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语音开关灯如何实现?

小米语音开关灯如何实现?,第1张

无需焊接、不用拆,只需要跟着步骤 *** 作,30 分钟后,让Siri为你管理家电。现在可以通过Siri,用语音来控制灯的开关、颜色变换,还可以用 iPhone 原生的「家居」应用,通过上滑调出控制中心进行 *** 作,大大减少了打开其他应用的时间。

一些成果

工作原理:

米家(小米智能家居)设备:作为连接普通家具的媒介;

米家多功能网关+树莓派:网关是控制设备的中枢,树莓派则是为网关加入苹果家居(HomeKit)所需要的 homebridge 插件,它更像是一个 Apple TV 的枢纽的作用;

支持 iOS 10 的设备:目前只有 iOS 10 支持原生的「家居」应用;

Yeelight:调节灯泡亮度,变化颜色,我们知道,要达成这两点,要求的就不是插座那么简单,是硬件上的问题了

一点想法 智能家居门槛过高
止步于高昂的售价和不完整的功能

苹果发布 HomeKit 也有两年了,当时就有改造房间的想法,奈何我果高冷,支持的设备寥寥无几,在今年的 CES 上,支持的设备也不过 100 款左右,甚至被媒体评论道「不敌亚马逊 Alexa 」。在官方网站上看来,厂商水准也参差不齐, 看着确实捉急。

好了说了这么多,最重要是价格不菲,产品单价普遍四位数,怎么玩?

连接只是小问题
更需要的是真正的智能

很多品牌和厂商还是研发出了很多智能设备,通过自家的应用软件平台实现了所谓的「智能起居」。

然而文明的发展就是从「不满足」开始的,只能凭软件去控制未免有点本末倒置,变得有点像是机器在 *** 控人类,于是,实现人与设备同步,而不是软件同步就变得尤为重要。

现在 就让 Siri 成为你的智能管家

Jarvis ,《钢铁人》里 Tony Stark 的管家,应该就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人工智能了, 苹果和谷歌等大腕也争相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目前最多人用的大概就是 Siri 了吧。

下面就开始实现通过 Siri 声控家里的普通电器吧!

购买清单

虽然过程非常简单,但是该买的还是得买,这里是一些需要用到的硬件,有的应该是家里就会有,按照个人需求购买
※ 支持 iOS10 的苹果设备( iPhone 5 以上、 iPad mini 2 以上、 iPod 第六代以上,官网提供资料)
● 搭载安卓系统的设备(用于获取网关局域网的协议密码, iPhone 的米家 APP 上最近无法 *** 作,也可以用PC模拟器,参考价格:随便找人借电话就好了)
※ 小米多功能网关二代( 注意:一定要二代!米家商城有一款「 Aqara 空调伴侣」附加了红外功能,但是不确定是不是二代,参考价格: RMB 149 )
※ 任意一个或多个支持 HomeKit 的设备:小米智能插座 ZigBee 版(√)、小米人体传感器(√) 、小米门窗传感器(√) 、小米温湿度传感器(√) 、Yeelight智能灯泡(√) 、 Aqara 墙壁开关( 其中「√」为已测试可用的设备,墙壁开关需要更换面板,动手能力强可以尝试,另外关于智能插座,一定要是 ZigBee 版,基础版目前暂时不支持,参考价格: RMB 49 起)

※ Raspberry Pi 3B (树莓派 3 代 B 型,一搜一大把,参考价格: RMB 269 )

※ 读卡器 & 8 Gb 以上 TF 内存卡一张(就是手机里用的小张内存卡,如果日后还有研究最好买 16 Gb ,参考价格: RMB 40 )

● HDMI高清视频线(接上屏幕是用树莓派,参考价格:不敢拔你家电视上的话,RMB10+)
● 网线一根(树莓派 3 代本身自带 WiFi 模块,不过凡事都要稳,所以常备一条,参考价格: RMB 5 +)
※ USB 线一根(供电,虽然树莓派的供电要求很低,但电源仍然不容忽视,参考价格:用电话充电线就好)
※ 键鼠一套(建议是无线,这样就不用接太多线整得很乱,参考价格:用现有的就好啦!)
※ 路由器(有专用APP的话,获取设备的 IP 信息和 MAC 地址会更加方便,参考价格:用家里的就可以了)
( 其中 ※必备 ●可选)

3 步实现小米智能家具接入 HomeKit

要买的都买了,那么现在就可以正式开始了!看着好像买了很多东西,其实仅需 3 步就能完成

第一步:获取网关信息 → 第二步:配置树莓派环境 → 第三步:运行 HomeKit

第一步 获取网关信息

①安卓设备上,下载「米家」应用,并按说明连接多功能网关
②成功后点击图标进入「控制界面」
③点击右上角,进入「关于」设置

④快速连续点击「版本号」,进入「开发者模式」

⑤打开「网关信息」,找到 mac 地址,记录为密码 A

⑥打开局域网通讯协议,启动该功能,找到密码,记录为密码 B (严重注意:密码很长很杂,记下后一定要检查清楚,否则运行的时候会无法控制设备)

网关 mac 地址,注意不是「 gw_mac 」(左)局域网协议密码(右)

注意

密码 A/B 是最终设置的关键,建议在电脑上用记事本保存好

第二步 配置树莓派环境

开始之前,先下载几个软件:
● Raspbian Jessie(树莓派系统)
● SDFormatter (格式化TF卡,虽然格式化好像也可以,不过号称专业洗卡,大概会洗得更干净一点,链接:>

以上软件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或者在我的网盘分享里下载
为什么要用 Windows 敲代码?
在教程文件夹里有代码合集,可以复制直接粘贴在 PuTTy ,减少错码率

1安装系统

①下载镜像:树莓派官方网站下载页:>

下面是关于 2017 版的建议,值得一提的一点: Pixel 才是拥有 UI 界面的系统,建议下载Pixel,支持更多很方便的功能。下载zip更稳定,迅雷会员离线下载速度感人。

②打开安装好的「 SDFormatter 」,并把TF卡塞进读卡器,插入你的 Win 电脑

③默认设置即可,点击「格式化」,然后一路「确定」就完成了洗卡

④打开 Win32DiskImage ,选择下载好的「树莓派系统」,点击「 Write 」然后一路「 yes 」,开始写入系统

⑤写入完成后,将 TF 卡插进树莓派,第一次插入要轻一点,插深一点…(气氛变得有点奇怪…)

2树莓派开机

树莓派没有开关,一接电,就开机。
那么开机之前,先确认线缆接好了没,大概会有两种情况:
a 使用无线网络和无线键鼠:先接 HDMI ,后接电源线;
b 传统连接:那么久看看下面的示意图
因为接线相当于一切就绪,所以下面是在「情况 a 」下的 *** 作:

接通电源,开机了

①连接无线网络和鼠标:开机之后就进入 Raspberry 的 UI 了,右上角有「蓝牙」和「无线网络」设置

如果你希望在树莓派上写代码也是可以的,把 Codes 代码合集 Txt 放在你的移动硬盘里,插到树莓派上打开,然后打开终端就可以复制粘贴了
②打开树莓派的「允许 SSH 远程 *** 控」,现在开始可以在 Windows 上 *** 作了

点击「开始」菜单 → 偏好设定 → 树莓派设置 → 连接界面 → SSH ON/OFF
③获取树莓派的 IP 地址,两种方法:
a 打开路由器的 APP ,找到「连接中设备」,点开找到 IP 地址;
b 没有 APP 的话,打开树莓派终端,输入 ifconfig ,无线网是「 wlan0 」,有线网则是「 lan0 」
④打开PuTTy,输入刚才获取的 IP 地址,然后确定进入。第一次接入只要一路「 OK 」就可以了

⑤登陆树莓派:初次登陆,用户名「 pi 」,初始密码「 raspberry 」,输入密码的时候看不到字符是正常的
⑥登陆成功后,就可以开始「复制粘贴」 ,也可以下载并打开「 Homebridgetxt 」

3写入 Homebridge

-Start-

注意 Notice
一定要看的重点:
①保存技巧
遇到「编辑」或「配置」时,完成后先按下「 Ctrl+X 」,提示保存时键入「 Y 」确定,再按下「 Enter 回车」完成
②要有耐心!
树莓派输入命令后,无论是报错或任何情况导致无法运行,都一定会回到「 pi@raspberry:~ \$ 」
载入和安装镜像都需要时间,长短由网速和镜像源决定,少则五分钟,多则半小时以上,
所以,不见到「 pi@raspberry:~ \$ 」就说明:还在运行!不要随便关掉,否则浪费很多时间!

