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第1张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的应用:

1、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比较成熟。随着社会车辆越来越普及,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已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对道路交通状况实时监控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驾驶人,让驾驶人及时作出出行调整,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2、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在家庭中的基础应用,随着宽带业务的普及,智能家居产品涉及到方方面面。 家中无人,可利用手机等产品客户端远程 *** 作智能空调,调节室温。

3、公共安全。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情况频发,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进一步加大,网可以实时监测环境的不安全性,情况提前预防、实时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不错。
生态环境局待遇不错,如果是事业编,除五险一金以外,还有交通补贴、住房补贴以及年终的绩效。
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的根本职能是,依法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辖区内的环保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法规、统一发布信息,强化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全省环境安全。

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第二,物联网的用户端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品,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品及物品之间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推动者。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政策支持以及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的规划,智慧指间积极响应,开发建设了环保大数据平台——生态环保智慧监管平台。
生态环保智慧监管平台是一套以环保物联网为基础,生态大数据为灵魂,按照“一个中心,三套体系”的架构,提供数据服务与应用的环境管理系统。一个中心指: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三套体系包括:智能监管、精准监测、公共服务体系。

福建泛函物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是2018-08-22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金洲北路7号18号楼四层405室。

福建泛函物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103MA3218YM82,企业法人黄萍,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福建泛函物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物联网技术服务;在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在线能源监测技术研发;节能技术检测;其他未列明的质检技术服务;计量服务;测绘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工程质量检测;环境保护监测;生态资源监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福建泛函物联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陈松林 庄剑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选取晋江市1988、2001年两个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相关的统计资料以及已有的地学知识经验建立判读标志,建立了晋江市生态环境的分类系统。通过对两个时段图像进行解译及对晋江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得到了两个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类型图。在对生态环境数量、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度量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晋江市城镇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这两个生态环境类型在监测期内变化明显,新增速率非常迅猛,而旱地生态环境类型在监测期内急剧减少。

关键词: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马尔柯夫模型;“3S”一体化技术

任何自然生态环境都有一个不断进化过程,该过程是通过组成生态环境各组分的不断变化逐步实现的。在多种不同的尺度上,人类愈加强烈的影响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而生态环境变化能影响许多生态现象,如动物的迁徙,地表水的流动、侵蚀,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干扰的传播或边缘效应等[1]。因此,研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4°30′23″~24°54′26″,东经118°24′16″~118°41′16″之间,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水热丰沛,年平均气温 204℃,年降雨量1094 mm。晋江市依山临海,地貌类型以平原和丘陵台地为主,全市土地总面积65663 km2。2002年总人口约1021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到200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达 32816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31876 元,分别是1990年的2397 倍和2079倍。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晋江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内部各个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应用“3S”技术对晋江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对于了解中国小城镇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借鉴作用。

2 数据与方法

通过GPS技术对空间数据快速定位,利用RS技术提供航天、航空遥感的航片、卫片等影像资料,以较高的精度定位、定量到地块,直观地判读地物特性和资源的现势信息,再采用 GIS 空间数据库技术,把 GPS、RS 获取的地物信息及其他手段补充的各种信息汇总成可以存储和分析处理多种性质的数据(如图形、影像、统计数据及反映实体空间相关性的拓扑数据等)[1],这是区域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的重要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晋江市1988年、2001年两个时段时相相对一致的 Land sat TM 数据作为生态环境信息获取的基本资料,其分辨率为30m×30m,同时采集了大量相关的图形、统计资料来建立研究区的本底数据库。利用地形图对 TM 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多波段合成和镶嵌处理,并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以提高解译的精度。

