。

▌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发力供应链金融首先体现在制度建设上,2018年农行总行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八大后台中心”的事业部架构,37家一级分行和重点二级分行均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形成“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在具体业务的推动上,农行主要通过发展“数据网贷”业务,向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全线上化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末,农行已为众多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3万笔,总额达91亿元。而近期,农行也与平台方中企运云链合作推出了供应链新产品 “保理e融”,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各层级供应商提供融资。

▌中国银行

凭借在国际贸易金融上的优势,中国银行早在2007年便推出了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融易达”,2009年成立供应链团队并正式发力供应链金融,在2009~2014年七年期间,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生额便从740亿元突破至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2011年底,中行通过“银企对接”将平台融资方的订单信息直连中行系统的方式,实现了首个在线供应链金融项目的落地,后续通过此种方式累计拓展了京东、苏宁等300多家企业,在线发放融资超百亿元。

中行2018年年报亦显示,其正在参与“区块链福费廷(Block Chain Forfeiting)交易平台”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和投产,未来将继续以“电子化”+“全球化”的方向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截至2018年末,其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0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6%。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在2018年提出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三年规划,并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在一、二级分行的全覆盖,累计组建小企业中心达288家。

具体到业务层面,建行则是围绕企业采购、制造、销售直至最终用户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的运作,设计研发了包括应收账款融资、金银仓、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等十余个供应链融资产品。在业务受理中建行重点关注业务的真实交易背景,产品与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嵌入,以及需提供结构化、组合式的服务。截至2018年末,建行已累计向33万家企业发放了5385亿元的线上供应链融资,线上供应链合作平台达1184家。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631017亿元,较上年新增212515亿元。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通过“蕴通供应链”平台进行,并主要围绕 汽车 及其他各行业核心企业,通过与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开展质押监管合作,并与保险公司开展信用保险合作的形式,交行先后推出了“快易贴”、“快易收”和“快易付”等产品,打造了“蕴通e链”的一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

截至2018年末,交行累计拓展境内达标产业链网络超3000户,产业链金融系列产品融资余额超人民币11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242%,交行的区块链技术已在 汽车 物联网金融领域落地应用,应收账款链业务亦正在快速推进。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原深发展银行)是国内最早涉足并提倡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2002年,深发展银行成为国内首家系统性提出并推广供应链金融及贸易融资产品组合的银行,仅2005年,深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当年不良贷款率仅为057%。

在线上布局部分,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游客户,2018年平安银行推出了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平台),提供线上应收账款的转让、融资、管理、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SAS平台全面应用“平安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实施智能核验和持续监测。截至2018年末,平安银行的SAS平台累计交易量已突破100亿元,为111家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浦发银行

浦发银行最早在2007年推出“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为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服务、采购服务、存货周转、账款回收等融资支持。自2011年起,浦发银行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并与中国移动、神龙 汽车 、中远物流等多家核心企业和物流公司合作,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

在线上化的布局上,浦发银行围绕资产端核心企业的批量获客,落地了“京浦e账通”、 “京浦e商贷”等产品,并在线上供应链金融领域推出“政采e贷”和“票据池秒贷”等创新产品,以及云资金监管、e企行综合服务平台等产品。截至2018年末,浦发银行在供应链领域服务 科技 型企业客户超过313万户,推动 汽车 供应链20条,服务 汽车 行业上下游客户864户。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通过构建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以及五大特色网络的方式推动。三大平台包括物流融资平台、同业合作平台及政府支持平台,四大增值链包括打造应收账款增值链、预付账款增值链、物流服务增值链、电子服务增值链,五大特色网络为 汽车 金融网络、钢铁金融网络、家电金融网络、电信金融网络及石化金融网路等。

中信银行也于2018年10月成功上线全流程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产品“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将中信银行业务系统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借助标准化电子“付款凭证”的多级流转,向其上游N级供应商提供全流程、线上融资。2018年中信银行还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福费廷交易系统,并发布“区块链+供应链”试点创新项目,截至2018年末,其链上发生的业务量超过100亿元。

▌浙商银行

供应链金融是浙商银行目前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浙商银行从2016年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应用,并于2017年8月率先投产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应收款链平台。围绕供应链金融,浙商创新“池化”及“线上化”的融资业务模式,在三池(涌金票据池、涌金资产池、涌金出口池)的基础之上,继续围绕三大业务平台进行展业。

一是池化融资平台,其2018年签约客户达22290户,同比增长4358%,池内资产余额350679亿元,累计入池应收账款笔数1008万笔,入池金额约729亿元。具体产品“至臻贷”2018年签约客户1645户,同比增长2625%,融资余额50125亿元,同比增长4468%。

二是针对核心企业财务服务的易企银平台,2018年共落地易企银平台234个,较上年末增长17209%,平台累计融资36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28%。

三是应账款链平台,截至2018年末,浙商银行落地应账款链平台1410个,同比增长近12倍,累计签发金额122878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

▌上海银行

上海银行于2018年10月发布了“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于今年4月新成立了供应链金融部,将业务模式扩展并覆盖至核心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同时运用大数据开始构建企业的信用模型。