③认准代码行,不要跨行复制!
复制代码的时候,只需要复制「\$」以后的红色部分,不要图方便一下子复制几行,行不通的, OK ?
可以不看的废话:

基本而言,只要按照以下步骤,一步一步复制粘贴,就能顺利运行,无需思考,各位请加油!

-Start-

Step1 切换镜像源
默认源是外网资源,给 iPhone 越狱过的人就会知道,网速再快也还是会很慢,所以把源切换到阿里云的国内源。再次提醒:复制时只需要复制红字部分, PuTTy 直接鼠标右键就会粘贴,粘贴后按下 enter 自动运行

sudo nano /etc/apt/sourceslist

deb >

sudo apt-get update

Step2 安装 Nodejs

curl -sL >

Step3 安装 avahi

sudo apt-get install libavahi-compat-libdnssd-dev

Step4 安装 homebridge

sudo npm install -g --unsafe-perm homebridge

Step5 安装 homebridge-aqara

sudo npm install -g homebridge-aqara

(若已经购买 Yeelight ,则再写一行命令: sudo npm install -g homebridge-yeelight )

Step6 创建 configjson (根据顺序分别是:
返回主目录→创建” homebridge “文件夹→进入” configjson “文件)

cd ~mkdir homebridgenano homebridge/configjson

Step7 配置 configjson
#从下一行开始复制

{ "bridge": { "name": "Homebridge", "username": "CC:22:3D:E3:CE:30", "port": 51826, "pin": "031-45-154" }, "platforms": [{"platform": "AqaraPlatform","sid": ["(密码A)网关MAC地址,去掉冒号,全部小写"], "password": ["(密码B)网关局域网密码"]}]}

#到上一行停止复制

Step9 运行 homebridge

cd ~homebridge

nano homebridge/configjson

仔细检查「网关 mac 」和「局域网协议密码(重点留意)」,直到成功后会跳出小方框,其实就是刚才配置 configjson 里面的 pin ,不管怎么样,将这个记录为密码 C

Step10 iPhone *** 作
打开「 Home 」应用,点击「加入配件」就会自动检测到「 Homebridge 」了,点开它会要求输入密码,就是刚才获取的密码 C
成功连接之后,支持 HomeKit 的设备就会自动连接到界面上,这个时候就会有三种使用场景:
Scene 1:打开应用「 Home 」,直接进行 *** 作
Scene 2:屏幕底部上滑,「控制中心」实现监测和控制
Scene 3:说「喂, Siri 」,然后告诉他你想做什么,比如说:「关灯!」

使用感受

简单程度基本可以达到上手就会用了,论手机系统实力始终还是 iOS 更胜一筹,同时更要佩服 GitHub 上及各路高手的倾力贡献!

在很多设备上都有着相当有趣和便利的功能,下面是 Yeelight 的一点感受:

我用的是 iPhone SE ,会有一个「伪压感」的过度,进入到亮度调节;同时还能够快速选定灯泡颜色,可玩性很高!
以「智能插座 ZigBee 版」为例,可以选择它的用途,比方说我接的是台灯,在于 Siri 的互动中,只要说「开灯」,Siri就会把智能插座打开了,那么灯也就打开了。同理可得,如果插座上接的是风扇,可以发挥同样的效果。
添加成功后,返回主画面,并点击进行试验,能够开关就证明成功了!

PS 常见问题

①程序运行如果出错会「出现红字」或「回到输入命令状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检查「 configjson 」,通常是(密码 B )出错,拿出你的安卓系统手机,再次检查协议密码是否正确!

方法:输入以下命令:

nano homebridge/configjson

②如果你同时买了 yeelight ,那么首先要先下载「 Yeelight 」手机客户端,在设置中打开「极客模式」,完成 Step 5 后,输入以下命令:

sudo npm install -g homebridge-yeelight

-The End-

Q:完了吗?
A:没完,这个时候,如果关闭了 PuTTy ,你会发现 homebridge 停止工作了,因为刚才都是远程 *** 作

Q:可以设置开机自动启动吗?
A:当然可以,但是我不会

Q:那你说个毛?
A:淡定,还有另一个办法

用你的手机打开树莓派

这是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Step 1:电话or平板设备上,下载「 VNC Viewer 」,以下是安卓版

Step 2:先打开 PuTTy ,登陆树莓派,输入「 vncserver 「,找到连接 IP 地址
Step 3:打开设备上的VNC Viewer,点击「添加」,输入「 Step 2 」找到的IP,然后「 Connect 」
Step 4:输入用户名「 pi 」和密码「 raspberry 」,确定后再「 Continue 」

那么现在你就可以在电话或平板设备上,利用触屏触控树莓派了

现在,只要树莓派不断电,你的 homebridge 就会一直运行了!

PS

VNC Viewer支持多平台共用,你可以在iOS、Android、macOS、Windows上同时使用!
现在,打开「 Home 」应用,试着给你的设备取个名字,例如:皮卡丘
然后说:「喂, Siri ,打开皮卡丘」试试看!
Done !完美!

本文项目原作者:山上有猴子 热门推荐

仅花20元,用RT5350 OpenWrt Linux,做了个物联网风幕机~

用Arduino DIY6米长d珠机,疯狂享受发射d珠的乐趣!

在公众认知里,车联网的声量已经低落,2014年发端的一大波宣传攻势早就远去了。但在IT企业看来,好戏才刚刚开始。炒概念是表象,抢地盘是本能,走对路才是关键。

IT厂商和主机商还无暇教育潜在客户,以至于公众大多仍然无法区分车联网和车载互联网。但是这并不重要,客户需要的是智能系统做得尽量多,而自己只须享受生活。让客户越麻烦,产品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阶段“坐大”的BAT,已经占据最大的生态位。所有其他APP想另起炉灶做平台级产品,已经近乎不可能。不考虑BAT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他们只须通过“买买买”就能搞掂几乎所有创业公司,后者总要面临套现归顺以及与BAT掰手腕的两难抉择。

在车联网时代,情况有点不同。虽然庞大如BAT仍热衷于发布“战略”、“平台”,但创业公司看到了新机遇,无须必然仰前者鼻息。

车联网产业链的三层架构中,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TSP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因此成为主机商、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极力争取的角色。做平台之余,BAT都选择不惜亲自下场做产品,原因就在于此。

车联网尚未完善,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

博泰就是一家活跃的创业公司。两年来,它与百度、联合电子、华为、恩智浦等半个车联网链条上的公司都有合作。从这一路经可以看出,尽管博泰对待跨界合作最积极,但与车企的合作都是“点对点”,很难拿到战略合作机会。因为纯粹的软件公司,在车联网布局上必然不能兼顾。

语音识入口之战

语音交互一开始只是谷歌(Google Now)、微软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在做,意图打通不同语言数据的藩篱,对全球用户实现全网、全数据覆盖,谋求更大广告利益。但很快,车联网全链都意识到,语音交互在车机上的巨大应用价值。

开车不方便触控 *** 作,语音就成为输入控制方式。但语音交互被认为有成为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互联网共同“入口”的潜质,既然是兵家必争,资源迅速在头部公司集结。

汽车领域应用的语音交互平台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产品数量以达到两位数,它们都做了手机APP,希望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且,我们的年轻用户,先有手机,后有车机。从手机入手培育客户,是必然选择。

几年前语音识别的正确率还不如人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育,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自然语言理解(NLU)引擎都日趋成熟,各家宣称的识别率都高于95%。即便如此,客户总对不靠谱的5%耿耿于怀。在不同语境的语言表现太过复杂,需要用数据不断“填喂”训练系统,增强自学习能力。语音识别的竞争过渡到超强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竞争,创业公司的先发手势被削弱了。

2014年,亚马逊基于Alexa平台的智能音箱Echo上线,并开放第三方开发接口,衍生出数千个应用。作为一款智能家居产品,它很容易迁移到车载环境中来。这是第一款成熟智能语音产品。

