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地说,大众传播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关系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
2、赖特的四功能说:
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相对应。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
3、施拉姆的功能学说:
施拉姆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表现在: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商场;开创经济行为等。一般社会功能包括: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等等。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⑴ 两个正面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⑵ 负面功能
首先,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其次,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再次,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最后,就是麻醉功能;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媒介负面功能。
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
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包含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两方面。大众传播的政治责任是与它作为政治工具的角色相联系的,执政为民的中国历来胸襟坦荡、旗帜鲜明: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执政为民,承担起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大众传播的政治责任是与中国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的,其政治色彩(或称之为政治功能)是不可抹去的自然色。因而,要讲政治,学会政治家办报,也就是对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主流媒体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才能把握导向,维护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审视问题才能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从讲政治的高度面对复杂繁多的反映社会众生相的新闻才能保持清醒、疏理情绪,表达真正的社会心声,弘扬主旋律。
下面是我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报道的及时性、公开性上,较之以往“宁慢勿抢、宁压勿报”的报道模式,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震后短短几分钟,湖南在线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的不确定消息,紧接着迅速对其真实性进行确认;十多分钟后,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4点55分,央视发布首条视频;32分钟后央视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推出直播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源于中国各级政府、新闻主管部门思想上的解放,很多记者,包括境外媒体在第一时间被允许抵达灾区,实时传递前线消息。媒体通过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才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公信力,同时合理地引导舆论,帮助政府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
其次,在改变一味正面报道,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方面,我国媒体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媒体长期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认为负面报道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某些内容的把关相当慎重甚至保守,容易造成媒体报道的延迟。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在报道救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真实披露了灾难事件带来的死难、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更加重视广大受灾者的真实心声、生存状态。事实证明,这样的灾难新闻报道并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相反,有利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震救灾。
最后,是重视了对灾后重建、灾区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等的报道。灾难报道不能仅是短期、表面的聚焦,更应该关注事件中各种危机形成的深层原因,形成对社会各方面的长期有效监督,恪守媒体与社会的责任。地震报道中,面对媒体披露的家长对于倒塌校舍质量的质疑,政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且在灾后重建中切实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强度。时至今日,央视新闻频道的“铭记”节目在地震报道的深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汶川地震报道,很多境外媒体改变了既往态度,纷纷对中国媒体的表现表示认同。《纽约时报》说,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澳大利亚人报》称,迅速、准确的官方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布出来,这表明中国的媒体完全具备了职业的工作能力。
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
