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2、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3、 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4、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5、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以上就是对于物联网起源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著作是《未来之路》。
《未来之路》是一本创作于1995年的图书,作者是比尔·盖茨。《未来之路》是读者了解信息高速公路全部面目乃至21世纪人类生活面貌的最佳入门书。
比尔·盖茨全名威廉·亨利·盖茨三世,简称比尔或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企业家、软件工程师、慈善家、微软公司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
2017年11月,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年1月,入选美国杂志评选出“过去十年影响世界最深的十位思想家”。
MIT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根据360问的题目: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这个概念最先是由( )最早提出的。A、奥巴马。B、IBM。C、比尔盖茨。D、MIT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答案:D,所以是MIT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首先物联网概念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他是一步步发展得出的。首先在1995年比尔盖茨就再未来之书中提到这个名词,但是当然人们并不重视;1999年10月麻省理工大学的两个教授(名字英文呢,太多记不住)发现电子编码(物联网的核心点)。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正式 提出物联网概念
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著作是《未来之路》。
《未来之路》:
《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是一本创作于1995年的图书,作者是比尔·盖茨。《未来之路》是读者了解信息高速公路全部面目乃至21世纪人类生活面貌的最佳入门书。
《未来之路》是读者了解信息高速公路全部面目乃至21世纪人类生活面貌的最佳入门书。
比尔·盖茨是一个拿未来打赌的人。十几岁时,他就预见了低成本计算机可能会具有冲击性的影响。“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成为年轻的比尔·盖茨的使命,他为此而奋斗了几十年。
《未来之路》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现实性,更有意义的说,比尔·盖茨还以他从容不迫的风度向人们指引了一条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途径。
“物联网”一词最初是由Peter T Lewis于1985年9月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黑人议员第十五届立法协会上的演讲中概念化,创造和出版的。
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互联。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扩展资料
7月9日,“十年之约物联网 中国行”媒体团来到中国经济网演播室,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张新生与媒体深入对谈对物联网发展的认识。
物联网发展在国内处于“萌芽期”,在未来的五至十年内将迎来物联网的“发展爆发期”。“过去大家定义物联网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而随之时代的发展,对物联网的理解也随之延伸。
现如今,物联网不仅提供各种信息传感设备的连接、数据获取,同时,利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流动,利用大数据、AI赋予智能。” 张新生说。
参考资料:
凯文·阿什顿。
英文名Kevin Ashton,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执行理事和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创始人。
因为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所以也被称为“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曾说过:互联网时代美国第一,物联网时代中国第一。
提出过程:
“物联网”概念最早是他于1998年春在宝洁公司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
90年代中期,艾什顿加入宝洁公司做品牌管理,负责发布玉兰油彩妆系列。当他走入零售店铺巡视时,发现了一种棕色的唇膏总是处于售罄的状态,而库存里却还有不少。
一开始,艾什顿被告知这只是偶然的现象,但经过调查,他发现至少在十家店铺中,有四家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在货架上有针对性的摆放正确的产品。
当时,零售商利用条形码管理库存,但是这并不能帮助他们选择应该在货架上摆放何种商品,因为条形码无法跟踪物品的位置信息。而零售商推出的会员卡中,会内置一种应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
这让艾什顿产生了灵感,如果在口红的包装中内置这种芯片,并且有一个无线网络能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零售商们就可以获知货架上有哪些商品,及时知道何时需要补货了。
于是,艾什顿开始在宝洁公司的内部讲座中使用“物联网”的概念,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使得万物相连,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这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时作为麻省理工学院(MIT)赞助商的宝洁公司遂派艾什顿与MIT合作进行研究,成立了自动识别(Auto-ID)中心,将物联网的概念变成了现实,专注研究RFID技术以及智能包装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