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国内三大运营商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第五代通讯技术的规模商用,距5G真正爆发还有约两年时间。
报道称,资料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率先启动了5G试验及研发进程。目前,我国5G商用进程有序推进,技术研发测试今年开始正式进入第三阶段。三大运营商方面5G外场测试相继开启,试点建设加紧推进中。
业内分析认为,尽管在商用时间表上,距离5G真正爆发还有大约两年时间,但5G产业链环节的角力已经全面铺开,与此同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涌现的多项最新进展显示,5G推进呈现加速态势。
市场调研机构IHS发布的5G经济报告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并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中国将有950万个工作岗位,位列全球首位,远超美国(340万个),将会呈现爆发的趋势。
希望5G时代早日到来!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海尔智家(600690);格力电器(000651);美的集团(000333);小米集团(01810HK)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家居产量、废铝回收量、智能家居产量占比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智能家居的定义经历了从10至30的变化,10时期智能家居通过感知技术与家居设备相连,帮助用户减少劳务量;20时期智能家居综合利用多项技术,通过家庭设施创造高效、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30时期智能家居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随时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功能不同,智能家居可以分为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影音、智能传感、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网络、智能遮晾、环境控制十类。各类型智能家居具体产品如下:
2、产业链剖析:中游为关键环节
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为技术层和基础层,主要参与企业包括芯片、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硬件供应商以及AI技术、云服务等软件供应商;中游为智能家居系统及设备的设计制造;下游为消费市场,主要参与者有房地产企业、家装企业、零售企业等。
上游领域,芯片供应商包括英特尔、ARM公司等;传感器供应商包括博世、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霍尼韦尔等;PCB供应商包括深南电路、欣兴电子、惠亚集团等;电容供应商包括村田、宇阳科技、松下等;通讯供应商包括华为、顺舟智能、泰利特等;智能控制器供应商包括拓邦股份、和尔泰、和晶科技、中颖电子等。
中游设计、制造领域,智能单品及智能家居系统开发代表企业有小米、三星、百度、京东等,传统家电领域代表企业有海尔智家、美的、飞利浦、康佳等;其他代表性企业包括欧瑞博、超级智慧家、杭州行至云起科技等。
下游消费市场,智能家居To B端的代表企业有房产企业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以及家装公司东易日盛、金螳螂等;To
C端,消费者既可以通过红星美凯龙、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线下商城购买智能家居产品,也可以通过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线上渠道购买。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迎来全面爆发期
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始于1999年,2005年前处于萌芽期,行业内主要参与者为欧美智能化定制品牌;2005-2008年中国企业开始探索发展路径,智能窗帘、智能灯控等细分领域抢先发展;2008-2019年,家电、电器类龙头企业开始参与到市场中,行业内企业开始生态圈建设,智能门锁、智能音箱等新领域爆发,行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以来,随着物联网、5G等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家居行业迎来了全面爆发期。
行业政策背景: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我国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重点面向在智能家居领域融合5G、深度学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行业技术发展;2020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出台,智能家居行业产品、服务和应用得到规范;“十四五”期间,我国继续规范和支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政策强调要健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导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推进智能家居产品的普及。
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背景下,随着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与普及,万物互联互通已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也迎来发展机遇。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已达204亿台,同比增长359%;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和上游供应紧缺带来的压力,2020年全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亿台,同比下降19%。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22亿台,同比增长110%。
2、智能家居系统平台
目前较为主流的智能家居平台主要包括Apple的HomeKit、Amazon的Alexa、Google的Google