苹果的HomePod则姗姗来迟,直到今年2月份才发布,被戏称为“压箱底货”。依托Siri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助手,苹果瞄准的则是物联网(IoT)时代下的智能交互端口,车联网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

在此期间,美国的Nuance、国内的科大讯飞、搜狗语音、云之声、思必驰等产品纷纷布局智能语音产品。在去年阿里和上汽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上,采用了Nuance语音交互系统;科大讯飞就在昨日跟启辰签约,早前还同奇瑞、长安、北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出门问问则同大众中国成立合资公司。

创业公司的产品落地,BAT不再是必由之路。在互联网上到处卡位的BAT似乎不再全面主宰TSP的入口。不过,BAT仍然通过资本运作,企图圈出自己的地盘。

语音只是工具,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智能助理。助理不能只搜索、推送一堆消息,而是要替客户做决断,起码将选项缩减到很小的范围。从这一点上看,Siri不是“称职助理”。

携语音识别之利,科大讯飞发布智能车机“飞鱼助理”,声称可以支持实时更改需求、中途打断和睡眠唤醒,看上去智能化有所提高,可以hold住所有日常城市生活场景对话。

如果智能助理得到车企支持,可以透过语音控制一些非安全级事项:空调、音响、电话、车窗升降等。即便开放非关键控制权,车企们也很犹豫,迈的步子很小。以至于语音识别公司在这方面建树不多。

起步稍晚的腾讯,在语音交互领域与同行者合作,但后者尚未拥有挑战科大讯飞的实力。腾讯AI in car生态系统,在博越发布会上顺势推出,但腾讯声明不做 *** 作系统,仍然谋求迁移社交,做超级APP。

拿到车端数据,还得是BAT

这个时候,BAT就可以站出来。去年百度世界大会推出的“小度车载系统”,就是典型的AI交互系统。“小度”内置功能繁多,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疲劳监测、AR导航、HMI、车家互联、智能安全。小度更像是百度各事业群产品的共同入口。

而阿里则祭出旗下斑马智行公司和AliOS系统,强调后者是云化的系统。可以像手机系统那样OTA更新,也能像车机那样实现长周期寿命。其秘诀在于,借助云上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大大减轻车端的压力,延长车端硬件生命周期。

问题在于,替用户决策、控制车内非安全性设备等智能化场景,需要得到车企的协助。这样一来,谁能从车企获得数据,谁就可以顺利地接入TSP。由此曲线占据TSP端口。

斑马和上汽达成协议,斑马不谋求获取汽车底层数据,但用户在使用AliOS车机产生的大数据,则会上传到阿里服务器。而行车地图源数据则部署在车和云两端,高德在后台可以获取“交互信息”。

阿里具备更强大的谈判筹码,与上汽缔结了战略协议,这是创业企业体量无法做到的。而且,在车企视为禁脔的数据包内撕开一个口子。对腾讯的强社交优势实行“抵消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打算以此为样板,对车企一家接一家谈数据合作。对于新能源创业企业,BAT都打算“要价”高一点,以期获取全部数据。但尚未有整车创业企业入局。

车联网的本质,是摒弃手机映射车机方式的。智能化场景的实现,必须从车联网直接发出,手机不再作为流程节点。这样不但更无缝,而且可以培育用户向车联网时代、进而转向万物互联时代,那时的手机就将走向终结。

腾讯是首屈一指的社交服务商,更希望车联产品AI in Car,将腾讯的社交网络搬到车上,以便凸显自身优势。但是,腾讯的AI in Car除了指向自己擅长的内容,或许应该构建更纯粹的TSP架构,开发出车载环境中更需要的决策助理功能,而不是简单将微信搬上车,同时与车企达成更紧密的合作,力图让后者在系列产品上采用腾讯的前端平台。

投资AI,就是投资车联网

如何干掉手机?BAT都拿出了自己平台级产品。百度选择类似苹果Carplay的手机互联方案Carlife;阿里巴巴则以Yun OS为基础,选择Native App路线;借助庞大的用户群,腾讯则希望将应用分为频道,掌控用户体验,迈向超级App之路。

百度的布局更早更全面,大举投资AI,试图托举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后者向所有汽车开发者合作。百度声称拥有70多家合作伙伴,但一线车企虽然大多在名单上,但都不约而同地回避深入合作。尽管百度做车联网通用 *** 作系统+开发平台的决心很大,也投入了很大宣传声量,但截至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与百度的AI进度没有直接关联,车企犹豫多因主导权疑虑。

阿里开发的AliOS自带平台属性,与上汽、长安和神龙公司进行AI、应用、社交和信息安全合作。

无论语音识别的超级入口,还是平台,抑或云端与车端的数据交换,都赖于AI技术的发展。AI的算法训练,为车机智能化、场景化推荐服务更人性化提供路径。越懂用户的车联网,就越会被用户青睐和依赖。

云计算是AI算力的基础。阿里侧重于让车主获得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而百度Apollo侧重于在自动驾驶领域,让车在路上更加智能;百度DuerOS则是让车内语音交互更加智能。

在AI领域,阿里和百度将展开直接竞争。谷歌如果能够重返中国,也将成为重要竞争对手。对于腾讯而言,内容和TSP双驱,比重内容轻平台的方式更有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百度的智能驾驶平台、阿里云的智慧城市平台、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平台,都与车联网直接相关,唯独腾讯获得医疗影像AI平台,与前三者格格不入。它揭示了,腾讯在AI策略(轻资产+重投资)方向上,有调整的必要。

随着AI发展,人机交互必然趋向简化(降低用户学习使用成本)。车与人、车与车、车与各种服务的连接关系都将由AI推动。智能语音的超级入口地位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

现在全球汽车业每年的总盘子大概2万亿美元,而未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结合的个人出行市场,将达到10万亿美元的水平。蛋糕虽然会持续变大,但未来车联网产品和战略的竞争,是否如同互联网时代一样,走向寡头通吃的局面,取决于谁能控制“入口”和“路径”。

文章来源:腾讯汽车

我国2009年颁布的《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规定新能源 汽车 是指 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是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的 汽车 ,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 汽车 。次年6月我国更进一步明确兴能源 汽车 的种类。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沿用“新能源 汽车 ”这一名词,将其确定为以下几类:

①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②纯电动 汽车

③燃料电池 汽车

主要特征为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 汽车 。

三类新能源 汽车 都是将能量输出到电动机,由电动机驱动 汽车 行驶,不过其动力源与动力输出方式不同,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PHEV):

该类型动力 汽车 动力输出系统有以下三类:

①串联式插电混合动力(增程式): 发动机带动发电机M1产生交流电由控制器镇流转换为直流电给动力电池充电,再由动力电池输出直流经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给电机M2驱动 汽车 行驶。电池供电全程由外接电源或内燃机提供,动力纯粹由电动机驱动。原理如下:

②并联式: 该类型下发动机和电动机均可驱动 汽车 (根据实际情况可单独发动机驱动、电池供给电动机驱动,也可两者双动力源同时驱动),在纯油模式下能为电池充电,原理如下:

③混联式: 此模式可简单概括为怎么方便怎么来,具有所有并联模式优点,可以粗略理解为在并联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发电机,一般有两台电动机(发电机与电动机),纯油与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均能为电池充电。

其一般不含变速箱(变速箱的效果差),为一种“ECVT”的星形齿轮结构的耦合单元替代了变速箱,起到连接、切换两种动力以及减速增扭的作用,在此不加进一步论述。混联模式原理如下:

三种动力模式比较:

无论是燃料电池、纯电动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其驱动方式大同小异均为以上三类。

①串联模式 只有一台电机驱动(仅有纯电模式),动力性差,百公里加速基本大于7 秒,且其需经二次转换才能为电动机供能,会造成较大能量损失,跑高速时油耗甚 至更大。

并联模式 (本田IMA)拥有发动机与电动机双重动力驱动(拥有纯油、纯电、混动 三种模式),中高速时发动机单独驱动(纯油模式)且为电池充能,传动模式多样,动力性好,结构简单,综合油耗低。

混联模式 (丰田普锐斯等)拥有并联模式的所有优点,在并联模式基础上加入发 电机,实现了混动模式下对动力电池的充电。意味着当发动机与电动机全力驱动车辆 时再也不用担心动力电池电能不足的情况,对能源效能调节更加合理,节油效果更好