22 生态环境分类系统和图像解译标志

从晋江市的生态环境特点出发,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的差异,将该区生态环境类型分为两级类型(表1)。依据 TM 图像上一般地物类型的光谱特征,结合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当地生物生长特点和规律,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像上同类型地物对比分析,找出类间差异性和类内一致性最显著的图像特征,建立各地类的直接和间接的解译标志[2]。就晋江市而言,地表主要覆盖物有水体、绿色植被、居民点、水田、旱地、沙地等,体现在 TM5、4、3 波段合成的真彩色数字遥感图像上:水体呈片状的蓝色调或近黑色调;绿色植被,包括郁闭度较大的林草地和农作物呈片状或片状夹斑的绿色调,且随地上部分生物量多少和下覆土壤背景显露程度的差异而表现出色调深浅的变化;居民点呈斑块状的红紫色调;水田呈片状夹斑或斑块状的淡紫红或蓝色调;沙地呈白色调。

表1 晋江市生态环境分类系统

23 生态环境信息的提取

利用Arcview GIS软件对两个时段图像进行解译,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确定最小单元,并以此划分出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利用ArcGIS将1988年和2001年生态环境类型图层叠加,获得两个时期生态环境变化图层。然后进行各生态环境类型面积的统计、数据信息提取和数据库的建立。

3 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31 生态环境演变时空建模

考虑到该生态环境分类系统是建立在各个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在建立生态环境时空演变模型时,强调其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变化,因而模型中将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分为未变化部分、转移变化部分和新增变化部分[3]。第 i 类生态环境类型从研究期初 t1 (S (i,t1))到研究期末t2 (S (i,t2))的空间格局变化,可划分为:①未变化部分(USi),即生态环境与空间区位在研究期初和期末是一致的;②转移变化部分(CSi=S (i,t1)-USi),第 i 类生态环境类型转变为其他非i类生态环境类型;③新增变化部分(NSi=S (i,t2)-USi),其他非i类生态环境类型转变为第i类生态环境类型。

为了更为精细和准确地刻画和测算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和强烈程度,建立了理想状态下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模型:

TRSi=CSi/USi/(t2 -t1)

IRSi=NSi/USi/(t2 -t1)

CCSi=(CSi+NSi)/USi/(t2 -t1)=TRSi +IRSi

式中,TRSi为第i种生态环境类型在监测期t1 至t2 期间的转移变化率;IRSi为其新增变化率;CCSi 为其总变化率;n为区域内生态环境类型的分类数,i∈(1,n)。

32 晋江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图1和图2是1988年和2001年晋江市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图。通过两者叠加分析,可以得到晋江市生态环境未变化部分的面积为381631hm2,占晋江市土地总面积的41%;转移部分的面积为274995hm2;新增部分的面积为274995hm2,两者面积相等,分别占晋江市土地总面积的295%。表2是根据生态环境空间变化分析模型对晋江市整个地域范围在1988~2001年间的生态环境变化程度的测算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台地生态环境的变化率最高,转移的面积和份额最大,分别为50460hm2 和879%。变化率最小的是水域生态环境,其转移的面积和份额亦最小,分别为1042hm2 和91%。相反,人工建筑生态环境的新增面积最大,为68767hm2。

从表2可以看出,台地旱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尤为突出,在这一监测时期,该类型的转移面积占区域所有生态环境类型转移总面积的近一半,其转移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类型,并且其转移率是其新增率的25 倍,台地旱地生态环境类型是其他生态环境类型新增部分的主要来源。在人工建筑生态环境中,城镇居民点生态环境增加面积占该大类总增加面积的68%,若加上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的增加面积,则占到该大类总增加面积的 996%。因而,在这一监测时期,几乎所有生态类型的转移面积均转变为该生态环境类型的新增面积。

图1 1988年晋江市生态环境类型图

图2 2001年晋江市生态环境类型图

表2 晋江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率 (1988~2001年)