Home、三星的SmartThings,以及国内厂商小米的米家、百度的DuerOS、阿里巴巴的AliGenie、华为的HiLink、海尔的U+、京东的京鱼座等,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2017年间。整体来看,除小米生态相对独立外,国外平台和国内平台通过合作协议互通。
3、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CSHIA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2016-2020年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85亿元增长至514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51%。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800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东部地区发展较好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企业数量较多,从区域分布来看,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广东省,其次为山东、江苏、浙江、陕西等,东南部地区整体分布更为集中。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来看,代表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均为东部省市,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和新兴技术发展基础,其中广东省拥有华为、格力、欧瑞博、美的等多家领先企业,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摇篮。
2、企业竞争:米家排名第一
按企业主营业务类型分,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竞争派系可分为传统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其他企业三派。传统家电企业代表有海尔智家、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具有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制造能力和品牌优势突出;互联网企业代表有小米集团、百度集团、阿里巴巴、华为等,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其他企业主要为萤石网络、欧瑞博等智能家居专门企业以及其他行业参与者,其中智能家居专门企业业务类型专一,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较大。
根据Maigoo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榜,米家MIJIA、海尔智家U-home、美的美居、华为全屋智能、天猫精灵、小度、京鱼座、萤石Ezviz、欧瑞博ORVIBO、BroadLink依次为排名前十品牌。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发展趋势:全屋智能、语音交互、信息安全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全屋智能、语音交互和信息安全三个方向。
全屋智能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风向标。IDC发布的《中国全屋智能设备和解决方案市场回顾和展望,2021》报告显示,我国全屋智能市场在产品、技术、服务能力上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智能家居赛道各领域头部企业纷纷入局全屋智能。
语音交互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另一大趋势,目前来看,搭载语音助手的设备产品主要为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但其在智能家居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小米、百度、阿里等领先企业均已通过以搭载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为中枢的语音控制体系实现智能家居产品的语音控制。
此外,智能家居产品的快速普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在给家庭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浮出水面。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从传统的接触式 *** 控变为远程网络 *** 控后,网络安全威胁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与云端、其它智能设备、消费者之间都在频繁交互,采集并储存了大量消费者信息,信息泄露风险提升。因此持续提升信息安全水平也将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2、发展前景:政策加持下发展前景向好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的愈发成熟、中国智能家居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预计未来5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万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期观点
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在 科技 发展和 社会 需求的推动下,物联网的“寒武纪大爆发”正在来临。
当前,物联网在各行业数字化变革中的赋能作用已非常明显,气象行业也是受益者之一。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彻底改变气象行业,在物联网设备急剧增加并相互连接的条件下,获取气象数据的渠道将被前所未有地拓宽,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发展密不可分,三者就像打开宝藏的三把钥匙一样,只有同时拧动才能开启宝藏之门。区块链为物联网穿上了一道“铠甲”,可防止气象数据被黑客篡改或窃取。
■本期嘉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明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陈钻
安徽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级工程师 李建邦
