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开发平台有哪些功能?

物联网开发平台有哪些功能?,第1张

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石,也是让物联网承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要容器。物联网平台是整个物联网走向智能化的基础。

从物联网的扩展性和功能性来看,物联网平台能够为物联网技术体系带来三大方面的好处:

物联网平台能够为物联网体系的功能扩展提供基础

物联网平台能够为物联网拓展应用边界

物联网平台能够为智能化应用提供场景支撑

所以,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能够多方位落地应用的重要基础。爱陆通物联网工业设备支持市场上主流的物联网平台。如图所示

物联网开发平台

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物流管理如何降本增效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物流运营主体活力

(一)优化道路运输通行管理

2017年年内实现跨省大件运输并联许可全国联网,由起运地省份统一受理,沿途省份限时并联审批,一地办证、全线通行。参照国际规则,优化部分低危气体道路运输管理,促进安全便利运输。保持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的延续性,合理确定过渡期和实施步骤。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统筹优化交通安全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夜间配送。

(二)规范公路货运执法行为

推动依托公路超限检测站,将由交通部门负责监督消除违法行为、单位交警单独实施处罚记分的治超联合执法模式常态化、制度化,避免重复罚款,并在全国范围内强化督促落实。原则上所有对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的现场检查处罚一律引导至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公路超限检测站进行。公路货运罚款按照国库集中收缴制度的有关规定缴入国库,落实罚缴分离。

依据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公路货运处罚事项清单,明确处罚标准并向社会公布。严格落实重点货运源头监管、“一超四罚”依法追责、高速公路入口称重劝返等措施。严格货运车辆执法程序,执法人员现场执法时需持合法证件和执法监督设备。完善公路货运执法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全国公路执法监督举报平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三)完善道路货运证照考核和车辆相关检验检测制度

进一步完善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与信用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违法失信计分与处理,积极推进年审结果签注网上办理和网上查询,在部分省份探索实行车辆营运证异地年审。2017年年内将货运车辆年检(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审(综合性能检测)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合并,并允许普通道路货运车辆异地办理,减轻检验检测费用负担。

(四)精简快递企业分支机构、末端网点备案手续

指导地方开展快递领域工商登记“一照多址”改革。进一步简化快递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备案手续。严格落实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确认与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脱钩政策。

(五)深化货运通关改革

2017年年内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将货物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加快制定和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实现一点接入、共享共用、免费申报。

二、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完善物流领域相关税收政策

结合增值税立法,统筹研究统一物流各环节增值税税率。加大工作力度,2017年年内完善交通运输业个体纳税人异地代开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

(七)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收费水平

选择部分高速公路开展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省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对使用ETC非现金支付卡并符合相关要求的货运车辆给予适当通行费优惠。严格做好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四省(区)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八)做好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相关工作

2017年年内出台完善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工作实施方案,年底前建成全国统一的收费公路通行费发票服务平台,完成部、省两级高速公路清分系统改造,推进税务系统与公路收费系统对接,依托平台开具高速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

(九)加强物流领域收费清理

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全面严格落实取消营运车辆二级维护强制性检测政策。完善港口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拖轮计费方式,修订发布《港口收费计费办法》。

清理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收取的杂费、专用线代运营代维护费用、企业自备车检修费用等,以及地方政府附加收费、专用线产权或经营单位收费、与铁路运输密切相关的短驳等两端收费。

三、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十)加强对物流发展的规划和用地支持

研究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综合考虑物流发展用地,统筹安排物流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选址和布局,在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等物流集散地布局和完善一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确保规划和物流用地落实,禁止随意变更。

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给予重点保障。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向物流企业供应土地。对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各地要研究建立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十一)布局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物流枢纽

加强与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衔接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编制国家级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布局和完善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支撑保障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并在规划和用地上给予重点保障。

(十二)加强重要节点集疏运设施建设

统筹考虑安全监管要求,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衔接。统筹利用车购税等相关资金支持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畅通港站枢纽“微循环”。

(十三)提升铁路物流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发挥铁路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势,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比重。探索发展高铁快运物流,支持高铁、快递联动发展。支持铁路运输企业与港口、园区、大型制造企业等开展合资合作,按需开行货物列车。

加快一级和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加强进厂、进园、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企业自备载运工具的共管共用,提高企业自备载运工具的运用效率。大力推进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技术在铁路物流服务中的应用。