综合比较混联模式自然是最为先进的模式,不过此技术目前被丰田公司所垄断,且工艺较为复杂,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格都会高不少,随着专利权的到期,未来应有更多采用混联式系统的动力 汽车 。

二、燃料电池 汽车 (FCEV)

目前说的燃料电池 汽车 的燃料主要说的是氢,是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并以此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 汽车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混合动力 汽车 中的发动机代替为燃料储存罐(也就是氢),氢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转换成电能驱动 汽车 并排出尾气(水)。

PS:其实该类新能源 汽车 我国也将其分类为纯电动 汽车 ,因为氢能源燃烧不造成任何污染。

三、纯电动 汽车 (BEV)

纯电动 汽车 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它是完全由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源的 汽车 。

而根据2018年12月18日发布的《 汽车 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目前已经将燃料电池 汽车 归类为纯电动 汽车 ,也就是说三类新能源 汽车 仅有混合动力属于燃油 汽车 其余均属于纯电动 汽车 。

新能源车在节能环保方面固然是好,不过时至今日还没得到大规模应用也是有原因的,究其根本还是能源问题,也就是电池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的新能源 汽车 都是以锂电池作为能量的来源 ,从原来的普通锂电池到如今的磷酸锂电池甚至是即将到来的三元锂电池都无一例外存在以下问题:

①首先就是行驶里程了,号称能行驶500KM实际运行中往往只能行驶200KM,冬天里程更短(受气温影响大,特斯拉为何只卖高端型号,因为可以把电池串联得更多更厚),其能量密度不够高。

②充电速率问题,家用220V正常充电往往需要将近10小时,如快充电流将明显增大一般电线不能承受,只有在专用充电站使用高压电进行快速充电,对基础设施要求高。即使拥有快充技术,不过用过的人都知道其对电池寿命的损耗是相当大的,一旦电池损耗过多,里程数将进一步减少。

③电池昂贵,一般新能源 汽车 电池使用寿命也就在5年左右就需更换,而其成本在几万至十几万不等,更换一次锂电池,其成本甚至接近一辆小型车。

④电池组管理落后,电池组过充过放不均衡,导致降低容量,甚至有个别电池失效导致整组报废的情况,此为世界性难题。所以纯粹用动力电池提供能源不稳定且寿命低。

⑤报废电池处理困难,动力电池当中含有大量的镍、钴、锰等重金属,而且电解液当中还有氟等有机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而且其中含有少量电量,如若处理不当易发生爆燃,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目前在三类新能源 汽车 中大多数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纯电动 汽车 ,在国际竞争市场上销量较高的也是纯电动 汽车 。实事求是就 汽车 行业来说,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毕竟技术的积累有先后也是需要时间的。而说到新能源 汽车 大家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 汽车 (不可否认目前特斯拉纯电动最受欢迎,而日产大力发展氢能源 汽车 并掌握着 汽车 电池与电机的多项核心技术),不过我国在新能源 汽车 这一崭新的领域也是十分重视并走在世界前沿(毕竟是难得一遇的弯道超车机会)。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售突破550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 汽车 销售占全球新能源 汽车 销量的53%(以比亚迪公司为龙头);其次是美国,大约占127%;另外,挪威(28%)、德国(27%)、英国(23%)、法国(19%)、日本(19%)、韩国(13%)。

虽然我国非常重视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不过上文提到其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驱动能源方面,也就是电池技术,在这些瓶颈未解决前,除了锂电池,是否还有更好的能源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燃料电池 汽车 了。

氢能源 汽车 分为两类,一类是 氢内燃 汽车 ,第二类是 氢燃料电池 汽车 。前者直接燃烧驱动后通过化学反应发电再用电动机驱动。

①氢内燃 汽车 其实还是传统内燃机原理虽然燃烧氢气(其实是混合气体)能大大降低污染不过还远远达不到零排放,而且氢气燃烧过快续航里程低。所以各大厂家往往都将重心转为研究氢能源燃料电池 汽车

②氢燃料电池 汽车 一般是将氢气高压液化后存储在氢瓶里,运行时使氢经过燃料电池里的催化剂催化作用与从外界吸进来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氢与氧的合成装置也就是燃料电池,氢氧的反应堆)产生电流驱动电动机使车行驶(也可同时为电池充电,就如前文提到的混联模式动力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其产生的唯一废物只有水,而能量转化效率是传统内燃机的2~3倍达到60%~80%。目前丰田的未来 汽车 充3分钟左右的氢燃料(5Kg)便能能行驶650Km。而5kg的氢燃料仅需4600日元(约合280元人民币),比汽油还便宜。由于没有发动机,车盖与车尾不会发热车内也没有任何异味。

丰田氢能源 汽车

1、日本的氢能源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的,而最初考虑将氢能源作为 汽车 能源的研究是1992年由丰田 汽车 公司的4名研究人员以兴趣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始的,在公司的资金支持下最终发展壮大变为新能源研发部并于2014年研发出第一代氢能源试验车。该车在极寒的加拿大北部、高温的非洲大陆等地经过反复的耐寒耐高温的冲撞试验,在获得一系列数据之后于2016年正式推出其 第一代氢能源 汽车 “mirai”(未来) 。在日本与美国已经销售18000多辆。

其后盖箱有一电源输出插口,可以连接家庭插座以供家庭电源的使用,其能源可保证一户家庭一星期的照明、空调、冰箱、做饭、洗澡等等的电力所需。试想当城市停电时其可长时间支持家庭能源的正常使用甚至电量周围的信号灯与路灯。将其定义由原来的耗能交通工具变为供能的移动平台。

2、而如今丰田公司已经推出 第二代氢能源 汽车 (FCV PLUS)

该车可谓汇聚了丰田公司最为先进的 技术 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自动驾驶:与AI融为一体的全自动驾驶技术(日本预计在2030年完全进入自动驾驶的时代)。

②车窗玻璃液晶显示:车内宽敞,无任何仪表与显示屏,所有的控制数据都显示在挡风玻璃下端,显示屏幕能显示各种APP,甚至你都不需要触摸,仅需语音便能 *** 控(类似hi siri,不过会更加智能,接电话、邮件、回复信息等功能都不在话下)。

③人工智能与物联网: 汽车 左右车窗其实是是两个巨大的显示器,人们在车内可以做任何电脑上能做的事(看、办公、学习、投资、视频会议等等),特别是当自动驾驶成熟之后,人们可以腾出手来做更多的事, 汽车 将变成一全面而舒适的移动办公平台。

④成熟的氢能源动力系统:该燃料电池 汽车 的核心技术在于燃料电池中分离氢原子电子的质子交换膜,该材料技术属于核心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其动能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其续航里程更是达到了恐怖的800km。

⑤非接触式输电:还记得一代 汽车 后盖的有线电源输出接口么?二代丰田 汽车 已经变成了无线供电系统(由车后轮的两个无线供电装置实现)。像不像刘慈欣小说《三体》中所描述人们生活中所用的各种设备都由无线能源传输的场景。其实在燃料电池 汽车 的运行原理上是不需要堆砌电池的,不过丰田公司还是这样做了,也许是日本地理条件时长遇到地震台风之类的灾害。其设计的电池与氢能源系统能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设施(医院、避难所、信号灯等)提供电力。而日本对氢能源的利用不仅仅止步于新能源 汽车 ,还将开发氢能源住宅区构建能源多样化的 社会 (这一计划首先在东京湾实现,也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期间)。

而真正要实现成熟的全产业链氢能源 汽车 的应用还需得在制氢、加工、存储、高压气瓶、运氢车、加氢站方面下功夫。为了更好的推进氢能源 汽车 ,丰田公司正在建新的生产线并扩大燃料电池(氢氧合成装置)与高压氢气泵的生产能力,预计在明年(2020年)正式投产,将生产能力提高10倍,实现年产36万辆的目标以此大幅降低成本,并预计在2025年将氢能源 汽车 与混合动力 汽车 的售价保持在同一水平30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0万元),2030年时氢能源 汽车 年生产量将达到100万辆,开启氢能源普及的时代。

说完了丰田氢能源 汽车 如此多的新技术与优点后,让我们回到其根本的技术与原理上。

我们将压缩后的液态氢充入储能电池中,该车经过氢燃料电池堆的化学反应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省却了内燃机通过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转换效能为普通内燃机的2~3倍)给储能电池与驱动电机供电。