在距今542亿年前,有一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等生物,物种多样性呈爆发式增长——这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至于爆发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因为某些生物(比如著名的三叶虫)进化出了眼睛。有了眼睛之后,这些生物开始追逐捕食其他生物。更为重要的是,眼睛作为一种传感器,能够收集大量数据,而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大脑的学习周期就会加快,从而进一步推动之后的生物进化。
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从进化的视角来看,物联网实际上就是人类 社会 进化出的“眼睛”。《商业内参》(BI Intelligence)今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超过640亿个,远高于2018年的100亿和2017年的90亿。据预测,到2035年将有超过1万亿个物联网器件能在云端保存传感器数据。
物联网的“寒武纪大爆发”正在来临。
物联网的前世今生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说来有些不可思议,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提出最初来源于一款脱销的口红。
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艾什顿在宝洁公司做品牌经理时,发现一款棕色的口红总是缺货,但实际上库存里却还有不少。于是他开始思考:如果在口红的包装中内置一种应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无线通信芯片,并且有一个无线网络能随时接收芯片传来的数据,那么零售商们就可以随时知道货架上有哪些商品,并且及时补货。“物联网”这个概念由此提出,凯文·艾什顿也因此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了最早的雏形。当时,英国军队利用无线电发射器加上雷达来识别敌军和友军的飞机。2000年后,RFID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物联网开始构建起来。“当我们需要把所有‘物’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出谁是谁,而射频识别技术就是为了解决‘唯一性’问题,为每一个‘物’贴上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标签。”张明说。
物与物之间除了要相互识别外,还要能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交换,这就不得不提到传感器了。这个词乍听之下你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事实上我们周围无处不是传感器,比如气象卫星、监控摄像头、无人机等,都可以看作是采集数据的传感器。此外,手机上也有大量的传感器,比如GPS、重力感应器、红外感应器、摄像头、环境光感受器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机其实就是一个物联网集成设备。未来,内置丰富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可以发挥测量仪器的作用,收集气温、大气压和大气潮汐等数据。
除了射频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外,物联网还包括智能处理和嵌入式技术。根据张明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判断,正在迅猛发展的5G技术将成为物联网发展 历史 上的重大里程碑事件,让“万物互联”从根本上摆脱网络环境的制约,极大地降低物联网的建设成本,并使物联网的服务水平突飞猛进。
总之,真正的物联网是由网络连接的感应器自动捕获、分析数据,自行作出决定,需要机器具备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的能力,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的干预。
气象+物联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物联网白皮书》指出,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由2008年的500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510亿美元。在连接数快速增长和梅特卡夫定律的作用下,物联网在各行业的新一轮应用已经开启,落地增速加快,物联网在各行业数字化变革中的赋能作用已非常明显。
气象行业作为大数据的应用者,较早地接受了物联网的赋能。在一些发达国家,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预警、气象预报、气象信息传输和气象服务等各个层面。例如,美国应用物联网技术,已实现全自动地面观测。2012年6月,美国国家天气局成功应用物联网技术研发了无线紧急预警系统。该系统可根据恶劣天气经过的路径确定受影响区域,以此搜寻该区域内所有手机发出的信号,自动匹配发送人群,既提高了预警准确性,又避免了信息扰民。日本气象厅于2007年就建成了基于物联网的地震感知预警系统。
韩国气象厅采用RFID技术来监测天气变化,通过布设无线感应器,建立自动天气系统,实现对温度、气压、湿度、风、沉淀物、降雪、可视性、云层、地表地下温度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和天气系统的追踪,有效提高了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在国内,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气象信息监测、气象信息发布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等领域,并初步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和产品。”李建邦说。
物联网将手机、车辆甚至雨伞等物件的潜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使其一一成为获取天气数据的手段。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很快就将遍布各个角落,这意味着天气数据将无处不在。“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彻底改变气象行业。”张明说,在物联网设备急剧增加并相互连接的条件下,获取气象数据的渠道将被前所未有地拓宽,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精度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