“上行e链”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包涵3大类共15项产品,通过与核心企业共建平台共享数据,掌握所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形成闭环管理。同时上海银行通过与江苏润和软件合作,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可拆分、可组合支付,从而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展到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2018全年上海银行实现供应链金融贷款投放52487亿元,同比增长11722%,在2018年上海银行年会上,这一数据预期到2020年将提高至1000亿元。

▌北京银行

北京银行布局供应 “e商融”的交易市场综合服务方案,借助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信用,为平台交易商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打造“供应链金融+资金存管”线上创新业务模式。在具体产品层面,推出了“京信链”的在线供应链产品,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上游多级供应商,实现应收账款债权的拆分与转让。截至2018年末,北京银行小微企业公司贷款余额为4256亿元,同比增长19%。

此外,其他电商系的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苏宁银行、网商银行等亦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有所布局。微众银行目前正基于区块链技术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了自身拓展核心企业的方式,微众还提出了由微众提供基层技术,与城商行合作开展业务的“银银合作”模式。

苏宁银行则在2017年9月成功上线基于区块链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系统),并2018年9月开创了“物联网+区块链”的动产质押融资先河,基于某企业的煤炭存货苏宁银行给予了融资人动产质押的授信额度,并成功实现放款。同时,其区块链+物联网 汽车 库融平台,以及区块链+物联网3C商品监管平台也已提上发布日程。

随着各家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展业的不断深入,这一业务将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展业方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 科技 技术的加成亦将持续推动市场业务模式的更新进化,并形成良性的业务生态循环。

中国建设银行网络银行“e贷款”系列产品是“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实践,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打造全新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现交易、资金及物流“三流合一”及信息实时交互,整合多方资源,为客户提供的、全流程在线不落地 *** 作的网络金融服务。
网络供应链类主要包括:e点通、e销通、e链通
网络物流类主要包括:e单通、e棉通、e采通
网络资金流类主要包括:e保通、e集通
网络信息流类主要包括:e联通、e速通
(一)网络供应链类(e点通、e销通、e链通)
网络供应链类产品是指建设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或供应链管理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为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网络融资服务。
适用网络平台:成熟的、已实现三流合一的、具备较强供应链管理和整合能力的企业和平台。
产品特点
◆网络增信:引入网络信用记录,实现增信。
◆针对性强:特别适合经营稳定、周转快、短期资金需求大的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网络平台客户。
◆流程简便:报名申请、合同签订、支用贷款、预约还款全流程网上 *** 作,不必跑银行,在家、在办公室即可轻松实现贷款。
◆支用快捷:确认的应收账款最快可在T+0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贷款额度可循环支用。
◆还款灵活:可通过网银预约还款,到期直接扣款还贷。
◆增值服务:提供全面的应收账款、存货管理等供应链管理增值服务。
(二)网络物流类(e单通、e棉通、e采通)
网络物流类产品是指建设银行与网络交易平台系统对接合作,为网络平台客户提供的基于对物流和交易流控制的全流程网上 *** 作的网络融资服务,主要包括网络仓单融资和网络订单融资等产品。
适用平台:成熟的、已实现三流合一的、具备较强物流整合能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产品特点
◆网络增信:引入网络信用记录,实现增信。
◆针对性强:特别适合经营周转快、短期资金需求大的电子商务客户。
◆流程简便:报名申请、合同签订、支用贷款、预约还款全流程网上 *** 作,不必跑银行,在家、在办公室即可轻松实现贷款。
◆支用快捷:在仓单支用申请的T+1个工作日内完成支用审批及放款,并可在合同额度内循环支用。
◆还款灵活:可通过网银预约还款,到期直接扣款还贷。
(三)网络资金流类(e保通、e集通)
网络资金流类产品是指建设银行与网络交易平台系统对接合作,为网络平台的客户提供的基于对资金流和交易流控制的全流程网上 *** 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适用平台:成熟的、已实现三流合一的、具备较强资金流整合能力的网络交易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
产品特点
◆网络增信:引入网络信用记录,实现增信。
◆针对性强:特别适合经营稳定、周转快、短期资金需求大的电子商务客户。
◆流程简便:报名申请、合同签订、支用贷款、预约还款全流程网上 *** 作,不必跑银行,在家、在办公室即可轻松实现贷款。
◆支用快捷:确认的应收账款最快可在T+0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贷款额度可循环支用。
◆还款灵活:可通过网银预约还款,到期直接扣款还贷。
◆增值服务:提供全面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四)网络信息流类(e联通、e速通)
网络信息流类产品是指建行与网络交易平台系统对接合作,为网络平台客户提供的基于对信息流控制的全流程网上 *** 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适用平台:成熟的、具备较强信息流和商流整合能力的电子商务平台。
产品特点
◆服务对象:电子商务客户。
◆客户评级:引入网络信用记录,实现增信。
◆担保方式:信用保证或抵质押。
◆还款灵活:可通过网银预约还款。
业务申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5899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