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先明确共享雨伞前景,然后根据其前景确定共享雨伞的基本功能和特色服务。
一、共享雨伞前景:
1、成本低,用户群体大,成本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可降低单个用户成本。
2、共享雨伞是刚需+高频+小额支付,短时间内可积累千万级订单。
3、标准化服务+资金加持,就可将共享雨伞快速复制,实现爆发式增长。
4、B2C分时租赁可形成现金流,覆盖成本。 共享雨伞APP使用场景: 共享雨伞使用场景还是很多的,如出差回来,刚好下雨,在火车站就有必要有共享雨伞。
二、共享雨伞方案开发:
基本功能:扫码随借随还,GPS卫星定位,手机APP *** 控,行程轨迹,防盗开关智能锁,智能云服务。
随借随还,扫码即借: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扫码逻辑借走,方便快捷,再也不担心外出下雨而没伞着急。
精准定位,行程轨迹:采用GPS定位、北斗卫星精准定位雨伞位置,随时查找方便借还。
步骤如下:1、共享雨伞在各城市体量要足够大,点位要足够多,覆盖场景足够广。人流量大的地方共享雨伞使用率自然高,诸如人员出入比较频繁的商业广场、交通枢纽、娱乐场所等,其场景涵盖商场、写字楼、院、地铁站、公交站、银行、酒店、公园、景区等等。
2、借伞步骤要简洁、十秒内完成取伞过程,这就对共享雨伞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考验市面各品牌共享雨伞品质。文中共享雨伞自有工厂,自研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生产的软硬件设备,确保了雨伞租借软件系统稳定、流畅,相比市面其他同类产品,扫码开锁流程更简单、速度更快捷、取伞更方便。
不可行。一方面是不总下雨,另一方面是有卫生问题。
共享经济趋势下 我国共享雨伞市场既存机遇又有跳战
2021-03-26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将其共享给有需要的人群,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近年来,随着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共享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共享 汽车 等共享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共享雨伞也是其中的一类。
共享雨伞,是指企业在地铁站点、商业区、居民区、校园、酒店等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雨伞作为 社会 公共服务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人性化的关爱,是符合我国绿色出行、节省资源、环保等理念,因此其市场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极力提倡和支持,目前已经在国内多个地区得到普及。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2025年中国共享雨伞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显示,近年来,随着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经济市场发展态势较好,行业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张,从2017年的21万亿元发展到2020年突破至40万亿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40%。其中,共享雨伞市场规模也随之增加,从2017年的2825亿元发展到2020年达到了38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9%;预计未来随着市场的持续下沉,我国共享雨伞市场规模仍有着较大的增长潜力。
从消费对象角度来看,近年来,在共享经济下,大众对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物品认知度和认可度逐渐提升,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来看,我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400万人发展到2020年达到了835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8%;其中,18-25岁的消费者数量最多,占总人数45%的比重,另外26-30岁和31-40岁年龄层的消费人数占比也相对较大,分别达到30%和17%。可以看出,我国共享雨伞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18岁以上的年轻一代。
近年来,共享雨伞在我国市场上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早在2017年初就已经在广州、深圳及江浙沪一带开始试运行。尤其在上海,共享雨伞市场最为成熟,市内大小地铁站内均有共享雨伞的“身影”,极大满足了地铁乘客临时借伞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共享雨伞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共享雨伞的单品折损率很高,其次共享雨伞受天气影响大,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在南方与沿海的多雨城市,使用频率与刚需性要远远低于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等产品。
新思界 行业分析 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经济市场发展态势较好,相继涌现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 汽车 等共享经济模式,而共享雨伞也是其中的一类。就目前来看,我国共享雨伞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有一些问题限制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市场发展还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助力。
这实际上是一个不错的举措,在有些发达国家,雨天把伞借走,第二天送回,并且从未少过一把伞,没有任何监督措施,仅凭自己诚信。值得借鉴学习。
共享单车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是共享的。
而是他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能这么说,大家还是认为没那么重要。
但"最后一公里"命题下的产业是极为庞大的,诞生了公共自行车和黑车,从便捷性上还有滑板,折叠车,平衡车等,共享单车有望吃掉以上产业的所有份额,并且因为没有停车区域的限制,使用简单,甚至可以扩大原有的市场规模。所以共享单车有着明确的目标。一开始的私锁,破坏车辆,车辆摆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素质的提升,管理的成熟和本身应用到共享单车上的 科技 越来越多,这样的行为会越来越少。所以根据以上种种原因,共享单车是一个好的产品。
问:共享雨伞能不能有?
答:肯定能有!