(十四)推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取得突破

做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作,大力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积极发展厢式半挂车多式联运,有序发展驮背运输,力争2017年年内开通驮背多式联运试验线路。大力发展公路甩挂运输。完善铁路货运相关信息系统,以铁水联运、中欧班列为重点,加强多式联运信息交换。

(十五)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

支持地方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等,缓解通行压力,提高配送效率。加强配送车辆停靠作业管理,结合实际设置专用临时停车位等停靠作业区域。

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相关单位物流资源与电商、快递等企业的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共享衔接,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加强物流渠道的安全监管建设,实现对寄递物流活动全过程跟踪和实时查询。

(十六)拓展物流企业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设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加强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轻资产物流企业发展。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方案,通过完善供应链信息系统研发,实现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内外部信用评级、综合金融服务、系统性风险管理。支持银行依法探索扩大与物流公司的电子化系统合作。

四、加快推进物流仓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提高全链条运行效率

(十七)推广应用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物流资源配置方式,扩大资源配置范围,实现货运供需信息对接和实时共享,减少迂回、空驶运输和物流资源闲置。

(十八)开展仓储智能化试点示范

结合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示范工作,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及装备,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降低仓储管理成本。

(十九)加强物流装载单元化建设

加强物流标准的配套衔接。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从商贸领域向制造业领域延伸,促进包装箱、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等上下游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包装、搬倒等成本。

(二十)推进物流车辆标准化

推行货运车型标准化,加大车辆运输车、175米超长平板半挂车等重点车型标准化治理工作力度,2017年年内完成60%不合规车辆运输车更新淘汰。推广使用中置轴汽车列车等先进车型,促进货运车辆标准化、轻量化。

五、深化联动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二十一)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研究制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物流服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鼓励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将自营物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二)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

结合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关键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应用智能物流装备。鼓励物流机器人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

(二十三)提升制造业物流管理水平

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分行业逐步建立物流成本对标体系,引导企业对物流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六、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发挥信息共享效用

(二十四)加强物流数据开放共享

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邮政及单位、工商、海关、质检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开放共享,向社会公开相关数据资源,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为行业企业查询和组织开展物流活动提供便利。结合大数据应用专项,开展物流大数据应用示范,为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基础支撑。结合物流园区标准的修订,推动各物流园区之间实现信息联通兼容。

(二十五)推动物流活动信息化、数据化

依托部门、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跨地区、跨行业物流信息互联共享。积极支持基于大数据的运输配载、跟踪监测、库存监控等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

(二十六)建立健全物流行业信用体系

研究制定对运输物流行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其有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对失信企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银行贷款、工程招投标、债券发行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二十七)探索开展物流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顺应物流业创新发展趋势,选取部分省市开展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物流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物流领域审批事项的“单一窗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 经验 。


物联网平台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提供云服务为主的应用开发平台,提供包括应用软件、基础架构、业务流程等完整服务的平台,提供连接性管理的物联网平台,以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为主的物联网平台,以提供接入智能装置为主的应用开发平台等。中景元物联云平台专注物联云服务,提供三网运营商物联网卡接入、管理、运营和数据服务。

物联网共性云平台是在“互联网+”背影下产生的“互联网+工业应用”云平台,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物联网共性云平台是为传统工业领域中需要将传统设备变成“互联网+ ”设备的制造商,提供数据通信服务、云计算中心服务、软件UI服务的基础软件平台系统,它可以方便快捷的将传统设备制造商的产品互联网化,为传统制造商提供专业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工业物联网共性云平台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的一个集多元化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平台,它由“感知层”、“物联网网关”、“云服务”、“云应用”等四个层次组成。
物联网共性云平台的主要特点
面向传统设备制造商:对传统工业设备无需任何改动,只要通过加装“感知层联网组件”即成为物联网接入层,实现物联网远程控制;
面向物联网设备制造商:无需对设备进行改动,通过“物联网网关”即可实现设备接入工业物联网共性云平台,使用平台资源;

面向软件开发商:免去了传统开发中需要开发网关、寻找服务器等麻烦,工业物联网共性云平台提供“云服务层”、“云应用层”,软件开发商可调用平台的相关云服务、并将软件发布到平台云应用层中,使其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具备高稳定性,使其更具竞争力;