就氢能源燃料电池车的运行原理来说大部分与纯电动 汽车 相同,核心技术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严格地说算是一种发电装置,如发电厂一样输出电能。

氢燃料电池电动 汽车 是由一组单独的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燃料电池堆),由燃料产生动力,类似于内燃机, 燃料电池堆 产生的电能为电动机供电进而驱动车辆,每个电池是由阳极、阴极与其间的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技术)组成。

氢从储氢罐进入阳极,从空气中抽离出氧气进入阴极。氢分子经过质子交换膜其中的催化剂将其分裂为电子与质子,质子穿过燃料电池堆,电子经过外部电路将电流输送到电动机与其他用电元器件。同时阴极侧电子与质子再次结合并与氧气反应,最终产出唯一的废弃物水。

同时丰田所用的是700Mpa的高压储气罐,两个储氢罐的容量是1224升 ,也只能容纳约5公斤的氢气 。而5Kg的燃料并不重,重的是储氢罐,至于为什么这么重,当然是为了安全。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其里程达到了恐怖的800Km。

其实上文有所论述,现稍加总结让我们看下 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优点

安全 :安全永远是人们所重视的,而设计者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储氢罐内部采用塑料内胆,再用炭纤维加强保护配合玻璃纤维减震,最后才是外层的铝合金,而且层与层之间的纤维纹路都根据压力的不同做了额外优化。

环保: 这个自不必说,氢与氧的产物只能是水,没有任何污染。

续航里程长加氢块: 如上文所叙述,一辆氢能源 汽车 加满仅需3分钟,便能行驶650Km(新款能达到800Km),且受温度影响不大(可以靠氢燃料电池直接供能)。

加油站改建成本: 远低于改造成快速充电站的成本,众所周知就算让动力锂电池在220V条件下做慢速充电(10小时充满)电流也有将近30A,多来几台车小区电源系统就需整体改造,更不用说220V的快充了(电流达到287A)没有什么线路能承受,所以必须用到高压,也就是专用的充电站。由此可知改装新建高压充电站的成本高(电气系统、线路),而加氢站则增设高压气罐,专用运输车即可,相比充电站更加简单低成本。


燃料电池的处理: 即氢能源合成装置,该装置能永久使用,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几年后使用效率便大大降低,即使 汽车 使用若干年后需要报废,该燃料电池也可拆卸并安装在新的 汽车 里继续使用,为可循环设备。更可贵的是该燃料电池的报废处理也不会如锂电池报废那样产生各种对环境有污染的废液,属于真正的可循环无污染环保电池,其技术与理念可谓当今最为先进。

说完了氢燃料电池的这么多好处,那燃料氢又怎么来呢?如果仅仅是使用氢能完全环保而制氢不是,那么环保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丰田公司所提倡实现的是制氢、用氢与燃料电池的回收处理全程无害化。

普通的制氢工艺都是由电解水产生,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电又从哪里来,不能否认的是不少部分的电能依然是靠化石能源发电,且电解水制氢的效率不是很高(当然还有其他几种方式,不过都会用到能源)。不过时代是发展的未来随着核能发电(尤其是核聚变技术的成熟)以及可再生资源发电(太阳能、风能、水电)完善后完全有能力实现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完全满足所有氢能源 汽车 甚至新型氢能源住宅的用氢需求。这样今后人们出行短途用纯电动长途就用氢燃料电池车。

在日本福岛的一家制氢公司整个工厂分为四大体系:制氢车间、储气管区、压缩与出货运输站、综合管理中心。其工艺为传统的水电解,不过其电力来源为太阳能发电,每小时产量为2000m³,一年900吨,能满足10000辆氢能源 汽车 一年所需。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发电技术的进步,氢能源将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而在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中,不仅所有的奥运会官方用车都是氢能源 汽车 ,东京湾所采用的新能源住宅(氢能源)也首次实现氢气输送管道的搭建完成与使用,实现家庭中所有的耗能(电视、电冰箱、热水器、地热、照明等所有耗能设备)设备都由氢能源提供,无需外部电力。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氢能源将代替直接用电融入我们的生活。

今年李克强总理赴日考察,期间特意在丰田 汽车 厂区停留半小时了解氢能源 汽车 ,回国后便将发展氢能源 汽车 与氢能源基础设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看出国家对发展氢能源的重视。

说完了氢能源燃料电池 汽车 ,让我们发散下思路展望下未来想象一下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怎么样的?

其实往简单想交通工具不外乎就是能源的提供与类似电机(未来可能有更好的驱动方式,反重力啊什么的)的动力系统的驱动,而无线能源的传输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应用场景(犹如《三体》中逻辑一觉醒来发现人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拥有无线供能的功能)。所以无论未来出现外形多么怪异的交通工具也无需奇怪了(第五元素中的各类交通工具)。

无论未来的新能源 汽车 是什么样的,相信一定会朝着更经济环保、便捷、能源更易获取、发动机比冲更高(单位质量的推进剂可以产生的冲量)的方向发展,加上材料学与基础物理的进步,科幻世界中的场景都将一一实现。氢能源或许不是终极能源的解决方案不过却是人类在 探索 环保新能源道路上的伟大尝试。

兴许将来的可控核聚变(科学家预计在未来10~20年成为现实,其几克的氢聚变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百吨的煤炭燃烧,质能转换效率达到1%)、反物质(与物质带电量相反与普通物质相遇发生湮灭现象,其质能转换效率达到100%)。先不说反物质技术产生的能量,仅仅是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掌握可控核聚变其能源问题也将得到解决,进而研发的侧重点便是怎样将能源经济环保且有效率的输送到千家万户了,而如今的氢能源输送与燃料电池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首先难点在聊天上。
能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或者模仿人类的语言是大家对人工智能最初的幻想,所以在早先,图灵测试一度成为评判人工智能的标准。
对话和翻译应用的是人工智能众多学科分支里自然语言处理(Nature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的部分,目的是要解决人和机器之间的沟通问题,是人工智能处理的发端,至今仍面临很多问题。
就拿对话系统来说,市面上各个巨头都推出自家智能语音助理,但鲜有一款能完全摆脱"智障"的嫌疑。
可以说在这条赛道上,大家跑的都不快。但尽管如此还是坚持在跑,就连长期困顿在手机里的Siri,也要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
"尽管目前形势不太乐观,但是一直跑下去,总会见到成效。"再坚持5-10年自然语言处理就会看到长足发展。
第一层是基础技术:分词、词性标注、语义分析。
第二层是核心技术:词汇、短语、句子、篇章的表示。包括机器翻译、提问和回答、信息检索、信息抽取、聊天和对话、知识工程、语言生成、推荐系统。
第三层是"NLP+":仿照"人工智能+"或"互联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入到各个应用系统和垂直领域中。比较有名的是搜索引擎、智能客服、商业智能和语音助手,还有更多在垂直领域--法律、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应用。
关于第三层的"NLP+",市面上大大小小的语音助手有不少,从微软毕业的有两个:小娜(Cortana)和小冰。虽然都是语音助手,但是两者还是有些区别。
其实无论小冰这种闲聊,还是小娜这种注重任务执行的技术,背后单元处理引擎无外乎就三层技术。
第一层:通用聊天,需要掌握沟通技巧、通用聊天数据、主题聊天数据,还要知道用户画像,投其所好。
第二层:信息服务和问答,需要搜索的能力,问答的能力,还需要对常见问题表进行收集、整理和搜索,从知识图表、文档和图表中找出相应信息,并且回答问题,这些统称为Info Bot。
第三层:面向特定任务的对话能力,例如订咖啡、订花、买火车票,任务是固定的,状态也是固定的,状态转移也是清晰的,就可以用Bot一个一个实现。通过一个调度系统,通过用户的意图调用相应的Bot 执行相应的任务。它用到的技术就是对用户意图的理解,对话的管理,领域知识,对话图谱等。
除了创造出小娜小冰,微软还要技术释放,让开发者能开发自己的Bot。如果开发者的机器不懂自然语言,这时就可以通过一个叫Bot Framework的工具来实现。
任何一个开发者只用几行代码,就可以通过Bot Framework完成自己所需要的Bot。比如,有人想做一个送披萨外卖的Bot,可以用Bot的框架填入相应的知识、相应的数据,就可以实现一个简单的Bot。很多没有开发能力的小业主,通过简单 *** 作,就可以做一个小Bot吸引来很多客户。
在这个开源平台里有很多小冰的关键技术。微软有一个叫做LUIS(Language Understanding Intelligent Service)的平台,提供了用户的意图理解能力、实体识别能力、对话的管理能力等等。
比如说这句话"readme the headlines",识别的结果就是朗读,内容就是今天的头条新闻。再比如说"Pausefor 5 minutes",识别的结果是暂停,暂停多长时间有一个参数:5分钟。通过LUIS,我以把意图和重要的信息抽取出来,让Bot来读取。
这些对于人类来说甚至不需要动脑思考的对话,对于机器来说是难到了另一个层次上。
周明博士认为人工智能有四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创造智能。
运算智能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感受一下来自世界顶级围棋选手对AlphaGo的评价。
其次是感知智能,主要体现在听觉、视觉和触觉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技术、图像技术。语音技术用的就多了,比如让Siri听懂你说的话,图像识别主要应用在人脸识别上,喜欢跟随科技潮流的公司一般会把门禁换成人脸识别。
认知智能是我们今天说的重点,主要包括语言、知识和推理。语言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Siri不能只是识别出来你在说啥,它需要根据你说的话做出回应,这时候就需要理解你在说什么。
创造智能就是一种最高级的形态了,也就是当AI拥有想象力的时候。
在运算和语音、图像识别上,机器已经能达到很高的准度,目前的主要缺口在认知智能上。过去认知智能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它简单理解了句子、篇章,实现了帮助搜索引擎、仿照系统提供一些基本的功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对话翻译。
对于未来语音智能的发展,周明博士认为有几个方向:
第一,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这三大要素推动,口语机器翻译会完全普及。
第二,自然语言的会话、聊天、问答、对话达到实用程度。
第三,智能客服加上人工客服完美的结合,一定会大大提高客服的效率。
第四,自动写对联、写诗、写新闻稿和歌曲等等,
第五,在会话方面,语音助手、物联网、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等,凡是用到人机交互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应用。
最后,在很多场景下,比如说法律、医疗诊断、医疗咨询、法律顾问、投融资等等,这些方面自然语言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当然,现在的自然语言现在也面临许多困境。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通过无监督学习充分利用未标注数据。现在都依赖于带标注的数据,没有带标注的数据没有办法利用。但是很多场景下,标注数据不够,找人工标注代价又极大。转自机器人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那么如何用这些没有标注的数据这就要通过一个所谓无监督的学习过程,或者半监督的学习过程增强整体的学习过程。
再给NLP一些时间,语音助手也许就能说服你它其实是人工智能了。