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他都只能观察到事物的某些切面,并且其观察范围主要限于人体感官所能达到的区域。要想获得宏观视角甚至“上帝视角”,我们就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感知能力,让“触角”不断延伸。物联网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让人类 社会 拥有了“上帝视角”,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感知能力,开辟了信息采集的新维度。
如果说物联网是人类 社会 进化出的“眼睛”,那么人工智能就是“大脑”。气象数据当前总量大约为23PB,仅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就达几十个TB。事实上,这样体量的数据已经让气象工作者疲于应对,很多数据的价值根本没时间去挖掘。试想一下,当物联网设备的数量达到千万级甚至亿级时,其产生的数据量将庞大得让人难以想象,之前的数据量根本无法与之同日而语。这时,运用人工智能来处理传感器数据几乎就成为唯一选择。此外,如此海量的数据如果全部部署到业务端或本地,那么所花代价将随搬迁数据体量的倍增而呈几何倍数增长,原本已因系统过多而不堪重负的业务单位将雪上加霜。云计算可以将业务系统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部署在云端,而人工智能就可以直接在“云”上处理海量气象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在海量气象数据的“喂养”下,人工智能成长的速度也将惊人的快。届时,“超级人工智能”或许就将出现,这种技术就会变成超级智力。最终,机器的智力会超过人类的集体智力。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三者就像打开气象宝藏的三把钥匙一样,只有同时拧动才能开启宝藏之门。单纯把物物相连的意义非常有限,只有让这种连接变得智能才能将物联网的潜能完全释放出来。”张明说。
然而,物联网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一旦被黑客或病毒侵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好在,具有高透明、可追溯和防篡改特性的区块链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气象数据一旦上链,上链的时间和内容均是公开透明的,且一旦上链便难以篡改,上链的内容也将逐步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可溯源追责,这就为不同机构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了信任基础,用技术解决了信任和安全问题。
“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结合会产生区块链物联网,而区块链物联网可以大幅降低安全风险。”陈钻说,更为重要的是,区块链作为一种交易处理工具对物联网而言是革命性的创新,许多人机交互会被机器间基于规则的交互取代。此外,成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必然有强大的价值主张,物联网中的每一个设备都可以充当独立的商业主体,以极低的交易成本与其他设备共享能力和资源。可以想象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和智能账本等技术,我们可以使得每部气象物联网中的观测设备都转变为拥有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易点和经济价值创造点。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结合所促成的一系列变革将使得物理世界像数字世界一样流动、个性化和高效。
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或将进入爆发期
智能家居,即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等)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防盗报警、暖通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还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等功能。
2014-2018年,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积蓄能量的阶段;2019年,随着5G的出现,AI和IoT两大技术落地,势必将加速行业发展,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2020年智能家居行业或将进入爆发期。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智能家居设备主要涵盖视频娱乐、居家监控/安防和智能语音等大类。以可穿戴设备为例,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第三季度增速达45%。IDC预计,2019年全年将达到8000万台左右。
同时,2019年第四季度,擦窗机器人、洗碗机、蒸汽拖把在天猫年货节期间的成交量增幅分别达16944%、18788%和320%;扫地机器人、吸尘器、智能洗碗机等智能清扫类产品在唯品会新春特卖节的销量增幅达42%。由此可见,智能家居设备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之下,以华润、恒大、碧桂园和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商阵营也纷纷进军智能家居行业。随着房地产住宅业的政策调整,精装房或成为“大势所趋”。
由“卖房子”转变为“卖服务”,房地产商开始不断挖掘市场盲点。华润置业与小米联合探索智能家居;万达也牵手了TCL,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平台、商用显示(含电视)、IMAX
影院、智能家居系统等业务开展合作;
万科杭州与阿里云IoT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阿里云Link平台上打造全屋智能系统和智慧园区方案等等。智能家居作为和房地产相互依托的业态,成为了房地产行业利润增长的新标的。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
通信行业基本概况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指需要信息的双方或多方在不违背各自意愿的情况下采用任意方法,任意媒质,将信息从某方准确安全地传送到另方。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断加快,加上政府公共安全投资不断增加,专网通信市场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信技术突飞猛进,通信产业成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通信行业是当今基础的民生服务行业之一,并且随着工信部2015年信息通信业“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市场对于通信产业热度有增无减。