33 晋江市生态环境类型的空间变化

通过 Arcview 的缓冲区分析,发现晋江市城镇扩张特点是沿原有的旧镇区向四周辐射扩散,并且小的乡镇镇区受到大的乡镇镇区城市化进程的牵引,有被其兼并的趋势。因而在图1和图2上出现部分畸形发展的城镇生态环境类型和农村生态环境类型,如龙湖镇区、英林镇区和金井镇区的城市化发展均呈现出狭长的形态,其周边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也有相似形状出现,并且该种变化的扩张方向趋向于主要镇区所在地或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如东石镇区向安海镇区的延伸。而这种扩张主要占用的是农业用地,其中台地旱地生态环境的净面积减少最多。从1988~2001年台地旱地生态环境共减少了88164hm2,转移125565hm2,而转移的主要去向是人工建筑生态环境,转移了74466hm2,占转移部分的593%,其中转移为建设用地的有71000hm2,占转移部分的565%。通过该类面积变化矩阵分析可得,新增部分的来源主要为台地有林地生态环境,新增面积37401hm2,新增率仅为1%。转移部分的面积远大于新增部分的面积,另外,新增台地旱地生态环境的区位和质量均明显劣于其转移的部分。但由于旱地生态环境的原始面积较大,因而其转移率和变化率均较小,分别为3%和4%(图3)。

图3 晋江市生态环境类型动态变化 (1998~2001年)

4 生态环境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模拟和预测

41 马尔柯夫过程转移概率的确定

马尔柯夫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随机运动过程,指每次状态的转移都只与前一刻的状态有关,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或者说是无后效性的状态转移过程[4]。将生态环境变化分成一系列的离散的演化状态,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化速率即转移概率,可以通过1988~2001年时间段内某类生态环境类型的年平均转化率获得。其数学表达式为:

P11 P12 P13 …… P1n

P21 P22 P23 …… P2n

… … … …… …

Pn1 Pn2 Pn3 …… Pnn

上式中n 为研究区生态环境类型的数目,Pij为初始到末期时类型i 转移为类型j 的概率。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42 晋江市生态环境格局变化趋势

以1988~2001年时间段来确定转移概率(表3)。根据2001年各种生态环境类型的面积百分比,得到初始状态概率,借助 Matlab 和 Excel 进行马尔柯夫过程运算,每经过13年即为一步,当n=1 时,预测年份为2014年;当n=2 时,预测年份2027年,依次类推。预测结果如表4。

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6年内晋江市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是,水田、旱地等生态环境类型的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旱地生态环境减少较为明显。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减少;而城镇居民点生态环境在逐渐增加,其他类型都在逐渐减少,但速度相当缓慢。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的时间,直到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人工建筑生态环境在逐渐吞并其他生态环境类型,最终形成一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生态环境格局。

表3 晋江市生态环境类型变化转移概率矩阵 (1988~2001)单位:%

表4 晋江市生态环境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预测值单位:hm2

5 结论

(1)晋江市的林地、园地、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等生态环境类型均属于扩展型,其新增速度一般大于同期的转移速度,总面积在增长。其中城镇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在监测期内的新增速率非常迅猛,而水田、旱地、有林地等生态环境类型属于缩减型,总面积在减少,其中旱地生态环境类型在监测期内急剧减少。

(2)根据晋江市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可将晋江市的生态环境分为东北发展区、西南发展区和中部新生区。东北和西南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变更的活力最大,建设用地的扩展最快,生态环境的变更主要是在交通干线(沿江、沿道)两侧向外围辐射扩散,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沿泉安公路(泉州至晋江安海)和世纪大道(青阳至罗山)等主要交通干道为中心轴线向两侧呈哑铃型扩散,兼并晋江市城区和安海镇镇区。中部新生区则以农业用地为主,耕地相对得到较好保护,土地利用变更活力较大,单位空间容量远未得到充分利用[5]。其突出的特点是以单个生态环境单元的突变为主,再以突变单元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扩散。

(3)从马尔柯夫过程预测结果看,晋江市的生态环境格局处在一种变化状态,旱地、水田生态环境逐渐减少,人工建筑生态环境特别是城镇居民点生态环境逐渐增加,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最后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这预示着晋江市最终将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生态环境格局。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范月娇基于遥感和 GIS 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地理科学,2002,22 (5):599~603

[3]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自然资源学报,2002,17 (5):533~540

[4]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张新长,赵玲玲,袁绍晚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资源科学,2002,24 (5):70~7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678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