姓名:陈心语  学号:21009102266 书院:海棠1号书院

转自: 从智能音箱发展,看智能家居的未来(ofweekcom)

嵌牛导读

       智能音箱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产品类应用与载体,随着智能音箱的迅猛发展,其也被视为智能家居的未来入口。究其本质,智能音箱就是能完成对话环节的拥有语音交互能力的机器。通过与它直接对话,家庭消费者能够完成自助点歌、控制家居设备和唤起生活服务等 *** 作。

       支撑智能音箱交互功能的前置基础主要包括将人声转换成文本的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技术,对文字进行词性、句法、语义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以及将文字转换成自然语音流的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TTS)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智能音箱也逐渐以更自然的语音交互方式创造出更多家庭场景下的应用。

嵌牛鼻子人工智能运用于智能音箱及智能家居。

嵌牛提问人工智能在智能音箱及智能家居中有什么运用呢?

嵌牛正文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智能家居发展的文章。

        科技的发展,引领着时代的进步。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提升。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的出现,万物互联、智能家居等新生活方式也开始进入人类的世界。 

       由技术的组合进化而产生的智能设备,让万物互联、智能家居等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现实。而在如今热谈的万物互联、智能家居领域,智能音箱或许可以说是覆盖率较高的智能硬件之一。据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和带屏音箱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51亿台。而从智能音箱产品的发展过程,我们或许可以看清智能家居的未来。

        中心化:“ 入口论” 炒热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最先兴起于2014年,亚马逊的Echo音箱首先将语音交互与音箱结合,让音箱实现了打电话、定闹钟、查天气等功能。语音交互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亚马逊也凭借最先入局的优势,一直占据智能音箱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

       我们可以发现,最开始的智能音箱,只是传统音箱的创新产物。Echo也是亚马逊在Kindle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再次进入硬件领域的试水作。在2014年Echo音箱大火之后,国内最先出现的跟随者,也是像亚马逊一样的电商平台。2015年,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叮咚智能音箱。

       早期叮咚智能音箱由于先发优势,也在国内的智能音箱行业占据过市场第一的位置。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叮咚智能音箱销量占国内的2/3,但是只有10万台。后来,随着小米、阿里、百度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叮咚智能音箱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时,随着小米、阿里、百度等企业出现在智能音箱行业,智能音箱行业与智能家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智能家居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84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栋将空调系统、电梯、防火防灾等各子系统计算机相连的智能建筑;1994年,比尔盖茨将灯光、暖通、家电等集成在电脑系统中,建造出智能化豪宅。在这一阶段,智能家居距离普通人很遥远,存在于概念当中,引人向往。

       随着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智能家居已经可以在某些产品上实现,搭载蓝牙、传感器、WiFi、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智能设备开始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智能家居进入了单品智能设备时代。

       企业总喜欢押注未来,根据技术的发展,可以判断未来智能家居一定会出现,且其中一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此时,关于智能家居数据、流量“入口”的争抢成为了企业押注未来的关键。

      在人们对智能家居的“入口”设想中,智能门锁、智能电视、路由器、智能音箱等产品都可能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在这一“入口争夺战”中,智能音箱明显取得了上风。

       一方面因为在美国,智能音箱的普及率极高,已经有了先例证明智能音箱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智能音箱相较于智能门锁、智能电视、路由器等产品而言,使用频率高,使用门槛低,更有利于培养用户的智能家居使用习惯。

       为了给以后的智能家居生态做铺垫,以阿里、百度、小米为首的三家企业,在智能音箱领域疯狂补贴,通过价格优惠吸引人们购买。小米小爱音箱、小度智能屏、天猫精灵的很多产品售卖价和成本价相差不远,或是低于成本价售卖,为的就是用补贴换取流量。

        “做硬件不挣钱”,似乎成了“互联网思维”驱使下的企业共识。而这一做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IDC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中国智能音箱的市场竞争格局维持着三强争霸局面,2020年阿里、百度、小米在中国智能音箱市场份额超过95%。不愿意拿钱补贴的叮咚音箱,则彻底消失在智能音箱行业。

       智能音箱的火热,离不开各企业对智能家居的控制入口、流量入口、数据入口争抢,而从智能家居的“入口争夺战”中,也可以看出彼时企业对未来智能家居入口中心化的判断。

       去中心化: 场景为主的智能互联时代

       智能音箱在智能家居入口争夺战中,通过补贴的方式虽然获取了用户,但做智能音箱并不赚钱。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占据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前三名的企业,都颇具互联网思维。从其他角度探索智能音箱的盈利方式,是这些企业的“拿手好戏”。

       恰逢“场景大于流量”的说法甚嚣尘上,企业纷纷通过构建场景来增加某些产品的商业价值。智能音箱企业也逐渐开始构建场景,增加盈利渠道。以国外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为例,Echo依托亚马逊电商业务,推出语音购物功能,成为亚马逊电商业务的有力增长点。

       国内企业们也各展才能,小米智能音箱有米家生态链,小度智能屏有百度的搜索、信息流等优势支撑,天猫精灵则可以依赖阿里旗下生态,每家都在凭借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盈利方式。

       各家的智能音箱连接自家或是合作伙伴的智能家电,深入客厅、厨房、看护、教育等场景,探索如直播课、售卖智能家电等盈利方式。智能音箱还与做内容的APP合作,例如喜马拉雅一类的音频APP、QQ音乐一类的音乐APP、51talk一类的教育APP、爱奇艺一类的视频APP等,做会员一类的增值服务业务。