全球IP流量变化分析
2016年~2021年全球IP月流量将增长3倍,到2021预计全球IP流量将达到278108
PB/月。通信技术和网络内容形式的升级奠定全球流量高速增长的基础。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4G的升级使得传输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为网络内容形式的升级奠定了基础,和视频逐渐成为主要内容形式,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奠定了流量高速增长的基础。
通信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情况
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通信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营收1381 亿元,同比增长349%,
归母净利润1333亿元,同比增长510%。 2018年Q1,三大运营商营收3570亿元,同比增长366%,归母净利润 328亿元,同比增长782%。
总体来看,运营商的营收与利润均实现平稳增长,这主要得益于4G流量红利。随着“提速降费”的持续深入推进,流量不限量套餐日渐成为主流,运营商的流量红利面临快速衰减的风险。
移动用户流量消费猛增
2017上半年以来,国内通信行业在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移动用户流量消费猛增。以中国联通为例,2017年Q1
人均月度流量消费(DOU)是12GB,是2016年Q1的35倍;2018年Q1的DOU是43GB,达到2017年Q1的3倍。
尤其是2018年Q1,“体量巨大”的中国移动用户DOU 增长变得“陡峭”起来。中国移动用户2018年Q1的DOU 为19GB,是2017年Q1的23倍
联通通过不限流量套餐吸引用户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国内移动用户存量竞争的背景下,电信和移动逐步试探性跟进。
中国联通的4G
新增用户表现优异,2016Q4-2017Q3持续走高,并一直高于中国电信。2017年Q4中国电信加大推进不限流量套餐力度,2018Q1新增4G用户表现很好。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通信产业年度十大事件和通信产业年度十大技术趋势的发布已经成为中国通信产业大会的鲜明标签,持续十年之久。每年大会发布的年度判断,被企业广泛引用和期待,成为过去年度的一个行业烙印总结,成为未来一年技术市场方向的一个预测。
1、R15标准终结、高低频划定,5G预商用开启
在全球运营商致力于提前商用5G之际,5G首版标准在2017年年底的终结无疑为业界提振信心。更进一步,2018年6月,面向eMBB场景的3GPP
R15标准将正式冻结,宣告着5G从小规模试验阶段走向全面预商用阶段。
抢占预商用先机,各国政府相继划定5G频谱,例如中国已率先划定中低频频段,2018年在不少于五个城市建设5G网络;韩国划定高频频段,宣布2018年冬奥会推出5G业务。与此同时,有通信设备商表态将在2018年推出面向规模商用的全套5G网络解决方案。标准、频谱、产品,万事俱备,5G预商用大幕开启。
2、铺路5G、撑大管道,千兆LTE成现网部署焦点
每一次移动网络的升级换代都会通过一种演进技术来实现平滑过渡。从4G通向5G的进程中,这一重任落到LTE持续演进技术千兆LTE的身上。千兆LTE,理论速度可以达到光纤级别的1Gbps,能够满足持续增长的数据流量需求。目前,以LTE网络为基础来统一承载数据和语音业务已经成为国际主流运营商的共识。
LTE还将有20年的黄金发展期。在5G来临之前的2018年,随着千兆LTE技术的成熟以及更多终端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将会部署千兆LTE网络。但同时有运营商指出,出于减少TCO的考虑,如何协同千兆LTE和5G发展是他们考虑的关键,对千兆LTE在短时间内还将处于观望状态。
3、NB-IoT规模部署、eMTC商用开启,物联网连接步入爆发期
经过前两年的碎片化和无序发展,物联网步入正轨。未来两年,物联网大规模发展的要素逐步完备。连接技术NB-IoT和eMTC规模化部署,运营商套餐相继出炉;数据采集和处理平台与智能化传感器等各环节也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出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可以预计,2018年,物联网将在工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获得普遍应用。相关组织认为,2018年,物联网进入真正的爆发期。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
4、接入光纤化、传输光交换,全光网时代真正开启
全光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几年前,业界就判断光网络将进入全光网时代。但受限于技术,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到了2017年,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传输链路已经基本实现光纤化,接入网基本实现光纤化;更重要的是,一直制约传输节点光纤化的问题得到解决,运营商即将在交换层引入ROADM/OXC,从而实现传输、接入和交换的端到端光网络。预计2018年,随着ROADM和OXC技术的成熟,运营商将在交换层实现光交换,从而真正迈入全光网时代。
5、语音交互渐趋成熟,视觉识别成AI热点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近两年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预计2018年的主旋律仍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借助AI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从语音交互技术来看,已经落地到智能音箱、车载导航、实时翻译等多个领域,2018年语音交互会更趋自然化、人性化。与此同时,视觉识别智能化作为感知智能中的重要一环将会被更多企业重视,并得到跨越式发展。当然,人工智能整体还是从感知智能持续向认知智能进化,最终真正实现拟人化。
6、全面屏刷新手机设计模式,AI植入与人脸识别成新常态
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全面屏手机已经成为当下各大厂商竞争的焦点,也奠定了近几年手机设计语言的基调。全面屏的引入,将在结构设计、摄像头、听筒、天线设计、软件UI、指纹识别、工艺设计、光距离传感器等方面带来手机设计的新变革,进而在2018年将引发手机配套和整机设计的创新变革。其中iPhone
X引入的人脸识别技术,将吸引更多厂商跟进,成为2018年手机设计竞争焦点。与此同时,手机芯片引入AI将打破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或将成为新的创新点与趋势,引爆智能手机向智慧手机的跨越式演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