以汶川地震为例,媒体的每篇报道,都直接呈现其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次抗震救灾报道正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一次精神洗礼。1、彰显记者职业精神。他们为大众传递的却是最前沿、最贴近的信息,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经历着如此灾难的记者,不仅具有新闻理想和抱负,而且把个人与民族融为了一体,把民族的悲欢离合作为自己的悲欢,把民族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2、以人为本创新报道。这样的一次大事件,是对全国媒体的实务和理念的一次大考量。我们同时看到,整个抗震救灾前期报道层次十分丰富:核心是灾害,第二层是国内外的援助、受灾者的个体生命;第三层是专家解读,解疑释惑;第四层是社会动员以及核安全、环境污染等其他灾害的预防话题。显得表情丰富图层丰满.有效恢复着社会公众对媒体的信任。3、公益作为彰显媒体爱国情怀。这种“社会责任承担者”的勇敢担当,必将有效助推媒体脱离惯常为大众所诟病的低俗和庸俗,于报道中产生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唤起国人更多的浩荡热情,更多的昂扬斗志。
我的看法是,一定要及时告诉民众。及时告诉民众,可以让民众主动预防、积极配合官方采取的一切措施,减轻灾难带来的后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就躲过了这场大祸。原因之一就是青龙县“一把手”冉广歧顶着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向全县预告灾情。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有一种说法,说提前告诉民众,会在民众中引起恐慌。此说没有道理,引起一定的恐慌是有可能的。但是只要工作到位,恐慌是可以消除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地震预警的原理。地震预警其实是利用两个时间差,一个时间差是地震P波和S波的时间差,第二个是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地震波中跑的比较快的是P波,它的能量较小,一般对人类和各类建筑物破坏较小,因而它可以被用来做地震发生的警示信号。收到这一警示信号后,人类可以迅速将地震发生的信息利用电磁波发送出去,由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达到每秒30万千米,远大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因此可以在接收到P波之后就通过广播、电视及手机等把地震发生的信息迅速告知公众,同时也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迅速将大型工厂、放射源、核电站等等容易引起巨大次生灾害的危险源关闭。这样即使发生大的毁灭性地震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地震预警其实只是为我们在毁灭性大地震来临前成功逃生提供了充分条件,要想真正成功逃生,我们还必须掌握足够多的逃生知识。比如上图所示的地震预警时间只有4秒,这时你只能就近选择坚固家具或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物的小空间进行避震。但是,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毁灭性的大地震的预警,这时候就需要迅速向尽可能开阔的地带进行避震,避免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必须依赖平时对生活工作周边场所的全面深入了解,必须依赖平时就定期进行的地震应急演练。
总之,毁灭性大地震来临后,我们必须地震预警的情况,结合平时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积累的经验,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避震。
地震云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目前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气象学家认为,那些所谓形状各异的云多与高空气流活动有关,并不罕见;全球各地的气象站也从未监测到地震之前地表温度有系统性地增温。坊间流传的“地震云”大多为中高层的高积云或卷层云。由于“地震云”缺乏最基本的定义表述,只要“看起来奇怪”的云都被划为地震云,所以难以总结其特征。
高积云、层积云,包括其它被疑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云的分类中都有其对应的属种,其成因也有科学解释,并不能用以预测地震。
扩展资料:
科学界对地震云的认知:
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既不是气象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术名词。
气象学家认为,那些所谓形状各异的云多与高空气流活动有关,并不罕见;全球各地的气象站也从未监测到地震之前地表温度有系统性地增温。坊间流传的“地震云”大多为中高层的高积云或卷层云。
地质学家则表示,地磁场的改变并非易事,电磁场影响云的分布也缺乏理论支持。换言之,如果可以通过观云来预知地震,人们为何不能直接监测地磁场的异常活动呢。
所谓“地震云”预测的“成功案例”,大多是一个城市出现“地震云”,几天后,相距几千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城市发生地震。“地震云”假说盛行在中国、日本等国,以东亚地区发生地震的频繁程度来看,这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
日本地震预知联络委员会在研究了“地震云”照片后,一致认为:仅仅根据云的丝绸状就同地震前兆联系起来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有的人说“地震云”显然是卷云。
该会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荻原尊礼说:“要是做个统计就可了解,云和地震的关系纯属偶然,过去也有许多像这种人一样,把与地震毫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预报地震”。日本著名地震学者力武常次也持否定的态度。
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现任中国地震局局长的郑国光,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独家专访时指出,目前科学上还没有对地震云的认定[8] 。地震是固态地理的现象,现在没有充分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前兆
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个人认为,人是因为进化了,对生命的掌控更强了,保命手段更多了,才逐渐失去一些更原始的功能的(以后还会失去一些),譬如敏感性,但动物还很弱小,它们还保存着这些原始的对生命的呵护手段,大家不妨研究(琢磨)一下,也许还能发现些什么。。。小本与大家共勉!