       此外,阿里、百度智能音箱也曾探索过TO B业务,与酒店合作,打造智能酒店。最近,小度甚至推出了一款可旋转屏幕的智能屏产品,准备将手机高频使用的短视频、购物、K歌等场景搬到智能屏上。

       在智能音箱产品都在构建场景寻找新的盈利渠道时,智能家居也从之前的单品智能设备时代,走向以场景为主的智能互联时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居家场景的不同,智能设备的结合方式也就不尽相同。智能家居内含客厅、厨房、阳台、卧室等场景,用户又有着热爱运动、热爱休闲等多种个性,能精准满足用户场景需求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当智能家居进入以场景为主的时代时,传统家电厂商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智能家居领域。

       智能家电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多么智能的智能家居场景,家电还是要完成其本身的职能。所以海尔、美的、海信、格力等传统家电企业,自然也不愿放弃智能家居带来的机会。

       有很多家电企业开始为用户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以海尔智家为例,甚至专门推出场景品牌三翼鸟,搭建智家体验云平台,根据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衣食住娱等方面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随着场景为主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智能音箱的入口价值正在减弱。厨房场景下,拥有大屏+语音+WiFi等功能的智能冰箱完全可以胜任多数情况;客厅场景下,智能电视似乎成了中心。

       智能家居进入以场景为主的智能互联时代,通过各个场景之间的协同共同构建出全屋智能,淡化了“中心”,或者可以说形成了多个“中心”,智能家居在这一时代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

        未来的智能家居: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

现在我们其实处于以场景为主的智能互联时代,智能家居的未来必将会在技术的组合进化中到来。而在分析智能家居的未来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智能家居是物联网(IoT)的一部分。

智能音箱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其组成部分都是硬件+软件。智能家居、物联网同样是由硬件与软件组成,硬件中最重要的是芯片,软件中最重要的是 *** 作系统。

*** 作系统是管理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需要处理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控制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等, *** 作系统可以说是物联网时代的神经中枢。

智能音箱厂商不惜低于硬件成本价出售智能音箱的原因,除了押注未来、抢占入口之外,扩大智能音箱背后的物联网系统受众,收集数据让系统变得更加智能,也是原因之一。

三大智能音箱厂商背后,是阿里的Ali OS、小米基于小爱开放平台推出的Vela OS、百度的对话式AI *** 作系统Duer OS,而这些 *** 作系统中的数据、使用者数量,是企业吸引其他智能设备合作伙伴的关键所在。

想要在智能家居中分一杯羹的企业,都想建立自己物联网系统,打造出自己的一套标准。除了以上三家之外,还有苹果的Siri OS、华为的鸿蒙OS、谷歌的Fuchsia等物联网系统,美的、格力、TCL等家电厂商也曾涉足物联网系统。

由于标准不同、控制方式不同,导致如今的智能家居行业过于分散,人们可控制的智能设备有限,就像小度智能屏控制不了米家家电。物联网系统的割裂,导致现在人们智能家居场景体验的割裂,智能家居停滞不前。

当下各个厂商因为商业利益导致智能家居难以向前发展,那么未来的智能家居究竟是如何的呢

在笔者看来,未来的智能家居,智能设备可以借助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智慧化服务,进入主动智能阶段。智能家居对待用户的指令,应当像人类的反射弧(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样。

智能家居设备通过各种感应式传感器接收信号,通过网络、传感器传输信号,具有人工智能技术的 *** 作系统在芯片内处理信息,再通过网络、传感器向各个智能设备传出信号,进而执行 *** 作。

基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智能音箱一类的智能设备就像是人类的器官一样,承担感应器、效应器一类的工作,智能家居并不存在单一入口。在入口方面,智能家居是去中心化的。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三体》曾描绘过这样的画面:执剑人罗辑在冰冻185年后于危机纪元醒来,地球科技基础物理方面因智子的封锁停滞不前,应用物理却突飞猛进,感应式显示屏、感应式可穿戴设备无处不在,机器服务网络也无处不在。

如今的智能音箱可以接受人们的语音信号,而随着柔性屏、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感应式传感器在家中或许会无处不在,可以接收人们语音、手势信号,甚至可以是脑电波。

智能家居入口的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在智能家居场景体验上的去中心化。人们在家庭场景内,应该是无论处于任何位置,都可以体验到智能家居带来的便捷。就像美国漫威《钢铁侠》中的场景,钢铁侠的人工智能管家贾维斯,在家中无论在何处都可以被唤醒,家中各屏幕中的信息也可以根据手势 *** 作。

不过,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还是要有的,便于人们对各个设备查看、控制。功能控制中心化,但控制中心的分布却是去中心化的。随着柔性屏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家庭场景下的任何位置,都应该可以调出控制中心。

而承载 *** 作系统的芯片,在笔者看来,应该是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特征并存的。

物联网因为分成多个设备,每个设备中的芯片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天生是去中心化的。华为近日发布的鸿蒙系统,就是分布式物联网 *** 作系统,可以调用各个设备的芯片,来进行互联 *** 作。

当下的物联网对芯片的算力要求较低,去年1.51亿智能音箱销量中,有五成是联发科旗下的芯片;三星也曾提出过利用旧手机的芯片和传感器,将旧手机变成物联网设备。

但是未来随着传感器、智能设备的增多,智能家居场景下产生的数据也相应的增加,智能家居推出单独的芯片来处理智能家居内的数据可能性会大些。

在芯片内的 *** 作系统,一定是去中心化的。以手机系统为例,无论是开放的安卓,还是封闭的苹果,对于开发者来说,都是去中心化的。智能家居 *** 作系统对于开发者、合作伙伴、智能设备来说,自然也是去中心化的。

另外,在物联网大环境下,现在的智能手机是智能家居场景与其他场景之间信息交互的控制入口,未来或许会出现更适应人们使用习惯的移动设备,替代智能手机。

未来的智能家居,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特征并存的。智能设备分布去中心化,用户的场景体验去中心化,功能控制中心化,控制入口分布去中心化,芯片集成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并存, *** 作系统去中心化,智能家居与整个物联网环境的连接中心化。

结语:

智能音箱是智能家居的“排头兵”,从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智能家居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3.3万家经营范围包含“智能通讯、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家装”的企业,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占比高达87.39%。

智能家居中蕴含的商业利益让各个企业趋之若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标准不一、体验很差的局面,但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

希望真正的智能家居,早日到来。


2015年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电子商务从1990年的诞生到2015年全民电商的时代,这表明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至成熟稳定期。纵观近30年的时间内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行业起步到快速发展这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大致每3年就会出现在特定阶段的流行趋势,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行业高速发展的体现。自2000年后,电子商务稳步前进并且进入了行业发展额成熟期,这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配套行业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

当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其发展的趋势的变化周期将会被延长,电子商务行业同样如此,根据目前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的话,这个周期大概在 5年左右,由时间来推断,2015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年,既是对上一阶段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成绩的一个考核年同时也是对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前瞻年,下面 我们就从市场拓展、产品服务、品牌及营销等方面来对2015年电商的十大趋势做一次总结与预测。
趋势一:下沉战略势在必行

在一线城市,各种形式的电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加之物流以及网络的发达,“网购”俨然已成为一线城市的居民最为热衷的生活方式,而相对与一线城 市,二三线城市再到乡镇农村还有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待挖掘,而且在二三线城市从事电商行业的公司比较紧缺,其中还有假货泛滥、产品监管有漏洞等不健全的发展 因素制约着二三线城市电商业务的发展。但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观的转变,电商下沉也“水到渠成”。我们看到阿里、京东争相刷墙推广 其电商业务,各大物流公司逐渐扩大派送范围,这些也都为电商下沉铺好了路。
趋势二:走向国际,扩大发展版图

在今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始将自己的业务线向外延伸,例如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聚美优品开放海淘专区、苏宁成立跨境电商项目组等等。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内用户的海外购物需求逐渐膨胀,而通过目前通过个人进行海外代购,这个过程存在很多弊端,其一采购量有限,其二假货较多,包括提供 的海外代购小票等很多证明文件均可造假,消费者权益很难保障,还有就是整个采购周期较长,等到拿到货将近半个月就过去了,再加上网上购物其中也含有一些冲 动因素,但退换货却十分不方便,这些都是目前的海淘的弊端。但是如果在物流、支付各方面都比较有经验和能力的电商平台加入进来,可让消费者享受更多海外购 物的便利以及资金保障,另外在开拓海外市场以及引进外国品牌进驻都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实现多方共赢。