面向企业最终用户:与传统应用系统相比,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的高效运行,同时随着平台应用的增多,完成同样工作的软件系统也会有多个,为企业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物联网共性云平台可以搭载多种系统,比如:在油田领域,可整合搭载油田电网GIS数字化检测管理系统、高压线路故障检测、油气田物联网共性云平台、大屏幕控制系统、连续动液面采集监测系统等等。采用云服务模式后,对外提供常用功能的算法服务,用户只需传入相应数据即可自动高效的计算出结果,免去了开发相应功能时需编写算法的问题。有效的避免重复开发、用户可以集中精力于应用端的开发工作,同时由于数据集中管理,可对各系统数据进行关联及数据深度挖掘,提高产品附加值。

质是建筑市场的“入场券”,没有业绩就没有资质,没有资质更没法做业绩!

改革后,现有的593项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将压减至245项,其中勘察资质由26项压减为7项,设计资质由395项压减为156项,施工资质由138项压减为61项,监理资质由34项压减为21项,压减幅度为59%。

改革后,10类施工特级资质,包括房建、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矿山、冶炼、石油化工、市政一共10个类别,整合为综合资质,可以承担各行业各等级施工总承包业务,大大拓宽了企业承揽业务范围,横向全部打通,只要企业有信誉,有能力,就可以跨行业承担任务。

同时,资质延续受理工作暂停

《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延续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将延期至2021年12月31日,自2020年7月起,住建部不再受理资质证书有效期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届满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建筑业企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延续申请事项。

这个信号的释放,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地产行业并购业务持续几年增长,之后,许多中小型地产公司消失了,行业巨头、地产五百强企业几乎垄断了各大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随着资质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据有关数据显示,民营建筑企业数量占中国建筑企业的80%以上,其中只有大约1/3拥有资质

中小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又该何去何从?

资质改革将迎来建筑市场新格局

1、将大力推进总承包

住建部《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在“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产业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

2、大建筑业逐渐形成

综合资质的出现,为建筑业横向打通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水利、通信、航空和铁路等各建设领域,最终形成“大建筑业”提供了机会。

对于依赖收取管理费用谋取暴利的企业是一记重拳。这给建筑业发展格局带来了新变化。

3、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拥有三级资质的企业发展空间变大,将有机会与二级资质企业同台竞争;拥有二级资质的企业不满足于现状,会通过提升技术实力、改革创新,向更高等级迈进。因此资质改革将倒逼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4、对外承包工程将实现增长

“十三五”期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是: 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 6% 。

因此,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充分把握 “一带一路” 战略契机发挥我国建筑业企业在高速铁路、公路、电力、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 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建筑业和相关产业 “走出去”步伐,鼓励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合作,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合作,共同有序开拓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

1、中小企业要抱团取暖,紧密合作,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专业细分化。资质改革后,中小企业想要单独总承包工程越来越难,所以明确方向和分工,将所在领域做专做精才能有自身的竞争力。

2、中小企业应利用“互联网+” 模式整合资源联通供需,降低成本。

3、不断提升企业的资质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在确保完成好施工任务的同时,要将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大企业规模。

4、国企民企混改

部分在发展上难以突破瓶颈的企业,会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全面开启混改之路。通过混改从而实现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补齐短板、资源共享、抱团取暖、激发活力等转型升级的目标。

5、企业分立实现资质分立

特级资质企业分立资质企业应考虑“企业资信能力”、“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科技进步水平”三方面是否达标,同时特级资质企业在分立时还应着重考虑当前企业工程项目承揽与经营问题

从资质变革看未来5年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2020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2、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

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

3、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

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

4、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工厂。

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

推动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一体化施工设备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

其实不仅是建筑行业,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走数字化、智能化这条路,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主流,而建筑业身为国内支柱性产业之一,也会往这一个方向去发展,但是这也只是其中之一,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关键词: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内需、装配式、智能化装备、机器代人、智能控制造楼机、全产业链、工程总承包企业、CIM,这10个关键词,很清晰地表明了至少未来5年内国内建筑行业的大方向,都会向这几方面无限靠近以及实践。

此次建筑行业的资质改革,无论对于建筑行业的大、中、小企业,还是相关的建筑行业管理部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又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建筑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应对工作,以此次资质改革为契机,力争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物联网是一个行业的统称,比如说汽车、水稻、互联网等行业一样,不是某个组织也不是某个公司。
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现在有很多人以物联网的名义做传销,希望大家警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12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