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数字化转型升级包含了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并通过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形成数字建筑平台生态新体系,重构建筑业的生产体系。行业新生态重新定义建筑业新未来。纵观近期的建筑业动态,施工领域工程总承包、基础设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进程等较为火热,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参与其中。数字中国时代,建筑业的数字化未来已呈汹涌之势。
“云+数”带来新机遇
如何把建筑业这种“散乱”的结构进行有效、系统的整合,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和管理模式创新?这一直是个难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结合建筑业的BIM技术,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曙光。
[if !supportLists]1、[endif]实现数据互通、业务整合首先,“云+数”把建筑业原本离散的海量数据集中在“平台”处理,并建立了相关业务数据模型,使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可以得到梳理,各种管理信息、生产信息、采购信息、市场信息、行为信息都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处理,实现数据互通,业务整合。
[if !supportLists]2、[endif]信息透明、易管理其次,“云+数”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传感技术等结合,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在线监测与实时管理。各种现场数据传导到大数据平台上分析,可解决建筑业数据离散带来的过程信息不透明、难于管理等问题。
[if !supportLists]3、[endif]促进产业链高效整合再其次,“云+数”与BIM技术结合,建筑业的各参与方、各产业链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协作,互感互知,改变了建筑业数据原本割裂、孤立和分散的状态,促进了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if !supportLists]4、[endif]共给需求高效对接最后,“云+数”实现了供给需求的高效对接,生产者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分析消费者的爱好,并“类聚”消费者,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定制,统筹产业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问题,使得建筑业市场更加多元丰富与健康。
建筑业的价值链冗长,且涉及的参与方和要素很多,这种产业属性给产业组织、企业管理及建造模式的进步都带来较大制约,导致建筑业的升级步伐落后于其他产业。因此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带头企业,中道新职坊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管理数字化、业务管理流程数字化等问题,打造数字化转型3步曲解决方案:数字销售业务管理小程序、SaaS全流程管理平台和开水壶-蓝领城邦数字化建筑劳务管理APP等产业互联网平台,有效提升了工程数字化水平,推进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中国引领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政策,都与数字化应用紧密关联。产业新技术带来了建筑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未来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平台和智慧工地平台都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台,但是它们的重点和功能有所不同。
物联网平台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云平台,主要用于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物联网平台可以接收来自各种传感器、设备和系统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实时的监测和控制功能。物联网平台可以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智慧工地平台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台,主要用于工地的管理和监测。智慧工地平台可以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工地的环境、人员、设备等情况,提供实时数据分析和预警,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高安全和效率。智慧工地平台可以应用于建筑、工程、矿山等领域,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
因此,物联网平台和智慧工地平台的区别在于应用场景和重点功能的不同。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按照可比口径计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约785个百分点。白皮书显示,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95%和82%。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2019年建筑业占GDP比重达716%,但是建筑整体数字化程度较低。据2017年12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显示,中国建筑业是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另据中国建筑协会的统计,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
显然,加速建筑业的数字化进程,对促进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立足当下,梳理建筑业数字化的现状,展望建筑业数字化的未来。
解放双手与武装大脑,建筑业数字化走过的阶段
解放双手阶段,即设计师甩图板和预算造价人员扔掉计算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筑业分别进行了“甩图板工程”和“造价算量电算化”这两个关键动作,他们都是用计算机软件替代手工 *** 作,降低误 *** 作,提升的是 *** 作层岗位的生产效率,通过 *** 作层的数字化给后续的管理数字化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建筑数字化领域诞生不了少有影响力的企业,诸如PKPM、广联达、斯维尔、天正,都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企业。
武装大脑阶段,即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帮助建筑企业提升内部协同效率。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从千禧后开始发力,电子招投标系统、施工现场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诸多管理系统陆续引入,不同程度的改善了建筑企业人员密集、离散度高、信息分散、信息利用水平低等问题,大大的提升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2000年,新中大软件收购杭州天合,进军工程管理软件市场,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进入内部协同时代。
BIM热潮,建筑数字化从内部协同走向产业协同
BIM的落地应用,不光要实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化打通,还要打通产业链不同分工的企业信息,这与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完全相同。