趋势三:互联网金融开疆拓土,政策是关键
今年“宝宝们”的出生,为百姓增添了更多可投资的渠道,在初期较高的回报更吸引了大批用户,使得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资 金,由此开启了电商深入拓展金融类产品的大幕。尤其是拥有自己的支付平台的电商,无论是技术、安全还是资金,都给电商提供金融服务打好了基础。在今年下半 年我们看到京东推出了包含京东白条、项目众筹等功能的京东金融平台、支付宝也针对淘宝卖家推出了信用支付手段,以及越来越多P2P平台涌现,电商兼具了越 来越多的银行功能,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未来电商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野心。但是目前最大的变数来自政府的政策是否会限制这种爆炸式发展的局面,当然我们说必 要的行业规定规范互联网金融是十分必要的。

趋势四:产业群互联网化催生更多垂直电商

互联化帮助各产业链缩减了其中一部分环节,甚至是促进了上游和终端的直接连接,削减了中间成本。生鲜电商就是非常不错的例子并颇具潜力,种植商 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对用户,用户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了解生鲜产品的生长过程,买到更为放心的食品。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最大的需求,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产销不平衡造成经济损失的例子,某地的农副产品因交通、天气等因素导致滞销,但同时另外一个地方却因为产量降低导致价格上涨。此时如果电商平台将生鲜产业 链串联起来,促进这种不平衡的改善,十分有意义。或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某电商开始圈地种菜了。

趋势五:O2O成功之路:走多方合作的平台化战略

没错,在谈到电商未来趋势的时候,很难不提O2O。电商这一依托线上交易的互联网产物只有与线下建立联系,才能说是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链。但是传 统商务从线下走向线上容易,但在线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电子商务如何走向线下,铺好线下的路子,需要面对的问题则十分具有挑战性,目前电商建立的线下实体店, 大多数属于一个脸面工程,很难在优化用户体验,增加服务品类上有所建树。今年9月万达、百度、腾讯战略合作形成WBT联盟就O2O展开合作,虽前途必将坎 坷,但集合了万达的线下优势以及百度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腾讯平台的社交优势,这将是一次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趋势六:去中心化,微商生力军将进一步扩大

在支付平台日益完善,社交平台越来越优质的用户体验下,我们会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开启了微店,做起了生意,这一类借助自身的口碑效益逐渐 积累了不少忠实用户的微商群体在逐渐扩大,可以说我们目前进入到了人人皆电商的时代,与此同时,成熟的电商平台也在“微”平台开放入口,通过降低佣金等等 举措来网罗更多的卖家,在今后一年内,这种趋势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

趋势七:电商时尚路开启

天猫发布时尚战略,提供一系列时尚化解决方案,从时尚大片的定制、建立导购专题到发布时装秀打造其时尚圈生态链,京东也宣布将与《时尚芭莎》展 开深度合作改变京东用户男女比例失调的局面。再到近期当当更换品牌logo强调当当的时尚属性,我们看到电商们争相为自身品牌打上时尚的烙印,这与电商的 用户群体属性是分不开的,电商用户年轻化、个性化的体现越来越明显,如何网罗新用户,并保持老用户的新鲜感,打时尚牌显然是顺应潮流之举。

趋势八:基础服务再成行业竞争焦点

在经历了价格战、电商“造节”等等发展阶段之后,国内电商通过早期粗放式的抢夺用户开始到如今修炼内功,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的发展模式。精细化 后,例如物流、售后这些直接决定品牌美誉度以及用户黏性的环节,变得尤其重要。而且目前国内电商品牌林立,各类综合性百货电商以及垂直电商都是八仙过海, 各有各招,不过在价格这方面可做的文章并不多,同时在基础服务方面,遭到消费者最多的诟病,虽然自电商诞生起,服务便是主打牌,但是消费者不满意,这就意 味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新的竞争点就出现了。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本质上消费者要求的就是一个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这在物流以及售后 换修等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趋势九:物联网成为电商流量新入口

如果做年度热词排行榜的话,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词必然当仁不让地上榜。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创业新生军加入智能设备行列,智能手 表、空气监测器、siri空调等不断涌现,这一大趋势使得电商将可从除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外更多平台获取新的流量,碎片化购物模式的形成更推动了物联网 成为电商流量新入口的大趋势。

趋势十:流量成本加大,追求更精准的营销

作为销售者,其实从始至终追求的就是精准化营销,花钱就要花在刀刃上,这是成本考量的第一要诀,对于电商来说,如何将产品定向推荐给需要的用户,这在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都将会是不变的趋势。

今年,阿里上市、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中心投入使用,电商圈群雄争霸的“双十一”马上就要来了,我们看到阿里坐稳了电商圈老大的宝座,看到目前电商 圈由阿里系、京东主导的格局已定,看到京东还未盈利,但越来越具备实现“千亿”愿景的实力。同时我们看到国美、苏宁、聚美等一批颇具实力的电商也逐渐完善 各自的生态圈。至此,十大趋势便展现给了大家,另外市场瞬息万变,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挑战也是商场的魅力所在,中国电商这一颇具生命力的行业在自修 以及外研的路上更加深了这种魅力。

1、 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是主要市场

技术层是基于基础理论和数据之上,面向细分应用开发的技术。中游技术类企业具有技术生态圈、资金和人才三重壁垒,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相比较绝大多数上游和下游企业聚焦某一细分领域、技术层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较为容易。

该层面包括算法理论(机器学习)、平台框架和应用技术(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众多国际科技巨头和独角兽均在该层级开展广泛布局。近年来,我国技术层围统垂直领城重点研发,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城技术成熟,国内头部企业脱颗而出,竞争优势明显。

2、计算机视觉发展历经三大理念,规模突破400亿元

1982年马尔(David Marr)《视觉》(Marr,1982)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视觉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物体视觉(object vision)和空间视觉(spatial vision)二大部分。物体视觉在于对物体进行精细分类和鉴别,而空间视觉在于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为“动作(action)”服务。正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所言,视觉的主要功能在于“适应外界环境,控制自身运动”。适应外界环境和控制自身运动,是生物生存的需求,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靠物体视觉和空间视觉协调完成。

计算机视觉近40年的发展中,尽管人们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但总体上说,计算机视觉经历了三个主要历程。即:马尔计算视觉、多视几何与分层三维重建和基于学习的视觉。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46433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950805亿美元,从2020年到2027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469%。

3、语音识别发展科追溯到1956年

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2年,AT&T贝尔研究所的Davis,Biddulph和Balashek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语音识别系统Audry系统,可以识别10个英文数字发音。这个系统识别的是一个人说出的孤立数字,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个数字中的元音的共振峰的测量。1956年,在RCA实验室,Olson和Belar研制了可以识别一个说话人的10个单音节的系统,它同样依赖于元音带的谱的测量。到21世纪之后,深度学习技术极大的促进了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识别精度大大提高,应用得到广泛发展。

目前,语音识别技术已逐渐被应用于工业、通信、商务、家电、医疗、汽车电子以及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例如,现今流行的手机语音助手,就是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智能手机中,能够实现人与手机的智能对话功能。其中包括美国苹果公司的Siri语音助手,智能360语音助手,百度语音助手等。

随着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快速进步,AI语音语义技术已在智能翻译、智能医疗、智能汽车、智能客服、互联网语音审核等多个领域实现场景应用。

疫情之后不仅是工业领域,政务服务领域的语音机器人、传统行业企业的语音机器人也将有较高的市场增长空间。另外,NLP、AI数字员工、RPA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将重塑AI应用场景。

2018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市场规模为1421亿美元,根据预测到2024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达到215亿美元,其中智慧医疗健康、智慧金融以及各类智能终端智能语音技术需求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4、美国AI高层次学者数量大幅领先

AI高层次学者是指入选AI 2000榜单的2000位人才,由于存在同一学者入选不同领域的现象,经过去重处理后,AI高层次学者共计1833位。从国家角度看AI高层次学者分布,美国A1高层次学者的数量最多,有1244人次,占比622%,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且是第二位国家数量的6倍以上。中国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有196人次,占比98%。德国位列第三,是欧洲学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余国家的学者数量均在100人次以下。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17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