但是市场规模有多大?前景好不好?对于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共享雨伞肯定是有需求的,这个需求不是那么致命,也不是那么关键。换做互联网的说法,这个是痒点,不是痛点。
可见的是,现在不是共享雨伞进场的最佳时机。雨伞的超便捷性质必然会付出大量的因为用户素质的成本。并且雨伞将会比共享单车更加难以回收。虽然雨伞的造价低廉。投放简单,但是极高的损失率会使得共享的这个行为难以推动。
另外,共享雨伞还会面临着比共享自行车还要激烈的产品竞争,这个产品不是指共享雨伞的项目,而是雨伞的本身。随身携带雨伞远远比随身携带一辆自行车容易的多,所以用户为何要选择使用共享雨伞,而不是自己买一把更漂亮的,更符合自己个性的雨伞放在包里呢?
在我看来,与其做共享,还不如直接卖雨伞,做一些花里胡哨的雨伞产品,直接挂在一些固定的闹市区,商业区。付钱解锁,伞就归你了。
——————————————————————
1我很逗,带给你快乐
2我答题很多很频繁
3我有很多干货
4求你了
可以看做是一种商业模式,实体转不转到钱无所谓,做起来之后,这个共享是靠着资本赚钱的,也就是说,实体不赚钱,但是有很多人看好这个项目,给你投钱入股,我现在就在着手弄这个项目,很好,值得拥有
出发点是好的,解决了突然下雨的尴尬,但是但凡是共享的东西,能否运营下去靠的还是规则的制定和人们的素质了。共享单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刚推出时损坏严重,后来规则完善、宣传普及后情况就好转了好多。若是想投入运营共享雨伞还需努力加强规则制定与宣传目前几乎所有的共享雨伞项目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消费者和部分投资人都不看好这类项目的发展,其实关键是项目方对整个模式都想得不够透彻。现存的项目基本可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很low的方式,就是在伞上安装锁,将伞直接挂在路边的栏杆或其他公共设施上,用户通过扫码、开锁借伞。至于归还的时候放哪儿就没底了。
这种模式存在诸多Bug,完全行不通。理由如下:
一 伞挂在路边栏杆或其他的公共设施上这一做法与城市的相关法规存在冲突,所以被城管收走是必然的结果;
二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析,本身天就在下雨,这时作为用户还要淋着大雨跑到路边栏杆上打开APP、小程序或微信来扫码、开锁借伞?等借到伞被雨淋得也差不多了吧。这智商跟二哈有啥区别?而且控制系统也极其简陋,根本做不到对伞的有效管控;
三 把锁装在伞上意味着伞的成本必须要加上锁的成本,锁比伞贵得多,一旦伞丢失,成本可不是一把伞的10几块钱,试问你收的押金能抵消伞和锁的成本么?
(之前看过一篇媒体采访某共享雨伞的视频报道,那创始人还乐呵呵的告诉记者说“押金收19块,伞的成本才10块,即使所有伞都不归还也有钱赚。”我真不知道他是在自我安慰还是智商欠费,所谓的成本算上锁了吗?还有,那投放的3万把伞大部分都是被城管收走了,哪儿来的押金?亏得连裤衩都不剩了吧)
这种模式在我看来更多的作用是抢占市场先机,第一时间吸引资本的关注,方便做融资背书。对于项目的实际经营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第二种模式是铺设自助借伞的终端设备(简称借伞机),这方式相对靠谱,可在借伞机的设计和盈利模式上存在偏差。
目前市场上的借伞机可大致分三种,一种可以说是原来酒店大堂的那种伞架的升级版,只是换了锁而已,其他基本没太大变化,完全开放式;第二种是半封闭式,多了几块铁皮而已,功能简陋;第三种是全封闭式,功能也较完善。每一种借伞机存放伞的数量从20把起到100把不等,有家企业把全封闭式的借伞机做得非常大,为的是能放到200把伞。
不同样式的借伞机对用户体验的差距非常大。借伞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维度的因素,如机器放置的物理环境、GPS通信模块、RFID芯片感应模块、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借还伞的机械自动化、雨水收集与处理等等。
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伞的租赁收益、借伞机的广告收益、押金形成的资金池利用、伞的差价4个点来盈利。借伞机的广告也分为两种,一种重模式,在机身上嵌入液晶屏做流媒体广告;另一种相对较轻,在机身上留出位置做平面广告。
而铺设的地点主要以写字楼、商业区、咖啡馆、地铁站等公共区域为主,但由于地铁站进驻难度较大,所以目前有那么一两家企业在地铁站有铺设少量的借伞机,还有一些是在地铁站外的走道上铺设,都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至此,我们撇开那些半成品暂且不谈,挑选目前阶段做得最为完善的企业,从各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第二种模式存在的偏差和弊端。
前面我提到过有一家企业为了在单台借伞机上存放近200把伞,于是把机器做得很大。我想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了让更多的用户在一个点上能借到伞,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两点,