那是因为动物更接地气,对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地震前气压都会有所波动,这就是信号……动物的反应就是地震要来了大自然是公平,已经给予人类智慧,也会传授其他动物特长部分动物是可以提前感知到地震的,但是可能不知道地点在哪里。地震前发生的次声波,人感觉不到,人能感觉到的声波范围是20--20000赫兹。而动物感觉声波的范围要比人类广的多。所以,当地震发生前好多动物都有异常反应,震区的人们称动物为“活的地震仪”。
以我个人的理解,某些动物因为自己天生的优势,对于地磁环境和潜在的地理变化有绝对的感应。所以它们能够在地震前预知危险的来临!人却不同,就好比人和猫狗的比较一般,猫狗可以晚上工作,人却只能睡觉休息!因为动物的嗅觉远超越人类,同时,动物的鼻子与地面接触最近,
因为人的主要识别系统离地面太远,又太弱,所以很难察觉地下反应!个人有不成熟对地震的看法:动物与人应属大自然灾难命运共同体,从观察动物、植物、天象云层反常态的变化,生态环境突变超常,均应证某种灾难可能发生。人的感应度未必比其它生物灵敏,如微波、次生波、电磁波、地下特殊气味…。均属跨学科领域综合复合型地质地震学!
地震预警响了会有记录。根据查询资料显示地震预警手机会收到通知,记录就显示在手机保存了。地震预警技术是秒级响应的物联网技术系统。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当地震发生且震源确定后,利用电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原理,提前发出预警警报。可能会让人掉进去被吃掉也知可能会划伤,不管怎么样,衜都是特别的危险的。
由于地震,城市里的许多山都松动了。一旦下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对沿线的道路和村庄构成威胁。其次,许多道路的路基也遭到破坏,不利于行车安全。甘孜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后,水利部派出了由省水利规划研究所专家组成的三个工作组,从省水利科学院和省水文中心到镇白区,指导节水工程、大风险预处理和应急供水保障的问题解决。
由于东湾河断流的原因尚不清楚,根据“三次疏散”和“三次紧急疏散”的严格要求,昨晚,水利部门通知甘孜和雅安,下游受威胁地区的人员已提前转移,并派出专业技术团队,查明切割原因,确保安全,同时加强对地震灾区内河流的监测和预警。天然形成的堰塞湖既不像人工建造那样坚固,也不像人工建造那么科学。它可以在水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释放多余的水,以确保溢流坝的安全。
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就像一个土石坝,最危险的情况是溢流和大坝破裂,当水流过堰塞湖顶部时,堰塞湖将逐渐坍塌,如果必须持续排放和累积河水以立即释放,将给下游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正是由于堰塞湖的巨大风险,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全,毫不犹豫地动员挖掘机和其他设备疏浚堰塞湖。堰塞湖的排放过程不仅会威胁下游安全,还会对参与排放的工人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天然建造的大坝结构不密实,浸水后会继续坍塌和溢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人们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毫不夸张地说,在工作中要冒生命危险。如何确保整个排放过程的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预防地震,我认为不是不可能实现。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但是仅仅能在地震发生后产生效果,而不能真正实现预警,地震预警难度极高,人类为此做出了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
而在最近发生的四川宜宾地震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好处,要实现地震预警并不是毫无办法。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附近发生60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四川多地的电视屏幕、社区广播实现了的真预警“倒计时”,特别是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在地震波袭来前的61秒,预警“大喇叭”同时响起的短视频,一度“刷屏”。
地震发生后,四川多地都通过电视、手机、社区广播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该信息由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集中发布的。经减灾所初步统计,大陆地震预警网共向四川省宜宾市、乐山等地的200多个学校发出预警,成都市的101个社区也接收到预警。“大喇叭”实现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的震波到来前,向用户提供几秒到几十秒预警的技术。目前,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经覆盖我国2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个区域内,一但发生地震,遍布其中的地震预警台站都能够收集地震发生的信息,并快速做出响应。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从地下传播到大陆地震预警网的专用地面监测台站后,地震波摘要信息会被临近的首个台站提取,随后会再次被另一个附近台站提取,以完成现场地震研判。双重提取的地震信息,会传递到位于减灾所的预警中心,再经过中心综合分析,向各终端发布预警。
现阶段,我们只能在地震来临后及时发布预警,并不能真正做到预防地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