目前,部分大型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从重内部流程管理,进一步面向产业协同化进行转变。产业协同,一方面得益于住建部的推动。住建部提出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产业协同,另一方面源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建云筑网、中铁鲁班网、上海建工营造商,都是通过供应链的数字化,打通上下游企业。利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降本增效成为大型建筑企业的共识。
供应链数字化,是建筑业产业协同的典型应用场景
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多个异地项目,提升管理效率。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地分散、价值链离散度高和项目周期较短的特点,导致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通常,建筑项目建设周期在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建设期间要构建钢材等主材供应商,各类地材供应商,以及分包合作伙伴,在异地扩张项目时,原有供应体系复用度低,需要重新构建。以云筑网为例,中建及云筑网其他采购单位,均可共享平台36万供应商,这能降低施工企业寻源周期和采购成本,同时通过本地化的规模效率提升供应商和物流方的服务能力,整个产业链协同的效率。
供应链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增效。据中国建筑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企业平均净利率约35%左右。在建筑的项目成本中,采购成本(包括材料、劳务、机械设备等)大约占到整体成本80%,是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大型建筑企业纷纷实施B2B集采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采购的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率。据不完全测算,实施供应链数字化后,平均采购成本降低约1%~3%左右,而采购成本每降低1%利润率将增长5%,这对于净利率低的建筑业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数字化,能够解决建筑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传统供应链的金融领域,仓单融资和抵押融资较为普遍,融资的难度大,融资的周期长,并且融资的成本高。野马 科技 的联盟链则对建筑采购、合同、票据等数据上链,实现价值传递,一方面解决供应商对供应链平台的信任度问题,另一方面方便供应链数据与金服机构数据进行共享,方便平台企业植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筑集采的“筑链智融”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上链存证,帮助建筑企业的供应链数据实现从核心企业到物流商、供应商多方数据传递,透过平台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
供应链数字化,对 社会 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受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全民开启“家里蹲”模式,各类物资紧缺,建筑项目的供应链同样面临断裂风险。从产业层面,全面掌握供应商的地理位置、库存储备和生产能力、上下游情况,与自然灾害和交通动态数据联动,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预案,也能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年初,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座医院在疫情期间快速建成,“中国速度”再次让全球瞩目,这背后供应链数字化同样居功至伟。
供应链数字化,是建筑业产业协同的基础。早期,建筑企业把招标采购系统线上化,解决了线上到线上的转化,但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无法让采购效率最大化、采购成本最优化。单企业为主的招标采购系统向产业集采平台进行演进成为必然趋势。多个采购商(施工方)入驻平台,企业共享供应商,共享物料信息,共享物流商,以大宗物资采购撬动零星的MRO、供应链金融等更多场景企业服务,形成一套产业链协同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改造供应商、物流商、金融服务机构,解决产业链企业经营过程中物资流转、资金周转、信息传递等问题。中建云筑网、南通三建投资的筑集采、钢铁电商兰格集采平台都是建筑行业产业集采平台的践行者。
建筑数字化建设,不能盲目放卫星,要务实而为
数字化建设通常有三个阶段,即岗位和部门数字化、企业内部协同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三个阶段。在岗位和部门的数字化阶段,基本解决的是 *** 作层的数字化,在企业内部协同数字化,主要解决的是企业管理的数字化,这两个阶段数字化应用以企业内部应用为主,产品选型比较灵活;产业数字化协同阶段则依赖产业链的生态建设和企业内部资源的互联互通,制约性比较大。
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建筑数字化建设的四个方式。
其一,与成熟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购买成熟的产品,这样的好处快,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企业的自主性弱,产品与企业的贴合度较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中小型建筑企业。
其二,与开发团队合作定制软件,这样的好处是在半成品的基础上定制,开发周期快,成本适中,缺点是企业通常没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比较适合大中型建筑企业,对数字化的精细化要求较高的企业。
其三,自建团队开发,这样的好处是数字化建设与企业流程和管理的贴合度高,企业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缺点是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并且需要成熟的IT管理能力,比较适合大型建筑企业或其独立的 科技 公司,可以根据此构建自己的数字化生态圈,并对外输出。
其四,强强联合,抱团建平台。类似南通二建、南通四建与龙信建设等企业结盟,共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这样的优势是资源共享,能够快速构建生态,缺点是模式设计难度大,需要强有力的核心企业来牵头负责。
在数字化建设的实施中,通常四个方式混用,比如标准化程度高的财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可以直接购买,但物资供应链或者劳务供应链,个性化程度高可以选择定制开发,或者自建团队开发,具体根据业务进行评估再确定建设的方式。
建筑数字化不能盲目放卫星,应该务实而为。某壹级施工企业,年产值达20亿,除了财务部拥有软件之外,其他内部管理均使用QQ、微信进行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某同区域壹级企业,成立了自己的软件研发团队,进行企业管理软件的研发,对数字化的流程化和标准化有着深刻的认知。我们注意到,部分领先的建筑企业已经在落地BIM的推广和智慧工地的建设,但是大多数建筑企业还走在从0到1的数字化建设的中,数字化建设,不能盲目攀比,乱定目标放卫星,应该务实而为,面向经营的利润和管理的效率出发,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今年,中央提出推动新基建建设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建筑业的数字化应该与中央部署紧密结合。新基建部分的工业互联网核心是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被称为产业的神经系统,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业的数字化需从供应链数字化发出,一方面促进建筑业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生产力,一方面促进产业协同共享,连接全产业链条,融入到数字经济的大潮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