第一 机器大,成本就高,而铺设的点就相对少,一旦出现故障,直接影响用户需求,形成负面口碑,对企业自身也是一种损失;
第二 一到下雨天的上下班高峰期,将形成数十人排长队借伞的现象,这是市政管理部门或轨交管理部门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会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行人流动,用户也不愿意排很长的队去借伞。所以,不是在一个借伞机上放越多的伞就越有优势,这反而会成为你进入某些物理位置的障碍,特别是地铁站内。
在借伞机上嵌入液晶屏,这会造成机器的成本大幅上升,目前市面上全封闭的借伞机成本都在4000以上/台,有的要8000左右/台,其中液晶屏就占去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同样的资金条件下,单台设备的成本越高,意味着市场的覆盖率越小。
虽然流媒体广告收益比平面广告收益高一点,但还是要回到用户体验的问题,试问用户在借伞的 *** 作过程中,有多少人会去盯着液晶屏看广告?这不是更加影响流动效率吗?而流动效率直接影响到多个方面,尤其是企业的切身利益,正常情况下打开APP、扫码、取伞就走了,过程中顶多扫一眼而已,这样的场景下流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广告效应几乎一致。
所有的广告主都会在意ROI比值,如果我是广告主,我会选择安装有平面媒体的借伞机投放,投入成本低,效果与流媒体一致。相反,装了液晶屏的借伞机很可能会被广告主所冷落。
那么,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打开共享雨伞的正确模式呢,下面我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
第一 “共享雨伞”这名称定义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共享晴雨伞”。多了个“晴”字,多了很大的一块市场空间,用户不光是下雨天会借伞挡雨,大晴天也会借伞来遮阳;
第二 伞需要更完善的设计,具备挡雨及挡紫外线双重功能,建议采用反向伞,对雨水的处理较为人性,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在反向伞的基础上去设计晴雨双重功能。当然,也可以采用两种不同功能的伞供用户选择,晴天借阳伞,雨天借雨伞,同样能提高借伞频次;
第三 借伞机必须是全封闭式,一是为了整体外形美观;二是有更多的平面空间用来做广告;三是为了防止对伞及机器的人为破坏;四是不同的物理环境需要不同体积的借伞机入驻;
第四 市场布局,首先应该切入一线市场,包括写字楼、园区、商超门口和地铁站,刚需用户集中的地方,其次是其他商业点,如银行、营业厅、咖啡馆等;
盈利模式:上面我提过目前这些项目主要以伞的租赁收益、借伞机的广告收益、押金形成的资金池利用、伞的差价4个点来盈利,其实都没在点之上。
这4个盈利点可以有,但重点不在于此,而是在伞上。在伞面上做广告,伞就成了移动式广告载体,这才是共享晴雨伞项目最大的价值点。而企业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把借伞机铺设到一线重点市场,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把借伞机作为一个密集的广告网点,通过广告网点,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广告载体;二是根据广告主提供的广告内容和相关需求,向伞厂定制伞,然后投放市场。伞的成本都是由广告主买单。
每年有大量的广告主想通过分众传媒来投放广告,但由于分众的网点规模较大,基本都是百万起投,小于百万的分众基本不接。这也正是共享晴雨伞的盈利契机。
我们可以把蝇头小利放开,用户借伞完全免费。我们的核心作用是作为移动广告的大平台,为广告主提供投放服务。就像是移动广告界的分众传媒。
当然,还可以配合诸多品牌商,一起合作各种活动,比如,与星巴克合作,星巴克出广告内容,我们负责将内容和需求发给伞厂定制,然后根据星巴克的要求(投放地区、投放数量、活动内容、投放周期等)进行投放市场。
还可以跟某奢侈品品牌合作,定制限量版品牌伞投放市场,这时候伞就成了人们争相哄抢的奢侈品了。还可以配合政府各部门做一些公益内容的活动宣传等等。是不是逼格满满?
而根据广告主对投放数量、投放地区、投放时间周期、活动配合等不同需求,项目的盈利方式也变得多样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眺望后期具备高价值的两个盈利点。
一是为广告主提供大数据服务。广告主在投放广告之前,我可以根据大数据告诉他你适合投什么地区,什么时间、最合适的投放周期、投放内容应该如何做等等;在投放完毕后可以提供投放的数据分析报告给广告主。
二是为C端用户提供医疗监测服务。在伞柄上开发医疗监测相关的技术,提供用户在使用伞时对人体一些身体状态的监测,通过移动端APP提供相应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如果把模式再做轻一点,干脆把广告这块外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去做,利润分配到位即可,企业只需要负责拓展市场,铺设更多的借伞机,运营好整个平台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